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瓒《松林亭子图》的图像疑点

《松林亭子图》为倪瓒中年所作 , 历代著录记载与画面状况基本可以对应 。 但是观察画作本身 , 有几个存在的疑点值得进一步推敲 。 本文试图对《松林亭子图》重新进行图像释读与考证 , 从画上题跋到山石树木以及亭子 , 运用比较学、风格分析以及传统的文献考据方法来重新鉴赏此幅佳作 。 历代的书画鉴定家大都接纳这幅画的真实性 , 认定其为倪瓒真迹 。 本文意在提出此画所存在的疑点 , 供探讨以及商榷 。


倪瓒《松林亭子图》的图像疑点

倪瓒《松林亭子图》的图像疑点// //

【元】倪瓒 松林亭子图 83.4cm×52.9cm 绢本墨笔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一、倪瓒与《松林亭子图》

《松林亭子图》为倪瓒54岁时所作 , 画上落款时间为至正十四年(1354)初冬 。 在1354年前后 , 倪瓒的生活因元末社会动荡而发生一系列变化 。 “至正八年(1348)台州黄岩方国珍起义 , 至正十一年红巾军起义 , 十三年张士诚起兵泰州??至正十二年 , 元军与红巾军在太湖流域大战 , 无锡、苏州等地处于战火硝烟之中 , 倪瓒避兵于甫里南渚陆玄素家 。 ”元政府的苛捐杂税没有因为战争而消减 , 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 。 朱德润在《平江路问弭盗策》中叙述了当时赋税的繁重:“科征之际 , 枷系满屋 , 鞭挞盈道 , 直至生民困苦 , 饥寒迫身 。 至于酒课、盐课、税课 , 比之国之初增至十倍 。 ”倪瓒本人也于至正六年(1346)在《馀不溪咏并续》中叹道:“余既为农畎亩 , 身依稼穑 。 复而政繁 , 奔走州里 。 ”倪瓒在兄长去世后 , 田亩赋税的豁免权随之消失 , 加之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 用度豪奢 , 重赋剥削 , 也逐渐品尝到生活的重压 。 于是 , 在战火与课税中 , 倪瓒选择变卖田产 , 弃家逃避兵火之灾 。

《松林亭子图》 ,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 绢本墨画 , 纵83.4厘米 , 横52.9厘米 , 画面左上方有倪瓒于至正十四年(1354)的一段赠友人的题跋:“亭子长松下 , 幽人日暮归 。 清晨重来此 , 沐发向阳晞 。 至正十四年初冬 , 倪瓒为长卿茂异写松林亭子图 , 并诗其上 。 ”倪瓒的跋文交代了创作的时间 , 受画者 , 以及创作的主题 。 二、《松林亭子图》画面存在的疑点

《松林亭子图》为倪瓒中年所作 , 著录记载和画面基本可以对应 , 但是观察图作本身 , 有几个疑点值得进一步推敲 。 疏林茅亭为倪瓒画中的常见题材 , 并且倪瓒有大量此类作品传世 。 在所有倪瓒的绘亭作品中 , 《松林亭子图》中的亭子图像是目前所见的传世作品中最为特殊的一个 。 画面作掩映在树丛边水边亭且以四角攒尖顶、瓦草顶都属于倪瓒经常绘亭的方式 , 但是有台和阑干的亭子在倪瓒的绘亭史中实属少见 。

其次 , 相较于同时期的作品 , 从现存作品的图片比对中可知 , 《松林亭子图》在构图方式上较之于1353年创作的《岸南双树图》、1355年的《渔庄秋霁图》出入较大 , 且在山水树石画法上 , 较之于倪瓒相同时期的创作 , 略显粗率 。 但是 , 王季迁则认为:此图的山石结构稳妥 , 树木摇曳多姿 , 仍不失为佳作 , 且与《岸南双树图》创作仅隔一年 , 故书法、树石有绝似之处 。 因此幅是绢本 , 笔趣未能完全发挥 。 在下文的细节比对中 , 会详述这种差异 。 就倪瓒书迹而言 , 画中题跋显得不够规整 。


倪瓒《松林亭子图》的图像疑点

倪瓒《松林亭子图》的图像疑点// //

【元】倪瓒 渔庄秋霁图轴 96cm×47cm 纸本墨笔 上海博物馆藏三、《松林亭子图》疑点分析

倪瓒虽不以书名 , 其书法在元代书法圈中却别具特色 。 李润恒先生认为 , 倪瓒书学记述甚少 , 多散存于题跋丛帖中 。 倪瓒的书法按常理推断应当受其老师以及朋友影响为最多 , 其友人中 , 可能受张雨以及郑元祐二人影响最大 。 然而 , 观察倪瓒现存的书迹 , 可以发现倪瓒早年可能习钟繇 , 隶书味重 。 晚年行楷作品较多 , 且字迹较为放逸 , 字形也有早期的长瘦转向方扁 。

首先是构图 , 创作于1339年的《秋林野兴图》近处的垒石树木与远山的的距离较近 , 景物只占了画面的中下半 , 上半部大面积的留白 。 1355年创作的《渔庄秋霁图》已经将前景与远景的位置拉开 , 近景离观众的视线非常近 , 而远景开始脱离视线 , 因此显得画面构图开阔舒朗 , 倪瓒典型的“三段式”构图似乎已经成型 。

其次 , 观察画面的树的画法 。 早期的《秋林野兴图》《六君子图》画面皆绘苔点 , 且苔点多置于树的主干上 。 苔点的大小、横竖以及疏密不做刻意安排 , 树木枝叶的刻画比较细腻 。 中期的《岸南双树图》与《渔庄秋霁图》中 , 树木开始变得简单利落 , 几乎主干上不着苔点 , 且树干之间的关系清晰 , 显得遗世独立 , 各具特色 。 晚年的《虞山林壑图》《容膝斋图》的树木变得更加简化 , 只是简单稀疏的小枝 , 复杂的树木描绘一并去除 。

再次 , 观察远山以及近处坡石的画法 。 早期《秋林野兴图》中的山石皴法都采用披麻皴 , 皴法仔细 , 用厚重的线皴和墨色表现出山石的体积感 , 且山石圆润 。 山石相背处多以苔点绘之 , 可是是要突出山石的体积感 。

最后 , 观察《松林亭子图》的亭子特征以及画法 。 从倪瓒著录作品来看 , 画中绘有房屋亭轩的作品 , 约占总作品的40% , 房屋中绘以亭子图像的作品占房屋亭轩作品的一半左右 。 可见 , 山水中绘亭是倪瓒较为常见的绘画形式 。 我们大致可以形成对倪瓒亭子的基本印象:四角攒尖顶 , 多覆以草顶 , 也有瓦顶 , 再加上四根柱子 , 具有四面的流动空间 , 亭中着人物者甚少 。


倪瓒《松林亭子图》的图像疑点

倪瓒《松林亭子图》的图像疑点// //

【元】倪瓒 《秋林野兴图》 1339年题跋


倪瓒《松林亭子图》的图像疑点

倪瓒《松林亭子图》的图像疑点// //

【元】倪瓒 《秋林野兴图》 1354年重新题跋


倪瓒《松林亭子图》的图像疑点

倪瓒《松林亭子图》的图像疑点// //

【元】倪瓒 《松林亭子图》 1354年题跋结 语

通过上述对《松林亭子图》的背景、受画人考以及画面分析 , 此画中存在的很多疑点在于画中出现了倪瓒各个时期的习画特征 , 而非特定时期的特点 。 但是其真伪仍不能轻易断之 。 自明清以来 , 此图一直被鉴赏家认为是倪瓒真迹 , 也收录与容庚《倪瓒画之著录及其伪作》正录之中 。 对这幅画作的重新质疑 , 是因为画面中存在的很多问题是研究倪瓒画作时不可避免所碰见的 , 例如亭子图像的问题、山石树木的画法的问题等 。 通过重新鉴定此画 , 加深对倪瓒经典图式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