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一个险些被人遗忘的数字 被我记住了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采访人员手记:一个险些被人遗忘的数字 被我记住了


记者手记:一个险些被人遗忘的数字 被我记住了

采访人员手记:一个险些被人遗忘的数字 被我记住了// //

【环球网报道 采访人员 查希】如果我们打开网页 , 输入“无名烈士墓” , 也许得出的答案是那个位于俄罗斯莫斯科红场的地标 。 但笔者今天要讲的 , 是一个数字 , 1343;是一个地方 , 福建省武夷山张山头;是一群人 , 他们更是无名烈士 , 这感受更让人触动 。

张山头 , 一个只有11户人家的小村落 。 如果没有向导 , 没有当地人的引领 , 这里平常地不能再平常 , 而此地却深埋着一份沉甸甸的精神财富 。 直到2016年 , 张山头的村民在后山劳作时发现一块刻有“红军墓 , 三一立”字样的石碑 , 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就这样被慢慢揭开 。

无名的丰碑 无言的铭记

在张山头寻访的过程中 , 采访人员了解到一个故事 。 在距离张山头500多里的江西余干 , 有一位红军后代潘迪渊 , 为了寻到爷爷潘骥的牺牲地 , 两代人 , 半个世纪 , 那一捧带着祖先温度的热土 , 也可以给后人带去些许慰藉 。

潘迪渊原本期望将祖父的遗骨带回江西 , 和父亲葬在一起 。 但“爷爷和战友们已经化作了青山 , 这漫山遍野都是他的英魂” 。 没错 , 我们都记着曾在这里奋战过的方志敏烈士 , 但在他笔下的潘骥烈士差点就没历史埋没 。

近代以来 , 为国为民牺牲的烈士已数不胜数 , 也仅有寥寥无几的名字被人们牢记 , 更多地是那三块青砖下 , 英年早逝的红色英魂 。 他们无法看到祖国今日的繁荣昌盛 。 他们牺牲时 , 正年轻 。

他们在和我们一样的年纪选择了担当

接受我们采访的当地人杨学文老人表示 , 现在的青少年有必要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 他提到 , 有时候有的孩子问 , 为什么他们(红军)这么傻 。 老人表示 , 他们并不是傻 , 这是听党的话 , 有个信仰 , 有意念 , 就是为了革命跟党走到底 。 武警南平支队的一位战士也曾经说过:“看着漫天遍野的红飘带 , 就像看到当年的红军队伍一样 。 我不知道他们是谁 , 但我知道他们为了谁 。 ”

同样是年轻人 , 我们每天可以安坐屋中 , 工作、学习、游戏、生活 。 而这些红军烈士却放弃了安逸 。 放弃安逸 , 难道不傻么?谁不愿意过上安逸的好日子?但在我这里 , 答案是肯定的:当我们还在父母的羽翼庇护下茁壮成长 , 他们就已经在相仿的年纪做出了更为成熟的决定 , 为了国家 , 为了人民 , 牺牲小我 , 成就大我 。

张山头精神是一种力量

这些传承着张山头红色精神武警战士们 , 何尝不是和平年代的英雄呢?没有他们的付出 , 哪里有让安放孩子们未来理想的那张课桌?没有他们的付出 , 哪里来我们安逸的生活 。 他们在替我们付出 , 而我们却在替他们享受着繁荣 。

1343 , 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数字 。 张山头 , 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地方 。 但普通方能深藏红色精神的底蕴 。 当我走在崎岖的山路上 , 看到风中微微晃动的竹片 , 那倔强飘舞的红色丝带 。 那是烈士们的忠魂在向我们致意 , 向我们讲述那段艰苦卓绝的历史 。 他们在告诉我们 , 他们不是一个人 , 而是一种人 , 一种为了国家 , 为了人民 , 默默付出 , 并未留名的英雄 。

秋风虽料峭 , 烈士忠魂却能为我们带来厚重的力量 。 杨学文老人 , 从儿时偶见烈士遗骸的些许害怕 , 到敬畏先辈并为了找寻红色之根不遗余力 , 这是一种力量 , 一种传承 。 驻守在这里武警战士们 , 在这里祭奠英烈 , 在这里宣誓入党 , 一次又一次地用行动证明他们心中与此共鸣的红色传承 。 这种力量早已从1343 , 变成了统一的整体 , 再从统一的整体 , 变成了千千万万人的意志 。

1343 , 我记住了 。 我并无法给张山头来带什么 , 因为与他们相比 , 我如此渺小 。 但我可以带走一样东西是无疑的:默默地为国家 , 为人民 , 奋斗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