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魏立晋 伐蜀

本作品是对史图馆专栏的投稿 , 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作品并非严谨的历史学术研究 , 仅供参考;未经授权 , 禁止二传 , 违者必究 。

本文作者:锦帆游侠

公元262年的冬季 , 这一年是曹魏的景元三年 , 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景耀五年 。


代魏立晋 伐蜀

代魏立晋 伐蜀// //

此时 , 蜀汉的大将军姜维站在沓中城上眺望 。 城外的蜀军正在丈量土地 , 为来年开春的屯田播种做着准备 。

土地萌发着新的希望 , 但对于这位大将军来说 , 希望逐渐渺茫 。

在刚刚过去的秋季 , 姜维发动了他的第十一次北伐 。 尽管连多年随他征战的右车骑将军廖化都认为北伐只是白费力气 , 但这位大将军仍然没有放弃 。

跟随着老丞相诸葛亮多年 , 兴复汉室作为姜维这一生的执念 , 已经打在他心上成为了烙印 。 所不同的是 , 老丞相作为军政的一把手 , 北伐前能给国内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 , 而历次的北伐 , 也算达成了所能达成的最低目标 , 还给了魏国极大的震撼 。

但姜维没有老丞相的条件:他只能在军事上展示自己的才能 , 至于国内是怎样的局势 , 并不是他所能掌控的 , 他的才能也不足以掌控 。 而且老丞相当年面对的魏国 , 疲于奔命于东线的吴国与西线的蜀国之间 , 关中的军力并没有那么强盛 。 在局部作战上 , 老丞相还能处于强势 。 尽管如此 , 姜维依然相信:他这一生 , 一定能达到他想要的目标 。

这一次的北伐目标指向了洮阳 , 在侯和 , 姜维和老对手邓艾打成了一场消耗战 。 最终 , 拖不起的姜维只能将军队撤退到沓中 。

姜维从一个魏国的降将做到大将军的位置 , 凭借的是对自己功业的执著 , 和朝中主政的尚书令陈祗的支持 , 这让他有了傲人的军功 。 然而同样是由于对功业的执著 , 让他的双眼被蒙蔽 , 看不到国内逐渐疲敝凋零的实力 , 执意北伐 , 一直没有取得显著的成果 , 反而让国家进一步衰败 。 陈祗的死亡 , 加上这次失败 , 更是把他推到了风口浪尖 。 朝中以黄皓为代表 , 逐渐有了起用右大将军阎宇来顶替姜维的念头 。

对姜维来说 , 这无异于是在阻挠他进行自己一生的事业 。 回到成都之后 , 他上书面见刘禅 , 希望刘禅能杀死在朝中左右逢源的黄皓 。

"这等小臣 , 董允在的时候就经常说他的问题 , 我也因此很不高兴 , 就别和他过不去了吧?"刘禅没有回应 。

费祎死后 , 刘禅将政事分权给董厥、樊建及诸葛瞻 , 悄然让朝中的权力达到了一种制衡 。 不仅如此 , 刘禅也并未将兵权完全托付给姜维 , 张翼、廖化、宗预等人在军中仍然有着足够的话语权 。 就这样蜀汉在某种微妙的权力平衡中进行着运作 , 刘禅也在这个环境中乐此不疲 。


代魏立晋 伐蜀

代魏立晋 伐蜀// //

盘根错节的势力势必会导致制衡 , 姜维也不例外 。 针对姜维要解决黄皓的上书 , 以董厥、诸葛瞻为首的公卿们表示了强烈的反对 , 并反过来要求解除姜维的兵权 , 让这位大将军不要再执念于徒耗国力的北伐 , 这也得到了刘禅的默许 。

"汉贼不两立 , 王业不偏安"是蜀汉在正统上必须北伐的道义理由 。 "不伐贼 , 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 , 孰与伐之?"也是蜀汉政权前期以攻代守 , 以求自保的战略方向 。 在这点上 , 老丞相诸葛亮在蜀汉政权前期以弱小的国力已经取得了令人击节赞叹的成绩 , 刘禅也同样明白这一点 , 不管是诸葛亮还是姜维的北伐 , 刘禅一直默默地在背后给予着支持 。 但伴随着时间的流逝 , 到了此时此刻 , 蜀汉的财政 , 已经难以持续无意义的北伐了 。 段谷一战的惨败 , 已经让蜀汉蒋琬、费祎以来积攒多年的战略物资付之东流 , 一次次的北伐 , 只是饮鸩止渴 。 侯和的失败 , 让这一切不满的情绪达到了顶峰 。 刘禅也同样明白这一点 。


代魏立晋 伐蜀

代魏立晋 伐蜀// //

"臣告辞 。 "姜维准备告退 , 朝中的反对势力让他感到了害怕 , 同时军中以张翼廖化为首的将领们也有了离心离德的迹象 。

"大将军且稍待 。 "刘禅拦住了姜维 , 转头对身边的大臣说:"传旨 , 让黄皓面见大将军谢罪 。 "对于姜维 , 刘禅还保持着赞许与欣赏 。

"不敢 , 不敢 。 "

"没想到朝中的反对我的势力如此强大 。 现在看来 , 成都是不能待了 。 "姜维希望能前往沓中屯田 , 保存自己 。

但自己的目标还要实现吗?对面的魏国虽然权力已经到了司马昭手里 , 但魏国的实力仍然不断膨胀 。 洮西数万人的死伤并没有达到让魏国伤筋动骨的地步 。

必须对魏国的有生力量进行大量的杀伤 , 才能达到战略目的 。 也只有这样 , 自己才能立下赫赫之功 。 由此 , 姜维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

自刘备以来 , 蜀汉对汉中的防御态势一向是在入汉中的褒斜道和傥骆道的出谷口进行阻截 。 这样一来 , 即使入谷的敌军再多 , 在狭窄的谷口也无法集中兵力 , 只能被汉中的守军痛击 。 即使出现意外情况 , 在汉中盆地的汉城和乐城 , 以及其他的各个要道 , 也有及时支援各个谷口的军队 。 骆谷之战中的王平 , 贯彻的就是这样的思想 。

但这样的思想也有一个弱点:只能达到防御的意图 , 无法消耗敌军的有生力量 。 更何况 , 在姜维上任后 , 蜀军的作战重点放到了陇西 , 汉中的军力已经有些捉襟见肘 。 有鉴于此 , 姜维设想 , 将汉中作为诱饵 , 引诱魏军进入汉中盆地 , 把之前北伐时蜀军缺粮的局面交给魏军来承担 , 然后对魏军的粮道进行袭扰 , 尽可能对魏军有生力量进行打击 。

但姜维似乎忽略了一点 , 他的理想并不能单纯依靠军事手段实现 。 更何况 , 他对魏作战的方针已经将兵力的重点放到了陇西 , 前往救援汉中有一个时间差 , 一旦关键环节出现任何问题 , 这个国家就将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

对于姜维 , 魏国当然也始终保持着提防 。 为了对沓中的姜维实行有效的遏制 , 雍州的西部被单独划分成为一个新战区 , 交给陇右都督邓艾负责 。 同时在洛阳的司马昭 , 起了用刺客对付姜维的想法 。 多年前 , 蜀汉重臣费祎同样死于刺客之手 , 相对而言 , 刺客是比较省力的办法 。

司马昭的谋臣 , 钟会的远房外甥荀勖(xù)有着不同的意见:"您作为一国的宰执 , 应当用正义的手段来对付敌人 , 用暗杀的手段实在是不能让人信服 。 "

司马昭很明白弑君之后的舆论环境 , 他放弃了这个手段 。

但走上那至尊之位的道路不能因为曹髦的拼死一搏就此停止 , 虽然由于司马家之前铺垫的根基深厚 , 弑杀曹髦没有带来大的震动 。 但舆论的视线需要转移 , 司马昭也必须要通过获得一场不世之功 , 来让禅代重新取得道义上的合法性 。


代魏立晋 伐蜀

代魏立晋 伐蜀// //

这天 , 司马昭召集群臣开会 。

司马昭首先发言:"从解决诸葛诞以来 , 我国已经六年没有大的战事了 , 一直在休养生息以便解决吴国和蜀国 。 我考虑如果要攻打地盘相对较大的吴国的话 , 就要修战船 , 通水道 。 这是十万人需要百余日才能做好的准备 。 而且南方湿气重 , 容易生疫病 。 我看现在应该先攻打蜀国 , 拿下蜀地三年后顺流而下 , 水陆并进 , 一定能解决掉吴国 。 "

司马昭顿了顿继续说:"我算过了 , 蜀国的人口应该能支撑九万人的军队 , 守备成都和其他地方的军队最少也要四万 , 剩下的军队就不过五万多点 , 受姜维的汉中战略调整影响 , 这其中的大部分都在沓中 , 如果把姜维牵制在沓中 , 让他不能东顾 , 我大军从骆谷直指空虚的汉中 , 就会让蜀国陷入两难 。 "

"如果他们打算固守各个战略要点 , 那么就是将仅存的少数军队分散在各个要点 , 则我军就将他们分割包围 , 使其不能互相呼应 , 那么就算是剑阁这样的险要 , 也阻挡不了蜀国的灭亡了 。 "

大臣们感到惊讶:在蜀魏之间的战略态势中 , 蜀国大部分时间都在采取攻势 , 蜀军的战力也不容小视 , 现在要踏上艰险的蜀道去灭蜀 , 难道忘记了当初曹爽的教训吗?

"蜀不可伐 , 望大将军深思 。 "大臣们纷纷表示了反对 。

只有担任司隶校尉的钟会就蜀地的地形进行了分析 , 认为伐蜀确实可行 。

士季 , 还是你能解我心 。

得知司马昭准备伐蜀的想法 , 陇右都督邓艾也进行了上书 , 力陈蜀不可伐 。 然而邓艾只从军事角度进行了考虑 , 作为一个政治人物 , 司马昭需要用伐蜀来转移国内的视线 。

邓艾的政治水平决定了他无法在司马昭的角度看待问题 , 也决定了他的政治眼光的上限 。


代魏立晋 伐蜀

代魏立晋 伐蜀// //

伐蜀的决定就此拍板 , 青州、徐州、兖州、豫州、荆州、扬州都开动了起来 , 大举造船 。 之前投降的唐咨受命开始监造海船 , 营造出准备大举伐吴的迹象 , 让吴国不敢轻举妄动 。 同时任命钟会为镇西将军、关中都督 , 总领伐蜀事宜 。

当然 , 出兵需要此时曹魏最杰出将领 , 同时久在关陇、熟悉蜀汉的名将邓艾的辅助 。 但一个反对伐蜀的邓艾不利于战略的实行 , 尤其是邓艾并不属于士族 , 出身低微的他 , 靠着自身的才能得到了司马懿的欣赏 , 征辟他为掾属 。 在淮南的屯田、在陇西抗衡姜维的战功 , 邓艾都表现出了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干 , 但他一不是曹魏功臣的后裔;二不是出身名声显赫的世家大族 , 和司马氏兄弟在家世、文化背景和个人情谊上并没有产生交集 , 因而他并没有真正进入过司马集团的决策层 。 对司马昭来说 , 他上位以来一直致力于削弱地方实力 , 将各个大都督区切分为几个较小的都督区 , 之前指挥西线战事的雍凉都督就出于这样的考虑被切分为关中都督和陇右都督两个部分 。 在他看来 , 邓艾的才能与功绩非但不能够让他完全信任 , 并且尤其不能给予他方面大员的重任以防他功高震主 。 为此 , 他派出了师纂去传递自己坚决伐蜀的意志 , 同时就地担任监军 , 督促邓艾贯彻自己的意图 。

而对于钟会 , 司马昭涌上了一股复杂的心绪 。 和邓艾不同 , 钟会出身士族 , 和兄长钟毓一起 , 是司马兄弟的通家之好 。 钟会靠着自己超人一等的谋略 , 加上虞松和傅嘏的推荐 , 在虞松和傅嘏相继去世后 , 取代了他们成为司马家的智囊 , 为司马兄弟作出了许多关键决策 。 钟会在三十多岁的年龄就步入高层 , 以他的能力 , 只要不作死 , 在晋的头等功臣之列必然会有他的名字 。 在伐蜀这件事上 , 钟会能理解到司马昭的想法 , 坚决站在了司马昭这一边 , 从这方面看 , 钟会是伐蜀主帅最适合的人选 。 但钟会的也因此自视甚高 , 骄横跋扈 , 让很多人对这位公子哥产生了厌恶感 。 这其中包括了司马昭的夫人王元姬、辛宪英等人 。 辛宪英为此甚至专门叮嘱自己的儿子羊琇:"既然推脱不掉担任钟会参军的职务 , 你就时刻牢记你的责任和立场!"

司马昭的僚属邵悌就指出了最大的问题:按规矩 , 出任地方的都督需要留家属子弟在京城作为人质 , 可钟会没有成家 , 朝中缺乏拘束他的手段 。

司马昭当然考虑过这个问题 。 对于钟会 , 司马昭自然没有给予完全的信任 , 但他有着足够的信心:就算钟会真的灭蜀成功之后打算实现自己的野心 , 先不说败军之将不可言勇 , 亡国大夫不可图存 , 蜀地的官员怀着灭国的恐惧 , 如何帮助钟会?再说灭蜀之后 , 功臣将士们都想回到故乡 , 谁愿意跟钟会一起造反?有点头脑的人都不会走谋反这条路 , 司马昭相信 , 以钟会的智慧 , 不会选择自寻死路 。

当然 , 钟会也需要监督 , 司马昭派去担任镇西将军长史的 , 是他的妹夫杜预 。 夏侯渊的儿子夏侯和以及辛宪英的儿子同时也是羊祜的堂弟羊琇都担任了钟会的参军 。 在钟会的外甥荀勖的推荐下 , 廷尉卫瓘作为监军 , 成为邓艾、钟会之外不可小视的第三股力量 。

多提一下卫瓘 , 在书法史上他的父亲卫觊和钟会的父亲钟繇是三国时期并驾齐驱的书法家 , 两人的书法流派分别作为"卫派"和"钟派"流行后世 。 而卫瓘和钟会同样在书法上成就很高 , 卫瓘的草书甚至被后人评价为"神品" 。 在卫瓘手下发扬光大的"卫派"书法在东晋时传给了后人卫夫人 , 卫夫人又师承钟繇的"钟派"书法 。 将之结合后 , 卫夫人将其毕生所学传给了自己的侄子——王羲之 。


代魏立晋 伐蜀

代魏立晋 伐蜀// //

公元263年的秋天 , 伐蜀的一切准备就绪 , 在钟会的谋划下 , 各支大军都开始了行动 。

陇西军团按照计划先行进兵 , 邓艾所统属的天水太守王颀(qí)从东面进攻沓中 , 陇西太守牵弘对姜维部队从北面进攻 , 邓艾及金城太守杨欣进兵甘松 , 从西面发起进攻 , 对姜维实施包围 。 这三万人的作战目标是将姜维所部在沓中消灭 。 为了保证足够的兵员 , 邓艾还招纳了羌人辅助作战 。

与此同时 , 雍州刺史诸葛绪率领三万人从祁山出发 , 出建威 , 向阴平桥头进发 , 目的是截断姜维向蜀中的退路 。


代魏立晋 伐蜀

代魏立晋 伐蜀// //

从钟会就任关中都督以来 , 姜维就嗅到了一种不一样的感觉:魏国应该要动手了 。

为了保证侧翼的安全 , 他上书刘禅:"听闻钟会在关中调兵 , 有进军的意向 , 请派遣左右车骑将军张翼和廖化分别前往阳安关口和阴平桥头以防患未然 。 "

这封信到了刘禅那儿 , 如同石沉大海:之前姜维借着警告出兵北伐的例子已经有不少了 , 在刘禅看来 , 这又是这位好战的大将军准备下一次北伐的借口罢了 。

姜维的战略出现了一条极大的裂缝 。

八月 , 作为主力的钟会率领着十余万人的大军开始进发 。 这支军队以中央军和关中军为主 , 分成两部分 , 从骆谷、斜谷进兵 , 直取汉城和乐城 。 魏兴的刘钦也同时进发 , 从子午谷斜趋汉中 , 攻击子午谷口的黄金围和钟会会师 。 钟会的想法也很简单:之前的伐蜀都只选了一条道路进军 , 一旦被堵死就只得撤军 。 这次以大军伐蜀 , 汉中空虚 , 正应当多路出击 , 保证进军的顺利 。

出发前 , 为了表示对此次伐蜀的重视 , 司马昭亲自在洛阳郊外给大军送行 。 将军邓敦仍然发表了反对伐蜀的言论 , 为了展示自己的决心 , 司马昭立即斩了邓敦 。

与此同时 , 临行前的钟会也去拜访了王戎 , 向他请教 。 王戎给予了他最大善意的劝告:"此行灭蜀全功不难 , 难的是你能全身而还啊 。 "

王戎很明白钟会的自负同样也是他的弱点所在 , 只是钟会能不能听进去 , 就是另一码事了 。

看到大军逐渐远去 , 有人悄悄问在送行队列里的刘寔(shí):"此行如何?"

刘寔回答:"灭蜀一定能成功 , 只是立功最高的两个人都回不来了 。 "

"为什么?"

"没有为什么 。 "刘寔微微一笑:以邓艾和钟会的性格 , 太好预测了 。

魏军大举进发的消息传到成都 , 刘禅才明白:狼真的来了 。

刘禅也很快作出了应对:右车骑大将军廖化前往沓中援助姜维 , 左车骑将军张翼与辅国将军董厥前往阳安关口呼应汉中 。 同时向吴国求救 , 吴国的君主孙休很快也作出了回应:派大将军丁奉进军寿春 , 留平支援江陵的施绩准备伺机而动 。 将军丁封和孙异入沔中 , 准备救援蜀国 。

但汉中的布防有着很大的问题:按照姜维的计划 , 全部退守到了汉中盆地内的汉城与乐城 , 已经根本谈不上骚扰魏军粮道 。 守汉城和乐城的军队都分别只有五千人 , 哪还有多余的军队可用?


代魏立晋 伐蜀

代魏立晋 伐蜀// //

此时廖化、张翼和董厥到了阴平郡 , 得到了一个消息:诸葛绪的三万人已经南下武都 。 如果按照原定计划前往沓中和汉中 , 那么面前的诸葛绪前往成都的道路就畅通无阻 。

于是三位蜀将决定 , 张翼和董厥按原定计划救援汉中 , 廖化留在阴平防备诸葛绪 。

至于姜维 , 自求多福吧 。

此时邓艾已经逼近了沓中 。 姜维得知钟会的大军逼近汉中 , 率军准备从强川口渡河救援汉中 , 在渡河途中遭到了杨欣和王颀等人的突袭 。 一场血战下来 , 姜维损失不小 , 赵云的儿子赵广也在这场战斗中牺牲 。

等好不容易收拢了败军 , 姜维得知了一个消息:诸葛绪的大军已经击败了廖化 , 占据了阴平桥头 , 不管是回汉中还是回成都 , 姜维的去路都被诸葛绪占据的死死的 。

眼看就要困死在这里 , 姜维冒出了一个想法 , 下令全军从孔函谷入北道 , 假装直接去袭击雍州 , 这样一来 , 等于诸葛绪的后方就被姜维占据 , 诸葛绪自然不会坐视不管 。

得知消息的诸葛绪立即回军撤退三十里 , 而从孔函谷前进了三十里的姜维得知诸葛绪已经北退 , 立即再次返回 , 趁诸葛绪还没反应过来 , 冲过了阴平桥头 。

等诸葛绪醒过神来返回阴平桥头 , 此时姜维的军队已经过桥一天了 。

姜维到了阴平 , 召集士兵准备救援汉中 , 却得到了一个消息:汉中丢了 。

丢了也正常 , 姜维拿汉中当诱饵来钓鱼 , 只是没想到钓来的是一只这么大的鲨鱼 。

此时钟会的大军已经通过了斜谷、骆谷和子午谷 。 在进军过桥的途中 , 钟会马失前蹄 。 为了震慑全军 , 钟会下令斩杀了作为先锋开道的功臣许褚之子许仪 。

被震慑的全军很快顺利通过了谷口 , 没有受到任何阻拦 。 如果按原先的汉中防御部署 , 魏军不会进展这么顺利 , 姜维的冒险给了魏军这样一个机会 。

此时汉中盆地内只有汉城的蒋琬之子护军蒋斌以及乐城的监军王含各率五千人防守 。 钟会派护军荀恺、前将军李辅分别率领一万人 , 包围汉城和乐城 。 不求立即攻下两座城 , 只要这两座城不骚扰钟会进军的粮道 , 就算完成任务 。

得知汉城的守将是蒋琬的儿子蒋斌 , 钟会亲自写了一封信 , 告知了对蒋斌的敬仰之情 , 并希望能洒扫蒋琬和诸葛亮的坟墓 。 蒋斌对钟会的态度自然也给予了友好的回应 , 据实以告坟墓的位置 。

作为士族的代表 , 钟会自然也明白平蜀的过程中需要团结蜀中大多数士族的支持 , 一个友善的态度利于团结大多数 , 对自己的事业很有助益 。 在进军的途中 , 钟会祭扫了诸葛亮的坟墓 , 以收拢人心 。

现在 , 钟会面前只剩下阳安关 , 只要拿下阳安关 , 整个汉中就掌握在手中 。 而守关的 , 是蜀汉忠臣傅肜(róng)的儿子傅佥(qiān)以及蒋舒 。

钟会派遣胡烈前去攻打阳安关 , 自己留在乐城继续攻城 。 蒋舒原本是汉中其中一个重要隘口的守将 , 由于姜维的战略规划 , 他的守将之职被撤掉 , 只能担任傅佥的副手 。 心怀不满的他起了投降魏军的心 , 借口要迎战魏军 , 强行出关投降了魏军 , 傅佥也在守关之中战死 。

获知消息的姜维与廖化会师 , 撤退到了白水 , 在那里遇上了张翼与董厥 。 此时前往救援汉中已毫无意义 , 姜维决定合兵退守剑阁 。

拿下汉中的功绩让司马昭的声望如日中天 , 讨平西蜀指日可待 , 这可是曹魏三祖以来对外征伐都没有的功业 。 以司徒郑冲为首的群臣再一次上表请求拜司马昭为丞相 , 加九锡 , 封晋公 , 甚至拉来了阮籍来写《劝进表》 。 这次 , 司马昭假作推辞后 , 接受了封赏 。

距离那最高的位置 , 只剩最后一步 。

伐蜀的政治目的已经达到 , 只是司马昭没有想到 , 还有一个更大的惊喜在等着他 。

对应而言 , 对刘禅来说 , 他的政权 , 还能继续延续下去吗?参考资料:

1.《三国志》 , (晋)陈寿 , (南朝宋)裴松之注

2.《晋书》 , (唐)房玄龄等

3.《资治通鉴》 , (宋)司马光

4.《世说新语笺疏》 , (南朝宋)刘义庆 , (南朝梁)刘校标注 , (清)余嘉锡笺疏

5.《魏晋南北朝史》 , 王仲荦

6.《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 , 仇鹿鸣

7.题图得到了马克吐曹的授权 , 在此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