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臭皮匠胜得过诸葛亮?

郑渝川

多少个臭皮匠能够赛过一个诸葛亮?

人类有历史以来 , 就有群体、团队决策讨论 。 一种乐观的想法认为 , 多一个人 , 多一分力量 , 更多一分智慧 , 众人拾柴火焰高 。 但这种观点也很容易遭到反驳 。 群体中的成员不可避免会相互施压 , 从而导致谬误被当做群体信奉的真理 , 这种现象在政治、商业、社会领域普遍存在 。 最常见的是 , 某些大企业为应对创新创业企业带来的全新竞争 , 部署专门的技术开发、市场营销计划 , 但如果只有少数人发现了计划中的问题、缺陷 , 却很难予以纠正 , 一般而言无法避免错误导致的灾难性后果 。

哈佛法学院行为经济学和公共政策课程创始人卡斯·桑斯坦和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教授里德·海思蒂合著的《高效的团队决策》(中信出版集团)一书指出 , 当群体讨论、决策出现错误时 , 即便一部分人掌握正确意见时 , 也常常保持沉默 。 “来自群体的信息信号非常强大 , 足以压制你的个人信号”;另一个原因则是人们惧怕公开表达不同意见的后果 。

《高效的团队决策》这本书详细讨论了群体、团队决策常常出现的四方面问题:首先 , 非但不能纠正错误和问题 , 相反还有所放大 。 作者指出 , 我们之所以犯错 , 并不是不懂得思考 , 反而正是因为我们懂得思考 , 会使用可得性启发来看待新问题 , 特别是之前出现过类似的问题 , 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 因而我们往往会吸取旧问题的教训 , 相应选取特定的方法或策略 。 作者还谈到 , 我们还难免受到框架效应、自我中心偏差、后视偏差等认知倾向的误导 , 个人认知偏差叠加为群体认知偏差 , 就会因上段提到的两个因素 , 导致偏差被严重放大 。

第二个问题是从众效应、流瀑效应带来危险 。 书中举例指出 , 无论是美国还是其他国家、地区的音乐市场 , 新曲水平如果并非极端难听 , 也不是所谓天籁之音 , 平庸之作经人为操盘也可以顺利登上音乐排行榜的前列 。 事实上 ,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例子 , 明明一本非常平庸、充斥着老生常谈的新书 , 经过名家推荐 , 又由出版机构“买榜”被反复曝光后 , 不出意料地登上了畅销榜 。 所谓社交流瀑 , 指的就是通过人际网络、社交网络 , 将评价快速传播 。 “在信息流瀑中 , 人们为了尊重他人表达的信息而让自己缄默不语 。 在声誉流瀑中 , 人们之所以沉默 , 则是希望避免别人责难自己 。 ”

第三个、第四个问题分别是 , 协商型群体会在协商后 , 采取与协商前倾向相一致但更加极端的立场 , 这也是所谓“群体极化”;在协商型群体中 , 共享信息会占据主导地位 , 对非共享信息形成挤出效应 。

要减少群体、团队决策中的失败 , 降低问题发生的频率和数量 , 《高效的团队决策》给出了多种方法 。 比如 , 领导者要学会刨根问底 , 不要在讨论一开始时就表明对若干个备选方案的态度;又如 , 要启动批判思维 , 鼓励质疑 , 甚至要求设定专门的提问质疑者;再如 , 在商业等领域引入军事领域中的“红军”、“蓝军”角色对决模拟——许多有名的律师事务所会在承接重大案件时 , 出庭前举行内部的模拟法庭辩论 , 通过对抗性测试来完善己方证据链条和应对预案 。

一些时候 , 群体、团队明明已经清楚问题所在 , 也知道应该如何解决 , 却将精力耗费在对何时启动、由哪些人员参与解决等相对次要的问题中;还有一些情况下 , 在讨论问题备选解决方案时 , 群体、团队错误地关闭了集思广益的大门 , 这使得选出来的方案并非最优 , 在执行环节中纰漏频出 。 上述两种情况在团队决策和执行中也都非常常见 。 这本书指出 , 团队决策方案要分为识别和选择两个步骤 , 前者侧重于解决如何生成多个替代解决方案的问题 , 这一环节要鼓励集思广益;而在选择环节 , 要注意不能让参与者的资历、地位等不相关因素影响评估 , 建议引入匿名流程 。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 在什么时候会成立?更明确的问题表述是 , 群体、团队智慧什么情况下能够超过个体智慧?这又涉及人们一个相对熟悉的概念:“群体智慧” 。 正如《高效的团队决策》这本书所指出的那样 , 群体智慧通常会出现在统计型群体而非协商型群体 , 换言之 , 在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影响很有限的情况下 , “大数法则”就能够很好地发挥作用 。

团队决策要怎样才能做到与专家智慧相融 , 而不是相斥?《高效的团队决策》这本书指出 , 可以合理地实现专家智慧与群体智慧地集合 , 也就是尽可能多的听取专家判断 , 因为统计型专家群体显著优于专家个体 。 这本书还探讨了如何举办创新竞技大赛等比拼问题解决方案的赛事 , 让高质量的小组方案脱颖而出的方法 。

作者:郑渝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