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死后,被追封了13个谥号,每个谥号具体是什么意思?

(说历史的女人——第823期)三国人物 , 若论后世风光程度 , 就连被神化的诸葛亮恐怕都无法和关羽相比 。 最明显的例子 , 就是后世皇帝给的谥号 。

所谓谥号 , 《逸周书·谥法解》说:“谥者 , 行之迹也 。 号者 , 功之表也 。 ”说白了就是后人根据其生平事迹或特点 , 用一个字或几个字给出一个评价 。


关羽死后,被追封了13个谥号,每个谥号具体是什么意思?

关羽死后 , 被追封了13个谥号 , 每个谥号具体是什么意思?// //

但是这个评价有好有坏 , 因此谥号也是分类别的 , 一般为三类 , 美谥、平谥、恶谥 。 比如汉武帝的谥号是孝武皇帝 , 这“武皇帝” , 则是属于美谥的 , 有称颂其文治武功的意思;而像周厉王的“厉王”则属于恶谥的 , 说明后人对他的评价是批评的态度;再比如汉哀帝刘欣的谥号是孝哀皇帝 , 这“哀皇帝”则是平谥的 , 代表后世对他的同情 。

此外 , 除了大致的类别外 , 谥号的字数也是很讲究的 , 从最初的一个字、两个字 , 演变到后来的多个字 , 甚至十个字 , 乃至以上 。 这一点在关羽的谥号上是表现非常明显的 。 今天笔者着重来看看关羽死后 , 被追封了13个谥号 , 每个谥号具体是什么意思?

除了13个谥号之外 , 关羽在活着的时候 , 被封过两次 , 一个是汉寿亭侯 , 一个是前将军 。 汉寿亭侯表面上是东汉朝廷汉献帝刘协封的 , 但是实际上是曹操奏请封的 , 因此说白了 , 那就是曹操的意思 , 不过是盖了个汉献帝的大宝而已 。 曹操对关羽拜将封侯的目的很简单 , 认为关羽是个人才 , 想把他招抚到麾下 , 此处足见曹操对关羽的重视 。

前将军则是刘备称汉中王之后封的 , 这个职位是刘备集团的最高军职 , 足见刘备对关羽功劳的肯定和褒奖 。

回顾这两处的目的是 , 大略了解一下关羽生前的情况 , 以便对他死后的谥号有更好的理解 。 从历史跨度来看 , 关羽被追封谥号的大体情况 , 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关羽死后,被追封了13个谥号,每个谥号具体是什么意思?

关羽死后 , 被追封了13个谥号 , 每个谥号具体是什么意思?// //

第一个阶段:封侯 。

关羽死后被追封的第一个谥号 , 叫“壮缪侯” 。

此谥号乃是蜀汉的第二任皇帝刘禅在景耀三年追封的 , 可以说是关羽的第一个谥号 , 也是历来受到争议最大的谥号 。 原因是有人认为这个谥号中的“缪”字带有贬义的倾向 , 也就是说刘禅给关羽的谥号是恶谥 。 那么关羽这个谥号到底是什么意思?

根据字面意思来理解 , 所谓壮缪 , 就是“武而不遂曰壮 , 名与实爽曰缪” 。 不过按照追谥的标准来看 , 其“壮”字多有层意思可以理解 , 比如战功卓著谥为壮 , 武力过人也可以谥为壮 , 克敌制胜同样谥为壮 , 甚至连战死疆场亦谥为壮 。 总的来看关羽的情况 , 其实跟这个“壮”字还是比较匹配的 , 比如其勇武的能力、水淹七军的战功、甚至败走麦城被杀的结局 , 都可以用“壮”为谥 。

因此 , 结合关羽的平生事迹来看 , 关羽谥“壮”大概就有两层意思 , 一层是对关羽平生成绩的肯定 , 但另一层却又有惋惜的意思 , 此惋惜主要是指他发动樊城之战 , 在短暂的威震华夏之后就以惨败收场 。 虽然其武功和能力不错 , 但是却没有取得圆满的成绩 , 故曰“武而不遂” 。

再有“缪” , 主要指名气和实际不符 , 就是名不副实 。 为何这么说呢?一方面是指关羽在蜀汉的地位 , 位列蜀汉第一武将;另一方面是指关羽在三国时期的名气 , 受到了诸如曹操、周瑜等人的高度评价 , 但是结果呢 , 关羽并没有打出与自己名气相符的成绩 , 结果还落了一个不得善终的结局 。 故为“名与实爽” 。

从“壮”“缪”两点来看 , 关羽之“壮缪侯”的谥号 , 严格来说是不能算作恶谥的 。 刘禅的追谥是相对比较客观的 , 肯定的同时带着惋惜 , 应当是一个平谥 。


关羽死后,被追封了13个谥号,每个谥号具体是什么意思?

关羽死后 , 被追封了13个谥号 , 每个谥号具体是什么意思?// //

第二个阶段:封王 。

进入宋元 , 关羽的谥号级别进入封王阶段 。

关羽死后被追谥的第二个谥号叫“义勇武安王” , 追谥者为宋代的宋徽宗赵佶 。 从刘禅到宋徽宗 , 这个时间跨度是比较大的 , 但是级别却提升了很高 , 从侯到王 。 所谓义勇武安王 , 大略意思就是忠义、勇敢、武能安国的王 。 这个谥号绝对是美谥 。

但是到了宋高宗赵构 , 他对关羽追封了第三个谥号 , 不过他给关羽的谥号 , 则是刘禅和赵佶的结合体 , 为:“壮缪义勇武安王” 。 等于是同时认可了刘禅和赵佶两任皇帝的追谥意思 。 于是 , 这个谥号又回到了平谥的状态 。

关羽的第四个谥号来自宋孝宗 , 从宋孝宗这里开始 , 关羽的谥号字数基本就开始变得多了——“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 。 多了一个“英济” , 但是意义就不一样了 , “英”乃英雄 , “济”乃济世 。 关羽这回不但是忠义勇敢 , 而且还英雄济世了 。

宋朝被追谥三次 , 一次次都在提高 。 到了元朝时期 , 元文宗对关羽进行了第五次追谥 , 级别更是高于宋 , 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 。 元文宗把之前的“壮缪”去掉了 , 而改为“显灵” , 这就具有了一定的神灵倾向了 。

第三阶段:初级封帝 。

进入明朝 , 关羽被追谥两次 , 在总追谥数据中 , 为第六和第七次 。

明神宗对关羽进行了第六次追谥 , 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 。 可以说 , 关羽被追谥的分水岭 , 就是来自于万历皇帝这个追谥 , 让关羽直接从地上到了天上 , 从人成帝 , 被送上了道教的神坛 。

明思宗对关羽进行第七次追谥 , 为“真元显应昭明翼汉天尊” 。 这个谥号虽然没有上个谥号字数多 , 但是分量却极其足 , 从帝君到天尊 , 天尊乃是道教神仙中的最高级别 , 关羽被追谥的地位可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


关羽死后,被追封了13个谥号,每个谥号具体是什么意思?

关羽死后 , 被追封了13个谥号 , 每个谥号具体是什么意思?// //

第四阶段:高级封帝 。

第八次追封的谥号来自清世祖顺治皇帝 , 他给关羽的谥号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 此谥号虽然没有万历帝和明思宗的长 , 但是却发生了质的变化 , 此变化则是“关圣大帝” 。

结合之前的追谥 , 清朝时期对关羽的追谥 , 可以说是元朝元文宗的升级版 。 在刘禅和宋朝时期 , 关羽的谥号还是比较接地气的 , 从侯升为王 , 尚处于人间状态 , 但到了元的时候 , 一个“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让关羽充满了神灵气息 。 不过元文宗给的谥号 , 还是人神结合的状态 。

到了顺治帝时 , 就是人神结合的豪华版 , 关键点在于“大帝” 。

“大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针对皇帝而专用的谥号 , 《逸周书·谥法解》有言:“则天法尧曰大 。 ”比如皇天大帝、帝乙大帝、盘庚大帝、武丁大帝、大圣祖高上大广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唐玄宗对李耳的追谥 , 古代史上唯一被追谥的圣人)等 。

第二意思是道教中级别极高的神 , 比如三清大帝、三官大帝、东岳大帝等 。

由此可见 , 在清朝顺治时期 , 关羽被提升到了一个双层高度 , 在人间 , 被提升到了和杰出皇帝同等地位;在道教 , 则提升到了最顶端的神祇地位 。

到清世宗雍正皇帝时期 , 关羽被进行了第九次追封 , 不过这一回不但关羽被追谥 , 连关羽的祖辈三代都被追谥 。 这可真是应了那句俗话 ,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 ”

关羽被第十次追谥 , 来自清高宗乾隆 , 谥号为“忠义神武灵佑关圣大帝” 。 乾隆在顺治帝的基础上加了一个“灵佑” 。 原本灵佑是大圆禅师的名字 , 唐朝时期的佛教高僧 , 是沩仰宗(中国五大禅宗之一)的创始人 。 当然在乾隆的追谥里 , 除了佛教因素之外 , 其“灵佑”当还有“神灵庇佑”的意思 , 这也符合古代帝王的思想 , 都想得神灵庇佑以保帝国王朝的长治久安 。

关羽的第十一次追谥来自清仁宗嘉庆皇帝 , 谥号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关圣大帝” 。 此谥号比乾隆多了一个“仁勇” , “仁”乃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 , 因此 , 这就等于是在关羽身上增加了儒家的因素 。 至此 , 关羽成为儒释道三家通吃的神灵 。

清宣宗道光皇帝对关羽进行了第十二次追谥 , 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 。 此谥号比上一个又多了两个字 , 即“威显” 。 所谓“威显” , 大约就是威力显示 , 或神威显灵 。 这其实也暗含了道光皇帝的诉求 , 因为此时的大清国已经不是康乾盛世了 , 帝国开始走下坡路 , 困境重重 , 只好求助关羽显神灵庇佑帝国的发展了 。

清德宗光绪帝最后一次、也就是第十三次对关羽进行追谥 , 谥号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 。 这个谥号虽然来得晚 , 但是却最长 , 大概是古代史上最长的谥号了 。 比起上一个 , 此谥号多了“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 。 这其中的意思就更加明显了 , 祈求关羽能够成为清朝的帝国保护神 , 也说明清朝日薄西山的状态 。 但大清的衰亡岂能是多加几个字的谥号 , 就能挽救的呢?


关羽死后,被追封了13个谥号,每个谥号具体是什么意思?

关羽死后 , 被追封了13个谥号 , 每个谥号具体是什么意思?// //

?

结语:从关羽被追谥的13个谥号过程来看 , 关羽死后是经历了四个阶段 , 即刘禅到宋的“由侯而王” , 再由宋到元的“由王而圣” , 再由元到明的“由圣而帝” , 最后实现从明到清的“由圣而天(三教通神)” 。 (持续为读者提供原创历史内容 , 请持续关注“说历史的女人” 。 )

参考资料:《逸周书》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