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盛世光辉的黯淡,中国古代社会盛衰的转折,安史之乱谁之错?
中国历史上最辉煌最灿烂的时代是唐代 , 唐代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就是“安史之乱” , 史学界一向认为“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 而唐代又是中国古代社会盛衰的转折点 , 由此而论 , 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爆发的“安史之乱”可以看做是中国二千余年古代社会历史发展的一大关键 。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 迄今史学界并没有一致定论 。
大唐盛世光辉的黯淡 , 中国古代社会盛衰的转折 , 安史之乱谁之错?// //
关于“安史之乱”的起因历史观点大致有五种说法 。 一是“府兵败坏 , 外重于内”说 , 认为边镇节度使将帅久任、拥兵自重、尾大不掉、难以控制 。 唐初的府兵制 , 其势力内重于外 , 到唐高宗、武后时 , 府兵制被破坏 。 到玄宗开元中期 , 府兵总人数仅有十二三万 , 而且没有战斗力 。 与此同时 , 边疆十镇节度使统兵四十九万 , 多为久经战阵的士兵 。 其中安禄山就有兵十八万三千 , 外重于内之势已成 。
其二是阶级矛盾说 , 认为玄宗后期朝政腐败 , 农民多失去土地 , 承担不起深重的赋役而四处逃亡 。 农民与统治阶级的矛盾日益激化 , 给安禄山、史思明叛乱提供了可乘之机 。
其三民族矛盾爆发说 , 隋唐以来 , 河北北部幽州一带杂居着许多契丹和奚人 , 唐太宗在赢得对突厥战争后 , 将许多突厥人也迁徙安置在这一带 。 逐渐产生民族矛盾引发叛乱 。
大唐盛世光辉的黯淡 , 中国古代社会盛衰的转折 , 安史之乱谁之错?// //
其四是唐王朝将相不和说 , 先是蕃人与宰相李林甫的矛盾 。 史载:“皇太子及宰相屡言禄山反 , 帝不信 。 ”(《新唐书》列传) , 其次是安禄山与太子的矛盾 。 杨国忠继李林甫为相后激化了与安禄山的矛盾 , 杨国忠将安禄山心腹或杀或贬 , 安禄山正是以此为借口打着清君侧名义发动反叛 。
其五是唐玄宗怠政说 , 玄宗宠爱杨贵妃 , 整日沉溺于酒色娱乐 , 怠于政事 , 朝政大权被李林甫、杨国忠、高力士等人控制 , 他们结党营私 , 排斥打压异已 , 唐玄宗只喜欢歌功颂德 , 粉饰太平 , 即使安禄山的反状日渐暴露 , 玄宗还不警觉 , 把告密者一律缚送安禄山处置 。
我们翻看中国历史会发现 , 历史上西汉也有类似情形 。 在汉景帝时发生了“七国之乱” , 但中央政府能够把握控制外重内轻的局面 , 并且迅速平定李叛乱 。 汉武帝晚年也是变成李昏君 , 也权臣当政 , 但却没有爆发内乱 。 小编认为 , “安史之乱”的爆发还存在一些偶然性因素在起作用 , 比如权力的变更和权臣的奸佞跋扈等 。
大唐盛世光辉的黯淡 , 中国古代社会盛衰的转折 , 安史之乱谁之错?// //
历史记载唐玄宗即多才又有能力和魄力 , 擅书法 , 知音律 , 是一个在政治上和爱好上都有所成就的帝王 , 早年开创了“开元之治”局面 , 晚年则深居宫中 , 专以声色自娱自遣 。 唐玄宗晚年奢侈和怠于理政是事实 , 但是说他昏庸则未必 。 史实证明他晚年对外重内轻、将相不和等政治危机仍然有敏感的洞察 , 并不糊涂 。
唐代郭浞所作《高力士外传》 , 是他与高力士同遭贬谪时据高力士口述而作 , 真实史料价值与众不同 。 其中说到唐玄宗与高力士在开元二十三年、天宝十年、十三年的三次问答 。 第一次玄宗问:“军国政事 , 委以林甫 , 卿谓如何?”高力士答:“军国之柄 , 未可假人 。 ”玄宗说:“今所敷奏 , 未获朕心 。 ”第二次玄宗问:“朕年事渐高 , 朝廷细务委以宰臣 , 藩戎不旮付之边将 , 自然无事 , 卿谓如何?”高力士答:“臣恐久无备于不虞 , 卒有成于滋蔓 。 ”玄宗说:“今日奏陈 , 雅符朕意 。 近小有疑虑 , 所以问卿 , 卿慎勿言 , 杜复泄露 , 应须方便 , 然可改张 。 ”第三次唐玄宗因左右无人 , 问:“自天宝十年之后 , 朕数有疑 , 卿总无言 , 何以为意?”高力士答:“自陛下威权假于宰相 , 法令不行 , 臣不敢言 。 ”玄宗听后久而不答 。 从唐玄宗这三次问答来看 , 他对于当时时局是很洞悉的 , 也在思考如何破局 , 只是历史没有给他机会 。
大唐盛世光辉的黯淡 , 中国古代社会盛衰的转折 , 安史之乱谁之错?// //
安史之乱后 , 唐玄宗曾评价历任宰相 , 说到李林甫这 , 说:“是子妒贤嫉能 , 举无比者 。 ”裴士淹问:“陛下诚知之 , 何任之久?”玄宗默然不应 。 (《新唐书·李林甫传》)可见李林甫专权 , 唐玄宗是很清楚的 。 但他为何又对此默然不应 , 久而不答?唐玄宗的真实想法我们已不得而知 , 只能猜测可能有集权的需要 。 权臣并不等于就是奸臣 , 唐玄宗久任李林甫 , 应该是出于他利用李林甫实现集权的需要 。 他信任安禄山等胡人也是自唐初以来的传统 , 后来平定“安史之乱”也任用了众多胡人做将帅 。
李林甫自开元22年起任宰相 , 前后专权19年 。 他在位期间 , 迎合上意 , 妒忌贤能 , 打压排斥异己 , 深为当时文人士大夫痛恨 。 但他身居相位 , “每事过谨 , 条理纲纪 , 中外迁除 , 皆有法度” 。 (《旧唐书·李林甫传》) 。 李林甫政治品行差 , 能力上还是很强 , 在开元时期做了许多制度化上的努力 , 他领衔编定了著名的《唐六典》 。 李林甫的精明与干练有着过人之处 。 他在世时 , 不仅杨国忠 , 就连安禄山也不敢放肆 。
天宝十载 , 安禄山第一次见到李林甫就心怵 。 他在朝中常不尊重群臣 , 但见到李林甫冬天也要出一身汗 , 史称其“以李林甫狡猾逾己 , 故畏服之”(《资治通鉴》) 。 又载:“李林甫为相 , 朝臣莫敢抗礼 , 禄山承恩深 , 人谒不甚罄折 。 林甫命王鉷 , 鉷趋拜谨甚 , 禄山悚息 , 腰渐曲 。 每与语 , 皆揣知其情而先言之 。 禄山以为神明 , 每见林甫 , 虽盛冬亦汗洽 。 林甫接以温言 , 中书厅引坐 , 以己披袍覆之 , 禄山欣荷 , 无所喼 , 呼为十郎 。 骆谷奏事 , 先问:“十郎何言?有好言则喜跃 , 若但言大夫须好检校 , 则反手据床日:阿与 , 我死也!”(《旧唐书·安禄山传》) 。
大唐盛世光辉的黯淡 , 中国古代社会盛衰的转折 , 安史之乱谁之错?// //
天宝十一载李林甫死前 , 杨国忠从剑南驰回叩见 , “渴林甫 , 拜于床下 , 林甫垂涕托以后”(《旧唐书·李林甫传》) , 林甫曰:“死矣 , 公且人相 , 以后事累公!国忠惧其诈 , 不敢当 , 流汗被颜 。 ”(《新唐书·杨国忠传》) 。 尤其是 , 李林甫的“奸臣”和“叛逆”罪名是在他死后由杨国忠诬陷而致 , 历史有记载 。 在李林甫死前 , 唐玄宗还专门登上降圣阁用红巾招他 , 表示慰问 , 说明他自始至终都信任李林甫 。 当时距“安史之乱”爆发还有3年 , 这3年中政治权力发生了很多变化 , 如果说李林甫对安禄山叛乱负责任 , 理由并不充分 。 李林甫是历史上始终没有得到平反的一位含冤者 , 时称“及国忠诬构 , 天下以为冤” 。 (《旧唐书·李林甫传》
大唐盛世光辉的黯淡 , 中国古代社会盛衰的转折 , 安史之乱谁之错?// //
高力士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奸臣" , 事实上 , 虽然高力士受封从一品骠骑大将军 , 经常守候在唐玄宗身边 , 专掌诏敕 , 参预机密 , 权高望重 。 皇太子称之为“兄” , 诸王公称之为“阿翁” , 驸马称之为“爷” 。 朝中宰相李林甫、李适之、盖痹运、韦坚、杨慎矜、王珙到杨国忠 , 边将从安禄山、安思顺到高仙芝 , 都由他晋升 。 但是他却能一向忠诚谨密 , 善自约束 , 不骄横干政 。 他和唐玄宗的私人感情也很好 , 士大夫也并不嫉恶他 。 在李林甫死后 , 高力土是唯一具有权威的大臣 , 尤其调解边将矛盾一类棘手的事 , 都由他来处理 。 史称“内侍如力士者甚少"(《史纲评要》) , 将“安史之乱"归罪于他也是没有道理的 。
大唐盛世光辉的黯淡 , 中国古代社会盛衰的转折 , 安史之乱谁之错?// //
另据近年陕西出土、蒲城文管所藏《高力士墓志》记载 , 高力士曾有平定“王鉷之乱”与在蜀平定“南营之叛”的功绩 , 称其“亲执桴鼓 , 令于颜行日 , 斩级者无战功 , 擒生者受上赏 , 椒扰之际 , 人无横酷者 , 由公一言也” 。 又总评其一生:“左右明王 , 垂五十年 , 布四海之宏纲 , 承九重之密旨 , 造藤之议 , 削稿之书 , 不可得而知也 。 其宽厚之量 , 艺业之尤 , 宣抚之才 , 施舍之迹 , 存于长者之论 , 良有古人之风 。 ”墓志由知制诰潘炎奉敕撰文 , 写于代宗时期 , 其中评价应该是比较中肯的 。
和李林甫、高力士相比 , 杨国忠的政治才能就极其低劣 。 史称其“无学术句检 , 能饮酒 , 蒲博无行 , 为宗党所鄙”(《旧唐书·杨国忠传》) 。 杨国忠曾经对人说:“某家起于细微 , 因缘椒房之亲 , 以至于是 。 吾今未知税驾之所 , 念终不能致令名 , 要当取乐于富贵耳 。 ”(《开元天宝遗事十种》) 。 由此可见其德行能力的低下 。 李林甫死后 , 杨国忠的唯一政敌只有安禄山 , 他屡次言称安禄山谋反 。 史载国忠寡谋矜躁 , 谓禄山跋扈不足图 , 故激怒之使必反 。 (《新唐书·杨国忠传》)为了证明自己判断正确 , 他甚至围捕安禄山的亲信以激怒安禄山 , 逼其速反 。 安禄山叛乱后 , 举国震惊 , 杨国忠反而面有得意之色 , 而安禄山反叛的理由就是清君侧诛杨国忠 , 史称安禄山对杨国忠“视之蔑如也”(《资治通鉴》) 。 后来杨国忠遭六军斩首 , 也是咎由自取 。
大唐盛世光辉的黯淡 , 中国古代社会盛衰的转折 , 安史之乱谁之错?// //
安禄山是当时最有能力的边将之一 , “性合韬钤 , 气秉雄武 , 声威振于绝漠 , 捍御比于长城 , 战必克平 , 智能料敌”(《开元天宝遗事十种》) 。 他由被誉为“万里长城”到发动“安史之乱” , 有一个从平衡到失衡的过程 。 开元年中宰相张九龄一见安禄山便说他有“逆相” , 断定“乱幽州者 , 必此胡也” 。 这个说法并没有依据 , 连唐玄宗都说:“卿勿以王夷甫识石勒 , 枉害忠良 。 ”(《资治通鉴》) 。 天宝十载安禄山兼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 , 重兵在握 , 位极人臣 。 这时的安禄山可反可不反 。
小编认为 , 既然安禄山已经“富贵已极” , 年过50 , 肥胖症和眼病都在加重 , 一般来说他是不会选择反叛的 。 果然就在叛军久攻潼关不下时 , 他便忧惧、后悔 , 责备谋臣 , “怒不解” , (《全唐文》) 。 而田乾真则劝安禄山效法袁绍割据河北 , 还说可以坚持15年 。
除了利欲以外就是实力 。 天宝初 , 唐朝共有平卢、范阳、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四镇、北庭及西川剑南九个节度 , 兵马约50万 。 除剑南外都在北方 。 其中安禄山统领平卢、范阳、河东三镇 , 有兵马20万 , 实力最强 。 哥舒翰统领河西、陇右二镇 , 兵马15万 , 次之 。 安思顺统领朔方 , 兵马6.5万 , 又次之 。 高仙芝、封常清统领安西、北庭二镇 , 兵马5万 , 最少 。
大唐盛世光辉的黯淡 , 中国古代社会盛衰的转折 , 安史之乱谁之错?// //
当时的情景粗看是“外重内轻" , 实际上又各个分立 , 谁都不具有绝对优势 。 如果西北5镇合兵 , 那么兵马就多达26万余 , 便是东北方面的3镇所不能匹敌的 , 安禄山对此不能不有所顾忌 。 节度使的分置无疑是唐玄宗手中具有重要的威慑力量 , 而安禄山直到天宝十一载时也还在谋求与哥舒翰结好 , 称二人“族类颇同 , 何得不相亲”(《资治通鉴》) 。
小编认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主因是杨国忠激化矛盾 。 但即使这样 , 安禄山对叛乱成功也没有充分的把握 , 可以说成功的机会很小 。 但是历史总会有巧合 , 恰在此时 , 他遇到了一个偶然的机会 , 这就是在安禄山率所部叛乱时 , 节度使诸镇中的几名主将恰恰都不在任上 。 原任安西都护高仙芝已于十载回长安任右羽林大将军;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于这年二月入朝 , 路途得病在家休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于这年冬入朝 , 十一月十六日刚到长安 , 对安禄山最大的威慑已不存在 。
同时 , 深通兵法的安禄山选择了最佳时机 , 一反常态在隆冬季节突然发兵 。 此前 , 安禄山请求向长安贡献3000匹马 , 派本部士兵护送 , 并与甲杖同行 , 引起唐朝的注意 , 双方有七月与十月之争 。 安禄山请求七月至 , 玄宗告诉安禄山说:“与卿修得一汤,故令召卿至 , 十月朕御于华清官中” 。 结果安禄山没有来 , 却在十一月九日突然发兵 。 安禄山的策略是冬天突袭,他预先准备了绳索草木破船横贯黄河 , 结果一夜冰合成桥 。 唐朝毫无戒备,叛军只用34天就攻下洛阳 。
大唐盛世光辉的黯淡 , 中国古代社会盛衰的转折 , 安史之乱谁之错?// //
安禄山发所部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共15万人 , 号称20万 , 以诛杨国忠为名反于范阳 , 誓师后率兵向南 。 军情传到长安 , 唐玄宗急忙任命哥舒翰、高仙芝为副元帅、封常清为范阳、平卢节度使御敌 , 理由是借其威名 , 且素与安禄山“不协” 。 当时安西、北庭、河西、陇右诸镇兵马都来不及调遣 , 良将手下无强兵 , 仅靠威名并不起作用 。 仅过了半年 , 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三位威名震边疆的良将相继被杀或被俘 , 唐政府军一再溃败 。
最终唐朝历经三帝八年时间才平定叛乱 , 为此付出的代价太多 , 北方基本被战火摧毁 , 流民遍地 , 经济民生凋敝 。 经此叛乱吐蕃趁机夺取了唐朝对西域的控制和陇西陇右 , 长安直接处于吐蕃的威胁中 。 唐朝内部开始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 曾经强盛辉煌的大唐逐渐走向黯淡 。 不知玄宗如地下有知是否会后悔纵容杨国忠的所做所为?
参考文献:1、《郭湜·高力士外传》2、《新唐书》3、《旧唐书》4、《资治通鉴》5、《史纲评要》6、《高力士墓志》7、《开元天宝遗事十种》8、《全唐文》
- 东汉末代皇帝刘协:在汉朝气数尽时散放出微弱光辉
- 风骨若仙的李白:诗,可抵半个盛唐;剑术,号称大唐第二
- 中国年·看西安 冒着严寒拍的大唐芙蓉园2020年的新春灯会 听说今天晚上点灯
- 李世民家的女人:大唐从不缺猛女
- 爱国者必背的8首古代史诗,诉说华夏光辉时刻,首首令人热血沸腾
- 大唐长安被攻陷六次,为何如此不堪?原来设计上有一个“缺陷”!
- 精品推荐绝佳长卷—大明盛世图
- H5|一屏穿越90年,一封书信、一次会议、一段光辉历史
- 光辉岁月!驻澳门部队蜗居里的特殊训练
- 看片 | 西安发现“大唐第一驸马”薛绍墓 ,网友评论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