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新青年》发黄的纸页 看李大钊革命一生的光芒


透过《新青年》发黄的纸页 看李大钊革命一生的光芒

透过《新青年》发黄的纸页 看李大钊革命一生的光芒// //

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员合影


透过《新青年》发黄的纸页 看李大钊革命一生的光芒

透过《新青年》发黄的纸页 看李大钊革命一生的光芒// //

李大钊


透过《新青年》发黄的纸页 看李大钊革命一生的光芒

透过《新青年》发黄的纸页 看李大钊革命一生的光芒// //

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指导工人运动的通俗刊物《劳动音》

一个多月来 , 位于海珠区纺织路东沙街 , 矗立在浩荡珠江边的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以下简称帅府纪念馆)里 , 涌入了不少专门来看《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李大钊生平文物史料展》的观众 。 这位从伟大觉醒到伟大开端的领军人物、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五四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大地上第一个举起马克思主义大旗的伟人 , 短暂的一生堪称传奇 。

柔和灯光照射下的展柜中 , 静静地躺着两本《新青年》杂志 。 它们那熟悉的封面 , 和许多人在中学历史书上看到的一模一样 。 差不多一个世纪的时光 , 染黄了杂志的纸张 , 也让许多记忆 , 变得更加清晰;让许多意念 , 更加坚定 。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采访人员 卜松竹

加盟《新青年》 成为新文化运动主将

经由帅府纪念馆副馆长朱晓秋给采访人员提供的资料 , 我们可以梳理出李大钊与《新青年》 , 及如火如荼地兴起的新文化运动联系的脉络 。

李大钊出生于晚清国家危亡之际 , 少年时期即胸怀大志 , 以家国天下为己任 。 从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后东渡日本 , 就读于东京早稻田大学 , 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 。 1916年回国后 , 他积极参与制宪运动 , 向封建顽固势力展开猛烈斗争 。 1918年1月 , 经章士钊引荐 , 李大钊被聘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 。 同年初 , 陈独秀将《新青年》改为同人刊物 , 由他和胡适、鲁迅、周作人、钱玄同、刘半农、李大钊等八人轮流编辑 , 此后《新青年》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 也使得北大逐渐成为当时兴起的“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 1918年4月 , 李大钊在加盟《新青年》同人后发表了第一篇文章《今》 , 告诫青年要“爱今”“惜今” 。 次月 , 又在《新青年》4卷5号上发表《新的!旧的!》一文 , 列举当时社会上种种新旧相杂的矛盾现象 , 鼓舞青年打起精神 , 创造一种新生活 。 1918年8月 , 李大钊尝试撰写的白话诗《山中即景》 , 发表于同年9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第五卷第三号上 。

此时 , 执掌北大的蔡元培推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 罗致人才 。 对李大钊而言 , 北大图书馆主任是一项全新的工作 。 当时的北大图书馆规模小 , 且管理不善 。 李大钊上任后 , 把主要精力放在藏书的充实和制度的修订上 , 增购了大量中外文图书 , 特别是宣传新思想的书报杂志 。 此外 , 李大钊还积极参加教职员中的公益性工作 , 参与发起各类互助和研究性质的群众团体 , 如北大教职员会、北大公余法文夜校等 。 其急公好义和积极热心的态度 , 深得同人和学生的信任 。 10月 , 北大东操场兴建的“红楼”竣工 , 图书馆也迁到红楼的第一层 。 李大钊亲手安排 , 将新图书馆分为21个书库 , 6个阅览室 , 东南角上的里外两间则作为办公室 。 这里成为他日后从事马克思主义宣传和进行革命活动的重要地点 。

在新文化运动不断高涨的热潮中 , 北大学生相继组建各种社团 , 如“国民杂志社”和“新潮社”皆在1918年末先后成立 , 并聘请李大钊为指导顾问 , 越来越多的爱国学生受到他的影响和帮助 。

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

1917年11月 ,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 开创了人类历史新纪元 。 李大钊从报刊上得知这一消息后 , 于1918年7月 , 在《言治》季刊第三册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 为俄国十月革命辩护 。 这是中国最早的一篇欢呼俄国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文章 。

1918年11月 , 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 , 中国也跻身战胜国之列 。 北京大学的师生们为此纷纷外出搭台讲演 。 李大钊在中央公园的讲演中把大战的胜利看作是民主主义战胜强权主义 , 劳工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结果 。 12月6日 , 《北京大学日刊》以《庶民的胜利》为题登载了李大钊的演讲 , 很快被《新青年》转载 。

1918年12月 , 李大钊又为《新青年》写下《Bolshevism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一文 , 文中把社会主义、布尔什维主义同人道主义、民主主义并列为战争的真正胜利者 , 并用歌颂的笔调写道:“试看将来的环球 , 必是赤旗的世界!”该文表明李大钊在这个时期已经初步具备马克思主义观点 。

这几篇文章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李大钊对俄国十月革命的最初认识及对中国出路的新思考 , 是研究李大钊、研究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所必读的名篇 。

1918年12月22日 , 陈独秀与李大钊共同发起创办《每周评论》 。 李大钊在《每周评论》上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评述重大政治问题 , 介绍革命后的苏俄情况 , 前后共发表文章55篇 。 1919年2月 , 李大钊帮助《晨报》副刊进行改组 , 新增“自由论坛”及“译丛”两栏 , 广泛介绍“新修养、新知识、新思想” 。 随后他在《晨报》上发表《青年与农村》等文章 , 号召中国青年以俄国青年为榜样 , 指出知识阶级与劳动阶级必须结合的道路 。 3月 , 在李大钊的影响和指导下 , 邓中夏等北大学生发起成立了“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 , 宣传新思想 , 成绩卓著 。

1919年5月5日 , 为纪念马克思诞生101周年 , 李大钊协助《晨报》开辟“马克思研究”专栏 , 翻译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论著 。 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 , 是《晨报》副刊改版后的一个重要内容 。 7月20日 , 因受陈独秀被捕牵连 , 李大钊避走至昌黎五峰山 , 专心研究马克思主义 , 准备撰写《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

1919年9月 , 《新青年》出版6卷5号“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 , 李大钊分两期发表长达两万六千余字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 , 这篇长文既是他在这段时期内潜心研究的成果 , 也是我国最早全面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内容的重要文献 , 标志着李大钊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 。

当月 , 陈独秀于被囚83天后出狱 , 出狱后的他 , 在李大钊等人协助下 , 思想上开始明显转向马克思主义 。

促成国共合作

唯一一次参加全国党代会是在广州

1920年初 , 李大钊秘密护送陈独秀转移到上海 。 离京途中 , 两人曾论及成立共产党组织的问题 。 后来便据此产生“南陈北李 , 相约建党”的佳话 。 当年春 , 经共产国际批准 , 俄共(布)远东局符拉迪沃斯托克分局外国处派出全权代表维经斯基等人一行 , 来华推动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工作 。 在北京大学俄籍教授鲍立维等人协助下 , 维经斯基首先在北京认识了李大钊 。 李大钊热情欢迎他 , 并介绍他去上海会见陈独秀 。

在维经斯基等人的帮助下 , 陈独秀加快了建党工作的步伐 。 1920年6月 , 陈独秀同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等人开会商议 , 决定成立共产党组织 , 并初步定名为“社会共产党” , 关于党的名称此后专门去信征求李大钊意见 , 李大钊主张定名为“共产党” 。 经过酝酿和准备 , 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于1920年8月正式成立 , 当时取名为“中国共产党” 。

在此之前的1920年3月 , 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秘密发起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 主要成员大多是五四运动中的骨干分子 。 它既是中国最早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 , 也为建党作了重要准备 。 10月 , 在李大钊的直接指导和筹划下 , 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李大钊办公室成立 。

1921年7月23日 ,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 , 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 李大钊因教学和校务工作故而遗憾地未能参加此次大会 。 1922年起 , 李大钊受党的委托在上海与孙中山开启国共合作谈判 。 同年8月 , 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开会讨论国共合作问题 , 会上李大钊以他多次接触孙中山的体会表明 , 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是目前实现联合战线行之有效的方法 。 西湖会议后 , 李大钊接受党的委托 , 数次往返于北京、上海、广州之间 , 与孙中山进行会谈 。 孙中山阅读过不少李大钊的文章 , 并称赞他的《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宣传列宁十月革命的文章是对革命的科学论断 。 他们还在一起讨论国共合作、振兴中国等重大问题 。 李大钊在孙中山的主盟下 , 最先加入国民党 , 给其他中共党员起到了带头与示范作用 。 1923年6月 , 李大钊赴广州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 大会正式决定与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 这也是李大钊参加的唯一一次中国共产党的全国代表大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