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糖人:逐渐遗失的民间艺术

吹糖人是旧时北京的一个行业 , 北京话为“吹糖人儿” , 中国民间手工艺品之一 。 小贩们肩挑挑子走街串巷 , 挑子一头是一个带架的长方柜 , 柜子下面有一个半圆形开口木圆笼 , 里面有一个小炭炉 , 炉上的一个大勺里放满了糖稀(是麦芽糖溶化所得) 。


吹糖人:逐渐遗失的民间艺术

吹糖人:逐渐遗失的民间艺术// //


吹糖人:逐渐遗失的民间艺术

吹糖人:逐渐遗失的民间艺术// //


吹糖人:逐渐遗失的民间艺术

吹糖人:逐渐遗失的民间艺术// //

历史传说:

听老人讲 , 早些年都有走街串巷吹糖人的 , 为了让生意好做 , 糖人可以不必用钱来买 , 而是用牙膏皮来换 。 两筒牙膏皮就可以换一个孙猴或是其他的小糖人 。 这一直颇受儿童欢迎 , 常常有小孩子把家里没有用完的牙膏挤出来 , 用牙膏皮去换糖人吃 , 即便挨打也觉着甜滋滋的 。 想来这是计划经济难得一见的好处之一 , 只可惜现在经济发展了 , 牙膏皮也就不那么紧缺了 。


吹糖人:逐渐遗失的民间艺术

吹糖人:逐渐遗失的民间艺术// //


吹糖人:逐渐遗失的民间艺术

吹糖人:逐渐遗失的民间艺术// //

据传 , 吹糖人儿祖师爷是刘伯温 。 据说朱元璋为了自己的皇位能一代代传下去 , 就造“功臣阁”火烧功臣 。 刘伯温侥幸逃脱 , 被一个挑糖儿担子的老人救下 , 两人调换服装 , 从此刘伯温隐姓埋名 , 天天挑糖人担换破烂 。 在卖糖的过程中 , 刘伯温创造性地把糖加热变软后制作各种糖人儿 , 有小鸡小狗什么的 , 煞是可爱 , 小孩子争先购买 。 在路上 , 许多人向刘伯温请教学吹糖人儿 , 刘伯温一一教会了他们 , 于是 , 这门手艺就一传十、十传百的 , 传到现在据说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


吹糖人:逐渐遗失的民间艺术

吹糖人:逐渐遗失的民间艺术// //


吹糖人:逐渐遗失的民间艺术

吹糖人:逐渐遗失的民间艺术// //

传承与发展:

早年间 , 做这种生计的人是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的 , 集市庙会更是少不了他们的身影 。 担子的一头是一个小柜子 , 床头柜般大小 , 两边钉有一个长方形的木框 , 框中间的铜环上拴着根短绳头 , 用来穿扁担 。 柜面上放一个圆木盘 , 上面画着宽窄不等的由圆心向外呈辐射形的格子 , 里边写着“葫芦”、“大公鸡”、“关公”和“猴子”等等 。

木盘中心有一个固定在线轴里的转杆 , 长度比木盘的直径要短一点 , 转杆的顶头垂着一根小针 , 转杆停止转动时 , 小针指着哪个格子 , 就得哪个奖 , 奖品越大格子就越窄 , 命中的几率就越低 , 最大的格子就四个字:糖豆两颗 , 那糖豆比围棋子儿还要小 。 圆木盘底下有个抽屉 , 拉出来是一块大理石板 , 用来画糖人的 。 柜子右上角有个洞用来插草把子 , 不管吹还是画的糖人都插在上边 。

另一头担子的样子差不多 , 但没有面板 , 只是一个小炭火炉子支着一口铜锅 , 里边熬着糖稀 , 再下面有几个抽屉用来放原料、工具、竹签和木炭 。


吹糖人:逐渐遗失的民间艺术

吹糖人:逐渐遗失的民间艺术// //

“拨浪鼓儿风车转 , 琉璃咯嘣吹糖人” , 每当看起晶莹剔透的糖人 , 总是会唤起尘封已久的童年记忆 , 那一份淡忘已久的欢乐与惊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