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生翁:我写书法,生拙至上

徐生翁曾说:“我学书画 , 从不愿意专门从碑帖和古画中寻找资粮 , 笔法材料多数还是从各种事物中 , 若木工之运斤 , 泥水匠之垩壁 , 石工之锤石或诗歌、音乐及自然间一切动静物中取得之 , 有人问我学何种碑帖图画 , 我无以举似 。 其实我学习涂抹数十年 , 皆自臆造、未尝师过一人、宗过一家 。 ”


徐生翁:我写书法,生拙至上

徐生翁:我写书法 , 生拙至上// //

徐生翁书法作品

这段话有两层含义 , 其一是“远取诸物”的外师造化 , 通过对外物之理的参悟 , 摆脱学艺过程中对于形似之拘泥;其二是“近取诸身”的内师心源 , 即外物的启示 , 要忠实于自我心灵的“意取”采撷 。

从美学精神上讲 , 徐生翁的艺术是对中国传统道家“形残而道全”哲学思想的上佳演绎 , 同时也和近代中国文学艺术美学精神往纵深处挖掘提升的历史有关 。

传统道家的“言意之辩”思想认为 , 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 , 事物表面的“象”并不能表达事物的真实本质 , 事物的本质隐藏于表象之外;在语言和说话者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图之间 , 语言是有缺陷的 , 它不仅不能完全表达说话者的真实意图 , 有时甚至“因文害意” 。


徐生翁:我写书法,生拙至上

徐生翁:我写书法 , 生拙至上// //

徐生翁书法作品

所以 , 传统道家思想往往极端地认为 , 事物的外在的形式是不重要的 。 “以其虚而有其用”(庄子)艺术作品的意义亦不是通过可视的形式体现的 , 艺术的耐人寻味之处恰恰在形式尽头或者形式之外的“虚处” 。

因而 , 所谓形残而道全 , 就是说艺术的外在形式和内在性表现并不是一个“内”和“外”的互为表里关系 , 而是一个此消彼涨、不可兼得的关系 。 “形”的层面的完美 , 将意味着“道”的层面的残缺;“道”的层面的完整 , 必然以“形”的层面的残缺作为代价 。

徐生翁的艺术 , 特别是他的大字书法 , 蔑视技巧、将书写简化为最简单的线条切割 , 这种对于书法创作极端简洁化的处理 , 完全可以做“形简”的解释 。 “形简”与“形残”虽为一字之差 , 然而它们在“形”的维度和“道”的维度彼此消涨的关系上却极为一致 。


徐生翁:我写书法,生拙至上

徐生翁:我写书法 , 生拙至上// //

徐生翁书法作品

那么 , 徐生翁艺术之“道”又体现在哪里?

晚清以来 , 对传统中国文学艺术的认识推进以及近代民族苦难的切身体会 , 古、拙、重、大、沉郁顿挫而又内涵深厚的美学趣味成为了主流追求 , 历史上一直占据主流位置的雅逸清淡的美学趣味和尽善尽美的形式追求走向了边缘 。

这尤其表现在当时的词论领域:陈廷焯远绍诗骚提出“沉郁顿挫”之说;周济以“浑化”之境为最高境界;况周颐倡导“拙”、“重”、“大”之旨;晚出的王国维则强调“赤子之心”的“真” 。


徐生翁:我写书法,生拙至上

徐生翁:我写书法 , 生拙至上// //

徐生翁书法作品

凡此的美学要求与美学结构 , 基本上都是对前代大师们文学艺术成就的美学解码 , 也可以视为是对传统道家“形残而道全”思想的进一步拓展 。

因为“拙”与“真” , 文学艺术方得以抖落下不必要的繁饰 , 以真实来获得鲜活 , 以生拙来留驻生命中刹那永恒的万千生机;因为“重”与“沉郁顿挫” , 文学艺术的历史沉淀与艺人“人”的人格修行、情感体验才能潜移默化地融入到作品中 , 转化为具有历史份量、情感份量与人格份量的形式;因为“大”与“浑化” , 一切生活世界中浮华、琐碎的东西才能被脱落干净 , “人”的自由灵魂才会穿越时空 , 具备一种与天地比寿、与日月同光的不灭价值 。

近代的这一美学动向无疑是晚清碑学兴盛的重要理论支持 。 说到底 , 碑之美应在韵致、在内美 , 而不是形质和技巧 。 徐生翁的书法犹为如此 。 虽然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说明 , 徐生翁的美学思想是在晚清文人们倡导的美学宗旨影响下形成的 , 但作为一个时代共享的思想资源 , 他们之间应该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 。


徐生翁:我写书法,生拙至上

徐生翁:我写书法 , 生拙至上// //

徐生翁书法作品

在近现代书法史上 , 徐生翁书法的美学价值有点类似于音乐中的阿炳 , 其作品的整体气味也与阿炳的《二泉映月》相近 。 在骨子里他们为人为艺的尺度接续的仍然是传统的文人精神 。

因为生存于乱世和沉沦下层的经历 , 使他们的艺术多了些人间的苦痛、多了些真切感人的东西 。 一旦让他们用自己手中的工具去表达内心情感之时 , 他们皆不约而同地舍弃了纷华的正统艺术技巧 , 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艺术表现和内心之间建立起最直接的关系 , 从而使他们的作品散发出一种与人生、与时代命运痛痒相关的真切感 。

或许他们并不算非常正宗的文人 , 但他们的作品仍然属于经典之列一种正统文人经典之外的经典 , 一种以人生成就艺术、以艺术书写人生、并与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切肤相关的经典 。


徐生翁:我写书法,生拙至上

徐生翁:我写书法 , 生拙至上// //

徐生翁书法作品

那种抱定文人大师理想的人 , 充其量只能将徐氏的作品归入别调、逸品之列 , 或如俗世所说他的书法是“孩儿体” 。 我认为这不仅是对徐生翁价值的贬低 , 也是对中国艺术之为艺术、之为文化的精神误读 。

按照陈寅恪的说法 , 自宋以后 , 中国文化的重心就已经逐步下移了 , 原本由贵族、士大夫支撑的文化大厦越来越下移到一般的读书人、贩夫走卒甚至可能是最下层的妓女(陈寅恪作《柳如是传》即寄托和潜藏着这种深沉的文化理想和历史识见) 。 所以 , 如果因为徐生翁不算是传统意义上的正牌文人而贬低其在艺术史中的独特价值 , 这肯定很不公道 。


徐生翁:我写书法,生拙至上

徐生翁:我写书法 , 生拙至上// //

徐生翁书法作品

仅就书法来说 , 徐生翁是晚清碑学以来极少数几位既能楷书和行草书两方面皆有所创造的大家 。 即使与李瑞清、沈曾植、于右任等碑派名家相比 , 徐生翁对于碑学的理解和表现也要更深入一些 , 作品也更地道、纯粹一些 , 因而 , 无论是放在碑学的历史上 , 还是整个书法的历史上考察 , 徐生翁都是卓然不凡的 。

就其作品的精神境界来说 , 徐生翁艺术表现出一种桀骜不逊的傲骨与凛凛挣折的气概 , 它所蕴涵的人文精神是近百年以来不甘沉沦的中国人的真实精神写照和对传统文人精神的最积极阐发 。 有此二者 , 徐生翁这个人物在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即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 。

————

徐生翁(1875~1964) , 浙江绍兴人 。 早年姓李 , 名徐 , 号生翁 。 中年以李生翁书署 , 晚年始复姓徐 , 仍号生翁 。 徐生翁先生是我国近代被人们公认的异军突起、风格独特的艺术家 。 他在诗、书、印诸方面成绩卓然 , 尤以书画名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