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海丝时期的文化繁荣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漳州海丝时期的文化繁荣
漳州海丝时期的文化繁荣// //
漳州旧城区古牌坊见证了漳州古代文化的繁荣
漳州海丝时期的文化繁荣// //
晏海楼成为月港的标志性建筑
漳州海丝时期的文化繁荣// //
《东西洋考》封面
漳州月港的海外贸易 , 从明代中期起悄然兴起 , 逐步发展 , 至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进入鼎盛期 , 一直持续到万历末年(1620年) , 到天启(1621-1627)以后才衰落下去 , 其中万历年间(1573-1620)更是漳州“海上丝绸之路”的黄金时期 。 这时的月港与东南亚各国和朝鲜、日本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着直接贸易往来 , 并以吕宋为中转站与欧洲一些国家进行间接贸易 。 “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给国家财政带来巨大的收入 , 给漳州地方带来了极大的经济利益 , 不仅促进了漳州造船业、陶瓷业、纺织业等手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 也极大地推动了漳州文化、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的繁荣 。
民众重视文化教育
漳州自古文风炽盛 , 建州之初就举办松洲书院 , 培养人才 , 振兴文化 , 特别是经“紫阳过化”后 , 文化有进一步发展 , 成为闻名遐迩的“海滨邹鲁” 。 而明代中后期由于月港兴起 , “海上丝绸之路”拓通 , 海外贸易发展 , 促进了漳州商品经济的繁荣 , 更是为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
当时的月港 , “人烟辐辏 , 商贾咸聚”“藉舟楫之利 , 以腴丽甲天下”“县既以舶殷 , 舶亦以县繁” , “五方之贾 , 熙熙水国 , 刳艅艎 , 分市东西路 , 其捆载奇珍 , 故异物不足述 , 而所贸易金钱 , 岁无虑数十万” 。 因此 , “市镇繁华甲一方 , 古称月港小苏杭” 。 社会财富充分涌流 , 民众生活相当富裕 , “雕镂犀角巧 , 磨洗象牙光 。 棕卖夷邦竹 , 檀烧异域香 。 燕窝如雪白 , 蜂蜡胜花黄 。 处处园栽桔 , 农家蔗煮糖” 。 “风回帆转 , 实贿填舟 , 家家赛神 , 钟鼓响答 , 东北巨贾 , 竞鹜争持 , 以舶主上中之产 , 转盼逢辰 , 容致巨万” 。
“仓廪实而知礼节 , 衣食足而知荣辱” 。 百姓物质生活富足了 , 就逐渐转向对精神文化方面的追求 , 都十分重视教育 , “建县以来 , 衣冠文物顿齿上国 , 民间延师教子 , 诣塾授经 , 遂至青钱待选” 。 延聘饱学之士来当老师 , 教自己的子弟读书 , 成为十分普遍的社会风气 。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 这时的漳州创造了古代史上空前的经济奇迹 , 同时也创造了古代史上文化最兴盛的奇迹 。
科举取得空前成绩
科举是中国历代王朝通过考试分科取士、选拔官吏的完备而严密的制度体系 。 它历经1300多年历史 , 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发生过深远的影响 , 并对亚洲乃至世界产生过重要的作用 。 它虽然有使儒学成为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 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的消极影响 , 但打破了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 , 对于提高官员素质与行政效率、保证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扩大统治基础、促进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公平公正和重学兴教风气也有积极作用 。 刻苦攻读、求取功名是古代一般读书人的梦想与追求 , 科举成绩是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
据统计 , 漳州从唐至清 , 科举考试中有837人考中进士(不包括武进士136人) , 其中明代从明洪武七年的陈宗礼到明崇祯十六年的陈国典、倪俊明、蔡而共418人 , 占了约50% 。 特别是漳州海丝时期的明万历年间(1573-1620) , 47年中中进士138人 , 每一科都有多名漳州士子中举 , 创造了漳州科举考试的辉煌 。 特别是万历八年(1580年)一科 , 竟有15人同时金榜题名 。 这一科全国进士302人 , 漳州人就占了5% 。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和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 , 林士章和林釬两人还先后中了探花 。 这在漳州古代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 在全国也是罕见的 。
不仅如此 , 漳州海丝时期科举上还出现祖孙进士甚至父子进士、兄弟进士的现象 。 这在目前还留存的古牌坊上可以得到印证 。 长泰县城现在还巍然耸立的“祖孙执法坊” , 就是为长泰县籍进士、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戴时宗和他的也是进士的曾孙、监察御史戴燝而立的 。 诏安县城现在还巍然耸立的“父子进士坊”则是为诏安籍进士胡文、胡士鳌父子所立的 。 漳州海丝时期的父子进士还有林功懋、林士宏父子等;兄弟进士有王志远、王志道兄弟和刘庭蕙、刘庭兰兄弟等 。 立牌坊以褒奖 , 在古代是一件极其荣耀的盛事 。 现在漳州市区古街两座完好的古牌坊(尚书探花坊和三世宰贰坊)和两座残损的古牌坊(六代承恩坊、五星聚奎坊)也都是漳州海丝时期竖立的功名坊 , 可见当时漳州社会经济的繁荣和科举成绩的辉煌 。
文坛呈现繁荣局面
明代漳州文学创作进入繁荣时期 , 特别在漳州海丝时期 , 漳州兴起以诗文结社之风 ,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张燮为首、退居林野士大夫为主的玄云诗社 , 其核心骨干7人号称“七才子” 。
关于“七才子”包括哪些人 , 《漳州府志》没有明确指明 。 据黄道周《林深州传》所说:“公喜称诗 , 善属文 , 与蒋少宰、高太史、张聘君、郑观察、戴侍御为元云(‘元云’即‘玄云’ , 因避清康熙名玄烨之讳 。 笔者注)之游 。 ”“七才子”当指张燮、蒋孟育、高克正、林茂桂、王志远、郑怀魁、戴燝 。 这些人在光绪版《漳州府志》中都有传 , 其中张燮、高克正、林茂桂在《漳州市志》中有传 。
张燮(1574~1640) , 字绍和 , 又字理阳 , 号汰沃 , 又号石户主人、海滨逸史、蜚遁老人 。 明龙溪县石码人 。 受家庭熏陶 , 自幼通五经、览史鉴 , 青年时便以文才名噪一时 。 他21岁中举 , 但他看到明末政治腐败 , 又鉴于父亲因“不善事上”被降职以至“论罢”的经历 , 因此无意仕进 。 家居期间 , 潜心著述 , 侍奉父亲 , 并与当地名流蒋孟育等于漳州开元寺旁风雅堂组成玄云诗社往来唱和 。 他编著的《东西洋考》成为与东、西洋各国贸易通商的指南 , 对研究中外关系史、经济史、航海史、华侨史等都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 张燮一生著述编纂的著作有15种共约700卷 。
其余几人也都很出色 , 都是进士 , 也都是著作等身的文士 。 蒋孟育 , 字道力 , 龙溪县人 , 幼颖慧 , 日记数千言 , 比长通经史 , 能为古今文 , 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 。 高克正 , 字朝宪 , 海澄县人 , 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 。 家居之后 , 四方执经问业的拥挤一堂 。 有时与二三位名流 , 在芝山之麓以诗会友 , 也欣然举觞 , 忘怀得失 。 林茂桂 , 字德芬 , 漳浦县人 , 万历十四年(1586年)进士 , 为诗文下笔立就 , 家居时与戴燝、张燮、何乔远文酒相命 , 四壁萧然终 。 王志远 , 字而近 , 漳浦县人 , 万历十七年(1589年)与蒋孟育同科进士 , 性恬淡 , 不营财利 。 郑怀魁 , 字辂思 , 龙溪县人 ,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进士 , 为官多有政绩 , 己酉中飞语 , 遂拂衣归 , 所携唯旧书数簏 , 奉母极欢 , 抚诸弟各有成立 。 为文博奥 , 尤长于骈丽 。 戴燝 , 字亨融 , 幼聪颖 , 稍长好古文词 , 工吟咏 , 万历十四年(1586年)与林茂桂同科进士 。
漳州当时的这些文人 , 生活在一个比较稳定繁荣的社会环境中 , 因为有共同的爱好而结成诗社 , 王志远与蒋孟育、戴燝与林茂桂还各为同科进士 , 他们经常在一起游历山水 , 吟诗作文 , 写了许多描写漳州名胜古迹的美好篇章 , 如郑怀魁的《威镇阁》、张燮的《登九侯岩诗》、林茂桂的《夏日与友登石狮诸岩》等 。 蒋孟育有一首诗写他与玄云诗友一起登山吟诗的情景 , 《登紫云岩》:“攀岩蹑屐印苔芜 , 径昃行危倩衲扶 。 阁碍树干云正接 , 林深人语鸟犹呼 。 买山何事非支遁 , 临水曾闻洗佛图 。 遮莫兴阑来暮色 , 诸君袖里有明珠 。 ”他们的创作积极入世、潇洒振奋 , 除了创作大量描绘歌唱家乡美好风光的作品之外 , 也有许多涉及社会民生 , 评议政治时事 。 (本文源自《闽南日报》 许初鸣 文/图)
版权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 , 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0596-2595655) , 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 谢谢 。
- 徐向前,在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
- 蔡琰:曹操统一北方后,花费重金赎回的汉末三国时期才女
- 正月初五关键时期,在家实在憋不住,看看往日平遥古城晋商辉煌
- 盘点三国时期的三大智将
- 盘点三国时期的同名同姓之人
- 盘点三国时期的几宗冤案错案
- 荆襄战区:三国时期决定性的战区
- 徐荣:三国时期一个被低估的将领
- 御隆瀚禾收藏:先出土再传世,王莽时期大泉五十币!
- “唇齿相依”:传统时期宁国府与徽州府的地域关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