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是史上十大臭名昭著的太监之首,但他是个假太监

作为一个太监 , 赵高活出了自己的高度 。 如果要列一个史上十大最臭名昭著的太监排行榜 , 赵高做第一把交椅的概率无疑极高 。

然而 , 最近几年 , 史学界却有了一种不同的声音 。 反对声并不是给赵高的罪行翻案 , 而是对他的身份产生了质疑——赵高原来并不是太监!

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此人是史上十大臭名昭著的太监之首,但他是个假太监

此人是史上十大臭名昭著的太监之首 , 但他是个假太监// //

异议的提出者叫李开元 。 他是一位历史学者 , 主攻秦汉史 , 以一本学术著作《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而在史学界颇有名望 。

其后 , 因为一本书名叫《秦谜》的通俗历史著作受到罗辑思维节目的大力推荐 , 李开元教授开始在大众市场享有盛名 。 不久 , 他又接连写出《秦崩》、《楚亡》两本通俗读物 , 同样受到市场热烈追捧 。

在《秦崩》这本叙述秦朝灭亡始末的著作中 , 李开元教授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见解:赵高并不是宦官 , 只是东汉以后 , 赵高才被故意丑化为宦阉 , 这样不实的成见一直持续一两千年 。


此人是史上十大臭名昭著的太监之首,但他是个假太监

此人是史上十大臭名昭著的太监之首 , 但他是个假太监// //

他的论据有两点:

第一 , 赵高是有儿女的人 。 虽然由于资料的匮乏 , 我们很难知道他子女的具体情况 , 但留下来的史料已经说明赵高曾经与有一个女儿 。 她嫁给了阎乐 , 后者是赵高弑杀二世胡亥的最有力的帮手 。

这是赵高不是阉人的明确证据 。

第二 , 司马迁从没说过赵高是太监 , 不仅司马迁没有说过 , 东汉之前的所有史书也都没有赵高是阉人的记载 。 后人之所以误以为赵高是阉人 , 源自对《史记》文本的错误理解 。

在《李斯列传》中 , 李斯上书二世揭发赵高的过失 , 二世为了维护赵高 , 对此进行反驳:

“夫高 , 故宦人也 , 然不为安肆志 , 不以危易心 , 絜行修善 , 自使至此 , 以忠得进 , 以信守位 , 朕实贤之 , 而君疑之 , 何也”

这里 , 二世提到赵高的身份是“宦人” 。


此人是史上十大臭名昭著的太监之首,但他是个假太监

此人是史上十大臭名昭著的太监之首 , 但他是个假太监// //

在《蒙恬列传》中 , 赵高因为犯下重罪 , 被嬴政下令让蒙毅依法处置 。 蒙毅不敢有所偏袒 , 于是依律判赵高死罪 , 并取消他的“宦籍” 。 在这里 , 司马迁提到赵高有“宦籍” 。

赵高既然是”宦人“ , 又有”宦籍“ , 那么他被认为是阉人自然天经地义了 。

然而 , 李开元教授却根据出土材料指出 , “宦” , 本意就是在宫中内廷任职的意思 , 而宦人 , 指的就是任职于宫中的人 。 它是对王或皇帝的亲近侍卫之臣的泛称 , 并不是一个专有名词 , 用来特指在宫中工作的太监 。

同时 , 宦籍 , 指的是用来记录出入于宫门之人的登记手册 。 秦汉时代 , 官吏出入宫门有登记名册 , 称为门籍 。 没有门籍的 , 不准出入皇宫之中 。

赵高是在宫中任职的宦人 , 他自然是有门籍的 。 之前提到的赵高有罪除宦籍 , 仅仅是指削除他出入宫中的门籍而已 。

所以 , 《史记》中描述赵高身份的“宦人”、“宦籍” , 并不能用来论证他就是太监 。

正是根据上述两大论点 , 李开元教授得出结论:赵高并不是宦官 。

李开元教授的这个结论虽然看似有些哗众 , 但并不取宠 , 他的观点有理有据 , 经得起推敲 。 既然如此 , 赵高身份一事就可以这样盖棺定论了么?

非也 。 陕师大的吴刚对李开元的质疑提出了二次质疑 。


此人是史上十大臭名昭著的太监之首,但他是个假太监

此人是史上十大臭名昭著的太监之首 , 但他是个假太监// //

他的论证也有两条:

第一 , 对于“宦”这个词 , 李开元论证它仅仅指的是在宫中任职的意思 , “宦人”、“宦者”并非特指阉人的专有名词 。

然而 , 司马迁在讲述嫪毐之乱时 , 提到事件的起因是 , “始皇九年 , 有告嫪毐实非宦者 , 常与太后私乱 , 生子二人 , 皆匿之 。 ”(《吕不韦列传》)显然 , 这里的“宦者”指的便是阉人 。

此后 , 嫪毐起兵反叛 , 嬴政下令让相国吕不韦、昌平君、昌文君率军平定叛乱 , 双方在咸阳交战 。 《秦始皇本纪》简要记述了嬴政一方平叛的经过 , “斩首数百 , 皆拜爵 , 及宦者皆在战中 , 亦拜爵一级 。 毐等败走 。 ”

这次灭亡嫪毐的行动中 , 只有 “宦者 ”被专门提了出来 , 而对于其他有功的群体 , 只说“皆拜爵” 。 显然 , 这里的 “宦者 ”必然是特殊的一群人 , 给他们拜爵应属于非常特殊的现象 。

正因为这次拜爵是一个特例 , 所以史家才郑重地将其记录在案 。

以此 , 我们可以推论:这里的宦者并不是泛指所有在宫中任职的人 , 而是应该特指宦官 。

因为阉人身份低贱 , 平常基本没有机会立功封爵 , 只有在这样的战斗中 , 他们才有可能参加并获得战功 , 从而被赐予爵位 。 这样的事情几乎从未发生过 , 是个特例 , 所以才会被专门记录下来 。

由上面两条反例可以看出 , 李开元对于“宦”并非特指阉人的反驳有很大漏洞 , 很难成立 。


此人是史上十大臭名昭著的太监之首,但他是个假太监

此人是史上十大臭名昭著的太监之首 , 但他是个假太监// //

第二 , 李斯死后 , 赵高被任命为秦帝国的丞相 。 在赵高之前 , 秦有左右丞相之分 , 李斯为左丞相 , 冯去疾为右丞相 。 然而 , 《李斯列传》中提到 , 赵高具体的官职却是“中丞相” 。

纵观历史 , “中丞相”独此一家 , 别无分设 。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奇葩的官位名称?

奥妙之处或许就在一个“中”字 。 在古代 , 官名中有一个中字 , 往往代表此人任职于皇宫之内 , 侍从在皇帝身边 。 所以 , 在丞相前面加了一个中 , 代表的应该是赵高的身份 , 因为是宦官做了丞相 , 所以称之为中丞相 。

根据上述两点论述 , 吴刚认为 , 李开元对赵高宦官身份的质疑 , 恐难成立 。


此人是史上十大臭名昭著的太监之首,但他是个假太监

此人是史上十大臭名昭著的太监之首 , 但他是个假太监// //

两种观点 , 截然相反 , 到底谁对谁错?

李开元认为赵高不是宦官 , 他的证据有两点 , 一是赵高有女儿 , 二是秦汉时期 , 宦的本意是在宫中当差 , 我们不能以史记中二世称呼赵高为“宦人” , 便断定他是阉人 。

吴刚则注意到了《史记》对“宦者”一词的两处使用 , 一次是对嫪毐“宦者”的称呼 , 一次是打赏平定嫪毐之乱的功臣时对“宦者”一类人的刻意强调 。 这两次的“宦者”显然指的都是宦官 。

由此 , 不仅推翻了李开元两条证据中的第二条 , 而且还有力地坐实了赵高的宦官身份 。

然而 , 对于第一条 , 即赵高拥有子女这一最重要的材料 , 吴刚却没有充分的反面证据 。

所以 , 到底谁对谁错?或者这个问题暂时无解?


此人是史上十大臭名昭著的太监之首,但他是个假太监

此人是史上十大臭名昭著的太监之首 , 但他是个假太监// //

在重读《史记·蒙恬列传》时 , 我发现了一个有些可疑的资料 , 这个资料我在上面也提到过 , 即赵高曾犯重罪并被蒙毅依律判处死罪一事 。

赵高是如何免除一死的呢?《蒙恬列传》中写道:“帝以高之敦于事也 , 赦之 , 复其官爵 。 ”

简单翻译便是 , 皇帝因为赵高做事积极勤快 , 所以赦免了他 , 恢复了他的官爵 。

表面一看 , 似乎没什么问题 。 天下都是皇帝的 , 他根据个人喜好 , 随便赦免个把人 , 很正常啊 。 但众所周知 , 自商鞅变法以后 , 秦国有两大战略方针 , 一是耕战立国 , 二便是以法治国 , 秦法之严苛闻名于世 。

统一六国后 , 嬴政更是将秦国原有的治国理念推而广之 , 《秦始皇本纪》对此这样论述 , “刚毅戾深 , 事皆决于法 , 刻削毋仁恩和义 。 ”

因此 , 对于深信严刑峻法治国理念的秦始皇来说 , 他会因为对赵高有所偏爱就赦免了对方的死罪吗?可能性非常低 。


此人是史上十大臭名昭著的太监之首,但他是个假太监

此人是史上十大臭名昭著的太监之首 , 但他是个假太监// //

那么 , 赵高怎么死里逃生的呢?

两个字:宫刑 。 众所周知 , 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进言触怒汉武帝而被判处死刑 , 他为了完成《史记》的写作 , 只得自宫以免除一死 , 从此以宦官的身份渡过了余生 。

由此我们知道 , 在汉代 , 犯了死罪 , 可以用宫刑的方式来代替 。 而汉承秦制 , 这条法规很有可能并不是汉人独创 , 而是继承自秦帝国的制度 。 所以 , 我们有理由相信 , 当赵高被判处死罪时 , 他便采用了同样的手段来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 。

事件至此真相大白 。

赵高原本是个正常人 , 也娶妻生子 , 历史上留有痕迹的是一个女儿 , 她后来嫁给了阎乐 。 赵高因为精通律法 , 被秦始皇拜为中车府令 。

随后 , 他因为犯有重罪 , 依律当处死刑 。 精通刑法的赵高知道宫刑可以抵罪 , 为了苟活于世 , 他甘愿自宫抵罪 , 就这样成了一个太监 。

既以抵罪 , 爱才的秦始皇因为欣赏他的才能 , 便将他官复原职留在身边 。 但嬴政万万没有想到 , 这一举动却给帝国埋下了一颗足以摧毁自己千秋功业的定时炸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