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多年的殖民地历史,高等教育如今还是无法摆脱西方国家影响

每当说到菲律宾的高等教育 , 对此产生误解的人相当多 , 其实很多人并没有去理性、并且客观的了解过菲律宾高等教育的情况 。 为了帮助更多的人深入了解菲律宾的高等教育 , 接下来我们从历史角度入手 , 向大家介绍一下菲律宾高等教育历史发展 。

以下内容摘自《东南亚纵横》1991年03期《菲律宾高等教育历史发展评析》

一、高等教育的产生

从16世纪后半叶到1946年独立 , 菲律宾饱尝了三百多年的殖民地历史 。 在这期间 , 菲律宾高等教育的历史分为两个阶段 。


300多年的殖民地历史,高等教育如今还是无法摆脱西方国家影响

300多年的殖民地历史 , 高等教育如今还是无法摆脱西方国家影响// //

第一阶段:西班牙的殖民统治(1570一1898年):天主教会为主创办并控制高等院校

1565年 , 一支西班牙远征队攻占了菲律宾的宿务并在此建立第一个殖民据点 。 1571年 , 攻占马尼拉 , 至此西班牙殖民者控制了菲律宾的大部分地区 。 随着殖民扩张的加剧 , 西班牙的教会势力也随之进入菲律宾 。 在菲律宾的天主教会不仅拥有巨大的政治经济权力 , 而且还一手操纵殖民地的文教事业 。 为了有效地进行宗教文化渗透 , 培养训练教会干部 。 在教区中建立起各级学校 。 高等学校主要有圣伊格纳西奥学院(1589年) , 罗莎丽女皇学院(1611年) , 圣塔伊萨伯学院(1630一1632年间) , 圣菲利蒲大学(1707年)等 。 这些院校除开设神学、拉丁文、希腊语、西班牙语、诗词、修辞、哲学、天文等中世纪学校常规课程外 , 也开设了在资本主义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新形势下 , 多少反映时代需要的历史和自然科学方面的课程 。 当时天主教会之所以容忍了一些与宗教相悖的内容 , 一方面出于政治考虑 , 把办学作为一种政治手段 , 通过与新大学竞争教育阵地扩大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 。 但总的说来,这时的菲律宾的高等教育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 神学仍占主导地位 。 凡是外国流进的书籍 , 特别是教科书 , 都要经过教会的严格审查;少数由非教会组织或私人团体设立的高等学校 , 在管理和教学内容上同样受教会监督 , 教师几乎都由教士担任 。

19世纪中叶 , 西班牙国力衰落 , 英美等国的商人纷纷涌入菲律宾市场 , 打破了西班牙对菲律宾的贸易垄断 , 进一步刺激了菲律宾的民族工业 , 加工厂、铁路、造船业 以及兵工厂相继建立 。 迫于形势需要 , 西班牙殖民政府在1863年颁布教育法令 , 力图普及初等教育 。 19世纪70年代开始陆续建立一批包括医学、航海、商业、男子师范等职业学校 , 高等学校开始增招菲律宾籍学生 。 但在当时的高等院校中 , 受到普遍重视的仍是神学、人文学科、经典研究和法律学 , 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政府官员 , 能够享受中等和高等教育的菲律宾人寥寥无几 。 尽管如此 , 到西班牙统治末期 , 由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 教会势力的削弱 , 殖民政府中的世俗力量更多地介入各级教育 , 对教育施加影响 , 使高等教育逐步摆脱神学思想的控制 。

第二阶段:美国统治时期(1897一1946年):公立大学的确立

美西战争(1898年)确立了美国在菲律宾的统治地位 。


300多年的殖民地历史,高等教育如今还是无法摆脱西方国家影响

300多年的殖民地历史 , 高等教育如今还是无法摆脱西方国家影响// //

1899年 , 当美军正与顽强捍卫民族独立的菲律宾革命军在菲律宾国内作战时 , 美国政府便指派以著名的康乃尔州立大学(该校主张高等教育世俗化 , 高等教育由公众控制)的校长舒曼为首的“菲律宾委员会”去菲律宾考察当时的政治局势 。 考察结果 , 舒曼建议本国政府在菲律宾建立一个用英语教学的完整的公立学校制度 。 1901年夏 , 在马尼拉成立了以法官威廉·H·塔夫脱为主席的“五人委员会” 。 该委员会根据舒曼建议 , 在菲开展了大规模的教育促进运动 。 美军占领马尼拉后 , 立即控制所有学校 , 并迅速从在菲军官兵和本土招聘大批教师(美国人称之为“第二占领军”)奔赴各级学校任教 。 同时指派美国人担任校长和职员 , 每校配备一名以上的英语教师 , 很快在被纳入殖民统治的地区建立了公立学校制度 。 法律上严格规定学校与教会分家 , 学校采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 。 1908年6月 , 效仿美国州立大学模式 , 创办了“菲律宾律宾公立大学” 。 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菲律宾国内唯一有权授予学位的公立大学 。 1940年以前 , 该校先后设立了农学院、医学院、师范学院等十几个专业学院 , 并在吕宋岛以外地区建立分校 。 1940年在校学生总数近8000人 。 此后到独立前 , 又有一批公立大学问世 , 如国立大学(1921年)、施里曼大学等 。

与西班牙殖民当局相同 , 美国政府尤其承视对教育的控制 。 1902年10月 , 在菲成立由美国政府直接领导的教育部 , 专司公共教育 。 1916年颁布“琼斯法案” , 规定殖民政府各部部长均由菲籍人担任 , 只有教育部长一职必须由美国人担任 , 教育部长同时又是总督助理;教育部严格控制学校教育内容 。

美国殖民当局在建立公立大学的同时 , 对教会和私人办学基本是采取放任政策 , 甚至也鼓励私人办学 。 如允许西班牙统治时期的高等学校继续保留 , 允许传教士或个人在教育部监理下开办新学校 。 后来又专门建立“私立学校局” , 对各级私立学校进行监督管理 。 私立高等院校的发展 , 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 。

总之 , 菲律宾的高等教育尽管是在殖民地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 , 但是 , 由于当时西方先进思想和先进办学模式的传入和影响 , 具有西方高等教育发展的某些特征 ,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代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规律 。 如高等学校主要由教会控制转变为主要由国家政府控制 , 由私立变为私立、公立并存等等 。 也正是由于殖民地这一特殊的历史条件 , 同时决定了菲律宾近代高等教育带有明显的殖民地特征 。

二、战后高等教育的大发展


300多年的殖民地历史,高等教育如今还是无法摆脱西方国家影响

300多年的殖民地历史 , 高等教育如今还是无法摆脱西方国家影响// //

战后 , 新生的菲律宾共和国面临着艰巨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任务 。 为了逐步建立独立的、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的高等教育体制 , 政府首先着手改革旧的教育体制 , 制订了相应的政策法令 , 加强了民族意识教育 , 开始注重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 克服单纯重学术的倾向 ,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 但是远没有摆脱西方高等教育模式的束缚 , 直到今天 , 美国的教育模式还深深影响着菲律宾 , 时常成为高教改革道路上的障碍 。

进入60年代后 , 由于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 , 人们对高等教育的关心程度骤然上升 。 菲律宾自50年代末开始大量引进资本密集型经济 , 产生了对中高级专门人材的迫切需求 。 政府为了解决经济发展与人材不足的矛盾 , 套用西方人力资本理论 , 增加对公立高等院校的投入 , 努力扩大高等教育规模 。 特别值得提及的是 , 鉴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 , 私立高等教育在战后 , 尤其是在60、70年代得到了进一步扩展 。 究其原因主要有:(1)战后初期 , 因战争失学的青年纷纷要求接受高等教育;此后 , 40年代至50年代出生的那代人 , 到60、70年代都到了上大学的年龄 , 这批人数量相当大 。 (2)随着政治上的“民主化” , 社会要求实现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呼声不断高涨 , 而单靠政府财力又无法满足需求 。 (3)经济发展对人材的迫切需要 。 (4)传统价值观的影响 。 菲律宾人一般把上大学当成是获取较高社会地位和理想工资收入的重要途径 。

于是 , 政府进一步放宽对私人办学的限制条件 , 采取鼓励发展的政策 , 促进了私立院校的建立 。 1977年 , 私立院校已达694所 , 为战前的7倍 , 学生注册人数与1950年相比 , 增加了4倍以上 。 在后来的若干年中 , 私立院校容纳的学生数一般都占全国大学生总数的80一85% , 最高达到93%以上 。 1986一1987学年度 , 在全国1211所公私立高等院校中 , 私立的为818所 , 比例有较大下降 。 这是由于政府控制高等教育规模 , 保证质量 , 重点发展公立院校所致 。 但在高等教育体系中 , 私文院校的地位仍然举足轻重 , 其容纳的学生占该年度1657000大学生的79% 。 因此使政府能够在一定时期内将大约90%的教育经费用于初等教育(80年代初 , 菲律宾公立初等学校数和在校学生数均占全国公私立初等学校布校学生总数的95%左右;公立中学在普通中学中占主导地位 , 但就读于公、私立中学的学生数垫本持平) 。 随着高等教育机构吸纳能力的不断提高 , 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投身于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事业中去 , 发挥了巨大作用 。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3年统计 , 1982年 , 菲律宾每10万人口中具有大学毕业文化程度的为2600人(不含当年在校的130万大学生) 。 这一比例在当时世界各国中位居第9 , 在发展中国家则名列前茅 。 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 , 还为菲律宾妇女接受和从事高等教育提供了广大的机会 , 使她们能够在今天的菲律宾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 80年代初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美国、苏联、法国、瑞士、菲律宾等23个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统计表明 , 1980年 , 菲律宾高等院校在校女大学生和女教师数分别为68.114万和2.3381万,各 占全国高校师生总数的53% , 居同期23国之首 。 这是战后菲律宾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