北宋黄老治术与因循守旧的风气

摘要:晚唐五代的政权更迭极为频繁 , 而各国之间也互相攻伐 , 无一宁日 , 人民生活艰困痛苦 。 到了赵宋以不流血取代后周 , 深切的体会到与民休息的好处 , 所以自太祖、太宗开国奠基以来 , 所采取的治国方略 , 就是道家“清静无为”的政策 。

宋朝开国时的宰相赵普处理政事 , 常“置二大瓮于坐屏后 , 凡有人投利害文字 , 皆置其中 , 满即焚之于通衢 。 ”


北宋黄老治术与因循守旧的风气

北宋黄老治术与因循守旧的风气// //

《雪夜访普图》赵匡胤和宰相赵普

宋太宗治国也是崇尚黄老之术 , 尝自云:“清静致治 , 黄老之深旨也 。 夫万物自有为以至于无为 , 无为之道 , 朕当力行之 。 ”赵普这种因循墨守的作风 , 若不是获得皇帝的默可 , 又哪可以长久在位?

宋太宗采取这种治民的态度 , 对人民而言可以称为“与民休息” , 对政治兴革的一面来说 , 却容易“姑息养奸” , 若对国外四夷采取这种态度 , 则可以称之为“养痈贻患” 。 从太宗经历真宗、仁宗 , 官吏以墨守祖宗家法为习 , 庸庸碌碌的官员尸位素餐的比比皆是 , 逐渐的违法乱纪的现象也都习以为常 。 故《宋史》说:


北宋黄老治术与因循守旧的风气

北宋黄老治术与因循守旧的风气// //

中央的官吏不但本身多有违法 , 对违法犯纪的也务在姑息 , 司马光虽然职位尚卑 , 却敢于多次批评 , 可惜仁宗还是安于现实 。 地方上更是令人惊讶 , 欧阳修说:


北宋黄老治术与因循守旧的风气

北宋黄老治术与因循守旧的风气// //

地方的县令不能剿灭贼寇 , 甚至还迎宴于政事厅 , 可谓荒谬之极 , 而按察使却片言不报 , 官吏颟顸姑息竟到此地步 。 再如宋真宗朝时 , 都尉李和文有一次召女夜宴 , 谏官上疏弹劾 , 杨亿以此事告知王旦 , 王旦不以弹劾为然 , 退朝后反而题小诗送交李和文 。


北宋黄老治术与因循守旧的风气

北宋黄老治术与因循守旧的风气// //

黄老之术

次日 , 真宗见弹劾奏章 , 欲处罚李和文 , 问王旦 , 王旦反而为李辩解说:“臣尝知之 , 亦遗其诗 , 恨不得往也 。 太平无象 , 此其象乎?”真宗听后 , 意亦释之 。 (见《宋人轶事汇编》卷五)军官夜宴 , 本来是违背官场规矩的 , 所以谏官才要弹劾 , 王旦却以“太平无象 , 此其象乎?”强加解释 。 这一面是要讨好真宗的“太平心态” , 一面又曲为掩饰属下的违纪 。

这种心态本来可议 , 而真宗竟然不加以追究 , 可见真宗也是持着姑息的态度 , 以减少政治上的纷扰 。 只要据王莹《群书类编故事》卷九所记“真宗临御岁久 , 中外无虞 。 与群臣燕语 , 或劝以声女自乐”这一件事来看 , 原来真宗本人就是这种态度 , 这不正是“清静无为”思想下的墨守(也是享乐)态度吗?


北宋黄老治术与因循守旧的风气

北宋黄老治术与因循守旧的风气// //

清静无为

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实施不到两年就失败 , 推考其原因 , 完全是保守势力对改革的反扑 。 在经过十年之后 , 即仁宗至和二年(1055)六月 , 欧阳修与贾黯联名上疏指出:


北宋黄老治术与因循守旧的风气

北宋黄老治术与因循守旧的风气// //

因循墨守的风气继续弥漫到仁宗时代 , 对国家整体的不良影响 , 已经到了积重难返、沉疴莫起的地步 。 仁宗时龙图阁学士王博文 , 一日在仁宗前落泪 , 自称老迈 , 恐尽忠之日无多 , 仁宗怜之 , 数日后 , 遂任命为枢密副使 , 时人讥之为“龙图双泪落君前” , 这是政绩不彰的官员升迁之一例 。

又宋祁显赫后 , 上元节夜宴 , 燃巨烛 , 彻夜狂欢 , 其兄宋庠使人劝之 , 请他反思从前艰苦的求学时日 , 宋祁反而说从前的辛苦正是为了今日呀!这是官员享乐之道 。 如此的思想 , 又怎能要求他们奋发振作 。


北宋黄老治术与因循守旧的风气

北宋黄老治术与因循守旧的风气// //

王安石与其诗句

又王安石进士及第时 , 枢密使晏殊以同乡的原故 , 特别招待他 , 口授为官之道说;“能容于物 , 物亦容矣 。 ”以晏殊当时地位声望之高 , 而持有这类相互曲为包容的作风 , 可能正象征着当时因循的时代风气吧!

王安石并没有受到晏殊的影响 , 他在后来的<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中 , 对仁宗朝的回忆说:“一切因循自然之理势 , 而精神之运有所不加 , 名实之间有所不察 。 ”显然对因循之风 , 他老早就有所不满了 。 至于“政令日乖” , 从某一方面看 , 是新时代的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变 , 官府率由旧章 , 政令已经与现实乖离;


北宋黄老治术与因循守旧的风气

北宋黄老治术与因循守旧的风气// //

晏殊的雕像

另一方面 , 也可以说官民早就暗自违法犯纪 , 由于息事宁人心态太重 , 长久以来政令的执行都是不彰的 。 以上两种情形都可以称之为“政令日乖”吧!不守法的、因循守旧的、不思作为的冗员太多 , 所以章疏才指出“滥官满朝” 。

其实“滥官满朝”的问题不是到仁宗朝才严重起来 , 在真宗即位那一年 , 刑部郎中知扬州王禹偁在应诏上书时就指出了“冗员”的问题 。 这个问题是在开国不久就逐渐形成 , 政府为了礼遇文人 , 一方面逐年加额录取进士 , 另一方面又必须安排进士出路 , 只好增加各府署员额 , 造成了官多事少的现象 。 甚至有无事可作的“冗官” , 政府还是给与薪给 。 官员平常处理公务不多 , 甚至于连处理的经验都没有 , 几年后经过“磨勘” , 升任治事的主管时 , 遇到不会处理的事 , 只有依照往例处理 , 这样因循守旧的状况之下 , 自然就使得吏治不彰 , 整个国家机器到处都运作不畅 。


北宋黄老治术与因循守旧的风气

北宋黄老治术与因循守旧的风气// //

欧阳修

欧阳修、贾黯不过是总结积害 , 并不是提出预警 。 然而由于仁宗年事已老 , 本身个性也属于保守因循一派 , 终究没有决心大大的改革 , 所以庆历新政才归于失败 。 一直要等到年轻气盛的神宗上台 , 才发起全面的改革 , 不料庞大的官僚体系经这么一番大撼动 , 反而造成了激烈的党争 , 甚而迅速毁败了国家的根基 , 无法面对外族的侵凌 , 导致了北宋的覆亡 。

新旧党争的起因之一 , 即在改革因循守旧的官僚体系 , 不料所引起的互相倾轧如此激烈 , 扭曲的黄老治术 , 弊害于焉浮现 。

参考文献: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清)永瑢 纪昀等编纂《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元)脱脱《宋史》

(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

(明)王窑、冯惠民点校《群书类编故事》

(宋)赵汝愚《诸臣奏议》

(宋)王銍《默记》

(宋)王安石《王安石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