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杭州人梦中惊觉苏东坡真面目

提起苏东坡 , 读书人没有哪个不知道的 。 他那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赤壁二赋一词 , 不熟悉者恐怕不是太多 。 然而 , 苏东坡的长相如何?是容颜奇伟 , 还是相貌平庸 , 古今人因未能目睹其面 , 以致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苏东坡 。

九百多年前的苏东坡是什么样子 , 如果你稍微留意一下历史的记载 , 就可看到有几十种版本绝不相同的苏东坡 。 就是在当今国内与苏东坡相关的风景名胜区里 , 我们也不难发现 , 其雕塑的形象各异 , 无一相似 。 也就是说 , 四川眉山的苏东坡像与惠州的苏东坡像绝不相同 , 儋州的苏东坡像与黄州的苏东坡像绝不相似 , 甚至同一地区的苏东坡像也是面目全非……苏东坡究竟是何形象?这是一个很值得考证的事情 。


某杭州人梦中惊觉苏东坡真面目

某杭州人梦中惊觉苏东坡真面目// //

赵孟頫画苏东坡像

一、苏东坡的诗文记述有五个人曾为他画像

北宋时期没有今天的照像机 , 留传后世的名人肖像大多是当时的画师所为 。 据苏东坡留存至今的诗文记载 , 有五个人曾先后为他画像 , 一个是何充秀才 , 一个是妙善和尚 , 一个是李德柔道士 , 一个是画师李公麟 , 一个是他的族侄表祥和尚 。

为了理顺当时人为苏东坡画像的时代背景 , 我们以时间的先后进行记述 。

熙宁七年(1074) , 三十九岁的苏东坡自杭州通判晋升为密州太守 。 在赴密州途中 , 苏东坡与苏州人何充秀才相遇 。 何充秀才执意为苏东坡画像留念 , 画毕 , 苏东坡写诗相赠 , 以《赠写真何充秀才》为题:

君不见潞州别驾眼如电 , 左手挂弓横箭 。

又不见雪中骑驴孟浩然 , 皱眉吟诗肩耸山 。

饥寒富贵两安在 , 空有遗像留人间 。

此身常拟同外物 , 浮云变化无踪迹 。

问君何苦写我真?君言好之聊自适 。

黄冠野服山家容 , 意欲置我山岩中 。

勋名将相今何限 , 往写褒公与鄂公 。

何充 , 字浩然 。 苏州金阊人 , 时为秀才 。 “问君何苦写我真?君言好之聊自适” , 苏东坡道出了是何充主动为自己画像 。

事后 , 苏东坡与王定国书云:“苏州何充画真 , 虽不全似 , 而笔墨之精 , 已可奇也 。 ”从苏东坡与王定国的书信 , 我们可以知道何充秀才画的苏东坡不是特别象 , 但笔墨精良 , 也可称之为奇 。

熙宁十年(1077)十一月 , 四十二岁的苏东坡在徐州太守任上 。 常为皇帝画像的大和尚妙善一日来到徐州 , 主动为苏东坡留真 。 苏东坡于欣喜中作诗为谢 , 以《赠写御容妙善师》为题 。 全诗如下:

忆昔射策干先皇 , 珠帘翠幄分两厢 。 紫衣中使下传诏 ,

跪奉冉冉闻天香 。 仰观眩晃目生晕 , 但见晓色开扶桑 。

迎阳晚出步就坐 , 绛纱玉斧光照廊 。 野人不识日月角 ,

仿佛尚记重瞳光 。 三年归来真一梦 , 桥山松桧凄风霜 。

天容玉色谁敢画 , 老师古寺昼闭房 。 梦中神授心有得 ,

觉来信手笔已忘 。 幅巾常服俨不动 , 孤臣入门涕自滂 。

元老侑坐须眉古 , 虎臣立侍冠剑长 。 平生冠写龙凤质 ,

肯顾草间猿与獐 。 都人踏破铁门限 , 黄金白璧空堆床 。

尔来摹写亦到我 , 谓是先帝白发郎 。 不须览镜坐自了 ,

明年乞身归故乡 。

从诗题《赠写御容妙善师》七个字来看 , 妙善大师是专为皇帝画像的 。 “平生惯写龙凤质” , 既然常为皇帝、皇后画像 , 其艺术水平应该是非常高妙的 , 绝不存在象与不象的问题 。 由此可见 , 妙善笔下的苏东坡应该是最为权威的写真 , 可以与后来的照像媲美 。

元祐二年(1087)七月 , 五十二岁的苏东坡在京任翰林学士兼侍读 。 道士李德柔又为苏东坡画像 。 苏东坡作诗《赠李道士并叙》抒怀 。

驾部员外郎李君宗固 , 景祐中良吏也 。 守汉州 。 有道士尹可元 , 精练善画 , 以遗火得罪 , 当死 。 李缓其狱 。 会赦 , 获免 。 时可元年八十一 , 自誓且死 , 必为李氏子以报 。 可元既死二十余年 , 而君子世昌之妇 , 梦可元入其室 , 生子曰得柔 , 小名蜀孙 。 幼而善画 , 既长 , 读庄、老 , 喜之 , 遂为道士 , 赐号妙应 。 事母以孝谨闻 。 其写真 , 盖妙绝一时云 。

世人只数曹将军 , 谁知虎头非痴人 。 腰间大羽何足道 ,

颊上三毛自有神 。 平生狎侮诸公子 , 戏著幼舆岩石里 。

故教世世作黄冠 , 布袜青鞋弄云水 。 千年鼻祖守关门 ,

一念还为李耳孙 。 香火旧缘何日尽 , 丹青余习至今存 。

五十之年初过二 , 衰颜记我今如此 。 他时要指集贤人 ,

知是香山老居士 。

李德柔道士字胜之 , 小名蜀孙 , 号妙应 , 能诗善画 , 最擅长传神画像 。 苏东坡在诗叙中既说他前生“精练善画” , 又说他此生“幼而善画……其写真 , 盖妙绝一时” , 即可知他画像的天份有宿世之缘 , 其水准是相当高妙的 。

元祐三年(1088) , 苏东坡在京师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 。

九月下旬 , 成都蹇拱辰道士将自京师归庐山 , 苏东坡手书《黄庭内景经》一卷相赠 。 当时 , 著名画师舒城人李公麟(伯时)亦作画于经前以为供奉 。 苏东坡跋其后说:“成都道士蹇拱辰翊之葆光法师 , 将归庐山 , 东坡居士苏轼子瞻为书《黄庭内景经》一卷 , 龙眠居士李公麟伯时为画经相赠之 。 元祐三年九月二十二日 。 ”

李公麟自觉这将是一件流传后世的佳话 , 又别出心裁地绘苏东坡与自己的像于卷后 。 由于此举颇有意义 , 苏东坡又作诗《书<黄庭内景经>并叙》盛赞此事:

余既书《黄庭内景经》以赠葆光道师 , 而龙眠居士复为作经相其前 , 而画余二人像其后 。 笔势隽妙 , 遂为希世之宝 , 叹嗟不足 , 故复赞之 。

本上虚皇出灵篇 , 黄庭真人舞胎仙 。 髯耆两脚相后前 ,

妙夹侍清且妍 。 十有二神服锐坚 , 巍巍堂堂人中天 。

问我何修果此缘 , 是心朝空夕了然 。 恐非其人世莫传 ,

殿以二士苍鹄骞 。 南随道师历山渊 。 山人迎笑喜我还 ,

问谁遣化老龙眠 。

在“殿以二士苍鹄骞”一句后 , 苏东坡自注说:“初 , 李伯时画予 , 且自画其像 。 ”

李公麟 , 字伯时 , 号龙眠居士 。 舒州人 , 元祐进士 。 善画山水佛像 , 山水似李思训 , 佛像近吴道子 。

建中靖国元年(1101)五月 , 从海南岛北归的苏东坡与表弟程德孺、钱世雄聚会金山 , 登妙高台烹茶 。 因壁间有苏东坡的族侄、成都中和院僧表祥所绘苏东坡之像 , 苏东坡在感慨万分中 , 自题画像说:

目若新生之犊 , 心如不系之舟 。 要问平生功业 ,

黄州惠州崖州 。

僧人表祥何时为苏东坡画像 , 今日已不能知晓 。 但苏东坡以“元祐党人”谪居惠州、儋州期间 , 金山妙高台内绝不会悬挂苏东坡之像 , 这应该说是十分明显的道理 。 我们姑且按照苏东坡自题诗的时间系在此处 。

三、苏东坡对自己形象的描述

元祐八年(1093) , 五十八岁的苏东坡在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守礼部尚书任上 。 当时 , 表弟程德孺与苏东坡同朝为官 。 程德孺生日的那一天 , 苏东坡作诗庆贺 。 在《表弟程德孺生日》诗中 , 苏东坡写道:

仗下千官散紫庭 , 微闻偶语说苏程 。 长身自昔传甥舅 ,

寿骨遥知是弟兄 。 曾活万人宁望报 , 只求五亩却归耕 。

四朝遗老凋零尽 , 鹤发他年几个迎 。

苏东坡自注“寿骨遥知是弟兄”说:“予与君皆寿骨贯耳 , 班列中多指予二人 , 不问而知其为中表也 。 ”中表 , 母亲的兄弟(舅父)姊妹(姨母)的儿女为表兄弟表姐妹 , 系内表 , 互称为中表 。

从苏东坡诗中的“长身自昔传甥舅”来看 , 苏东坡的身材高大 , 有舅父家的遗传因素 。 苏东坡在出守杭州时 , 也曾于宝山僧舍题壁说自己“七尺顽躯走世尘 , 十围便腹贮天真 。 此中空洞浑无物 , 何止容君数百人 。 ”由此得知他身长七尺 , 躯体高大 , 其腹部隆起 。

从诗中“寿骨遥知是弟兄”与注中“寿骨贯耳”四字 , 即可知苏东坡与表弟程德孺面部皆有寿骨与耳相连接 。 苏东坡的面部特征即是“寿骨贯耳” 。

又据《瑞桂堂暇录》记载 , 苏东坡自海外归 , 人问其迁谪艰苦 。 东坡曰:“此骨相所招 。 小时入京师 , 有相者云:‘一双学士眼 , 半个配军头 。 异日文章虽当知名 , 然有迁徙不测之祸 。 ’今悉符其语 。 ”“一双学士眼” , 这也是苏东坡眼睛的特征 。 所谓学士眼 , 意即眼神中充满智慧 , 富有才华 。 苏东坡与程德孺、钱世雄游金山 , 题自像云:“目若新生之犊 , 身如不系之舟 。 ”这“目若新生之犊” , 也是苏东坡眼睛的特征 , 意即眼睛象初生的牛犊 , 呈细长状 , 不圆也不大 。

三、后人笔下的苏东坡及其肖像

清人袁中道在《次苏子瞻先后事》中记述说:“子瞻疏眉秀目 , 美须髯 , 戴

高桶帽 , 背有黑子 , 宛如星斗 。 ”

民间有一个苏东坡与佛印在一起相互画像的故事:双方画像完毕 , 观者要求在像上题词留念 。 苏东坡见佛印画像最大特点是秃头 , 便写道:“佛相佛相 , 把来倒挂 , 只好擂酱 。 ”佛印见苏东坡画像最大特点是山羊胡须 , 便写道:“苏胡苏胡 , 比上不足 , 比下有余 。 ”观者大笑不止 。

在留传至今的历代名人所画的苏东坡像中 , 宋人李公麟《东坡笠屐图》中的苏东坡为山羊胡须;宋末元初人赵孟頫所画的苏东坡像亦为山羊胡须 , 手拄一根竹杖 。 其它如明人宋濂题款的《坡仙笠屐图》 , 明人唐伯虎描绘并题诗的《东坡先生笠屐图》、清人刘墉题跋的《东坡笠屐图》也都是山羊胡须 。

四、精诚所至 , 清人王文诰喜得苏东坡肖像

苏东坡的肖像在宋、元时代遍布全国各地 , 杭州可以说最多 , 其中有何充所画的东坡像 , 也有李公麟所画的苏东坡像 。 但是到了明末之后 , 苏东坡的画像日渐稀少 , 许多东坡遗迹仅存苏东坡的位牌或塑像而已 。 但在清朝廷内府南薰殿内 , 据说珍藏有宋人所画的苏东坡肖像 , 但见者不是很多 。


某杭州人梦中惊觉苏东坡真面目

某杭州人梦中惊觉苏东坡真面目// //

王文诰

清嘉庆七年(1802) , 岁在壬戌 , 梧门法式善因奉旨编纂苏东坡诗文集 , 有幸获得摹画苏东坡肖像的机会 。 梧门法氏与大学士翁方纲关系亲密 , 便以此相赠 。 翁方纲敬将苏东坡的肖像悬挂在自己家中的苏斋 。

嘉庆二十四年(1819) , 岁在己卯 , 杭州人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准备刻版印刷 。 王文诰曾四方寻觅苏东坡的肖像 , 但一直未能如愿 。 王文诰自思苏东坡肖像既不可得 , 退而求次 , 打算将赵孟頫所画的苏东坡像附在卷首 , 并亲自为赞 。

当年除夜 , 王文诰在韵山堂中守岁 , 顺便校阅新刻出来的诗篇 。 时至五更天 , 王文诰合眼假寐 。 一会儿 , 一个身穿古代衣服 , 身材高大的人站在王文诰的面前 , 梦中的王文诰正想起身询问 , 却被左邻右舍传来的爆竹声惊醒 。

时隔三天 , 有一个人携带着一轴古画从王文诰的家门口经过 , 正好与打算出门的王文诰相遇 。 王文诰一见来人手中的古轴上有“宋苏文忠公像”的题签 , 眼睛一亮 , 请求一观 。 当展开轴画 , 那上面的苏东坡像正是除夕夜所见到的那位古人 。 再将苏东坡像下的题跋仔细辨识 , 方知此画像乃宋人所绘 , 在元代时 , 广平程名山集撰藏于燕京之安贞里家中 。 此画为程名山的父亲著作公所贻留 。 程名山后来以提举儒学至闽中 , 将此像随身携带 。 七年后改朝换代 , 程名山因家贫而不能归京 。 又过了十八年 , 才得以回到盱江 。 程名山将此像传给其子程彦则 。 程彦则在外为官二十多年之后 , 又将苏东坡像传给自己的儿子程南云 , 程南云回到京师之后 , 不知是何缘故 , 将此画易主 。 王文诰询问那位藏主 , 苏东坡肖像从何而来 , 藏主回答:“榄山旧家 , 从前明珍藏至今 。 因画中有蠹败之迹 , 故携至广州重裱 。 近日从裱家取回 , 途中寒冷请求暂息于此 。 ”

王文诰心中一下子明白了这其中的因缘 , 他热情地邀请那位藏主到自己家中喝酒 , 然后以最快的速度用赭墨将苏东坡的画像捶拓下来 。

四天后 , 甘泉人江郑堂自端溪来看望王文诰 , 一见悬挂在堂中的苏东坡肖像 , 大惊曰:“此坡公生像 。 向屡见于翁公苏斋 , 君何自得之耶?”

王文诰以情相告 , 主客慨叹不已 , 以为事非偶然 。 两个人仔细想来 , 此像与梧门法氏所摹之像必是同出一本 。 估计在元代之初 , 程名山的父亲著作公曾将其所得苏公像摹传几本流传于世间 。 此画在元、明、清三代五百四十年间 , 时显时晦 。 在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寻将刻印之时 , 苏东坡在天之灵让其出现在王文诰面前 , 旨在流传后世 , 垂之永久 。

王文诰于嗟叹中在苏东坡的肖像上作赞说:

寿骨插鬓 , 信如公诗 。 负斗罗星 , 羌莺见之 。

华堂坐照 , 麋鹿之姿 。 彭山苍苍 , 公其似之 。


某杭州人梦中惊觉苏东坡真面目

某杭州人梦中惊觉苏东坡真面目// //

王文诰所见苏东坡真像

与此同时 , 王文诰又作《苏文忠公真像记》一篇 , 附在像后 , 他要让后来者知道苏东坡肖像的源流分后、承传之不易:

东坡先生真 , 旧惟吾杭称甲观 , 如孤屿之竹阁 , 公堤之三贤堂 , 灵隐之眉山祠 , 龙井之方圆庵 , 葛岭之智果院并有之 , 类皆南都程怀立、金阊何充传神为多 , 而藏于江南之浮玉 , 江西之双井者 , 则舒城李伯时笔也 , 其曾经湖上瞻礼 。 见之于记载 , 则有周平园、芮国器、程泰之、蒋之礼诸人 。 元至正末 , 徐一夔在杭犹及见之 。 逮入明季 , 则荡然无复存留 。 今之诸祠 , 惟位牌与塑而已 。

予所见黄、惠石刻及前人图绘帖拓无虑百数 , 莫能定其真赝 。 向闻内府藏于南薰殿者 , 自元明递传至今 , 最为逼肖 , 而世不可见 。

嘉庆壬戌 , 梧门法氏差赴编纂 , 始摹得之 , 转遗覃溪翁氏 , 悬供苏斋 。 事在予出京后 , 未经寓目 , 此海内知为真像者也 。

逮予刊此书成 , 颇以像阙为憾 。 尝寓书都门 , 屡物色之 。 而壬戌迄今已二十载 , 人代飘忽 , 举为陈迹 , 盖已不可求其本矣 。 因念诗刻诸像 , 有朱从延传赵松雪本 , 与灵州山元时刻差近 , 仍之亦足以迄事 , 为摹赞之弁于卷端 , 遂不复以识真为向往矣 。

去年除夜守岁韵山堂 , 较阅新刻 。 漏五下 , 方合眼坐 。 俄有古衣冠 , 颀而长者 , 立于前 , 予欲起询 , 遽为四邻爆竹所震惊而寤 , 则已达明时矣 。

越三日 , 有携古囊轴止于门屋者 , 予出适见之 , 签题“宋苏文忠公像” 。 急展视之 , 则宛然梦中所见 , 译其跋 , 云:“右真像 , 在元代时为广平程山集撰藏于燕京之安贞里第 , 实其父著作公所贻留也 。 其后以提举儒学携至闽中 , 凡七年而代革 , 贫不能归 。 越十八年至乙丑 , 始克载还盱江 , 传其子彦则 。 彦则仕明 , 亦奔走于南北而守之弗替 。 又二十四年至戊子 , 再传其子南云 。 南云登朝 , 复携以至燕 , 因以南云传得之……(以下句字残脱 , 不可辨认 。 )”

予询所从来 , 则像为榄山旧家自前明藏至今 。 其人为补缀蠹败 , 携来羊城 , 复自裱家取回 , 因途间寒作暂息于此 。 予强拉之入饮 , 以卮酒 , 疾取赭墨脱下 , 悬于堂中 。

又四日 , 甘泉江君郑堂自端溪至 , 咤曰:“此坡公生像 , 向屡见于苏斋 。 君何自得之耶?”相与慨叹不已 , 以为事非偶然 。 于是始悟梧门所模同出一本 , 盖自有元之初 , 程著作已分传其本矣 。 其本自元迄今 , 或显或晦 , 流传五百四十余年 , 终以至予而后与集 , 并传垂之无穷 , 可谓历劫难老而终必有所归矣 。

第予先已摹载赵本 , 是亦散为百东坡之一合 , 于先生观水有术容光必照 , 未便改易去之 。 兹复缩临此本 , 系于集后而详其所得之 , 自播于海内 , 俾后之考镜者 , 知其像之源流分合 , 并予传之不易 , 盖如是云 。

道光三年癸未上元仁和王文诰记 。

五、杨守敬选刻苏东坡肖像与王文诰所得相同

清光绪十六年(1890) , 著名金石鉴赏家杨守敬受黄冈县令、成都人杨寿昌之托 , 在黄州选刻苏东坡的书法作品 , 名之为《景苏园帖》 。

杨守敬选刻在《景苏园帖》卷端的苏东坡像与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中的苏东坡像完全相同 。


某杭州人梦中惊觉苏东坡真面目

某杭州人梦中惊觉苏东坡真面目// //

《景苏园帖》苏东坡像

不过 , 杨守敬选刻的苏东坡像 , 并不是取材于王文诰的《总案》 。 民国人范之杰在《重嵌<景苏园帖>石刻》中说:“卷首宋刻小像 , 旧藏陶斋处 , 今亡 , 乃此以传 。 ”小像即肖像 。

陶斋 , 清光绪举人端方之字 。 端方精通金石学 , 收藏甚富 。 有《陶斋吉金录》、《藏石记》传世 。 民国时期 , 端方被人杀害 , 其收藏大都流失 , 苏东坡肖像因此下落不明 。

根据《景苏园帖》卷首的“苏文忠公小象”一侧的小字 , 此像为江夏人刘维善敬摹 。

刘维善字宝臣 , 光绪年间书画摹刻高手 。

刘宝臣摹刻的苏文忠公小象 , 由杨守敬提供 , 依据的是陶斋藏本 。 杨守敬选定的东坡肖像与王文诰所得的苏东坡肖像相同 , 是巧合 , 还是殊路同归呢?

六、肖像与苏东坡的自述完全吻合

当我们将王文诰、杨守敬认定的苏东坡肖像与苏东坡本人的记述进行比较时 , 最有代表性的“寿骨贯耳”一目了然 。 苏东坡肖像耳朵前与鬓角下的那条曲线即为寿骨 , 与苏东坡同时代的人 , 只有他和他的表弟程德孺有这一与众不同的特征 , 古往今来 , 有这种特征的人恐怕也只有他们表兄弟两个 。

苏东坡在与其侄安节的诗中说自己“瘦骨寒将断 , 衰髯摘更稀” , 又在画像题字说自己的眼睛似初生之犊 , 又追记相者论自己有“一双学士眼” , 从苏东坡的肖像 , 我们也看到了苏东坡的双眼充满着睿智与善良 , 与以上的记述吻合 。

由此看来 , 苏东坡的胡须并非后人传说的那样浓密呈络缌状 , 他的胡须如同今人所说的山羊须 , 让人感觉飘飘然 , 颇有仙灵之气……

苏东坡头上戴的高桶帽 , 史载成为元祐年间风靡一时的“子瞻样” , 哲宗皇帝对苏东坡的帽子也曾给予赞誉 。 袁中道“子瞻疏眉秀目 , 美须髯 , 戴高桶帽”的记述是有依据的 。

从苏东坡晚年喜欢戴高桶帽这一事实 , 再加上肖像本身反映出的神态、风貌 , 王文诰拓得的这幅肖像的描绘时间只能是在元祐年间 , 因苏东坡谪居惠州、儋州时期 , 无有画像的记述 。

那么苏东坡这幅肖像出自谁手呢?是出自道士李德柔 , 还是出自画师李公麟?

从情理上分析 , 李公麟既然将自己与苏东坡的像都画在《黄庭内景经》之后 , 他不可能画得那么精细 , 用现在的画说 , 只能是写意 。 如此说来 , 画此像者 , 李德柔的可能性较大 。

从此画的工艺水平上讲 , 符合李德柔写真妙绝一时的水准;从此画的神韵上看 , 与苏东坡“五十之年初过二 , 衰颜记我今如此”的记述完全契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