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引起了清朝第一次集体腐败,却让乾隆不得不修改法律

腐败一直是根植于官场的顽疾 , 不论如何整治 , 总是会有人去贪 , 作为离现在最近的王朝 , 清朝的记载更为清晰 , 贪官无论是数量还是事迹 , 都远超前代 。


他引起了清朝第一次集体腐败,却让乾隆不得不修改法律

他引起了清朝第一次集体腐败 , 却让乾隆不得不修改法律// //

一般来说 , 王朝初期政治较为清明 , 贪官比较少 , 清朝前期也有铁腕整治贪腐的雍正帝存在 , 但随着待机时间超长的乾隆帝上线 , 清朝逐步转向中期 , 吏治也不再那么清明了 。 尤其是在乾隆中后期 , 乾隆帝已经不像年轻刚继位时那样对物欲有所节制 , 越发追求物欲享受 , 腐败之风也从皇家吹向了官家 , 盛行于王朝各省 。

凡事总有个开头 , 王亶望就给清朝开了个头 , 他一手开创清朝群体贪污规矩 , 使得乾隆大费周章 , 那么 , 这个王亶望是何许人也呢?

说起来 , 王亶望也算出身高门 , 其父王师曾担任江苏巡抚 , 这是个肥缺啊 , 王师却以清廉出名 , 毕竟清朝的俸禄也不低 , 王师还不畏权贵 , 敢于碰硬 。 也是乾隆帝这时候还年轻 , 很欣赏那些清正廉洁的官员 , 王师才得以步步高升 , 如果把王师放到王亶望那个时代 , 说不定永无出头之日 。


他引起了清朝第一次集体腐败,却让乾隆不得不修改法律

他引起了清朝第一次集体腐败 , 却让乾隆不得不修改法律// //

不过基因和家教这些东西很难讲清楚 , 王亶望跟王师可谓两极分化 , 事迹完全不同 , 王师廉洁奉公 , 最后病逝于任上 , 王亶望却大行贪污 , 最后死于非命 。

不管怎么说 , 有了王师的打拼 , 王亶望的日子要好过得多 , 想当年 , 王师辛辛苦苦考科举 , 中了进士才当上知县 , 王亶望只考中了举人 , 就靠父亲的关系买了官 , 当上了知县 , 比王师强太多了 。

王亶望的起点在甘肃山丹 , 他在那里当了好几年知县 。 与父亲的清正不同 , 王亶望胆子大、脑子活 , 嘴又善于逢迎 , 在官场混得如鱼得水 , 不管是上司同僚还是下属 , 他都能打成一片 , 这给他日后的“大事业”奠定了基础 。

左右逢源的王亶望获得甘肃官场的普遍认可 , 因此在吏部考功司对知县的循例议叙时 , 他被评为优等 , 进而被升为云南武定知府 。 但云南没有去成 , 因为王亶望案例进京引见的时候 , 乾隆帝忽然想起故去的王师来 , 就命王亶望云南不用去了 , 待在甘肃候补 。


他引起了清朝第一次集体腐败,却让乾隆不得不修改法律

他引起了清朝第一次集体腐败 , 却让乾隆不得不修改法律// //

皇帝要候补 , 没缺也要弄出缺来 , 很快王亶望就补宁夏知府(当时宁夏属于甘肃管辖) , 之后就像坐火箭般升任浙江布政使 , 代理浙江巡抚 。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 , 王亶望又调回甘肃 , 任甘肃布政使 。

熟悉的地方 , 熟悉的人们 , 王亶望开始了自己的操作 。

甘肃自古就是个穷地方 , 自然灾害也比较多 , 地方财政往往无力赈灾 , 因此甘肃就成了“捐监”普适地 , “捐监”起源于明代宗时期 , 清初沿用 , 顺治年间就制定了这方面政策:“令民输豆麦 , 予国子监生 , 得应试入官 , 谓之监粮 。 ”

只要向地方或国家贡献足够粮食 , 就能发个国子监生的文凭 , 从而可去参加科考当官 。 如果再捐粮食 , 那就可以直接授官 , 王亶望自己就是这么进入仕途的 。

这些捐来的粮食可作为储备 , 有灾荒时发出去赈灾 , 从设计上来说 , 政策非常好 , 可一实施 , 漏洞就显现出来了 , 一是粮食多麻烦 , 我直接出钱不行?储备粮食的愿望落了空 。 二是钱可比粮食诱人多了 , 哪个买家不想少花钱?用点小钱运作运作 , 价格就降下来了 。


他引起了清朝第一次集体腐败,却让乾隆不得不修改法律

他引起了清朝第一次集体腐败 , 却让乾隆不得不修改法律// //

随着捐监的实施 , 弊端愈发明显 , 乾隆帝就将之废除 , 其他地方影响还不算大 , 可甘肃灾害多 , 这个政策的积极性还是很有效的 , 所以陕甘总督的勒尔谨屡次向乾隆帝请求重新实施“捐监”政策 , 乾隆帝同意了 , 但一再强调只能用粮食 , 不准用银两折算 。

说归说 , 做的还是甘肃官员 , 王亶望早跟勒尔瑾打成一片了 , 劝其将捐监改成银两 , 当然 , 报告给朝廷的还是粮食 。 粮食和银两的差别是巨大的 , 时间久了自然容易露馅 , 所以王亶望经常报告甘肃旱灾 , 以赈灾的名义把这些银两分了 。

怎么分呢?王亶望“别出心裁” , 把甘肃大大小小的官员全部搂到一块 , 他和勒尔瑾拿大头 , 其余人等按级别分小头 , 一定保证人人有份 , 大家都要下水 。 如此一来 , 甘肃黑成一片 , 也就不存在告密者了 , 而那些朝廷派来的官员使者 , 自然也是一人一份 , 朝中那些当红的大官 , 也托人送上孝敬 。

短短半年 , 王亶望就向朝廷报告 , 收捐19000人 , 捐豆麦82万担 。 恰恰是这个数据让乾隆帝怀疑起来 , 甘肃一向很穷 , 怎么会有近两万人捐监 , 又哪里来得那么多粮食?


他引起了清朝第一次集体腐败,却让乾隆不得不修改法律

他引起了清朝第一次集体腐败 , 却让乾隆不得不修改法律// //

为免王亶望搪塞 , 乾隆帝直接发密信询问勒尔瑾 , 可他不知道勒尔瑾跟王亶望是一伙的 , 自然为他解释 , 勒尔瑾上书解释说捐监的大多是外省人 , 是因为新疆开辟 , 商人流动 , 甘肃的必经之地 , 兜里有钱的商人也想买个官当当 , 所以会买粮食来捐 。

这个解释算得上合理 , 乾隆帝也就将信将疑没有追究 , 王亶望就继续操盘他的捐监大计 , 三年内多达十五余万商人捐监 , 政绩卓著 , 因而升任浙江巡抚 。

巡抚已经是封疆大吏了 , 王亶望可谓春风得意 , 乾隆帝南巡的时候还很是铺张地欢迎了一番 , 就连乾隆帝自己都看不过去了 , 让他别这么铺张 , 要体恤民力!

这个小插曲过后不久 , 王亶望就头大了 , 因为他的母亲去世了 。 由于理学的传播 , 明清时期对丁忧看得很重 , 没有合理理由 , 父母之丧官员必须要辞官回籍守孝三年 , 否则就是贪位忘亲 , 分分钟免职 , 同时人品直接降到水平面以下 , 被人瞧不起 。


他引起了清朝第一次集体腐败,却让乾隆不得不修改法律

他引起了清朝第一次集体腐败 , 却让乾隆不得不修改法律// //

所谓合理理由就是国家实在离不开你 , 由皇帝出面夺情 , 这种情况其实并不普遍 , 即便是身居高位的大臣 , 玩手段夺情也会被人骂的 , 比如明朝张居正就被人骂惨了 , 而王亶望的重要性显然比不上张居正 , 他玩夺情是可能被玩死的 。

然而王亶望还是玩了 , 白花花的银子啊 , 怎能舍弃?当时清朝正在搞海塘工程 , 乾隆帝对此极为重视 , 王亶望正好是经手人之一 , 他以此为由向乾隆帝请求夺情 , 自己治丧后就去监工 , 回籍守孝由家小代为 。

反正挨骂的不是自己 , 留下王亶望也正好办事 , 所以乾隆帝欣然应允 , 而王亶望虽不再继续担任浙江巡抚 , 但还监工 , 这可是捞钱的好机会 , 自然是大把大把地赚 。

王亶望为了捞更多的钱 , 把工程所用的木结构换成了石质 , 个中道理门外汉或许不明白 , 可新任浙江巡抚李质颖却明白得很 , 因为他之前任地方官时经常搞工程 , 王亶望这点猫腻他一眼就看穿了 。


他引起了清朝第一次集体腐败,却让乾隆不得不修改法律

他引起了清朝第一次集体腐败 , 却让乾隆不得不修改法律// //

看穿还是小事 , 按照王亶望的交际手段 , 肯定会给李质颖好处 , 但李质颖并非贪官 , 他是以实干著称的 , 看不惯王亶望这种动作 , 但他没有王亶望贪污的证据 , 随便指责弄不好把自己搭进去 。

李质颖想了想 , 决定换种方法 , 在入朝面见乾隆帝的时候 , 他把王亶望根本没有把家小送回原籍守孝的事捅了出来 , 结果很直接 , 罚俸撤职 , 接着干活 , 监工还是王亶望 。

有了这事 , 乾隆帝开始怀疑王亶望了 , 很快 , 他派大学士阿桂去浙江勘察海塘工程的进度 , 结果发现杭嘉湖道台王燧和嘉兴知府陈虞盛借工程贪污 , 这消息一爆 , 乾隆帝更加怀疑是王亶望包庇他们 , 下令严查 。

王亶望在浙江正忧心呢 , 另一边甘肃东窗事发了 。

当时河州爆发苏四十三为首的起义 , 勒尔谨屡战屡败 , 被撤职了 , 阿桂被派去平乱 , 结果一进甘肃就是连日阴雨 , 军队行进大为受阻 。


他引起了清朝第一次集体腐败,却让乾隆不得不修改法律

他引起了清朝第一次集体腐败 , 却让乾隆不得不修改法律// //

阿桂的奏折传递上去后 , 乾隆帝眉头皱了起来 , 甘肃之前不是连年大旱吗?怎么现在连日下雨?他命令阿桂去当地详查 。

治里包不住火 , 很快王亶望谎报灾情、把粮食改成银两的情况报了上去 , 乾隆帝勃然大怒 , 一面派人严审王亶望 , 并抄没其家 , 一面派人去甘肃处理这场巨型贪腐案 。

调查结果很快出来了 , 王亶望贪污多达1300万两 , 由于挥霍无度 , 只抄出来一百多万两 , 另有首饰珠宝无数 。 此外甘肃大小官员 , 上到总督勒尔瑾 , 下到知府知县 , 无一例外 , 全部涉案 。

最后 , 王亶望被斩首 , 勒尔瑾赐令自尽 , 甘肃官员问斩者有22人 。 乾隆一怒之下 , 把王亶望三个成年的儿子发配伊犁充军 , 剩下还没成年的 , 也关到刑部监狱 , 等成年后发配 , 直到后来乾隆帝想起王师 , 才把他的孙子放了 , 说不能让他绝后 。

这场塌方式的全省集体腐败反映出乾隆中后期的官场生态 , 腐败已经愈演愈烈了 , 原本清朝律法规定:“数在一千两以上者拟斩监候” , 可这么一来 , 甘肃基本没有官员了 , 乾隆只能将下限提升到两万两 , 就是这样也杀了二十来个 。

此外这宗案子还有两个两个人需要提一下 , 一个是负责抄王亶望家的闽浙总督陈辉祖 , 他看到遍地金银珠宝 , 贪心骤起 , 打算把金子私吞 , 上报时改成银子 , 可他给朝廷的却是原始清单 , 少了什么一目了然 , 所以他也被赐自尽了 。 陈辉祖的弟弟陈严祖也贪 , 就是之前被斩首的22人之一 , 这下我又相信基因和家教了 。

另一个人是和珅 , 这时候他刚刚得宠 , 还处在上升期 , 却跟王亶望有不小关联 , 阿桂前往甘肃之前先派和珅前往 , 奏报下雨也有他一份 , 可以说他也是王亶望的掘墓人之一 。

和珅后来成为什么等级的贪官大家也都清楚 , 这两人充分说明在已经腐化的王朝官场 , 王亶望远远不是结束 , 只是一个小小的开始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