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最终当上皇帝后,和他有皇位竞争关系的兄弟们,下场如何

顺治一生有8位皇子 , 长大成人的只有4位 , 他们分别是皇次子福全、皇三子玄烨、皇五子常宁和皇七子隆禧 。 其中玄烨由于出过天花 , 被顺治指定为继承人 。 那么玄烨继位后 , 他的兄弟们又是怎样的结局呢?


康熙最终当上皇帝后,和他有皇位竞争关系的兄弟们,下场如何

康熙最终当上皇帝后 , 和他有皇位竞争关系的兄弟们 , 下场如何// //

一、爱新觉罗·福全 。

福全比玄烨年长1岁 。 年幼时 , 由于深得祖母孝庄太后的喜爱 , 他和玄烨常有机会随驾孝庄太后出游 。 二人打小就感情深厚 。

有一次 , 顺治问福全和玄烨 , 长大后他们都想做什么?

福全表示 , 愿为贤王 。

而玄烨却说 , 愿意效仿父皇 , 成为一代明君 。

虽说这是童稚之语 , 但巧合的是 , 顺治最终似乎遵从了他们的意愿 , 让希望成为了他们想要的未来 。

顺治十八年 , 24岁的顺治病逝了 。

8岁的玄烨遵遗诏登基称帝 , 是为康熙 。

到康熙14岁亲政时 , 为了分解辅政大臣手中的权力 , 同时也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 , 他把福全封为裕亲王 , 并让他参与议政 。

然而 , 当时的大权 , 几乎都在鳌拜手中 。 为了夺回皇权 , 福全特意找来一些身手矫健的少年 , 最终用计擒伏了鳌拜 , 让大权终于重归康熙手中 。

自此后 , 福全成为康熙的心腹 , 凡是重要的事情 , 他都会交给福全处理 。

福全也忠心耿耿 , 十分尽力 。 再加上他谨小慎微 , 很快就成了康熙的心腹大臣 。

不过 , 忠心耿耿的福全 , 最终还是受到了康熙严厉的惩罚 。

康熙二十九年 , 身为抚远大将军的福全 , 在平定噶尔丹叛乱时 , 虽屡获奇功 , 但大败噶尔丹后 , 却没有乘胜追击 , 致使噶尔丹率领残部出逃境外 , 再次成为清王朝的隐患 。

对于福全的自作主张 , 康熙大光其火 , 于是在他班师回朝后 , 不仅免了他的爵位 , 罚俸三年 , 还取消了他的议政权 , 从此把他排除在政治核心之外 。

康熙四十二年 , 福全生病 , 康熙亲往福全的府邸探望 。

由于病势凶险 , 尽管多方医治 , 51岁的福全还是在同年夏天病逝了 。

福全去世后 , 康熙亲往吊唁 。 出殡时亦难忍悲痛 , 涕泪滂沱 。

后来 , 康熙由于太过想念福全 , 专门让画师给他画了一幅他和福全坐在桐荫下的画像 , 以示手足情深 。


康熙最终当上皇帝后,和他有皇位竞争关系的兄弟们,下场如何

康熙最终当上皇帝后 , 和他有皇位竞争关系的兄弟们 , 下场如何// //

(常宁剧照)

二、爱新觉罗·常宁 。

常宁比康熙小3岁 , 是庶妃陈氏所生 。

康熙对这个弟弟的感情 , 没有对福全那么深厚 , 但对他也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冷漠 。

康熙十年 , 常宁年满14岁 , 按道理 , 这个年纪封爵还早了点 , 但康熙却破例把他封为和硕恭亲王 , 并有意在政事上对他进行培养 。

不过 , 常宁似乎资质不够 , 一直没有什么建树 。

康熙二十九年 , 在征战噶尔丹时 , 康熙有心让他立功 , 便委任他为安北大将军 , 率领右翼军配合福全作战 。

不过 , 当后来发生“三藩之乱”时 , 常宁和康熙的关系 , 也发生了变化 , 为什么这样说呢?

原来 , 常宁的妾室是吴三桂的亲孙女 , 也就是吴应熊的女儿 , 只不过不是建宁公主所生 。

正因为常宁是吴三桂的孙女婿 , 康熙念在他身份特殊 , 虽然没把他牵连其中 。 但从此有了心结 , 对他的态度也就淡了许多 。

康熙四十二年 , 去世的不光有福全 , 还有常宁 。

常宁早福全去世17天 , 康熙当时正出巡在外 。 得知消息后 , 只是让随驾的皇子回京代为吊唁 , 并操办丧事 。

常宁的葬礼规格 , 远不如福宁 。 常宁死后 , 由于他没什么功绩 , 康熙也没有给他上谥号 。


康熙最终当上皇帝后,和他有皇位竞争关系的兄弟们,下场如何

康熙最终当上皇帝后 , 和他有皇位竞争关系的兄弟们 , 下场如何// //

(隆禧剧照)

?三、爱新觉罗·隆禧 。

由于皇八子早夭 , 隆禧成了康熙最小的弟弟 。 可怜是 , 他不足2岁 , 顺治便驾崩了 。 失祜的隆禧虽失去了父爱 , 但康熙却对他却极尽兄弟之爱 。

康熙十三年 , 隆禧14岁 , 康熙封他为纯亲王 , 并为他开府建衙 , 次年又分给佐领 。

不过 , 隆禧体弱多病 , 在康熙十八年时 , 病情加重 。 康熙赶紧延医问药 , 并多次前往探视 , 可惜 , 他的种种的努力 , 还是没能留住隆禧 。

在隆禧去世后 , 康熙辍朝三日 , 以示悲痛 , 并加祭 , 上谥 。

从康熙对待3个兄弟的态度来看 , 由于他们都没有威胁到康熙的皇权 , 因此大家都相处 , 还算是比较融洽的 。

(参考史料:《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