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再走长征路:红军长眠处,灯盏照心间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采访人员再走长征路:红军长眠处 , 灯盏照心间

6月下旬 , 采访人员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足迹抵达广东仁化县城口镇 , 探访感悟那段烽火岁月——

红军长眠处 , 灯盏照心间

城口镇地处粤湘两省交界 , 四面群山 , 峰高谷狭 。

当年国民党军从湖南汝城到广东仁化 , 布下堵截西进红军的第二道封锁线 。 80多公里封锁线上 , 光碉堡就有200多座 。

“担负打通城口通道任务的是红一军团二师六团 。 ”仁化县史志办主任刘耀东告诉采访人员 , 红一军团首长认为城口是粤湘咽喉 , 是中央红军西进的唯一通道 , 但敌人明堡暗碉林立 , 必须突袭智取 , 方可一举成功 。 二师六团将主攻任务交给了一营 。

左权对23岁的一营营长曾保堂说:“你务必在湘军到来之前拿下城口 。 ”出发前 , 聂荣臻又嘱咐:“保堂 , 城口是红军突出去的唯一口子 , 几万红军的生命就托付给你们营了 , 要不惜一切代价 。 ”

军令如山 , 字字千钧 。 1934年11月2日夜 , 曾保堂率一营指战员潜伏至距水东桥百米处 , 先部署两个连对付两侧十多个碉堡 , 又挑选十几名水性好的战士 , 从桥的上游泅水过河 , 自己带配属的侦察排倏然强行过桥 。

敌哨兵喝问哪部分的?曾保堂响亮回答:“自己人!”说话间飞速过桥 , 敌人还未来得及鸣枪 , 已被红军扑倒 。 战斗骤然打响 , 红军迅速攻入城 。 四周山上碉堡里的敌人见状 , 纷纷弃堡逃窜 。

城口一战 , 红军俘敌100多人 , 缴获枪械数百支 , 子弹一万多发 , 还有不少粮食、煤油等物资 。

“惨烈的战斗在铜鼓岭!”刘耀东说 。

我们一路急行 , 来到铜鼓岭阻击战旧址 。 蒙蒙细雨中 , 工人正在脚手架上修缮铜鼓岭“红军烈士纪念碑” 。 我们踩着湿滑泥泞的小道 , 爬上陡峭的山坡 , 在茂密的树林里只看到几处浅浅的战壕 。

为确保红军主力在城口短暂休整 , 红二师六团一部奉命迂回至铜鼓岭北边的这片丛林 , 阻击从广州增援城口的敌人 。

11月4日 , 担负阻击任务的红军与敌独立警卫旅第三团遭遇 。 红军抢占龙形埂有利地形 , 在密林草丛里沉着应战 , 奋勇还击 , 战场上枪声喊声震天 , 红军一度与冲上来的敌人展开白刃战 , 战斗持续了两天一夜 。 第二天傍晚 , 红军完成阻击任务 , 奉命趁夜色迅速转移 。

山坡上松涛阵阵 , 泥土深红如血 。 这场艰难的阻击战 , 红军以牺牲100多名指战员的代价 , 粉碎了国民党军在城口消灭红军的企图 , 使主力部队顺利西进 。

采访人员在山下不远处的东兴村 , 见到85岁的刘东顺老人 。

“红军在这里打仗时 , 我出生才一个多月 , 但自小我的父辈就多次给我讲他们掩埋铜鼓岭牺牲红军遗体的事 。 ”刘老说 , “据老人们讲 , 因为离得不远 , 在自家院子里就能听到密集的枪炮声 。 枪声停歇后 , 第二天早上村民们跑到战场上去看 , 战场惨烈 , 山坡和山谷里到处是红军和敌人的尸体 , 红军将士有的被子弹穿透胸膛 , 有的和敌人扭在一起壮烈牺牲 , 有的牺牲了仍在战壕里保持往前冲的姿态……”

城口正在建设红色小镇 , 红军当年留在这里的许多红色足迹正在修缮保护 , “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也即将竣工 。 仁化县委宣传部部长邓红红说 , 去年来这里参观、瞻仰红军遗迹的游客达30多万 。 与当地村民交谈 , 不管十来岁的少年 , 还是六七十岁的老人 , 说起红军故事 , 都如数家珍 。

山青水绿 , 江山如画 。 不管岁月怎样流转 , 我们相信 , 红军当年留在这里的故事 , 会永远如灯盏般永远闪亮在人民群众的心里 。 (王雁翔 刘彬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