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天哲:周公摄政暨成王在位的绝对年代(修订)

毛天哲:周公摄政暨成王在位的绝对年代(修订)


毛天哲:周公摄政暨成王在位的绝对年代(修订)

毛天哲:周公摄政暨成王在位的绝对年代(修订)// //

【内容摘要】:成王在位年数的研究确实复杂 , 搞晕了无数的学者 。 根本原因就在于大家把"周公摄政7年"与"成王继位7年"混同了 。 哲在此要特别强调提出"成王继位年"、"周公摄政年"、"成王亲政年"三个概念 , 而且旗帜鲜明地提出獨一無二的研究成果 , 就是:周成王的确切在位年数含"成王继位"1年、"周公摄政"7年、"成王亲政"29年 , 共计三十七年 。 周公摄政始于公元前1043年 , 反政成王于公元前1037年;共计七年 。 成王亲政始于公元前1036年 , 薨于公元前1008年5月1日 , 时为成王三十七年夏正四月初六乙丑日 , 年寿约48岁;成王在位三十七年(含成王继位1年 , 周公摄政七年 , 成王亲政29年) 。

【关键字】:周公旦 周成王 周公居东 毛懿公 毛叔郑 冉季载 武王母弟 文王嫡子

《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下文简称断代工程)中断周成王在位22年、周康王在位25年 , 又迷信《史记》所载而定周穆王在位55年 。 此处明显存在漏洞 , 工程专家们却为了迎合所谓"历谱" , 硬是不顾常识而随意篡改二王年数 , 却冠以国家学术成果的名义 , 以至于闹出笑话来 , 让国家声誉蒙羞 。


毛天哲:周公摄政暨成王在位的绝对年代(修订)

毛天哲:周公摄政暨成王在位的绝对年代(修订)// //

夏商周断代工程 报告简本

小学生都知道 , 科学不能违背常识这一道理 。

我们来简单推算一下自成王到穆王间各王年寿和继位时年龄:史书皆称成王即位时"幼 , 不能莅阼" 。 到底多大 , 说法从"在襁褓之中"到十三岁都有 , 算最大20岁 。 则依断代工程在位22年 , 死时最大42岁 , 则其子康王最多26岁 , 依断代工程在位25年 , 死时最大51岁 , 则其子昭王最多35岁 , 依断代工程在位19年 , 死时最大54岁 。 昭王死 , 其子"穆王即位 , 春秋已五十矣 。 "父与子岂不是差不多同龄 , 世上哪有有10岁以下生子的?(上述推算还是取各王皆16岁生子测算 , 也达极限 。 )

有人会诡称穆王继位时年龄可不依《史记》 , 然《尚书吕刑》穆王自称年已"耄耋" , 看来他寿九十多岁还是可能的 。 依断代工程在位55年 , 则穆王继位时年龄也差不多要40余岁 , 则昭王生穆王须得是十三岁左右 , 这已经是极端违背常理的了 , 难道你家生娃一生一个准 , 头胎必定是男孩?假如嫌这种推论证据不足 , 则有《尧公簋》铭文可把断代工程结论直接否定 。

《考古》2007年3期上发表了朱凤瀚先生《尧公簋与唐伯侯于晋》一文 , 该文介绍了香港私人所藏的尧公簋 , 并在考释铭文的基础上分析了相关的西周王年、唐伯侯于晋等历史问题 。

其铭文如下:尧公作妻姚簋 , 遘于王命唐伯侯于晋 , 唯王廿又八祀 。 □

从尧公篡的形制与铭文字形特点来看 , 该器物作成的时间不会晚于西周早期中段 。 由于夏商周断代工程阶段成果中成王22年 , 康王25年 , 均少于28年 。 所以 , 自尧公簋一出 , 断代工程阶段成果可以说即被否定 , 成王或康王的在位年数必须修订 。


毛天哲:周公摄政暨成王在位的绝对年代(修订)

毛天哲:周公摄政暨成王在位的绝对年代(修订)// //

朱凤瀚提供的“尧公簋”实物照片和铭文

成书于东汉的《孔子家语》、蜀汉谯周《五经然否论》、《资治通鉴外纪》并云周成王十三岁即位 , 东汉许慎《五经异议》以为周成王十四岁即位 , 从《尚书》、《逸周书》、《史记》诸书周武王死后成王尚未成年、周公摄政 , 七年之后还政成王来看 , 这一个年龄应该是可靠的 , 即是由二十岁成王成年开始亲政上推七年得出 。 《太平御览》引《帝王世纪》、《资治通鉴外纪》并云周康王在位二十六年 , 寿五十七岁 , 这一年龄应该于史实也较近 。

《史记周本纪》有一句话:"成康之际 , 天下安宁 , 刑措四十余年不用 。 "而断代工程却置之不顾 。 依断代工程 , 成王、康王总计47年 , 扣除周公摄政7年征战四方 , 用了刑措 , 最多40年刑措未用 , 哪里去找"四十余年"?

而《今本竹书纪年》载:"(成王)十三年 , 王師會齊侯、魯侯伐戎 。 "大量出土铜铭也间接证明了 , 除了周公平叛三监之乱 , 伐奄、滅蒲 , 伐淮夷 。 (《竹书纪年》原注:姑與四國作亂 , 故周文公伐之 。 )成王年间确有二次伐东夷的事实 。 如此 , 则不足"四十年"矣 。


毛天哲:周公摄政暨成王在位的绝对年代(修订)

毛天哲:周公摄政暨成王在位的绝对年代(修订)// //

毛氏西周断代年表 by毛天哲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 , 成王的在位年数是多少呢?

汉以前典籍未见有确切记载 。 孔颖达疏《尚书?顾命》:"成王崩年 , 经典不载 , 《汉书?律历志》云成王即位三十年四月庚戌朔十五日甲子哉生魄 , 即引此《顾命》之文 , 以为成王即位三十而崩 , 此是刘歆说也 。 孔以甲子为十六日 , 则不得与同矣 。 郑玄云:'此成王二十八年'传惟言成王崩年 , 未知成王即位几年崩也 。 "

孔颖达所疏归纳了汉人对成王在位年数的说法 , 主要即是刘歆的三十年与郑玄的二十八年 , 代表了当时学术界的主要两种观点 。 三十年或二十八年 , 皆是从成王在周公摄政后之第二年亲政 , 即《尚书?洛诰》那一年始算的 。

那么 , 谁说的对呢?哲以为 , 此二说亦对 , 也全不对 。

我说它对 , 是指以文献记载历日推溯的方法是对的 。 我说它错 , 一是指刘歆对胐日、哉生魄等月相名称的理解有误 。

二是历日推算是以《诏诰》中夏三月召公相宅起 , 到成王去世日为止的 。 已知成王于夏四月"甲子日不豫" , "翌日乙丑崩" , 则在位年得虚加一年 。 因为前王无论何月去世 , 继任必在下一年夏历春正月即位 , 而不会在同年 , 故二者结论都需加一年 。

三是指无论刘歆 , 还是郑玄乃至后来的学者 , 都没注意到周公摄政年起于何时这一关键问题 。 纵观古今 , 几乎无人提出过"成王即位元年和周公摄政一年"各有所指这一关键认知 。 文献也好 , 学者也罢 , 大多是将两者混为同一年 。

古四分历数据:1年365.25天 , 1月29.53085天 。 以四分曆术推演 , 自《洛诰》"唯三月丙午朏"至《顾命》"四月哉生魄……甲子"为30年估 , 则共有10998日 。 计有372月又13日 。 以丙午朏在初二 , "哉生魄……甲子"在十五 。 丙午朏在初三 , 则"哉生魄……甲子"在十六 。

同样 , 自《洛诰》"唯三月丙午朏"至《顾命》"四月哉生魄……甲子"估为28年 , 则共有10278日 。 每月以29.53085天计 , 共有348月又2日 。 以丙午朏在初二 , "哉生魄……甲子"在"初三" 。 丙午朏在初三 , 则"哉生魄……甲子"在初五 。

通过分析可知 , 若采用刘歆的"死霸 , 朔也;生霸 , 望也"观点排历 , 所得成王在位年数就是三十年;而采用"朔而后魄生 , 望而后魄死"的观点推溯 , 所得成王在位年数则为二十八年 。 两说的不同 , 实际上是源自于他们各自对月相含义的不同理解 。

"朏" , 《说文》里是确指"朔之三日也" 。 古文月采篇也说"三日曰胐" 。 可见"朏日"的指称是很明确的 , 就是指每月的初三日 。 也即是铜铭历日中常见的"初吉"之日 。

故而相比较来说 , 郑玄的二十八年说较为接近史实 。 若以郑玄说 , 则成王在位年数为三十六年(含周公摄政七年) , 对不对呢 , 也还不对 。 因为郑玄也是忽视了周公摄政之前成王即位一年的事实 。


毛天哲:周公摄政暨成王在位的绝对年代(修订)

毛天哲:周公摄政暨成王在位的绝对年代(修订)// //

周公旦

"断代工程"以<召诰>历日定成王元年为前1042年 , 也是基于<召诰><洛诰>为同一年的认识 , 且以为作于成王七年 。 事实上 , 据哲的研究 , <洛诰>、<召诰>是作于"成王亲政始年" , 也即"周公七年復子明辟之歲"后一年 。

成王在位年数的研究确实复杂 , 搞晕了无数的学者 。 根本原因就在于大家把"周公摄政7年"与"成王继位7年"混同了 。

哲在此要特别强调提出"成王继位年"、"周公摄政年"、"成王亲政年"三个概念 , 而且旗帜鲜明地提出獨一無二的研究成果 , 就是:周成王的确切在位年数含"成王继位"1年、"周公摄政"7年、"成王亲政"29年 , 共计三十七年 。

即周公摄政始于公元前1043年 , 成王亲政始于公元前1036年 , 成王继位于公元前1044年 。

有人会问 , 你这个结论准确吗?自西汉以来 , 有这么多的专家学者研究了都没个结果 , 你为何这么自信地说周公摄政之前成王已经在位有一年?哲曰:无它 , 常识尔 。


毛天哲:周公摄政暨成王在位的绝对年代(修订)

毛天哲:周公摄政暨成王在位的绝对年代(修订)// //

所谓学问 就是常识

世人皆知周公摄政是因"成王幼 , 不能践胙 。 "既然是摄政 , 则与王即位年必不同年 , 否则视同篡位了 。 即算事实是同一年摄政 , 史家记录也会把它视为下一年 。 正如前面所说的 , 如前王无论是何月去世 , 后王继任元年必在下一年 , 而不会在同年 。 前王去世当年应还是归称前王某某年 。

哲曾说过 , 所谓学问 , 往往不过是点滴阅读过程中的常识累积 。 不用畏惧和迷信专家 , 待到别人的学问在你心中只是常识 , 那你就是大家!然在学术研究中 , 很多学者往往忽略了常识 , 钻进了学术牛角尖中而不可自拔 。

比如前面提到的以各王年寿和即位年龄来推论成王在位年 , 是不可能只有22年的 , 但断代工程专家们却依旧漠然无视 。

在《逸周书》里 , 其《武儆》篇说:"惟十有二祀 , 四月 , 王告梦 。 丙辰 , ……命诏周公旦立后嗣 , 属小子诵 。 "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注疏》是将此注疏于"(武王)十七年 , 命王世子誦于東宮 。 "条下 , 可见他是认为武王临终始命立储 。

实际上 , 这里明明是指文王十二祀(武王十一年 , 即克商前一年)四月的某天 , 姬诵被武王立为太子 。 顾颉刚也是错解为"因武王得了不祥的梦 , 知道自己的病已不能好 , 就接受了周公的王位传子的建议 , 把儿子诵交给周公 , 立为嗣王 。 "这二人都是因为忽略了"年、祀"纪年有别的结果 。


毛天哲:周公摄政暨成王在位的绝对年代(修订)

毛天哲:周公摄政暨成王在位的绝对年代(修订)// //

逸周书 书影

简单说 , 文献铜铭中"维某祀、维王某祀"是指前王薨的第某年 , 亦可用来纪年 , 但与时王纪年会出现序差1年 。 (可参看哲之文章:《大小盂鼎》历日考证兼谈"年、祀"之不同)

可见 , 武王立储是在克商前一年之事 。 又《逸周书·明堂》:"既克纣 , 六年而武王崩 。 "知武王是在克商后六年去世 。 即算取司马迁所说的武王克商二年后崩 , 成王也要三岁了 。

所以说司马迁记"武王崩时 , 成王在襁褓之中" , 纯粹是无稽之谈 。 亦可知成王继位时必在七岁之上 。 从诸多史书的说法来看 , 成王即位时大致在十一、二岁 , 应该是比较靠谱的 。

《淮南子·汜论训》中说 , 国君诸侯"十二而冠 , 冠而娶 , 十五生子……重国嗣也 。 "这个说法不会是空穴来风的 , 想必是成王继位事件的遗孑 。

《竹书纪年》载:"(成王)元年丁酉春正月 , 王即位…夏六月 , 葬武王于畢 。 秋 , 王加元服 。 "在这里 , "王加元服"被置于"王即位"之后 , 可见"加元服"并不是"继位"的象征 , 成王继位是顺理成章之事 , 一是早被立储 , 二是王即位皆在夏历"春正月" 。

可以推论 , 成王继位在其十二岁时 , 武王崩时年十一 。 这或许也能解释司马迁为何说成王时在襁褓之中 , 可能史料中"十一岁"被误衍为"一岁" , 致使司马迁误得出"在襁褓之中"的定论来 。


毛天哲:周公摄政暨成王在位的绝对年代(修订)

毛天哲:周公摄政暨成王在位的绝对年代(修订)// //

顾颉刚

顾颉刚曾认为:"武王死时年五十四 , 成王是他的长子 , 该有三十岁左右 。 "这又是以常识想当然了 。

成王母为邑姜 , 太公望女 。 武王娶邑姜前 , 应是早就娶妻生子 , 取邑姜封其为正妃 , 则武王前所生子 , 都没有继承权 。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富辰曰:"周公吊二叔之不咸 , 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 管、蔡、成、霍……文之昭也 , 邗、晋、应、韩 , 武之穆也 。 "后人据此而论 , 晋唐叔虞为成王弟 , 认为成王至少有四个弟弟都封了国 。

哲以为 , 此说谬也 。 邗、晋、应、韩 , 盖皆武王庶子 。 周之分封 , 嫡子大宗皆不外封 , 有"守器承祧"之义 。 成王封伯禽于鲁 , 周公封嫡弟康叔于卫 , 皆权衡之举也 。

典型的有文王幼子冉季载(即毛叔鄭) , 其子嗣皆不外封 。 周公之子除伯禽外 , 皆封于畿内 。 何也 , 文王太姒之嫡惟五子尔 , 长伯邑考、次武王发、次周公旦、次康叔封、幼子冉季载(毛叔鄭) , 余者非太姒所生 。 故三叔以叛 , 周公诛兄放弟 , 人不以周公非仁 , 被诛杀者 , 庶兄弟也 。


毛天哲:周公摄政暨成王在位的绝对年代(修订)

毛天哲:周公摄政暨成王在位的绝对年代(修订)// //

晋公盆 铭文

《晋公盆》铭文云:"我皇祖唐公 , 膺受大命 , 左右武王 。 …"《国语·晋语八》叔向曰:"昔吾先君唐叔射兕于徒林 , 殪 , 以为大甲 , 以封于晋 。 …"《逸周书·王会解》言成周之会 , 唐叔已列于朝班 , 非是孩童 。 种种迹象表明 , 晋唐叔虞当为成王庶兄 , 且在武王庶子中排行为叔 , 其上还有"邗伯" 。

尚书《顾命》中有六大臣"太保奭、芮伯、彤伯、毕公、卫侯、毛公" 。 《史记》云"彤伯为成王宗伯 。 "不言彤伯何姓 。 王肃云:彤 , 姒姓之国 , 其馀五国姬姓 。

哲以为 , 王肃所言恐非 , 宗伯一职管理王室族亲 , 非外姓所能担当 。 成王时 , 彤伯入为宗正 , 掌王亲属是也 。

汉朝宗正皆由刘氏宗室出任 。 唐武则天侄武承嗣墓志铭中就有"周征彤伯 , 汉任刘平 , 忠规有序于宗亲 , 茂秩式分于河海 。 "

宋《百官春秋》云:"周受命封建宗盟 , 始选其宗中之长而董正之 , 谓之宗正 。 "可见汉、唐、宋以来皆以宗正为王室亲属担任 , 何以王肃言彤伯为姒姓 , 而后世学者不察焉?

《路史》称周成王封支子于彤 。 考成王封幼子臻于单邑 , 为畿内侯 , 称单伯 。 则彤伯或为成王嫡亲弟也 , 成康时任大宗伯 , 亦为畿内伯 , 类周公职于武王 。

古今学者受司马迁之影响 , 多以为文王太姒有嫡子十人 , 其实误也 。 诗大雅思齐曰:"思齐大妊 , 文王之母 , 思媚周姜 , 京室之妇 。 大姒嗣徽音 , 则百斯男 。 "

此段诗提及周姜者 , 实为文王元妃也 。 百实为伯之衍也 , 意思是后娶的次妃大姒兼有周姜之媚、大妊之贤 , 故其长子被立为嫡 , 自己亦以继妃为后 。 因长子伯邑考早亡 , 次子发遂为太子 。


毛天哲:周公摄政暨成王在位的绝对年代(修订)

毛天哲:周公摄政暨成王在位的绝对年代(修订)// //

诗经·大雅·思齐

王国维说 , "大王之立王季也 , 文王之舍伯邑考而立武王也 , 周公之继武王而摄政称王也 , 自殷制言之 , 皆正也 。 "

然事实上 , 殷之末 , 嫡长子继承制始萌也 。 殷自武乙以后 , 四世传子 。 又孟子谓:"以纣为兄之子 , 且以为君 , 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 。 "只是殷之末年 , 周之早期 , 以元妃为正妻之制度尚未确立 , 大概还是停留在夫以妻贵 , 子以母贵的阶段 。

考大王之立季厉 , 则显然是"夫以妻贵" 。 王季因娶大任而贵 , 文王因母为圣子 , 有圣瑞 , 加上娶了帝乙之女太姒 , 直接就算是殷王王孙 。 文王"以发为太子" , 则显然是"子因母贵" 。

邑姜的情形于太姒类似 , 被立为后 , 是因其父吕尚辅佐武王有克商之功 。 前面所说的 , 文王十二祀(武王十一年 , 即克商前一年)武王立姬诵为太子 , 显然不是偶然之举 。


毛天哲:周公摄政暨成王在位的绝对年代(修订)

毛天哲:周公摄政暨成王在位的绝对年代(修订)// //

吴佳怡饰演的邑姜是姬发的王后 , 姜子牙的女儿 。

《竹书纪年》称"周武王元年 , 西伯發受丹書于呂尚 。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 , 而封诸陈 , 以备三恪 。 "杜预注:"元女 , 武王之长女 。 "可见武王娶邑姜生姬诵前至少还生有一个或二个女儿 。

以此推溯 , 则武王娶邑姜或在文王去世后一年 , 至少先有一女大姬 , 后生姬诵 , 至克商前一年始定嗣时成王不会超过七岁 。

三代之时 , 男子三十娶妻 , 女则二十而嫁 。 考文王也是四十余岁始娶太姒为继妃 , 生武王大概也要到四十五六岁了 , 我觉得古人说成王年幼继位的说法是可信的 , 不会超过13岁 。

以周公摄政在成王继位次年始 , 后推7年 , "周公返成王政"是在成王十九岁 , 二十岁始亲政 。 接郑玄的成王在位廿八年(实际应称廿九年)的结论 , 则成王去世时四十八岁(虚岁四十九) 。

以前所见所有史书(包括《今本竹书纪年》)对周成王(含周公摄政共37年)、周康王(26年)在位年数上表现出了惊人的一致性 。 哲的结论是 , 古人诚不我欺 , 反倒是我们后人疑神疑鬼 , 把成王在位年数搞的一团糟 。

当然 , 古代学者在推溯成王在位年时 , 没有一个类似于现在公元纪年这样的时间标杆 , 让我们理解起来甚为艰难 。 且古人在各种史籍中使用不同的纪年方式、混乱错窜的文献注解疏证 , 亦让后人的研究深感吃力 。 如未能理解"年、祀"纪年法存在不同 , 就让王国维、顾颉刚等历史研究大家也阴沟里翻船 , 被引上歧路 。

又如《周书·毕命》序称"康王命作册毕 , 分居里 , 成周郊 , 作《毕命》 。 "对于这个说法 , 后世学者中几无怀疑的 。 然哲要指出的是 , 《毕命》非康王作 , 而是成王之命 , 事在亲政十二年 。 断代工程专家错信了显然是经后人整理的尚书"序"中的话 , 取<毕命>中历日来定位康王12年 , 自然挤压了成王在位年数 。


毛天哲:周公摄政暨成王在位的绝对年代(修订)

毛天哲:周公摄政暨成王在位的绝对年代(修订)// //

周公辅政

《毕命》首段才是史家当时的序言实录:"惟十有二年 , 六月庚午朏 。 越三日壬申 , 王朝步自宗周 , 至于丰 。 以成周之众 , 命毕公保厘东郊 。 "次后"王若曰"中 , "王"回忆先王文武之勋烈 , 及周公诞保文武受命 , 明确说是"既历三纪"(文、武、周公) , 止于其身 , "四方无虞 , 予一人以宁 。 "

细读全文 , 通篇皆是成王语 , 哪来的康王影子 。 有人会说"弼亮四世"不是指的是康王嘛?然前既指"既历三纪"止于周公 , 则"弼亮四世"显然是指"文王、武王、周公、成王"四世 。

尤其是册命最后一句:「钦若先王成烈 , 以休于前政 。 」是篇若为康王所命 , 自不会用成烈两字 , 更不会在册命文中一言未及成王功绩 , 可知古今学者皆失于疏证此间之误 。

文献铜铭中 , 有关成康时历日资料有五条 , 即<召诰>(包括<洛诰>) , <毕命> , <顾命> , <庚嬴鼎>和<小盂鼎> 。 大概是由于觉得后两条铭文历日与前三条文献历日无法协调 , "断代工程"便对后二器表示疑问 。 舍<小盂鼎>而改动<庚嬴鼎>的年份以曲就历谱 。 这不是考证 , 是在凑数字了!

<庚嬴鼎>历日因刻写有误 , 可以不用 。 然<小盂鼎>历日和文献是协调的 。 哲曾撰"大小盂鼎历日考证兼谈"年、祀"之不同"一文 , 就是以<小盂鼎>历日推溯出了成王去世在公元前1008年5月1日 , 时为成王三十七年夏正四月初六乙丑日 。 这个结论是以往学者从来没有过的 。 具体可参看该文 。

<毕命>有"唯十有二年六月庚午胐"历日 。 在成康四十余年内只有前1025年(断代工程专家认为此年建丑 , 实际还是建子) , 前1020年(建子) , 前999年(建子)三个年份合 。

断代工程专家因错信<毕命>为康王十二年事 , 自觉得前两个年份明显偏早 , 后一个年份相对"断代历谱"又偏晚 。 在这种情况下 , 工程选前1009年作为康王十二年 , 使<毕命>的"六月庚午朏"到了六月初五日(朏为二三日) 。 这样根本不合历的结论 , 却拿来当作断代依据 , 这让人情何以堪 。

事实上 , <毕命>历日表明了此事正是发生在成王亲政十二年(公元前1025年) 。 《竹书纪年》载(成王)三年 , 王師滅殷 , 殺武庚祿父 。 (《逸周書.作雒解》:「二年 , 又作師旅 , 臨衛政殷 , 殷大震潰 , 降辟三叔 , 王子祿父北奔 。 」)这证明 , 逸周書中"二年"当是指周公代政二年 , 是实录 。 而《竹书纪年》中的相关记录是后人作了整齐 , 从中亦可看出周公是在"成王即位一年"后始摄政 。

庚午胐 , 则是戊辰日朔 , 查张培瑜先生《史历表》 , 公元前1025年6月2日(夏正六月)正是戊辰朔 , 以成王即位于公元前1044年算 , 此年正是成王亲政十二年(继位二十年) 。

理正了<毕命>历日后 , 我们往上推溯 , 就会发现 , <召诰>、<洛诰>所述恰是成王亲政第一年事 , 这个结论与传统说法有别 , 可以修正人们对周初历史的模糊认知 。

传统说法 , 都认为<召诰>、<洛诰>所记为成王七年事 , 实际是成王继位后九年事(即周公反政次年) 。

<洛诰>云:"戊辰 , 王在新邑烝…祭岁…王命作册逸祝册 , 惟告周公其后 。 在十有二月 。 "从文意上可以看出 , 此年为成王亲政后第一次主持祭祀 。 成王既在此年三月命召公相宅 , 又在年底主持祭祀 , 则右史显然不会将此年还作为周公摄政之年 。

《洛诰》篇后曰:"惟周公诞保文武受命 , 惟七年 。 "是对周公于上年反政 , 共计摄政七年的简单史家说明 。

《汉书.律历志》说"是岁十二月戊辰晦 , 周公以反政 。 "哲以為 , 謬也 。 是刘歆的历日计算有误 , 他对<洛诰>文意的理解也是有偏差的 。

是岁十二月戊辰是朔日 。 周家祭祀一般都在初一、十五、十六 , 不会选择在晦日 。 "周公以反政"若写作"已反政"则才是接近了史实 。 分析可知 , <洛诰>的发布时间是公元前1035年1月26日(乙巳年夏曆十二月初一戊辰日) 。

《召诰》中:"惟二月既望 , 越六日乙未 , 王朝步自周 , 则至于丰 。 "既望在十六 , 越六日为"乙未" , 则知既望日为己丑 , 朔日在甲戌 。 知"成王至丰"时在公元前1036年2月27日(乙巳年夏曆二月廿二日乙未日) 。

《召诰》又曰:"越若来三月 , 惟丙午朏 。 越三日戊申 , 太保朝至于洛 。 "丙午为朏日(初三) , 则知朔日在"甲辰" 。 因该年一月也是"甲辰"朔 , 则右史加了"越若来三月"以示有别 , 则可知"太保朝至于洛"时在公元前1036年3月12日(乙巳年夏曆三月初五戊申日) 。

……限于篇幅 , 余下的可以自行推溯 , 可知与文献历日无一不合 。 哲以前也曾说过 , 不论是文献记载 , 还是出土铜器 , 给你一个文献铜铭中的历日 , 你完全可以推算出它的绝对年代 , 当然前提条件是你必须对铜铭文字、历史文献有个正确的认知 。

像断代工程专家们对《毕命》是否是康王所作 , 就没有做一个正确的辨别 , 导致了成王在位年数被压缩到了22年 。 以并不合历谱的数据来佐证错误的定论 , 难怪会被人攻击的一无是处 。

清末今文学家廖平《经话》云:"周公、成王事为经学一大疑...乃知成王非幼 , 周公非摄 , 此《尚书》成周公之意 , 又有语增耳 。 ..."此为无根之谈尔 。

成王对周公的评价相当的高 , 于《毕命》中是将周公摄政是当作一代之王看的 , 可从文中"既历三纪" , "弼亮四世"等词眼体会得到 。 而周公是在成王继位一年后才摄政当国 , 七年后又反政于成王 , 也正是因为如此 , 成王年间的纪年方式很是独特 。

如《毕命》就以成王亲政始算 , 写作"唯王十二年" , 实际是成王继位二十年时事 。 《竹书纪年》亦有"成王十三年 , 夏六月 , 魯大禘于周公廟 。 "又记有"(成王)二十一年 , 周文公薨于豐 。 二十二年 , 葬周文公于畢 。 "这类矛盾记载 , 正是反映了《竹书纪年》混入了两种不同纪年的史料 , 需要好好地理清 。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 , 《竹书纪年》载:"(康王)十二年夏六月壬申 , 王如豐 , 錫畢公命 。 秋 , 毛懿公薨 。 "

王国维作注疏 , 引了两条材料 。 (《漢書?律歷志》:「康王十二年六月戊辰朔 , 三日庚午 , 故《畢命豐刑》曰:「惟十有二年六月庚午朏 , 王命作冊《豐刑》 。 」」偽《書?畢命》:「惟十有二年六月庚午朏 , 越三日壬申 , 王朝步自宗周 , 至于豐 , 以成周之眾命畢公保釐東郊 。 」)不知是否与成王作《毕命》同为一事 , 如是 , 则"秋 , 毛懿公薨"是否也有错简 , 需要另行认真研究一下 。

总而论之 , 周公摄政暨周成王在位的绝对年代应该说已经推溯明白了 , 文献记载和历谱都已能一一吻合 。 故可定论:

成王即位于公元前1044年 , 是为成王继位元年;继位时年约12岁;

周公摄政始于公元前1043年 , 反政成王于公元前1037年;共计七年 。

成王亲政始于公元前1036年 , 薨于公元前1008年5月1日 , 时为成王三十七年夏正四月初六乙丑日 , 年寿约48岁;成王在位三十七年(含成王继位1年 , 周公摄政七年 , 成王亲政29年) 。

毛家小子天哲写于浙江金华

二〇一五年七月九日稿

二〇一九年四月三日修订


毛天哲:周公摄政暨成王在位的绝对年代(修订)

毛天哲:周公摄政暨成王在位的绝对年代(修订)// //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