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的锦囊妙计:让人摸不着底细的政治谋略──首鼠两端

成语"首鼠两端"是形容踌躇不决、瞻前顾后的样子 , 正好与"当机立断"意思相反 。 虽然"首鼠两端"常让人觉得没有主见或胆怯畏懦 , 但有时候却是有心人刻意制造的烟雾弹 , 想让人摸不清他的底细 。 春秋时期的卫成公就是惯用"首鼠两端"的高手 。

鲁僖公二十八年 , 前 , 卫、楚两国本来是亲家 , 晋文公讨伐卫国、侵略曹国 , 随后又与齐侯在敛盂约盟 。 卫成公眼见晋师如此壮盛 , 立马见风驶舵 , 要求参与晋、齐之盟 。 无奈晋文公断然拒绝 , 让卫成公碰了一鼻子灰 , 于是又想回头依附楚国 。 卫国国人不答应此事 , 于是将卫成公逐出国都 , 而卫成公只能暂时落脚卫邑襄牛 。

到此为止 , 卫成公已两次见风转舵 , 到底他想要"亲楚"还是"附晋"?首鼠两端的表现让人摸不着头绪 。


《左传》的锦囊妙计:让人摸不着底细的政治谋略──首鼠两端

《左传》的锦囊妙计:让人摸不着底细的政治谋略──首鼠两端// //

春秋晚期打仗常用兵器:铜制三穿戈

接着 , 城濮之战中晋胜、楚败 , 卫成公见到苗头不对 , 赶紧脚底抹油 , 从卫地襄牛出奔到楚国 。 这个时候晋文公即在践土召开国际会盟 , 称作"践土之盟" , 于是派人到卫都通知卫成公出席 。 但卫成公已逃离国境 , 卿大夫不知道应该如何回复 , 只能急报卫成公 , 向他请示处理的方式 。

卫成公途经陈国接获来报 , 分析若亲自出席 , 恐怕将遭遇不测;最轻是被晋国拘禁 , 中则被剥夺君位 , 重则命丧黄泉 。 但是如果不予理会 , 又害怕晋国一怒之下出兵攻打卫国 , 卫国臣民必定痛恨自己入骨 , 那么回国的日子将会遥遥无期 。 于是卫成公想出了一个方案 。 卫成公的盘算是:让老弟叔武参与盟会 , 万一晋文公对卫国不满 , 这气也是出在叔武身上 , 他自己就暂时躲在楚国避避风头 。

《左传》原文写道:"使元咺奉叔武以受盟 。 "这句话的意义是:"让卫国卿大夫'元咺'辅佐卫成公的弟弟'叔武'摄政 , 由'叔武'代表卫国出席践土之盟 。 " 《春秋经》记践土之盟 , 称叔武为"卫子" 。 "卫称子者 , 卫成公此时出居于外 , 其弟叔武奉盟 , 从未成君之礼也 。 "由是可证叔武应该只是摄政 , 而非取代卫成公的位置 。 因此卫成公仍然是正牌卫君 , 弟弟叔武只是暂时代理 。

国政由他人代劳 , 怕的就是假戏真作 , 正牌国君最后被扫地出门 。 果然不久有人向卫成公进谗言 , 密报元咺已经正式立叔武为君 。 卫成公一怒之下 , 便将随侍身边的元喧的儿子元角杀害 。 元角被杀的消息很快传回卫国 , 元咺却不受丧子影响 , 仍旧遵从卫成公之命 , 辅佐叔武摄政守国 。


《左传》的锦囊妙计:让人摸不着底细的政治谋略──首鼠两端

《左传》的锦囊妙计:让人摸不着底细的政治谋略──首鼠两端// //

春秋时代各国地理位置

在下对于有人密报元咺立武叔为君的事件深感怀疑 , 春秋时代虽然不比现代手机、网络无远弗届 , 但讯息传播与查证的速度却也没想象中缓慢 。 在下推测这场戏根本就是卫成公自导自演 , 盛怒而杀元角是为了警告元咺别轻举妄动 , 卫成公自己还有楚国和贵族当靠山 。 或许有人认为 , 晋国大可扶植叔武坐上君位 , 如此更能操控卫国内政 , 又为何需要顾虑卫成公呢?必须说明的是 , 春秋时代的国政并非国君说了算 , 国家运作很大程度需要卿大夫管理 , 因此国政多是国君与贵族讨论协调 。

晋国当然想操控卫国 , 扶植叔武是好方法 , 但问题是叔武能不能坐稳君位呢?卫国的世家大族未必能接受新君 , 因为叔武也有自己的人马 , 元咺就是其中主力 。 若真让叔武为君 , 元咺必定会成为卫国执政卿 。 如此一来 , 原有的政治生态全被破坏 , 既得利益者绝不肯让此事发生 。

对晋国而言 , 若不能册立新君掌控卫国 , 退而求其次便是让卫国内部不得安宁 , 将力气用在内斗 , 好让卫国不敢在晋、楚之间首鼠两端 。 于是僖公二十八年 , 《左传》写道:"六月 , 晋人复卫侯 。 "晋国主动提议让卫成公从楚返国 , 接下来就静观卫成公与叔武俩人兄弟阋墙 。

晋国的心思 , 卫国卿大夫不会不知道 。 《左传》紧接着记载:"宁武子与卫人盟于宛濮 。 "此外 , 《左传》哀公二十七年也记载:"宁武子、孙庄子为宛濮之盟而君入" , 可知"宛濮之盟"是"宁武子"与"孙庄子"共同策划 。

宁氏与孙氏是卫国两个不折不扣的世家大族 , 在获得晋国首肯 , 准备让卫成公返国前 , 便邀请卫国卿大夫在宛濮盟誓 。 誓词重点在"既盟之后 , 行者无保其力 , 居者无惧其罪" , 意指"侍从卫成公出奔的人们 , 返国后不可以此居功;留守国内而没有追随卫成公者 , 不必担忧秋后算账 。 "

总而言之 , 宁武子与孙庄子出面安抚卿大夫:接受卫成公返国 , 各位依然保有既得利益 , 有事自有我们宁、孙两家顶着 , 这是其一 。 至于叔武和元咺该如何安排呢?《左传》并未记载 。

但既然晋国已经允许卫成公返国 , 表示晋人已经放弃扶植武叔 。 因此宁、孙二家安排诸卿大夫盟誓自然有第二个目的:我们继续拥戴卫成公担任国君 , 别想押宝在叔武身上 。 若卿大夫不支持叔武 , 元咺便被边缘化 , 宁、孙对他可以不用再顾忌 。


《左传》的锦囊妙计:让人摸不着底细的政治谋略──首鼠两端

《左传》的锦囊妙计:让人摸不着底细的政治谋略──首鼠两端// //

有人考证 , 在卫地附近充满名叫"荆、楚"的灌木 。 也就是"黄荆"

细心的朋友者或许会关心 , 强势的卫国国人如何看待此事呢?《左传》在宛濮盟后记写道:"国人闻此盟也 , 而后不贰 。 "意思是国人听闻众家卿大夫发起盟誓 , 也上下一心支持卫成公返国 。 事情发展至此 , 即可得知卫成公为何敢杀元角测试元咺的态度 , 而元咺遭受到杀子之痛 , 却仍辅助叔武摄政而无二心 。 因为卫成公外有强楚而内有宁、孙等世族支持 , 处死元角是杀鸡儆猴 , 告诉元咺及其他有异心者千万不要误判形势 。

宛濮之盟后 , 卫国便安排卫成公回国期程 , 却没有料到卫成公会无预警提前返国 。 有学者认为 , 卫成公"本与卫人约定日期 , 卫侯不到约期而先入 , 不信武叔也 。 "在下赞同这个见解 , 由此可知卫成公对返国之事极度不安 , 担心晋国或别有居心的卿大夫也首鼠两端 。 为防大事有变 , 卫成公先下手为强提早返国 。

但此举却使居中协调的宁武子措手不及 , 如果没有妥当处置 , 恐怕让国内卿大夫以为卫成公将发动突袭 。 宁武子只好比卫成公先进入国都 , 疏通贵族与国人 , 以免有心人趁隙捣乱 。 宁武子进入国都后 , 召唤镇守国君宫门的大夫长牂搭乘他的车一同入宫 , 怎料卫成公一行人因为长牂未守宫门 , 也径行入宫了 。

叔武听闻兄长入宫感到非常高兴 , 原本准备洗头 , 后来顾不得礼节捉发而出 。 卫成公的前驱侍卫公子歂犬与华仲看到叔武披头散发 , 竟然放箭将他射杀了 。

值得讨论的是 , 前驱侍卫即使护主心切 , 但他们面对的是卫成公之弟叔武 , 竟然未加思索就放箭射杀 , 着实不合情理 。 杨先生认为正因为宁武子要求守门大夫长牂一同入宫 , 卫成公才能长驱直入 。 依照这个线索思考 , 宁武子应该是策谋弒杀叔武的黑手──唯有除掉叔武 , 才能百分之百确定卫成公续任国君 , 也才能斩断有心人试图藉叔武操弄政局的想法 。 只要卫成公稳坐君位 , 宁、孙等世家大族的利益也才可以获得保障 。

至于卫成公知不知道宁武子利用侍卫扫除叔武这个障碍呢?《左传》写道:"公知其无罪也 , 枕之股而哭之 。 歂犬出走 , 公使杀之 。 "如果依循《传》文思考 , 则卫成公一直知道叔武无罪 , 因此当下抚尸痛哭 , 也命令其他人杀歂犬报仇 , 似乎卫成公并不知道宁武子的安排 。

在下推测他并没有明确告诉宁武子该如何处置叔武 , 如果他真的想保住老弟性命 , 叔武也不至于死在箭下 。 卫成公对于这件事的态度也是首鼠两端 , 因而让宁武子以为能快刀斩乱麻 。 反正卫成公可以推说是侍卫歂犬所杀 , 他抚尸痛哭的戏码也演得十足卖力 , 似乎这件事真的与他本人无关 。

于是"首鼠两端"之计 , 让卫成公不必弄脏双手就解决可能发生的兄弟阋墙 , 宁武子等世家大族也不必操心该如何安顿叔武 。 至于元咺呢?《左传》记载他趁乱出奔晋国 , 要向霸主申请仲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