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三国第五篇--一个被后世低估的良将-于禁

上一篇我们说到了威震华夏的关羽 , 而关羽真正人生巅峰期 , 正是在水淹七军 , 斩庞德 , 降于禁之后 , 甚至逼得曹操差点迁都 。 《三国志·蜀书·关羽传》中说道:“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 , 司马宣王、蒋济以为关羽得志 , 孙权必不愿也 , 可遣人劝权蹑其后 , 许割江南以封权 , 则樊围自解 。 曹公从之 。 “在司马懿与蒋济的劝导下 , 曹操才放弃了这个计划 。


闲话三国第五篇--一个被后世低估的良将-于禁

闲话三国第五篇--一个被后世低估的良将-于禁// //

而成就关羽名声的 , 正是这七军统帅于禁-于文则 。 但是于禁在后世的形象并不十分出色 , 这其实都是《三国演义》造成的影响 , 演义里于禁前半生战绩平平 , 魏营名将张辽威震逍遥津 , 张郃大败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的先锋军马谡 , 徐晃襄阳大败关羽 , 甚至连降将庞德、张绣都比不过 , 庞德抬榇决战关羽 , 而张绣的名气虽不见于演义 , 但有各路野史记载张绣为北地枪王 , 枪神童渊大弟子 , 赵云师兄 , 也是赫赫威名!


闲话三国第五篇--一个被后世低估的良将-于禁

闲话三国第五篇--一个被后世低估的良将-于禁// //

但是于禁就好像失宠一样 , 在民间、野史、戏剧、评书中均无出彩之处 , 大家都知道 , 民间形象相比历史形象要流传广泛得多 , 大多数人都不会去看正史 , 都是根据评书及通俗小说来了解这段历史的 。 因此 , 在民间形象中 , 于禁只能用平庸甚至是贪生怕死来形容 。

然而 , 历史上于禁真的如此平庸吗?若果真平庸 , 为何位列”五子良将“ , 有“时之良将 , 五子为先”的说法?

其实不然 , 在三国志的记载中 , 于禁此人不仅不平庸 , 反而极为出彩 , 生平几乎无败绩 , 可称为常胜将军 。

三国志中对于他参与或为主将的战役 , 都用“拔之、破之、皆拔之、斩之、尽降其众、破斩之”来形容 , 他参与了讨吕布、围张超 , 征黄巾刘辟、黄邵、宛城之战、官渡之战、征刘备、平乱昌豨叛变等大大小小的战役 , 只要是交给他的任务 , 没有不完成的 , 而且还完成的非常出色 。


闲话三国第五篇--一个被后世低估的良将-于禁

闲话三国第五篇--一个被后世低估的良将-于禁// //

特别是在宛城一役中 , 曹操对他的评价为“虽古名将 , 何以加之”当时征讨张绣 , 张绣投降 , 后来因为张绣的嫂子被曹某人给睡了(这件事我们以后再说) , 张绣复叛 , 曹操大败 , 折了猛将典韦 , 长子曹昂与爱侄曹安民 , 损失不可谓不大 。

当时军队大乱 , 所有人都在寻找曹操 , 只有于禁带着数百人且战且走 , 丝毫不乱 。 半路遇青州兵四处抢劫 , 于禁大怒说:“青州兵同属曹公 , 难道还想回去当黄巾贼吗?”于是列举他们的罪状征讨 , 青州军被于禁追杀后就去告发于禁叛变 , 但于禁先扎下营寨才去见曹操 , 曹操就问他怎么不先来解释 , 于禁认为分辩事小 , 退敌事大 , 曹操对于禁坚毅沉稳的作风大加赞赏 , 因此封他为益寿亭侯 。


闲话三国第五篇--一个被后世低估的良将-于禁

闲话三国第五篇--一个被后世低估的良将-于禁// //

而于禁此生的污点 , 无非就是被关羽水淹七军后投降 , 但是三国志中记载:“使曹仁讨关羽於樊 , 又遣禁助仁 。 秋 , 大霖雨 , 汉水溢 , 平地水数丈 , 禁等七军皆没” , 由此可知 , 此败并非人为 , 而是天灾 。 更非关羽的计谋 。 但于禁为将 , 不识地利与天时 , 扎营位置不当 , 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

而最惹争议就是于禁尽然投降了 , 因此给他贴上了贪生怕死的标签 。 但是如果我们换位思考 , 几万大军战败(按古兵法《司马法》一军为一万二千五百人 , 七军就是八万七千五百人 , 并非小说中的几十万人) , 关羽俘虏了步骑三万多人 , 若是于禁负隅顽抗 , 和庞德一样舍生取义 , 后果很可能是全军覆没 。


闲话三国第五篇--一个被后世低估的良将-于禁

闲话三国第五篇--一个被后世低估的良将-于禁// //

于禁一生戎马 , 早已见惯了生死 , 大大小小经历这么多战争 , 哪一次都是不避艰险 , 三十余年都过来了 , 在这时候贪生怕死怕是说不过去 。 而且于禁是最早追随曹操的一批人 , 也不可能会投降 。 唯一能解释的就是于禁有可能为了保全自己的三万余士兵 , 才降了关羽 。

若觉此文甚佳 , 烦请移步文首 , 见“关注”二字 , 即以鼠标急击之 , 必破矣!以便日后与君青梅煮酒共论三国之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