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文坛大家竟然也追星?顾随先生带您一起品读苏辛古词


一代文坛大家竟然也追星?顾随先生带您一起品读苏辛古词

一代文坛大家竟然也追星?顾随先生带您一起品读苏辛古词// //

品评古人诗词的事儿 , 相信大家在语文试卷上没少做 。

但是 , 把评论写得比作品本身还好看 , 却没有多少人能做到 。 顾随先生算一位 。

顾随先生最喜欢豪放派的词 , 其中 , 又最喜欢辛弃疾 。 这是为什么呢?

先生说 , 辛弃疾和自己的祖辈一样 , 都是山东人 , 性情直率 , 颇为忠厚 , 和自己还挺像 , 于是就不自觉地被他吸引了 。

虽然先生评说辛弃疾和苏轼的词 , 都尽量客观不失公允 , 但是仔细品读 , 还是不难发现 , 先生谈论辛词时的欢喜之情 , 透过字里行间都涌现了出来 。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先生对辛词和苏词的精彩评论吧 。

先来看这一首《贺新郎·赋琵琶》 。

凤尾龙香拨 。 自开元、霓裳曲罢 , 几番风月?最苦浔阳江头客 , 画舸亭亭待发 。 记出塞、黄云堆雪 。 马上离愁三万里 , 望昭阳宫殿孤鸿没 。 弦解语 , 恨难说 。

辽阳驿使音尘绝 。 琐窗寒、轻拢慢捻 , 泪珠盈睫 。 推手含情还却手 , 一抹《凉州》哀彻 。 千古事、云飞烟灭 。 贺老定场无消息 , 想沉香亭北繁华歇 。 弹到此 , 为呜咽 。

读完这一遍不知道您有什么感触?

记住您现在的感觉 , 再把这首词慢慢地在心里默读一遍 。

然后 , 请您闭上双眼仔细回想 , 您觉得这首词有哪些好和不好的地方 , 或者有哪些是不明白的 。

不过 , 千万不要因为发现了这首词里有您不喜欢的地方就把它打入冷宫 , 也不用急着把不明白的地方刨根究底地搞个清楚 , 暂且在心里存疑就好 。

接下来 , 就可以开始看顾随先生如何评说这首词了 。

这个过程呀 , 是顾随先生要求各位读者必须要做的功课 。

不能一来就看他的评语 , 更不能因为他说这词哪好哪不好就盲目听信 , 要先自己来认识这首词 。 不然就辜负了词人 , 也辜负了他 , 更辜负了读者自己 。

相信您一读这首词 , 就发现了不少熟悉的典故 。


一代文坛大家竟然也追星?顾随先生带您一起品读苏辛古词

一代文坛大家竟然也追星?顾随先生带您一起品读苏辛古词// //

自古凡是咏物的诗词 , 最怕的就是被题目束缚 , 把句子写死了 。 而在诗词中大量引用典故 , 一着不慎也会变成无趣的词句叠加 。

辛弃疾引用典故来咏物 , 从而达到抒发自己情感的目的 , 不难看出他遣词造句的深厚功力 。

这几个典故用的也都恰到好处的 , 具体好在哪 , 咱们慢慢来品一品 。

顾随先生把辛弃疾的这招好手段比作狮子滚绣球 。

球在地上团团转 , 狮子才好使出浑身的本事 , 然而耍球还要能收放自如 , 使得狮不离球 , 球不离狮 。 典故和词的主题也正是这样的关系 。

辛弃疾借用了杨贵妃的琵琶和唐玄宗的曲子做开端 , 一来就质问当年红遍大江南北的《霓裳羽衣曲》 , 现在可还有人弹?繁华落幕 , 琴声也变得不再欢快 。

接着 , 他想到了为了平息战事 , 远赴他乡和亲的昭君 。 至此 , 词的上片已经铺垫好了无尽幽怨哀伤的情感 。

等他写到“轻拢慢捻”、“推手”、“却手”的时候 , 已是荡气回肠 。

一句“一抹《凉州》哀彻” , 令人仿佛听到了琵琶四弦一声如裂帛的鸣响 。

接着叹一声“千古事云飞烟灭” , 让人感觉头上被泼了一瓢数九寒冬的雪水 , 心头泛凉 。

辛弃疾这咏的哪是琵琶 , 分明是借琵琶弹国家兴亡的曲儿!

然而 , 顾老师说 , 看辛词 , 不要只看他横冲直撞、野战八方的爱国豪情 , 谁说豪放派没有细腻的心思 。

临末了 , 辛弃疾来了一句“贺老定场无消息 , 想沉香亭北繁华歇” 。

这“贺老” , 指的是唐朝开元天宝年间最善长弹琵琶的贺怀智 。 “沉香亭”在长安兴庆宫图龙池东 , 《松窗杂录》中记载 , 唐玄宗曾与杨贵妃在这里观赏过牡丹 。

如果说上一句让人心头拔凉的 , 是辛弃疾的“杀人刀” , 这一句 , 顾随先生却品出了“活人剑”的意味 。

盛唐繁华不再 , 然历史却未曾停下前进的脚步 , 且国难家愁从古至今也不曾少 , 活在当下的人 , 总要继续好好活着 。

虽说顾随先生几乎成了辛弃疾的小粉丝 , 不过 , 看到自己偶像写得不好的地方 , 他批评起来也毫不留情 。


一代文坛大家竟然也追星?顾随先生带您一起品读苏辛古词

一代文坛大家竟然也追星?顾随先生带您一起品读苏辛古词// //

比如《念奴娇·重九席上》的开头一句“龙山何处?记当年高会 , 重阳佳节 。 ”就写得十分一般 。

考虑到这是在宴会上作的词 , 顾随才决定不多计较 , 接着往下看 。

“谁与老兵供一笑?落帽参军华发 。 ”

从这句开始 , 才显出些辛弃疾写这首词的意思来 。

“老兵”指的是桓温 , 想当年 , 桓温面前还有个孟嘉 , 可供一笑 。 这典故 , 说的是《晋书·谢奕传》里记载的 , 桓温戏弄孟嘉 , 把他帽子弄掉的事儿 。

如今 , 辛弃疾面前 , 却连一个“孟嘉”都没有 。

上片讲完“孟嘉落帽” , 下片辛弃疾就写了陶渊明 。

“须信采菊东篱 , 高情千载 , 只有陶彭泽 。 ”

顾随先生欣赏辛弃疾的地方 , 就是这里 。 每逢重阳节 , 文人写东西总会提到陶渊明 。

和大部分人不同的是 , 辛弃疾深深知道 , 自己和陶渊明境界不同 , 就只管称赞他 , 而不是去一味地模仿 。

而且 , 顾随先生更欣赏辛弃疾虽然不去效法陶渊明 , 但是又十分明白陶渊明一生抱负何在的状态 。

他说 , 人各有志 , 各有能与不能 , 因此 , 不必缀人脚跟、拾人牙慧 。

其实 , 与其说顾随先生喜欢辛弃疾的词 , 不如说他喜欢的是辛弃疾直抒胸臆的情怀 。

他说:“诗心声也 , 字心画也 。 ”一首词的好坏 , 无外乎品其形、其音、其义 。

在他眼中 , 很多世人所谓的名士才子 , 不过绣花枕头 , 随手写两篇辞藻华丽的诗词装腔作势、自抬身份 。

只有辛弃疾 , 他在写国仇家恨的时候 , 是真实地为国家兴亡而感伤 , 他词句里的寂寞和痛苦 , 都是他真实感受到的 。

唯有真情 , 才能打动真心 。

如果顾随先生和辛弃疾能在同一片时空相遇 , 大概两人也会成为伯牙与子期一般的至交吧 。

论到苏东坡的词 , 顾随先生先写了八个字:“坡仙写景 , 真是高手 。 ”


一代文坛大家竟然也追星?顾随先生带您一起品读苏辛古词

一代文坛大家竟然也追星?顾随先生带您一起品读苏辛古词// //

因为同为豪放派 , 所以苏轼和辛弃疾常常被大家放到一起来讨论 。 顾随先生觉得 , 这两位词人放到一起倒是关系不大 , 但是不能把他们完全视作一路的 。

毕竟论起写情 , 最刻意铭心的还是辛弃疾 , 苏轼在这方面稍微逊色一点 。 但是辛弃疾写景 , 远不如苏轼神游意得 。

比如《永遇乐·徐州梦觉北登燕子楼作》 。

明月如霜 , 好风如水 , 清景无限 。 曲港跳鱼 , 圆荷泻露 , 寂寞无人见 。 紞如三鼓 , 铿然一叶 , 黯黯梦云惊断 。 夜茫茫 , 重寻无处 , 觉来小园行遍 。 天涯倦客 , 山中归路 , 望断故园心眼 。 燕子楼空 , 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 古今如梦 , 何曾梦觉 , 但有旧欢新怨 。 异时对 , 黄楼夜景 , 为余浩叹 。

开头两句朗朗上口 , 感觉像是苏轼轻轻松松随手写的 。 但是细细品读 , 却能发觉 , 其中由浅到深的层次递进 。

“明月”“好风”“如霜”“如水” , 都是泛泛而言的感受 , “曲港”“圆荷”“跳鱼”“泻露”则是精细的小景 。

而且 , 曲港之鱼 , 人不静则不跳;圆荷之露 , 夜不深不泻 。

虽然乍看上去 , 都是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景致 , 但是顾随先生说 , 这景 , 不是慧眼却不能见 , 不是高手却不能写 。

再看词的下片 , 苏轼看着燕子楼 , 却想到了黄楼 。 顾随感叹 , 那后人看到黄楼 , 岂不又会想起苏轼 , 辗转流传 , 何时是了?

正所谓后人复哀后人也 。

再看“古今如梦 , 何曾梦觉”一句 , 苏轼写下这首词的时候 , 是梦着?还是醒着?

照这说法 , 顾随先生岂不是“梦中说梦” 。

写景写出哲学思辨来 , 苏轼寓情于景的手段 , 真是高超 。 品评了几篇苏词后 , 顾随先生感叹 , 自己以前真是对不住苏轼 , 竟然误解他只会伤春悲秋那么久 。

全书一共收录了二十篇辛弃疾的词作、十五篇苏轼的词作 。 顾随先生不建议您狼吞虎咽地一口气看完所以篇目 , 最好每天看个一两篇 , 然后留点时间给自己慢慢品味消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