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故事:支援大西北建设的四川人的纺织城往事
西安故事:支援大西北建设的四川人的纺织城往事// //
1937年8月13日 , 上海淞沪抗战打响后 , 一群远见卓识的民族工业资本家把目光投向了重庆 。 当时的重庆到处都是内迁的工厂、学校 , 到1940年 , 迁入重庆的工厂达351家 。 今年94岁高龄的洪锡斌老人年轻时所供职的重庆军政部第一纱厂就是由武汉迁来的 , 重庆不仅是中国(抗)战时首都 , 还是国家大工业基地 , 积累了一大批民族工业的支柱企业 。
解放后 , 为了国民经济发展以及各省经济均衡发展需要 , 西安市在东郊筹建以纺织业为聚合的产业基地 , 从1952年调研、1953年国棉三厂筹建到1961年西北第一印染厂以及国棉六厂建成 , 近十年时间在西安市东郊、白鹿塬东北角 , 纺织城扎入了西安 。
当时 , 国棉三厂招工以河南省为主 , 国棉四厂以江苏省(上海市)为主 , 国棉五厂以四川省为主 , 让白鹿原下浐河滩32平方公里 , 聚集了16万人在这里工作生活 。 河南话、上海话、四川话抑或其他方言 , 在这个既开放又相对封闭的空间里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圈子 , 大家生活习俗各异 , 但却从事着同样的劳作 , 吃不到一块 , 也能说到一块 。
西安故事:支援大西北建设的四川人的纺织城往事// //
年轻时新婚不久的洪氏夫妻送妻弟上学前留影
西安故事:支援大西北建设的四川人的纺织城往事// //
1953年4月洪师傅作为重庆军政部第一纱厂积极分子参加疗养
1956年已经在重庆军政部第一纱厂工作20余年、刚过不惑的洪锡斌相应国家“支援大西北”的号召 , 随厂搬迁至西安 , 即国棉五厂 。 初来乍到 , 无论气候、饮食很不适应 , 好在工作驾轻就熟 , 一忙起来就忘记了一切 。
洪师傅文化不高 , 但遵循传统敬老爱幼 , 家庭观念很强 , 当时政策也非常宽松 , 夫妻二人带着父母、五个子女、一弟一妹共10余人一起在纺织城安了家 。 妹妹过来时直接进厂上班 , 弟弟年龄尚小 , 在西安市第十八中学上学 , 1964年被招工进入国棉三厂 。 不长的时间 , 这家人便感受到陕西皇天厚土的博大 , 洪师傅每月六十块五毛的工资自是不菲 , 两口的工资养活一家老小绰绰有余 , 这样的优越感让他们来西安后又生育了3个子女 , 小家逐渐壮大 。
初来乍到时厂里分配了2间平房 , 两口上班老人在家带孩子 , 回到家里就能吃上热饭 , 家里虽然拥挤不堪 , 倒也其乐融融 。 两年后 , 原厂职工医院新楼建好 , 腾出的房子分给洪师傅夫妇 , 那是两年前建的三层苏式小楼 。 房子在一层 , 厨厕入户 , 有3间卧室 , 面积70余平方米 。 一家人把简单的家什急嚯嚯搬过去一看 , 登时惊呆了!
洪家人虽然从陪都搬来 , 但面对镜子一般的水泥地、洁白无暇的墙面、一拧就出的自来水、老少分住的卧室……“这是哪辈子修来的福分?”洪师傅常常这样反问自己 , 同时发自内心的感慨“社会主义好!”一家人一个月都处在乔迁的亢奋之中 。
西安故事:支援大西北建设的四川人的纺织城往事// //
西安故事:支援大西北建设的四川人的纺织城往事// //
1978年前后洪家一次大合影
如今刚过不惑的洪炜(侄子) , 讲起儿时在大伯家的轶事仿如昨天 。
洪炜的父亲(洪锡全72岁)工作在国棉三厂 , 那里的苏式小楼先于五厂建设 , 均为二层 , 到大伯家一看楼外表都一样 , 却是三层的 , 屋顶上的方形烟充也显得更高 。 寒冬腊月 , 房檐上的冰溜子有一米多长 , 像一把长剑 。 洪炜比划着说:“我们常常站在三楼公共窗户上拿棍戳冰溜子……”由于五厂以四川籍职工为多 , 每到腊月做腊肉、装香肠成为家家必做的事 , 洪炜记得那时候从一楼到三楼 , 家家窗户外边(无阳台)都挂着一串串香肠、腊肉 。 洪家人多 , 洪炜的大伯就会在院子里盘炉子 , 还用柏树枝熏肉 , 每每此时鼻息中就能嗅到淡淡地松柏香味 。
苏式建筑有两大特点:首先讲究中轴对称 , 平面规矩 , 中间高两边低 , 主楼高耸 , 回廊宽缓伸展;其次是有“三段式”结构 , “三段”指的是檐部、墙身、勒脚三个部分 。 严格意义上讲 , 从三厂到六厂苏式建筑与中式建筑已经有了融合 , 无论层高或内部结构已经你中有我 , 我中有你 。 在纺织城内 , 无论是老职工宿舍楼还是办公楼房 , 都能看到这种建筑的身影 。
西安故事:支援大西北建设的四川人的纺织城往事// //
承载了纺织城几代人梦想的苏式老楼
西安故事:支援大西北建设的四川人的纺织城往事// //
小区斑驳的广告栏
苏式老楼青砖厚墙、冬暖夏凉、古朴肃穆 , 虽然在现代高楼大厦的映衬下显得老旧土气 , 但对许多老职工来说是割舍不下的 。 当年随哥哥洪锡斌一起来陕的妹妹洪玉清今年77岁 , 她的一双儿女不仅在西安成家立业 , 事业有成 , 也早已搬离纺织城 。 他们常常希望母亲到自己家去住 , 但她却总说:“住这儿一辈子了 , 街坊邻居也都是家乡的 , 说话都一样 , 在这儿(生活)好安逸 , 去了别处没得人说话 。 ”
我面对面询问洪锡斌老人60岁的小儿子洪光辉:“如果让你搬迁到比现在宽敞、条件更好的高层住宅 , 你愿意吗?”他淡淡地说:“对于年轻人来说没有问题 , 对于像我这样在这里生活了60年的人来说 , 我更眷恋我的老房子 。 ”老房子冬暖夏凉 , 隔音好 , 关了窗口自成体系 , 屋里的静谧是现代住宅所不具备的 。 虽然设施有些陈旧 , 用惯了一切都很顺手 。 老房子已经深深地植入到居住者的心里……
苏式建筑是纺织城特有的建筑符号 , 是一段静默的历史 , 如何诠释建筑所承载的信息 , 将这些老式建筑充分利用 , 纺三路上一个项目正在践行 。 由于施工围挡 , 笔者了解到这个原址上规划的“苏式特色商业街区”简称“苏街” , 保留老旧的苏式建筑风貌、加入时尚的休闲文化元素、整合多元化的消费资源 , 打造西安独有的苏式建筑商业综合体 , 在留住一段特定时期建筑的同时 , 将使更多的老纺织城人追忆过去有了新载体 。
西安故事:支援大西北建设的四川人的纺织城往事// //
半个多世纪之前 , 苏式建筑几乎占据了西安城四分之一的城市格局 , 根据《西安市志》记载 , 1953年至1957年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时期 , 西安被确定为工业化建设重点城市 。 全国156项前苏联援建重点建设项目中 , 布点在西安的有17项 , 项目数量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 。 这些跟随国家大战略来到西安的各路人马 , 在这里扎根并开花结果 , 也深深地眷恋着曾经承载他们生活的苏式老建筑 。
西安故事:支援大西北建设的四川人的纺织城往事// //
西安故事:支援大西北建设的四川人的纺织城往事// //
西安故事:支援大西北建设的四川人的纺织城往事// //
西安故事:支援大西北建设的四川人的纺织城往事// //
西安故事:支援大西北建设的四川人的纺织城往事// //
- 一个真实的故事,给人良多启示!
- 牡丹故事 | 千年牡丹傲皇权
- 天津这栋洋楼有百年的风云故事,因为两位人物,让它声名远扬
- 观赏牡丹,关于牡丹花的聊斋故事——《香玉》
- 国花牡丹,慈禧太后与牡丹之间不得不说的故事
- 牡丹故事 | 曹州牡丹有高品,恰似水浒一丈青!
- 花木神话故事:苴麻仙子的传说(二)
- 中国年·看西安 冒着严寒拍的大唐芙蓉园2020年的新春灯会 听说今天晚上点灯
- 李昕升:美洲作物的中国故事
- 《滕王阁序》之外,这位“神童”的故事却让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