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谁的文采最好?读读她写的十种诗词你就知道了

红楼梦里谁的文采最好?读读她写的十种诗词你就知道

张桂琴

扬州姑娘林黛玉堪称是《红楼梦》中唯一的诗人 , 她的作品“文备众体” 。 她所写的诗歌皆是出自诗人之情怀 , 住的地方、言行举止皆出自真性灵 。 她对写诗填词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 “词句究竟还是末事 , 第一立意要紧 。 若意趣真了 , 连词句不用修饰 , 自是好的 , 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 ’” , 并云“先读《王摩诘全集》五言律一百首 , 再读一二百首的老杜的七言律 , 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 , 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 , 不用一年的工夫 , 不愁不是诗翁 。 ”在黛玉的悉心指导下 , 香菱的进步也是令人叹服的 。

林黛玉的才华是“文备众体” ,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她的诗词歌赋 。

1.黛玉是擅偈语的:

《参禅偈》中宝玉所作和黛玉所续 , 既是禅理 , 也是谶语 。 后来 , 宝玉流落在外 , 讯息杳不可闻 , 以至他最终“悬崖撒手” , 与世缘断绝 , 都应了“无可云证”的话;而黛玉所说的“无立足境” , 则是为她泪尽夭亡作谶 。

2.黛玉的谜语诗也是很有意味的:

这首谜语的谜底是更香 。 更香用于计时 , 即在香上标出刻度 , 以燃烧的长短计算时间 。 通行的《红楼梦》(即“程乙本”)以这首谜语属黛玉 。 脂本系统中 , 有的(庚辰本)属宝钗 , 有的(甲辰本)属黛玉 。 这就形成一件小“公案” 。 如把这些诗句理解成日后宝钗寡居的苦况 , 也无不可;但从“焦首”、“煎心”等句看 , 似乎更像黛玉的口吻 。 “琴边衾里两无缘” , 也不像说宝钗 , 因为她就竟还是同宝玉结了婚 , 不能说一点夫妻的缘分没有 。 在无更确凿的根据证明定属宝钗的情况下 , 暂认定属黛玉 。

这类诗 , 说谜语是很巧的谜语;丢开谜底去欣赏 , 就是很有味道的诗 。

“騄駬何劳缚紫绳?驰城逐堑势狰狞 。 主人指示风雷动 , 鳌背三山独立名 。 ” 黛玉的谜中说千里马腾驰突 , 有不可羁勒之势 。 当喻黛玉才情横溢 , 口角锋芒 , 锐利无比 , 又不满封建礼教束缚 。 “风雷动”或喻重大事变发生 。 声名独占螯头 , 是对她的赞语也是谶语 。 因为海上“鳌背三山”终究是无法寻求的 , 即《长恨歌》中所谓“山在虚无缥缈间”是也 。 既然她是名列蓬莱的“世外仙姝” , 在人间也就没有她的立足之地了 。 灯谜的寓意 , 未必尽如我们上面所说的 , 但它有寓意 , 这一点是可以肯定无疑的 。


红楼梦里谁的文采最好?读读她写的十种诗词你就知道了

红楼梦里谁的文采最好?读读她写的十种诗词你就知道了// //

3.黛玉的歌行体:《葬花辞》《桃花行》

《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 , 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 , 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 。 它和《芙蓉女儿诔》一样 , 是作者出力摹写的文字 。 这首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 , 在抒情上淋漓尽致 , 艺术上是很成功的 。

这首诗的另一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探索曹雪芹笔下的宝黛悲剧的重要线索 。

有人说 , 《葬花吟》是从唐寅的两首诗中“脱胎”的(《红楼梦辨》) 。 诗歌当然是有所继承借鉴的 , 但不应把文艺创作的“源”和“流”的关系弄颠倒了 。 说到《葬花吟》在某些遣词造句、意境格调上利用前人之作 , 实不必到明人的集子中去找 。 唐初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中“今年花落颜色改 , 明年花开复谁在”、“年年岁岁花相似 , 岁岁年年人不同”之类为人熟知的诗句还不足以借取利用吗?即如葬花情节 , 也未必径取唐寅将牡丹花“盛以锦囊 , 葬于药栏东畔”事 , 作者的祖父曹寅的《楝亭诗钞》中也就有“百年孤冢葬桃花”的诗句 , 难道还不足以启发他的构思吗?但这些都是“流” , 都仅仅是利用 , 既不表现诗的主要精神 , 也决不能代替作者源于现实生活的创造 。 何况 , 如前所述 , 此诗中 , 作者运笔鬼斧神工之处 , 完全不在于表面上那些伤春惜花词句的悱恻缠绵 。

第七十回书中写到时逢初春时节 , 大观园群芳又萌动了诗兴 , 商量作诗 , 把宝玉找去商量 。 宝玉去后 , 大家正在看黛玉正作这首《桃花行》 。 这是一首歌形体的诗 , 形式比较自由 。 这是继《葬花辞》之后 , 黛玉的又一首顾“花”自怜的抒情诗 。 书中说 , “宝玉看了并不称赞 , 却滚下泪来” 。 宝琴开玩笑地说是自己作的 , 宝玉不信 。 宝钗用杜工部诗风格多样来证明宝琴也可以写出这样的诗 , 宝玉笑道:“固然如此说 , 但我知道姐姐断不许妹妹有此伤悼语句 , 妹妹虽有此才 , 是断不肯作的 。 比不得林妹妹曾经离丧 , 作此哀音 。 ”

4.黛玉的绝句:题帕诗

如果把赠帕和题诗孤立地看作是男女私情相传递信物和情书 , 这是十分肤浅的 。 尽管也可以把说成是违反封建礼教的行为 , 但总不免使它落入才子佳人“私订终身”的窠臼 。 况且 , 孤立起来看 , 诗也就显得内容贫乏了 , 因为它除了写自己哭哭啼啼的伤感处 , 也没有讲什么别的 。 诗在小说中的作用 , 首先在于联系宝玉挨打这件事 , 表明宝黛之间的关系完全不同于他人 。 只有将它入在具体的情节中 , 对比宝钗、袭人的不同态度 , 才能看出宝、黛的相互同情、支持 , 在于他们思想基础上一致 。

“还泪债”在作者艺术构思中是林黛玉悲剧一生的同义语 。 要了解“还泪债”的全部含义 , 当然最好读曹雪芹原来所写的黛玉之死的情节 , 但这我们已看不到了 。 不过 , 作者的写作有一个规律 , 多少可以帮助弥补这个缺陷 , 即他所描写的家族或人物的命运 , 预先都安下了伏线 , 露出端倪 , 有的甚至还先有作引的文字 。 描写小说的主要人物林黛玉 , 作者当然更是先有成竹在胸 , 作了全盘安排的 。 在有关黛玉的情节中 , 作者先从各个方面挖好渠道 , 最后都通向她的结局 。 三首绝句 , 始终着重写一个“泪”字 , 而这泪是为她的知己宝玉受苦而流的 , 它与黛玉第一次因宝玉摔玉自毁而流泪 , 具体原因尽管不同 , 性质上却有相似之处---都为脂评所说的知己“不自惜” 。 这样的流泪 , 脂评指出过是“还泪债” 。 但好久以来 , 人们形成一种看法 , 以为黛玉总是为自身的不幸而伤感 , 其实 , 宝玉的不幸才是她最大的伤痛 。 为了宝玉 , 她简直毫不顾惜自己 。 宝玉挨打 , 她整天地流泪 , “任他点点与斑斑” , 这还算不了什么 。 第五十七回 , 紫娟诳宝玉说 , 黛玉要回苏州去了 , 作者写宝玉急成痴呆病外 , 还着力写了黛玉的反应 。

“眼空蓄泪泪空垂 , 暗洒闲抛却为谁?”诗中提出这个问题 , 为“还泪债”定下了基调 。 我们之所以说续书写黛玉之死 , 违背作者原意 , 不但因为续书把“泪尽夭亡”写成黛玉在受到重大精神刺激下 , 反而没有眼泪了 , 更主要的还是续书所写改变了原作者定下的黛玉精神痛苦的性质 , 把她对形容词玉的爱和惜改变为怨和恨 , 因男子负心而怨恨痛苦 。 这没有什么新鲜 , 俗滥小说中可以找到成千上万 , 任何一个平庸的女子也都会如此 。 这样的结局怎么也不能算是绛珠仙子报答了神瑛侍者甘露灌溉之惠 。 同时 , 误会的至死不得释 , 实际上也否定了宝黛两人是有共同思想基础的真正知己 。

黛玉的《五美吟》 , 是借“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寄慨之作 。 所写的人事其实并非都据史实 。 如东施效颦出自《庄子》 , 带有寓言性质;《西京杂记》中所写昭不肯贿赂画工 , 以致不为元帝所知 , 被诏使出塞的情节只是传说;至于出自《虬髯客传》的红拂形象 , 则更经传奇作者的艺术加工 。 诗中评说 , 本借古讽今为现实感受而发 。

附带提一下 , 戚序本与甲辰本上有一条早期批语说:“《五美吟》与后《十独吟》对照 。 ”《十独吟》后四十回续书中没有 , 当是已散失的后半部原稿中宝钗或湘云所写的诗 。 从诗题看 , 大概是借古史上十个独处的女子如寡妇 、弃妇、居姑和离别丈夫的妇女等的愁怨 , 来写那时候的现实感触的 。 所谓“对照”当也不仅仅限指诗题 。


红楼梦里谁的文采最好?读读她写的十种诗词你就知道了

红楼梦里谁的文采最好?读读她写的十种诗词你就知道了// //

5.黛玉的七律:《咏白海棠》《菊花诗》

别人都交卷了 , 黛玉还没作 。 李纨催她 , 她提笔一挥而就 , 掷给李纨等人 , 表现了黛玉才思特殊的敏捷 。 和宝钗“珍重芳姿昼掩门”相反 , 黛玉是“半卷湘帘半掩门” , 任性任情 , 并不特别珍视贵族小姐的身分 。 “碾冰为土玉为盆” , 表明她玉洁冰清 , 目下无尘 。 她以白海棠自比 , 有梨花的洁白 , 有梅花的馨香 。 “月窟仙人”不就是“绛珠仙子”吗?在清冷的月窟里缝白色的缟衣 , 多么颓丧;在秋天的深闺里悄悄哭泣 , 又多么可怜 。 满腹的心事不能向任何人倾诉 , 只好在西风落叶的季节 , 凄凄凉凉地送走一个又一个寂寞的黄昏 。

黛玉“魁夺菊花诗” , 她的三首咏菊诗是十二首咏菊诗之冠 , 《问菊》又是三首之冠 , 被评为第一 。 “毫端蕴秀临霜写 , 口角噙香对月吟”——人美、花美、景美、情美、诗美 , 合诸美于两句诗中 , 构思新颖 , 造句巧妙 , 确实是精彩的咏菊诗句 。 “满纸自怜题素怨” , 写出了黛玉平素多愁多病 , 自怨自艾的情状;“片言谁解诉秋心” , 道出了自己一怀情愫不被人理解的苦闷 。 最后把同菊花关系最深的诗人陶渊明拉出来 , 歌咏菊花的亮节高风 , 也把自己高洁的品格暗示出来了 。

《咏菊》被李纨评为第二 。 用的是“四支”韵 。 在黛玉的三首咏菊诗中 , 写得新颖别致 , 并最能代表其个性的是这一首 。 轻俗傲世 , 花开独迟 , 道出了她清高孤傲 , 目下无尘的品格 。 “圃露庭霜”不就是《葬花辞》中说的“风刀霜剑”吗?荣府内种种恶浊的现象形成有形无形的刺激 , 使这个孤弱的少女整天陷于痛苦之中 。 “鸿归蛩病”映衬出她苦闷仿徨的心情 。 对黛玉来说 , 举世可谈者只有宝玉一人 , 然而碍于“礼教之大防” , 何曾有痛痛快快地畅叙衷曲的时候?

“孤标傲世偕谁隐 , 一样花开为底迟?”这两句脍炙人口的名句 , 与其说是有趣的讯问 , 莫如说是愤懑的控拆 。 全诗除头联之外 , 领联、颈联、尾联全为问句 , 问得巧而且妙 , 正如湘云说:“真把个菊花问的无言可对 。 ”按理说 , 这一首应该评为咏菊诗中的第一 , 李纨却把它评为第二 。 本来李纨自己也承认“不能作诗” , 也就不必苛求了 。

这一首被李纨评为第三 。 用的“八庚”韵 。 诗题是《菊梦》 , 以拟人的手法写菊花的梦境 , 实际上是写黛玉自己梦幻般的情思 , 带有明显的谶语的意味 。 “和云伴月” , 已经有些不祥;“登仙” , 则又是“死亡”的代词 。 “登仙非慕庄生蝶” , 是说死去登上仙籍不是我所希望的;“忆旧还寻陶令盟” , 等于说重结绎珠仙子和神瑛侍者的“木石前盟”才是自己真正的意愿 。 颈联、尾联四句透出一般凄凉颓败的气氛 , 对黛玉的结局又作了一次暗示 。

螃蟹咏(三首) , 这三首诗中 , 前两首是陪衬 , 小说中的描写已作了交代 。 其中虽亦有寄寓可寻 , 但主要还是为后者作引 , 姑且不作细究 。 如回目所称 , 这一节重点是介绍宝钗的诗 。 此诗 , 出自宝钗之手 , 与小说塑造的人物性格、修养也是协调的 。 宝钗精通世故人情 , 作诗含蓄老练 , 为人虽随分从时 , 平和宽容 , 却绝不软弱糊涂;她是个很有心机、必要时也能有口角锋芒的强者 。 这样的人 , 吟出这样的诗来 , 是非常合理的 。

6.牙牌令(酒令)

“牙牌令”是饮酒、赌博 、文字游戏三者的结合 , 是封建贵族常消遣作乐的方式之一 。 这种玩意儿 , 今天精通它的人大概已经不多 , 也似乎没有必要去学会它 。 这里之所以不惮烦推究它的意思 。 无非是因为作者在描写这一情节的过程中 , 处处着意刻划人物的不同思想性格 。 倘若我们读这一大段文字而茫然不知所云 , 未免辜负了作者的用心 。

贾母、薛姨妈说的令语 , 多半常言 , 不拘出处 , 和小姐们喜欢引诗词曲子原句自不相同 , 都各自适合她们的身份 。 林黛玉席上“怕罚” , 冲口说出的 , 一出于《牡丹亭》 , 一出于《西厢记》 。

酒令还和小说中多数诗词一样 , 字里行间与后来情节发展有关 。 比如薛姨妈所行的令 , 实际上隐括着她女儿和女婿的未来“梅花”两句含义稍晦 , “织女牛郎”就十分显豁 , “二郎游五岳”、“世人不及神仙乐” , 应是“宝二哥哥”弃家访名山、入空门的隐语 。 当然 , 在失去后半部原稿的情况下 , 要逐句确切地指出这些酒令的深意来是困难的 。


红楼梦里谁的文采最好?读读她写的十种诗词你就知道了

红楼梦里谁的文采最好?读读她写的十种诗词你就知道了// //

7.乐府体诗:《秋窗风雨夕》

第四十五回写到黛玉值秋分时节又犯了咳嗽病 , 一天比一天重 。 一日傍晚 , 突然变天 , 渐渐昏黑 , 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 。 黛玉凄凄凉凉地拿起一本《乐府杂稿》来读 , 看了其中《秋闺怨》、《别离怨》之类的诗 , 不觉心有所感 , 于是摹拟唐代张若虚的《春江 花月夜》的格调写成《代别离》(代为拟作之意)一首 , 名之为《秋窗风雨夕》 。

这是一篇乐府体诗 , 诗题《秋窗风雨夕》恰与它摹仿的《春江 花月夜》的题目对仗 , 而且是“反对” 。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写的是作者在温馨恬谧的春夜里的绵绵情思 , 只有一点淡淡的哀愁和怅惘;而

8.联诗:芦雪庵争联即景诗、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

第五十回书中写大观园群芳在芦雪庵赏新雪 , 烤鹿肉 , 大吃大嚼一番 , 接着热热闹闹地作出这首即景联句诗 。

所谓“联句” , 就是两人或多人共同来作一首诗 , 或者说共同来凑成一首诗 。 通常的做法是:由一人先作一句开头;第二个人对上这句 , 再起一句;下一个人再对这句 , 又起一句……依次这样作下去 , 直至作完为止 。 在这次联句中 , 最活跃的人物是湘云、黛玉和宝琴 , 联到后面竟不顾联句的规矩 , 你一句我一句地抢作起来 , 显得十分有趣 。 联句诗多为游戏取乐而作 , 参加者争强斗胜 , 力求压倒对方 , 所以极事铺张 , 堆砌概念和词藻 , 虽偶有佳句 , 但合起来极难形成一首好诗 。 古来联句诗可谓多矣 , 但经久传诵的却一首也没有 , 就是这个原因 。 这一首联句诗当然是曹雪芹一个人作的 , 照顾到联句诗的上述特点 , 就不能写得很精彩 , 否则就失真了 。

芦雪庵联句是大观园中的盛事之一 。 这首联句诗同书中其它诗词的不同点之一 , 是充满了富贵享乐的情绪 , 绝少颓丧的情调 。 其中还有若干“颂圣”的句子 , 如"“稔府粮饶”、“赐裘怜抚戍”、“瑞释九重焦”、“凭诗祝舜尧”之类 , 简直就等于说感谢皇上赐给我们这么美好的生活了 。 这是作者为避开“伤时骂世”的嫌疑 , 作的“称功颂德”的表面文章 。 同时 , 写这场“良辰美景 , 赏心乐事” , 渲染“极盛” , 也是为了反衬将来的“极衰” , 也就是秦可卿说的那句“登高必跌重” , 反差越大 , 越能震撼人心 。

中秋联句紧接在抄检大观园之后 , 是借此明写贾府的衰颓景象 。

诗的开头 , 写“匝地管弦繁”、“良夜景喧喧”、“蜡烛辉琼宴 , 觥筹乱绮园”等热闹景象 , 都是故作精神 , 强颜欢笑 。 实际上 , 酒席是无精打采的 , 宝钗、宝琴有在 , 李纨、凤姐生病 , 贾母见“少了四个人 , 觉冷清了好些” , 不觉为之“长叹” 。 宝玉因明雯病重而离席 , 探春因近日家事而烦恼;所谓“管弦” , 也只有桂花陰里发出的一缕十分凄凉的笛声 。 在这“社也散了 , 诗也不做了”的情况下 , 黛玉“对景感怀”、“倚栏垂泪” , 湘云前来相慰 , 深夜里硬拉她到水边联句 , 其寂寞情景 , 可想而知 。 中间的“寒塘渡鹤影 冷月葬花魂” 。


红楼梦里谁的文采最好?读读她写的十种诗词你就知道了

红楼梦里谁的文采最好?读读她写的十种诗词你就知道了// //

9.黛玉工词

接着探春、宝玉的词后 , 黛玉便写出这首“缠绵悲感”的《唐多令》 。 黛玉从飘游无定的柳絮 , 联想到自己孤苦无依的身世 , 预感到薄命的结局 , 把一腔哀惋缠绵的思绪写到词中去 。 曾游百花洲的西施 , 居住燕子楼的关盼盼 , 都是薄命的女子 , 似乎是信手引来 , 实际是有意自喻 。 柳絮任东风摆布 , 正是象征黛玉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 。 李纨等人看了这首诗 , 都点头感叹:“太作悲了 。 ”除了这类悲戚语外 , 这个可怜的少女还能说出什么更乐观的话呢?

《唐多令》写的是林黛玉眼中的柳絮 。 中国的北方 , 每到春天 , 常随风飘舞着很多柳絮 。 在诗词里面 , 柳絮是非常美的 , “濛濛乱扑行人面” , 写得非常美 , 是“拂面沾衣” 。 想象之中是非常美的 。 百花洲中有很多茂密的柳树 , 当暮春时节 , 柳絮纷飞的时候 , “粉堕百花洲 , 香残燕子楼” 。 燕子楼是一座美丽的著名的楼 , 相传有个美丽的女子名叫关盼盼的在里面住过 。 王国维也写过一首柳絮词 , 也用的是苏轼和章质夫的韵 。 王国维说它“开时不与人看” 。

10.林黛玉的应制诗:世外仙园匾额

值得注意的是 , 《红楼梦》中用典用事譬喻人物 , 偏好魏晋人物 , 也是作者旨趣所在 , 读者不可不察 。 林黛玉对于作诗 , 何其精通 , 并且收养于贾府 , 对贾府姊妹亲眷 , 有骨肉之情 , 眷眷爱慰、祥和之气 , 洋溢纸面 。 此诗为应制诗上品 , 不但合体例 , 合仪程 , 也符合林黛玉对贾府、元春的感情 。

这一首诗正说的是元春受宠正浓 , “五月榴花照宫闱” , 一派蒸蒸日上、兴旺发达的景象 。 “金谷”有人谓黛玉引用石崇绿珠故事 , 有唐突之意 。 其实未必 。 石崇是晋时有名的将军 , 又有文采风流 , 正符合贾府这样的出身和贵族风范 。 石崇后来死于赵王伦的纂位 , 也与贾元春“虎兕相逢大梦归”的判词结局若相符合 。 所谓金谷旧事 , 很值得一说 。 唐诗话载 , 裴令公居守东洛 , 夜宴半酣索句 , 次至杨汝士得句曰:“昔日兰亭无艳质 , 此时金谷有高人 。 ”当时元稹白居易均在座 , 白居易裂稿废之曰:“笙歌鼎沸 , 勿作冷淡生活 。 ”可见金谷旧事 , 从来就是“冷淡生活” , 是煞风景的 。 而林黛玉此诗 , 并非煞元春省亲的风景 , 而是曹雪芹借黛玉之手 , 暗示关于红楼梦的故事结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