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24小时】《清明上河图》里的宋人智慧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独家·24小时】《清明上河图》里的宋人智慧


【独家·24小时】《清明上河图》里的宋人智慧

【独家·24小时】《清明上河图》里的宋人智慧// //

《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 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 。 在这幅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的画卷中 , 画家张择端生动地再现了12世纪初期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繁华热闹的市井生活景象 。 据考证 ,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汴京东角子门内外和汴河两岸的景象 。 整幅画卷大体分为3段:首段描绘市郊景色;中段描绘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两岸风光;后段描绘城市街道的繁忙景象 。

画家采用了传统的手卷形式 , 以“散点透视法”组织画面, 形成鸟瞰式全景构图 , 繁而不乱、严密紧凑、一气呵成 。 与一般的“界画”作品不同 , 《清明上河图》用笔兼工带写 , 城楼、街道、桥梁、房屋等均极为写实 , 为后世了解北宋的城市空间、建筑形式、桥梁工艺等提供了珍贵的历史图景资料 , 堪称宋代版的“超级城市巡礼” 。

绿柳婆娑汴水边

北宋时期 , 汴水呈东西向横穿汴京城 , 属于南北大运河中段的一部分 。 据《宋史·河渠志》记载:“汴河 , 自隋大业初 , 疏通济渠 , 引黄河通淮……每岁漕江、淮、湖、浙米数百万 , 及至东南之产 , 百物众宝 , 不可胜计 。 ”由此可见 , 汴河是当时北宋都城城市供给、商贸经济往来的交通命脉 。

我们已经无从考证当年张择端到底用了多长时间绘制《清明上河图》 , 但他一定在汴河边进行了无数次观察、写生 , 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

“碧玉妆成一树高 , 万条垂下绿丝绦 。 ”《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河岸边生长着大量柳树 。 从粗壮、瘿结斑斑的树干可看出柳树的树龄 , 但在清明节前后的季节里 , 它们依然抽枝吐绿 , 生机勃勃 。 汴河边这些婆娑起舞的绿柳不仅可以供河工、纤夫等劳动者乘凉休憩 , 更因“隋堤烟柳”的景观而成为汴京百姓游春赏景的绝佳去处 。

《清明上河图》中共绘有树木170余棵 , 大部分是在汴河河岸边 。 从画中的柳树形态推测 , 当时一定有专人在这些护堤柳长到一定粗细和高度以后进行过专业修剪——截去树冠 , 仅留主干 , 以便使柔细的枝条从主干中重新长出 。 这种柳树修剪法一直沿续至今 。 如此修剪的原因 , 是为了防止强风摇动树冠 , 使堤土松动破碎 , 破坏堤岸 。 修剪下来的柳枝也有用处 , 它们可以用来捆“埽”——利用树枝、秫秸等捆扎而成的治河器具 , 供河堤溃决时堵口之用 。

我国自古就有种柳护堤的传统 。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疏浚通济渠时 , 就曾在河堤两岸种植柳树 。 北宋初年 , 宋太祖赵匡胤还专门下诏书 , 要求“缘汴河州县长吏 , 常以春首课民 , 夹岸植榆柳 , 以固堤防 。 ”此后 , 在汴河两岸种植榆柳便成了惯例 。

要说《清明上河图》中的宋人智慧可不止这一处 , 那么 , 还有哪些让后人为之惊叹的地方呢?

详见《科学24小时》2019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