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突破!——中央红军长征过粤北启示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突破!突破!——中央红军长征过粤北启示

新华社广州6月25日电题:突破!突破!——中央红军长征过粤北启示

新华社采访人员

这是一种力量 , 20多天昼夜急行军 , 一往无前 。

1934年10月25日起 , 中央红军长征主力部队先后经过粤北的南雄、仁化、乐昌、连县(今连州)、乳源梅花乡(今乐昌梅花镇) , 成功突破国民党设置的封锁线 , 顺利通过广东 , 向湖南方向挺进 。

这是一束光 , 二万五千里志之所向 , 不可阻挡 。

星夜渡过于都河 , 8.6万人的红色大军开启追击与摆脱、堵截与突破、天险与征服的角力 , 写下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伟大史诗;袭新田、夺城口、战茶料 , 激战铜鼓岭、抢占九峰山、翻越大王山……漫卷红旗 , 突破再突破 , 夺取一个个胜利 。

今天 , 置身粤北连绵不绝的群山密林 , 重访红军长征的战斗足迹 , 史诗之所以壮阔、奇迹之所以成为奇迹的答案令人怦然心动——

突围——每一道封锁线 , 都视作凯歌前行的弓

广东省南雄市乌迳镇新田村 , 浈江绕着村子静静流过 , 一棵900多岁的古树洒下绿荫 , 遮住了半个江面 。

坐在树下 , 今年91岁的李梅德边说边用手指着方向:“红军从江西来到这里 , 打了入粤第一仗 。 ”直到今天 , 村民依旧保存着红军留下的刺刀、子弹、手榴弹 , 奉若至宝 。

1934年10月13日 , 红军突破敌人设在江西境内、号称“铜墙铁壁、坚不可摧”的第一道封锁线 。 26日 , 红军经江西小和、万隆进入乌迳一带;随后 , 在新田村与修筑工事的敌军遭遇 , 歼敌20多人 , 取得首胜 。

当地村民说 , 红军能打仗、打胜仗 。

“第一道封锁线 , 红三军团第四师师长洪超壮烈牺牲 。 ”当地党史专家研究认为 , 红军不怕牺牲、英勇战斗 , 战斗力令敌人胆寒 , 这也是军阀陈济棠会跟红军签订“借道”秘密协议的原因 。

广东省南雄市史志办原副主任李君祥说 , 红军的既定目标是快速通过粤北 , 在南雄境内的乌迳、大塘等地只作短暂停留 , 便沿着梅岭山麓向西转移 。

得知红军突破第一道封锁线 , 蒋介石电令粤、湘军火速在汝城、仁化间阻截 , 摆开第二道封锁线 。

城口镇位于湘粤边境 , 古道交通咽喉 。 对于中央红军来说 , 进入南雄后 , 西入湖南 , 面对第二道封锁线 , 广东关隘城口镇是唯一通道 。

突围!一路马不停蹄!

11月1日 , 红一军团第二师六团一营一夜奔袭150多里 , 抵达距城口约70里处 , 23岁的营长曾宝堂率队趁夜色潜伏到百米处桥头 , 一方面部署两个连牵制碉堡内敌军 , 另一方面以侦察排为先锋 , 强行过桥 。 很快 , 红军占领了城口镇 。

军情危急!4日 , 六团再次奉命阻击 , 在铜鼓岭与敌遭遇 , 对方倚仗地形、火力优势 , 向红军发起疯狂进攻 。 红军与敌人展开白刃战 。 此役 , 红军伤亡140多人 。

“仗打了两天一夜 , 现场很惨烈 。 ”城口镇东光村村民刘东顺说 。

他的岳父李凤言当时在阵地上发现一位重伤的红军战士 , 战士托李凤言写了封信 , 大意是 , 他在城口负伤得到照料 , 这里的老乡和红军亲 , 请家人不要挂念 。

回望长征路上 , 找向导、筹军粮、打土豪 , 红军走进群众、依靠群众 , 同他们生死相依、患难与共 , 故事何其多!

“红军突破封锁线的胜利 , 离不开当地老乡的支持帮助 。 ”李君祥说 。

军民如鱼水迸发力量 。

突围!一路抢占先机!

11月5日起 , 红军从城口出发 , 沿乐昌九峰山麓 , 往汝城、宜章一线疾进 。

此时 , 九峰山南的乐昌 , 敌三个团部署到位 , 向九峰山摸了上来 。

山窄崖深 , 暴雨如注 。 红一军团第二师四团团长耿飚率部从前卫变后卫 , 冲上九峰山顶 , 与刚爬上山的敌人拼死一战 , 掩护后续部队顺利通行 。

突围!一路挥师西进!

11月10日 , 红一师攻占白石渡;12日 , 红三军团攻占湖南宜章 。

接连突破封锁线 , 红军士气大振 。 陆定一在《长征歌》中这样写道:“冲破两道封锁线 , 吓得何键狗胆寒” 。

“突破封锁线 , 群众路线起到重要作用 , 无论是在城口 , 还是在打宜章时 , 百姓帮忙挖战壕 , 打开城门迎接红军 , 这是红军胜利之本 。 ”李君祥说 , 此前 , 红军巧借陈济棠与蒋介石国民政府之间的矛盾 , 达成秘密协议 , 为顺利通过封锁线提供了有利条件 。

征服——每一座大王山 , 都铸就攻坚克难的剑

乐昌市境内的大王山脚下 , “中国工农红军烈士之墓”的石碑巍然矗立 。

少有人知道 , 85年前这次艰难的行军 。 在大王山其中一个海拔1000多米的山顶上 , 仍有一条“C”形战壕 。

时间倒回至1934年11月6日 , 时令已近立冬 , 冷雨骤降 。 位于湘粤交界处的大王山海拔1600米左右 , 是红军长征后遇到的第一座高山 。 小路羊肠 , 路边悬崖峭壁 。

时任红一军团一师三团总支书记的萧锋在日记中写道 , 他们下午4时出发 , “大王山山势很险 , 森林茂密 , 满山荆棘 , 行军很困难” 。

到半山腰时 , 夜幕降临 , 红军只好拄着拐杖 , 打着火把前进 。

一条火龙盘旋上去 , 成了一座螺旋形的火灯塔 。 昂起头来看上去 , 好像在天空一样 , 走得最远的几盏灯 , 好像几颗散乱的星子 。

这样的情形 , 在长征路上 , 一次又一次重演 。 统计数据表明 , 仅红一方面军 , 就翻越了18座山脉 , 跨过了24条大河 。

下山路滑 , 不少人摔了跤 , “前面的人倒了 , 后面的人大笑起来 。 笑的人嘴还未合拢 , 自己又像滚西瓜般地溜了下去” 。 萧锋也因一不留神 , 摔倒掉进路边的山沟 。

幸运的是 , 半山腰的树丛将他挡住 , 萧锋才没有再往下滚 , 战友们用绳子和几副绑腿带把他吊了上来 。

中央红军长征之初 , 堪称“大搬家式”转移——

十几门山炮拆卸开 , 光一个炮筒都要四个人抬;还有印钞机、X光机、纸张等大批物资 , 有的军团超过1000副担子 。

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 , 一支大军及它的辎重 , 要在一个地球上最严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行军速度 , 创造了奇迹 。

能够提前预想的困难都算不上真正的困难 , 而红军突破的困难都是他们的极限!

乐昌市党史办工作人员丁彩凤说 , 翻越大王山 , 红军将士完成的是一次对自然和艰苦环境的征服 。

回忆这段经历时 , 萧锋写道:“敌人围攻苏区 , 构筑了千沟万垒 , 妄图置红军于死地 , 但英勇的红军不是打出来了吗?大王山看上去高不可攀 , 但我们不是也闯过来了吗?”

翻阅红军的日记、党史资料 , 红军战士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 , 革命的英雄主义、乐观主义跃然纸上——

进入湖南丘陵地带 , 敌人的飞机像蚊子一样 , 每天都有八九十架次;

四连昨天扩了四名 , 六连扩了六名 , 增加了战斗力量;

晚上大风呼啸 , 天气异常寒冷 。 郭辉勉同志奏起了“梅花三弄”的曲子 , 这首曲子我还是两年前在广昌战役时听他演奏过;

……

就这样 , 严密的封锁线被红军将士视作等闲 , 高耸的大王山被踩在脚下 , 逶迤的五岭成了腾起的细浪!

超越——每一步长征路 , 都擂响改天换地的鼓

“今天出发 , 使我感觉有点不同了 , 因为从今天起 , 就要离开我们的老家 。 ”

这是1934年10月18日 , 时任红一军团政治保卫局秘书童小鹏在日记当中写下的 。

“离开苏区 , 离开老家 , 意味着中央红军主力部队从此开始了失去根据地的长期外线作战 。 ”广东韶关市原党史办副主任梁观福说 , 故土难离、安土重迁是人之常情 , 从这个角度看 , 越是远离家乡 , 就越能看清他们为何长征、为谁而战 。

在南雄上塑村 , 时任红一军团供给部出纳科科长的彭显伦做出回答——

彭显伦1926年参加革命后 , 敌人出于报复和震慑乡里的目的 , 掘了彭家的祖坟 。 他的妻子带着年幼的儿子四处躲藏 。

据介绍 , 长征期间 , 红军路过南雄时 , 曾把上塑村作为主力部队的宿营地 。

“但就是这么近的距离 , 父亲都没有顾得上回家看上一眼 。 ”彭显伦的女儿彭汇生说 ,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 , 她的父亲才终于回到家乡 。

在赣粤交界地区的上中站村 , 萧锋做出回答——

在那里 , 队伍遇到一位姓罗红军的家属 , 他家中三人被敌人杀害 , 父亲只能乞讨 。 萧锋想到了自己的母亲 , 她眼睛看不见了 , 也曾要过饭 , 是红军让她有了饭吃;红军一走 , 她肯定又要受苦讨饭了 。

萧锋情难自禁 , 提笔写下这样的话:“我们只有热心革命 , 早日打垮反动派 , 穷人才有出路 。 ”

“红军将士超越常人的地方就在于 , 他们为了劳苦大众的利益 , 不计一人之安危 , 不计一家之福祸 。 ”梁观福说 。

这就是红军的信仰!中国工农红军对中国共产党的忠诚、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是长征胜利之魂 , 令他们百折不挠 。

这支红色大军是由红色的崇高理想武装起来的 , 他们每远离家乡前进一步 , 都是在擂响改天换地的战鼓 。

长征 , 每一步都播下了革命火种 , 为人民而战——

11月7日拂晓 , 红九军团刚离开城口 , 就见城口墟上空升起滚滚浓烟 , 火光冲天 。 他们当即派部队返回 , 组织军民灭火 。

群众说 , “白军杀人放火 , 红军舍己救民” 。 红军在当地名声大振 , 不少群众加入红军 。

今天走进粤北 , 在仁化等地 , “红军是自己的军队”“消灭地主武装 农民起来打土豪分田地”等标语仍清晰可见 。

梁观福说 , 红军在粤北走群众路线 , 为项英、陈毅中央苏区留守部队在粤赣边界开展游击战打下深厚的群众基础 。 革命根据地在群众支持下如雨后春笋 。

长征 , 更开创了革命新局面——

85年前 , 中央红军开始战略转移 , 重建革命根据地 , 在血与火中闯出一条走向新生、走向胜利的道路 。 一个崭新的、活跃跃的中国在15年后成立了!

今年 ,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 我们正以必胜的信念 , 继续改革开放新的长征 , 共同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力!(采访人员谢良、梅常伟、李松、李雄鹰、刘斐、刘羽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