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律《金布律》,中国最早的货币立法,也是秦始皇统一币制的利器

战国时期不仅各国自铸货币,而且在一个诸侯国内的各个地区也都各自铸造货币 。 币制十分复杂,货币形状、大小、轻重各不相同,计算单位也不一致,特别是价值不等,换算困难,给各国的经济交往带来不便,客观上要求统一币制的趋势已十分明显,在原来刀、布流通区域已先铸行圜钱,出现了一种较为统一的货币 。 在秦统一中国初期,短期内大量铸币缺乏力量,各国原有旧币一时也难以禁绝,所以秦朝初年维持原有货币的流通 。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颁布货币统一政令 。 内容主要有两项:

一是废除战国时期庞杂的货币体系,珠 , 玉 , 龟 , 贝 , 银 , 锡之属只用于宝藏,不再为货币;

二是制造和行用新钱,新货币分为两等黄金为上币,多用于大额支付,铜钱为下币,多用于日常市场流通 。

对此,《史记?平准书》《汉书?食货志》等史书均有明确记载 。 如《史记?平准书》云:"及至秦,中一国之币分三(ニ)等:黄金以镒(镒,二十两为一镒)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 。 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然各随时而轻重无常 。 "

这不仅是秦代货币政策定型化的政令,也是中国最早的货币立法 。 通过上述文献记载,我们可以知道在秦朝半两钱成为国家的唯流通货币,黄金一般只作为大额的支付、赐予、馈赠等,不作日常流通之用 。 秦始皇统一货币制度的基本特点如下:

第一,规定黄金、铜半两钱、布同为法定的货币 。 制定和颁布货币律令,规定了统一的货币种类、规格 。 如规定,金为上币,一金为二十两;钱为下币,钱为半两;一布必长八尺,幅宽二尺五寸,且须质好 。 在这里,黄金作为上币,单位统一为"镒",仍属于称量货币,主要是在社会上层统治者之间使用,如赏赐、馈赠,以及一些适于使用贵金属黄金的大宗交易支付等 。

半两钱作为下币是一般市场买卖、赋税缴纳等与百姓日常经济生活直接相关的货币,布的功能与钱相同 。 半两钱有法定的金属含量,钱币名称与统一形制,在当时是一种先进的金属货币形式 。 对于货币间的比价,秦律《金布律》规定:一布折合十一钱,钱和黄金的比价则按有关法律规定执行 。


秦律《金布律》,中国最早的货币立法,也是秦始皇统一币制的利器

秦律《金布律》,中国最早的货币立法 , 也是秦始皇统一币制的利器// //

由此亦见半两钱应为当时通货的最小单位同时,为保证半两钱和布的正常流通,还规定市肆中的商贾和官府之更,都不准在使用时对钱、布有所选择,违者有罪 。 如《金布律》中规定,商户和库吏"择行钱、布者"均有罪,列伍长知情不告,吏巡査不严的一同治罪 。

第二,实行中央政府专铸钱币的制度,即半两钱由政府统一铸造和发行 。 这种铸币权的集中,对货币的规格、质量方面进行宏观的监控管理,有利于币制的稳定 。 它结束了过去各大小诸侯国以至于有封邑的卿大夫均有权铸钱的分散局面 。

同时,由于圆形方孔的半两钱成为全国唯一通行的金属铸币,从而结束了战国时期铸币形制各异、单位轻重不一的混乱局面 。 这些有利于全国经済、商业的发展,便利于市场交换与百姓生活 。

第三,从法律上规定,珠、玉、龟、贝、银、锡等不再为货币,黄金、半两钱以及特定的布匹オ具有法定货币的资格 。 这样可以强制百姓在日常交易中尽量使用携带方便的半两钱,保证了半两钱的信誉,有利于发展货币经济,促进金属货币的正常流通 。

第四,禁止民间私铸 。 秦简《封诊式》有这样的案例:"某里士五(伍)甲乙缚诣男子丙、丁及新钱百一十钱,容(鎔)告曰:丙盗铸此钱,丁佐铸甲、乙捕素(素)其室而得此钱、容(鎔),来诣之 。 "

意思是说,某里士伍甲乙发现男子丙、丁私铸钱,便将二人连同钱范及所铸之钱一同送往官府治罪 。 从这一举报拘捕盗铸钱的案例可知,秦国货币铸造权是集中管理,由政府掌握,政府绝对禁止民间私铸钱币,否则要绳之以法 。 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关于金融犯罪的立法,以后历朝相继发展 。 秦时既禁止民间私铸,又禁郡县自铸,只有朝廷才可以铸钱,铸钱地点就在京畿附近 。

第五,严格管理钱币铸造和流通过程 。 众所周知,秦法苛峻,对商品流通过程中的钱币管理极为严格 。 秦简《金布律》中有这样的条文:"官府受钱者,千钱畚,以丞、令印印 。 不盈干者,亦封印之 。 钱善不善,杂实之 。 出钱,献封丞令,乃发用之 。 ""这就是说,官府收入的钱币要加盖官印封存,需要用钱时,还须把印封呈献丞、令检验和查看,然后才能启封使用 。

在《关市》条中还记载:"为作务及官府市,受钱必辄入其钱罐中,令市者见其入,不从令者赀一甲 。 "告诉从事手工业和为官府出售产品的商人,收钱时必须立即把钱投入陶制储钱器中,使买者能看见投入的过程,违反法令者罚缴一副铠甲 。

第六,规定了行钱的计算单位一一畚且千钱为一畚 。 畚,是一种用草绳或竹篾编织的盛钱器具,这种钱畚是所见最早的"千钱"计值单位 。 尽管这种计值单位只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使用,但它是最早受到法律认可的铜钱计值单位 。 秦朝半两钱为青铜质地,铜占70%,其余是锡和铅 。 从出土的半两钱实物看,绝大多数没有边廓,周边较圆,面穿右"半"、穿左"两",钱文突起较高,光背无文 。 书体用小篆书写,"半"字下横及"两"字上横较短,"两"字中间的"入缩短,俗称"短入两",后期还有"连山两" 。 边缘浇铸口多未被磨锉,铸工比较粗糙 。


秦律《金布律》,中国最早的货币立法,也是秦始皇统一币制的利器

秦律《金布律》,中国最早的货币立法 , 也是秦始皇统一币制的利器// //

秦初期半两钱特征:铸造皆周边整齐,工艺精美;钱径3.1~3.4厘米,重7~13克 。 面穿直径明显大于背穿,大多无内外廓,仅个别铸有内外廓;钱文突起清晰,字体狭长,略具弧形,背素 。

秦晚期半两钱特征:据《史记?六国年表》:"(始皇)三十七年十月,子胡亥立,为二世皇帝…复行钱 。 "胡亥即位后所铸的钱也是半两钱,这是半两钱的晚期阶段 。 钱径及重量均比秦始皇统一铸币时较为轻小,大部分属于大小不等的"半两"钱 。 钱径2.4~3厘米,重2~6克 。 到秦朝末年,民间私铸、盗铸的现象开始增多,势必导致钱币减重,到晚期有的秦半两钱径不足2厘米,重仅2克 。

1983年在映西临潼县(今西安市临渔区)油王村秦朝芷阳遗址手工业作坊区,出土一件铜质半两钱范,主浇道两侧排列半两钱模14枚,钱文高挺,钱径2.7厘米 。 这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秦朝铜母范,因为钱文规范,可视为秦晚期官铸钱范,也可视为秦晚期钱型缩小的例证 。

关于半两钱的重量,《史记》《汉书》均记载曰"重如其文",钱剑夫先生在《秦汉货币史稿》一书中也认为:"所谓识曰半两重如其文"就是说钱的面上铸为"半两二字,重量也是半两,即十二铢………总之,秦代统一全国币制以后不但钱的重量全部统一,大小形式也完全统一,这就为后来两干多年的钱制打下极为重要的基础 。 "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 西安、成阳、临潼等地出土的秦半两钱,数量颇多,可是每一枚的重量和厚度却不一致 。

这证明半两钱虽然作为秦朝的法定货币在全国范围内流通使用,但是钱币的铸造却极其不一致,并不像史书记载的那样"重如其文",这大概是因为民间盗铸、私铸的原因 。 《史记?平准书》记载秦始皇统一货币时说,"然各随时而轻重无常",可见秦始皇初铸半两钱时虽然规定"半两"钱重十二铢,但实际上在实行过程中已经出现了"轻重无常"的情况 。

1949年之后,考古发现出土的秦半两钱减重、大小不一现象很多 。 1963年,辽宁赤峰市(今属内蒙古自治区)蜘蛛山战国到汉代文化层中出土3枚半两钱,钱径2.7~2.9厘米,重3克左右 。 1978年,湖北省宜昌市前坪西汉墓中出土秦半两钱6枚,没有轮廓,直径3.1~3.8厘米,厚薄不ー 。 1983年,在湖南省汨罗县(今为汨罗市)永青村发掘秦墓一座,内有半两钱随葬,报告说半两钱"质极薄,无廓,边沿很不规整,类似削边,字体为小篆 。 形制有大小两种,大的径2厘米,穿径1~1.2厘米;小的径1.2厘米,穿径0.6~0.7厘米" 。

据此数据我们推测此批半两钱枚重在1.32克上下,至少要6枚オ可以达到半两铜的重量 。 在秦并天下之后所设的长沙郡故地,今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渣江镇赤石村发现的秦墓中,出土五枚半两钱,质地轻薄,有广穿与狭穿两种,直径2.2厘米,穿径0.6~0.7厘米 。 我们估测每枚钱重约为1.95克左右 。 秦时一两合今16.14克,半两即8.07克,这批出土钱币的重量不及当值重量的四分之一 。

上述材料说明尽管秦朝有严厉的法律禁止私铸,规定铜钱重量要"重如其文",但由于私铸的猖獗秦半两钱厚薄不均,大小不ー,轻重不等 。 由此证明,《史记?平准书》所述秦钱"各随时而轻重无常"是非常准确的 。

秦朝有关币制的各种规定,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货币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率先建立一种全国统一的货币制度,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对于整个中国货币史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


秦律《金布律》,中国最早的货币立法,也是秦始皇统一币制的利器

秦律《金布律》,中国最早的货币立法 , 也是秦始皇统一币制的利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