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安禄山见到手无缚鸡之力的李林甫会怕到“汗流浃背”?

安禄山因为发动了安史之乱 , 终结了大唐的盛世而在历史上留下了名字 , 这样一个桀骜不驯的叛将、反贼 , 对曾经雄才大略的唐玄宗都挥洒自如 , 对权倾朝野的杨国忠不屑一顾 , 却唯独对一个人恐惧不已 。

见《旧唐书·安禄山传》:李林甫为相 , 朝臣莫敢抗礼 , 禄山承恩深 , 入谒不甚罄折 。 林甫命王鉷 , 鉷趋拜谨甚 , 禄山悚息 , 腰渐曲 。 每与语 , 皆揣知其情而先言之 。 禄山以为神明 , 每见林甫 , 虽盛冬亦汗洽 。 林甫接以温言 , 中书厅引坐 , 以己披袍覆之 , 禄山欣荷 , 无所隐 , 呼为十郎 。 骆谷奏事 , 先问:"十郎何言?"有好言则喜跃 , 若但言"大夫须好检校" , 则反手据床曰:"阿与 , 我死也!"李龟年尝敩其说 , 玄宗以为笑乐 。


为什么安禄山见到手无缚鸡之力的李林甫会怕到“汗流浃背”?

为什么安禄山见到手无缚鸡之力的李林甫会怕到“汗流浃背”?// //

这段话的核心信息有四段:

第一段 , 就是李林甫为相 , 朝臣没有敢和他平起平坐的 , 安禄山仗着自己有圣眷 , 拜见时没那么恭敬 , 李林甫就把王鉷叫来 , 结果 , 王鉷持礼非常恭敬 , 安禄山悚然而惊 , 腰渐弯 。

安禄山为什么看到王鉷如此就害怕了?因为王鉷也是玄宗朝宠臣 , 和他类似 , 职务上 , 二人“并为大夫” , 肩膀一边齐 , 结果王鉷看到李林甫仍然毕恭毕敬 , 他一个塞外胡种 , 有什么可牛的?

这是畏其“势” , 真正由权力带来的独掌中枢的威势 。

第二段 , 则是畏其“明” 。 两人对话 , 安禄山要说什么 , 李林甫全知道 , 内心毫无隐秘 , 所以见李在寒冬仍然流汗 。

第三段 , 畏其“亲” 。 李林甫对安禄山态度亲近 , 安禄山只能乐呵呵地毫无隐瞒 , 以亲近人相处 , 但是 , 又根本不知道李林甫的“亲”背后是什么 , 只好随时窥伺他的好恶 , 追随他的好恶 。

官场有云:不怕你有原则 , 就怕你没爱好 。 偏偏 , 李林甫无爱好 , 也就无从投其所好 , 而且态度亲昵 , 让你无法防备 , 心理上已处下风 。

第四段 , 李龟年这个伶人早有拐着弯的劝谏 , 唐玄宗根本不以为意 , 反而当做笑话 。

那么 , 安禄山的这种畏惧仅仅来自于人际关系 , 或者说官场心术的恐惧吗?

当然不是 。


为什么安禄山见到手无缚鸡之力的李林甫会怕到“汗流浃背”?

为什么安禄山见到手无缚鸡之力的李林甫会怕到“汗流浃背”?// //

李林甫为相19年独掌朝政 , 在玄宗朝甚至整个唐朝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 他真正的本事并不只是窥伺圣意 , 排斥异己 , 什么口蜜腹剑之类的 , 而是他在唐玄宗登基多年之后 , 对于旧的“儒家道德秀”已经厌倦的情况下 , 希望能够“垂拱而治” , 过过舒服日子的心理诉求下 , 完美地满足了皇帝的需要 。

《新唐书·李林甫传》记载:帝之幸蜀也 , 给事中裴士淹以辩学得幸 。 时肃宗在凤翔 , 每命宰相 , 辄启闻 。 及房琯为将 , 帝曰:"此非破贼才也 。 若姚元崇在 , 贼不足灭 。 "至宋璟 , 曰:"彼卖直以取名耳 。 "因历评十余人 , 皆当 。 至林甫 , 曰:"是子妒贤疾能 , 举无比者 。 "士淹因曰:"陛下诚知之 , 何任之久邪?"帝默不应 。

这是在安史之乱发生后 , 玄宗逃亡四川 , 与给事中裴士淹论宰相 , 评价了十几个人 , 各个精当 , 到了李林甫 , 说 , 此人嫉贤妒能 , 推举的人每一个比得上自己的 , 裴士淹反问 , 你都知道 , 为什么让他干那么久?玄宗默认不答 。

其实答案很简单 , 玄宗选的是宰相 , 而不是圣人 。

这个宰相最好不要干预自己的生活 , 却能够将帝国复杂的利益关系、势力关系协调或者镇压下去 , 让自己在大权有保障的情况下 , 仍能安心游乐 。

李林甫恰恰是最合适的人选 , 他在位期间 , 修订法律 , 定律、令、《开元新格》 , 对于律令制行政体系进行了适应时代的修正 , 同时 , 对中央官制 , 以《唐六典》为蓝本进行了修订 , 更对混乱的地方财政收支体系进行了重构 , 还把早已破烂不堪的府兵+兵募的军事体系 , 重塑为整齐、有效的地方募兵制军区体系 。

在其执政期间 , 压制了太子在内 , 王忠嗣等边将把持军力最强大的西北方向军团在外的联合势力 , 又用西北军团牢牢地压制着安禄山为代表的东北军事力量 , 形成了帝国内部稳固的力量均势 。


为什么安禄山见到手无缚鸡之力的李林甫会怕到“汗流浃背”?

为什么安禄山见到手无缚鸡之力的李林甫会怕到“汗流浃背”?// //

而且 , 他在行政风格上与宋璟、张九龄等等武则天时代士风下成长起来的文学志士迥然不同 , 更偏重实际业务和程序规则:林甫无学术 , 发言陋鄙 , 闻者窃笑 。 善苑咸、郭慎微 , 使主书记 。 然练文法 , 其用人非谄附者一以格令持之 , 故小小纲目不甚乱 , 而人惮其威权 。

注意这句加粗的评价 , 即李林甫本人对于阿附他的人之外的人 , 都以“格令”持之 , 也就是严格依照行政法规和程序进行管理 , 所以“小小纲目不甚乱” , 《旧唐书·李林甫传》的记载还有一些更有趣的词句:林甫性沉密 , 城府深阻 , 未尝以爱憎见于容色 。 自处台衡 , 动循格令 , 衣寇士子 , 非常调无仕进之门 。 所以秉钧二十年 , 朝野侧目 , 惮其威权 。 及国忠诬构 , 天下以为冤 。

前半截没加粗的是一般人最热衷的道德、权术评价 , 加粗部分要注意 , 此人所有行为均以制度为先 , 原本自武则天时代盛行的文学诗人士子 , 在他的治下 , 再无通天捷径 , 所以秉政二十年 , 人人忌惮 , 但是等到他被杨国忠构陷 , 全天下皆以他的遭遇为蒙冤受屈 。

可见 , 李林甫之能 , 在于治政 , 所以 , 安禄山畏惧 , 这是对能力碾压自己的神一样的对手的恐惧 , 根本不敢有反抗之心 。

只是到了李林甫老病不堪时 , 他才与另一个自己根本看不起的庸才杨国忠一起 , 意图掀翻李林甫 , 目的是为进入中枢为相扫平道路 , 这种期望 , 一直到天宝十三载 , 他依旧强烈 , 结果 , 在杨国忠这个自私蠢材的一步步逼迫下 , 安禄山终于举旗谋反 。

可以说 , 若李林甫仍在 , 安禄山未必敢谋反 , 也未必能谋反得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