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之际,为什么士大夫不肯捐献救国?我大明该亡了!
明朝是我国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国家 , 其气节一直被现在的人们敬仰 , 不割地 , 不和亲是明朝最基本的对外态度 , 但正是这样一个国家 , 在国破人亡的时候 , 作为明朝的中流砥柱士大夫阶层却不肯捐献财务!虽说钱财是你的 , 可是有国才有家 , 国家都要灭亡了 , 你存那么多钱有什么用?留着等敌人攻破 , 资敌?而且也不是让你全部捐 , 好歹意思意思 , 但明亡之际 , 明士大夫阶层冷脸相看 , 没有任何的举措 , 惹得崇祯大喊“朝臣误我” 。
明朝灭亡之际 , 为什么士大夫不肯捐献救国?我大明该亡了!// //
明朝国祚300多年 , 建国一直到中期不乏能人忠臣 , 各种名臣辈出 , 而且有“硬骨头”的官员 , 不管会受到什么惩罚 , 都毅然向朝堂进谏 , 把自己的生死放到一边 。 每当国家遇难 , 各级官员也能放弃朝争 , 一起对外 。 但到了崇祯年间 , 一直以自身品质为主的明朝官员逐渐被世俗污染 。 在李自成快要打到京城时 , 竟欢迎“义师” , 可谓不要脸到了极致 。 明朝的钱谦 , 陈名夏这些所谓的忠臣 , 在王朝覆灭的时候 , 支撑自己站起来的腿却突然软了!
明朝灭亡之际 , 为什么士大夫不肯捐献救国?我大明该亡了!// //
当我们回望历史 , 总结下士大夫为什么会堕落如此呢?国家灭亡都不肯捐献一点财产?其实在明朝前期的时候 , 据当时史书记载 , 明朝官员注重气节 , 如果自己家仗着自己做官而去发财 , 必然会遭到周边人的不齿 , 当然他们也不会这么做 。 自己的信仰容不得半点侮辱 , 但是到了嘉靖时期 , 一切都变了 , 随着当时长期稳定的国内局势 , 资本主义萌芽 , 商品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 这极大的冲击了当时的士大夫阶层 。 是人都会享受 , 士大夫阶级也不列外 , 当官不赚钱不如回家卖红薯 , 于是 , 各级官员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利 , 开始为自己谋福利 。 当时的民风也开始改变 , 不再崇尚清廉 , 如果你回家孜然一身 , 那你估计都不好意回家了!
明朝灭亡之际 , 为什么士大夫不肯捐献救国?我大明该亡了!// //
这个时候的明朝官员虽然开始重视钱财 , 但是所谓君子爱财 , 取之有道 , 在赚钱的同时 , 自己的工作也并没有落下 。 更是在张居正时期出现了“隆万中兴” , 朝廷上的商人气息 , 更是被一扫而空 , 官员严于律己 , 朝廷又开始了正常的发展 。 可是 , 好景不长 , 张居正去世后 , 国家的行政轰然倒塌 , 追逐名利成了朝堂上新的风气 , 已经收了手的官员 , 继续自己的发家致富的道路 。
明朝灭亡之际 , 为什么士大夫不肯捐献救国?我大明该亡了!// //
要说为什么国家存亡之际 , 士大夫不捐钱 , 这已经能看出来端倪了 。 报国成了一句废话 , 对钱财的信仰才是自己做官的原因 , 那个时候的明朝 , 因为万历的不上朝 , 朝廷上的各种事情也被士大夫包揽 。 凡是出去吃喝 , 必能扯上国事 , 以此向朝廷报销 , 没事还在朝廷上进行党争 , 拉帮结派 , 一时间 , 我大明朝被弄得乌烟瘴气 。 而到了明朝灭亡时 , 李自成从士大夫手里抄了7000万多两的白银啊,而在京城被攻破的前夕 , 崇祯向百官借钱时 , 各级官员皆以自己清节为国 , 从不为自己谋私 , 家中没有多余钱财为由 , 拒绝了崇祯 。 所以 , 天在看吧!
明朝灭亡之际 , 为什么士大夫不肯捐献救国?我大明该亡了!// //
最后一种原因那就是朝廷上的士大夫早就已经成了一个整体 , 真正的以报国为己任的官员统统远离了朝堂 。 在明朝灭亡后为例 , 依然坚持抵抗的都是早已被贬到朝廷之外的忠臣 , 以自己明朝官员的身份 , 履行者自己的义务 。 最典型的当如江南复社的那些人 , 利用自己的人脉 , 结党营私 , 不断将自己的成员输向朝堂 , 从而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 那个时代 , 明朝国土虽大 , 但容不下一个正直的人物 , 明朝的官员已经烂了 , 明朝的朝廷已经成了私人的朝廷 , 归根到底 , 要怪还是应怪明朝的皇帝吧 , 他们自己烂了 , 臭了!
此文由本人{历史深度解密}原创 , 抄袭必究!大家喜欢的话可以关注我 , 想和我讨论文章内容或者有什么想看或者了解的知识的朋友们 , 我都会看的 , 你们想看什么 , 请评论 , 我会写的 , 谢谢你 。
- 太平天国灭亡时曾国藩造反的话,会有人追随他吗?
- 田畴:协助曹操攻灭乌桓,封侯却不受的汉魏之际隐士
- 明朝第一废后胡善祥,为何让人同情,死后明英宗还给恢复皇后身份
- 胡惟庸被杀之后,大将蓝玉又被杀,明朝文武功臣诛杀殆尽
- 浅析蜀汉灭亡:人心向背的结果,也正是“天意”
- 明朝的廷杖:打屁股也要有套路
- 明清改朝换代之际,旧朝遗民与新仕贰臣的交往
- 那英是慈禧后人?满清灭亡后贵族们都改了姓,或许你身边就有
- 低调的明朝剧
- 通俗小说背后的明朝海外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