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言宋祖(二十四)柴荣与刘崇打高平之战,胜负的关键却在契丹人
五代十国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代之一 , 那时候各方诸侯军阀混战 , 纷纷割据称帝 , 老百姓民不聊生 。 盛唐以来强大的中华大地在这种环境下被极度削弱 , 无力抗击来自于北方草原的侵略 。 如果没有高平之战 , 这种混乱的状态会长期的持续下去 , 更不会诞生辉煌的宋文化 。 从历史发展来看 , 后周和北汉的高平之战是五代史的转折点 , 也是中原力量开始复苏的标志 。 然而作为双方皇帝的柴荣和刘崇都不是决定这场战争走向的最关键因素 , 其胜负天平上最重要的砝码是来自域外的契丹人 。
戏言宋祖(二十四)柴荣与刘崇打高平之战 , 胜负的关键却在契丹人// //
高平之战实际上是当初后周太祖郭威废汉立周的延续 , 也是后周朝的立国之战 。 后汉高祖刘知远去世后 , 后汉隐帝刘承佑即位 , 然后开始了整治后汉各路军阀的措施 。 其中任枢密使的郭威为这些军阀中势力最大的之一 , 便成了刘承佑针对的对象 。 刘承佑夺取郭威兵权的过程中逼得对方起兵反叛 , 双方在汴梁城外发生战争 , 刘承佑兵败被杀 。 当时的后汉河东节度使刘崇是刘知远的堂弟 , 听说郭威攻占汴梁后便要起兵南下夺取皇位 。 可是郭威并未在汴梁直接称帝 , 而是提议立刘崇的儿子武宁节度使刘赟为皇帝 , 于是刘崇便暂缓起兵南下 。
戏言宋祖(二十四)柴荣与刘崇打高平之战 , 胜负的关键却在契丹人// //
然而风云突变 , 前往汴梁当皇帝的刘赟才走到宋州 , 就听说郭威废汉立周 , 成为了后周开国皇帝 。 然后刘赟便被郭威派到宋州的人所囚禁 , 最后被杀死 。 这个消息传道晋阳后 , 刘崇干脆自立称帝 , 仍以汉为国号 , 史称北汉 。 然后刘崇向契丹称臣求援 , 联合契丹军队南下攻打后周 , 要夺回刘家的江山 。 当时后周新立 , 郭威内要对付联合南唐反叛的慕容彦超 , 外要面对北汉和契丹的联军 , 也就只能对这种局面采取守势 。 好在郭威打仗不错 , 又得到符彦卿、高行周等老军阀支持 , 顺利平定了慕容彦超叛乱 , 刘崇的北汉军队也只能无功而返 。
戏言宋祖(二十四)柴荣与刘崇打高平之战 , 胜负的关键却在契丹人// //
郭威去世后柴荣即位为皇帝 , 后周政治局势不稳 , 刘崇再次有了起兵南下的想法 。 他打算趁着后周政权更迭的微妙时期 , 再次联合契丹军队南下 , 目标直指东京汴梁城 。 刘崇对此很有信心 , 他认为刚刚即位的柴荣连稳定后周内部都做不到 , 更难面对联军的攻伐 。 持有这个观点的不只是刘崇 , 就连后周的老臣太师冯道和禁军控鹤都指挥使赵晁都认为如此 。 他们并不看好既要稳定国家内部 , 又要面对北汉和契丹联军的柴荣 , 劝阻其御驾亲征 。 而年轻气盛的柴荣不听这些建议 , 强行带兵北上迎击刘崇的军队 , 双方在高平展开大战 。
戏言宋祖(二十四)柴荣与刘崇打高平之战 , 胜负的关键却在契丹人// //
从高平之战前对比双方实力看 , 北汉和契丹联军是占有优势的 , 尤其是数量上优势极大 。 而后周一方虽然士兵较为精锐 , 但数量偏少 , 四方节度使的援兵并没有到场 。 这也是冯道这位五代第一名相反对柴荣御驾亲征的原因 , 他认为在各路军阀观望的情况下 , 柴荣在汴梁以守代攻是比较稳妥的选择 。 因为五代十国时代每次政权交接都有不少野心勃勃的军阀伺机而动 , 新君常因这些军阀的反叛了失去皇位 , 国家也因此陷入混乱 , 甚至被灭 。 而柴荣对这隐藏的危机并非视而不见 , 而是反其道行之 , 用自己的实力来震慑这些野心家 。
戏言宋祖(二十四)柴荣与刘崇打高平之战 , 胜负的关键却在契丹人// //
双方军队到了高平后就展开对峙 , 而北汉内部却出现了分歧 。 柴荣虽然率领的军队不多 , 但军容整齐 , 士气很高 , 士兵也很精锐 , 这让其单方面的领军将领杨衮(《飞龙全传》中称其为杨襄 , 不是民间小说中杨家将的祖宗)有些犹豫 , 对于是否立刻展开进攻表示谨慎 。 而刘崇则认为联军优势很大 , 后周的军队处于弱势 , 立即进攻能够一波流把对方带走 。 从此战的过程和最终的结果看 , 刘崇的判断是正确的 。 然而杨衮坚持己见 , 于是让负责西路的契丹军队在高平之战中按兵不动 , 观望双方局势的变化 。
戏言宋祖(二十四)柴荣与刘崇打高平之战 , 胜负的关键却在契丹人// //
而此时后周军队内部也不稳 , 存在也不少隐患 。 由于契丹长期多次中原的影响 , 军队士兵对契丹军都有轻重不一的"恐辽症" 。 以右路将领樊爱能和何徽为代表的将士 , 还没开打就有些怯战 , 甚至偷偷的打退堂鼓 。 而实战中 , 后周和北汉的军队一接触 , 负责右路的樊爱能和何徽一触即溃 , 让北汉的东路军迅速取得了优势 。 他们不但自己带兵先行逃跑 , 还在逃跑的路上一再造谣 , 到处宣称柴荣军队大败 , 已经死于乱军之中 。 这让柴荣召集的 , 来自于各方军阀和节度使的援军都信以为真 , 纷纷后撤自保 。
戏言宋祖(二十四)柴荣与刘崇打高平之战 , 胜负的关键却在契丹人// //
樊爱能和何徽的右路军面对的其实不是契丹军队 , 而是北汉东路军张元徽所部 , 其战斗力比契丹军还是差一个档次的 。 可由于这两人的临阵溃败 , 让张元徽顺利抢占了有利战局 , 后周军队局势急剧恶化 。 这个时候对于后周来说是极度危险了 , 剩下的中路军和左路军都到了崩溃的边沿 。 而此时柴荣做出艰难的决定 , 让自己的宿卫禁军投入战斗 , 这在古代战争中是比较少见的 。 一般而言宿卫禁军作为皇帝的亲兵是负责皇帝的安全 , 不直接投入战争 。 一旦战争失利 , 宿卫禁军的任务就是保着皇帝逃跑 。
戏言宋祖(二十四)柴荣与刘崇打高平之战 , 胜负的关键却在契丹人// //
柴荣亲率宿卫禁军冲到前线 , 这已经是在拼命了 。 他不但亲字指挥军队作战 , 还派出张永德和赵匡胤分两路突击对方的战线 , 以图挽救周军不利的局势 。 尤其是赵匡胤在右路填补了樊爱能等军队溃逃后的空白 , 阻挡了北汉张元徽部突破并扩大战争优势的机会 。 而张永德着增援左路军 , 联合李重进等将领合击刘崇的中路军 。 由于柴荣都冲到了一线 , 后周军队士气空前高涨 , 悍不畏死的突破了中央战线 , 直逼刘崇中军大帐 。 刘崇指挥张元徽从东路突破以求翻盘 , 然而张元徽的战马却在战争中被射倒 , 使得他战死当场 , 北汉东路军迅速崩溃 。
戏言宋祖(二十四)柴荣与刘崇打高平之战 , 胜负的关键却在契丹人// //
在作为北汉西路军观望的契丹军统帅杨衮见势不利 , 迅速让契丹军队撤离战场 , 于是引发了北汉军队的全军溃败 。 刘崇见事不可为 , 也在亲兵的保护下北逃 , 狼狈不堪的回到太原 。 此战之后后周声威大振 , 周边的节度使也军阀再也不敢小看柴荣的权势 , 更不敢打后周皇位的主意 。 此战也成为中原战略形势的转折点 , 使得中原自唐灭以来被契丹打压的态势得以改变 , 为后周和宋朝一统中原奠定了基础 。 然而分析这场战争的胜负要点 , 我发现契丹军队的观望成为左右战局变化的最重要因素 。
戏言宋祖(二十四)柴荣与刘崇打高平之战 , 胜负的关键却在契丹人// //
从战争过程来看 , 显然刘崇和冯道对态势的把握是非常准确的 , 这高了柴荣、赵匡胤等年轻人不只一个级别 。 柴荣能打赢高平之战还是存在很大的偶然性和运气因素 , 尤其是在契丹军队的问题上 。 契丹方面派杨衮领军南下 , 其目的是坐山观虎斗 , 让杨衮在北汉和后周两败俱伤时渔翁得利 。 因此杨衮不愿意与后周军火拼 , 以削弱契丹军的力量 。 而刘崇在与杨衮出现矛盾后仍旧坚持己见 , 也是犯了轻敌冒进的错误 , 这使得柴荣有了取胜的机会 。 柴荣虽然处于劣势 , 却能够以皇帝之尊亲临一线战场 , 团结所有后周军将士 , 一举夺取高平之战的胜利 , 是教科书式的狭路相逢勇者胜!
- 霍去病去世年仅二十四岁,千百年众说纷纭,成为永久谜团
- 诏安二十四景之七:“章朗春云”
- 《论语》总结427 感悟:《论语》第二十四集 为政篇第二(译文)
- 百善孝为先 | 中国孝道文化之二十四孝图全集
- 74年前,“二十四道拐”的照片曾震撼世人……
- 唐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赵国公长孙无忌
- 明朝二十四衙门,清朝十三衙门,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 黔滇交通咽喉,晴隆二十四道拐公路传奇
- 明朝万历二十四年的魔幻现实:只要表面功夫做到位,你就是大忠臣
- 八旗明明分为满洲、蒙古、汉军二十四支,可为啥还是叫八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