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时,为什么哪怕战败了,将军也不容易死?

文|知更晓

电视剧中有一种光环 , 叫“主角光环” 。 就是不管主角们怎么“作” , 陷于何种境地 , TA都不会死 。

在古代战场上 , 似乎也有这样一类人 。 坐定于千军万马中 , 即使战情再险、伤亡再惨重 , 他们大多都能“独善其身” 。 哪怕最终战败 , 也能做到“全身而退” 。 这类人 , 就是古代战场上的最高指挥官——主将 , 也就是将军 。


古代打仗时,为什么哪怕战败了,将军也不容易死?

古代打仗时 , 为什么哪怕战败了 , 将军也不容易死?// //

当然 , 这里的不容易 , 更多的还是基于一个相对的概率之上 , 并不是说不会死 。

那么问题来了 , 为什么古代打仗时 , 主将都不容易死?

这跟古代的战场上 , 那些极颠覆现代人观念的规矩 , 有极大关系!

主将是重点保护“对象”

上周一篇关于《古代打仗:明知前排必死 , 为何士兵还抢着上》的文章 , 引起了一位前排读者的质疑——

“古代都是将军互殴 , 将军打赢了士兵就冲 , 将军打输了士兵就跑”

并且 , 还获得了不少网友的点赞支持 。


古代打仗时,为什么哪怕战败了,将军也不容易死?

古代打仗时 , 为什么哪怕战败了 , 将军也不容易死?// //

就...大概是电视剧看多了吧 , “武将单挑”确实是很多古装剧最爱的场面 , 比如《三国演义》中的“我有上将潘凤 , 可斩华雄” , 一度被网友恶搞到发黑 。 不过 , 真要追溯到整个古代实战历史 , 这种情况都是极少见的 。

在古代的战场中 , 主将可都是熊猫级别的“重点保护对象” , 是不能上阵杀敌的 , 而且级别越高 , 越受保护 。

而且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主将受害的可能 , 主将的位置通常被安排在“军中” , 也就是队伍中间的指挥中枢 , 并安排亲兵严密防守 。 这样不管是“冲锋”还是“溃败”撤回 , 都能保证主将不受伤害 。


古代打仗时,为什么哪怕战败了,将军也不容易死?

古代打仗时 , 为什么哪怕战败了 , 将军也不容易死?// //

不过 , 不要以为如此大动干戈 , 只是因为“官高命贵”或者主将“贪生怕死” 。 事实上 , 这正是为全军性命考虑 。 护住了主将 , 就是护主了整个军队 。

其实很好理解 , 行军打仗 , 用的不仅需要蛮力 , 最重要的是排兵布阵 。 如果说前排士兵是足球场上的前锋 , 那将军就好比球场边指挥的教练 。 虽不上场杀敌 , 但需要其在后方运筹帷幄 , 指挥全军作战 ,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

一旦主将身亡 , 对士气的打击 , 和整个战事的影响可以说几乎是毁灭性的 。 唐五代宋还为此颁发律令:

大军弃主帅而逃者斩 。 大军失主帅者 , 有官职的黜为民 , 普通士兵流万里

一旦主将死了 , 亲兵和护卫都是要砍头的 。 所以 , 为了稳定军心 , 不让战事失败 , 主将必须尽全力自保 。 同理 , 士兵为了活 , 也会拼命保护主将的性命 。


古代打仗时,为什么哪怕战败了,将军也不容易死?

古代打仗时 , 为什么哪怕战败了 , 将军也不容易死?// //

图片来源于网络

即便战败 , 主将也是不能死掉的 , 他必须突出重围 , 活着回去复命 。 因为 , 历史上有一个词语 , 大家并不陌生 , 它叫“构陷” 。 尤其手握重兵的主将 , 是历代帝王最器重也最忌惮的对象 。

一旦将军战死 , 若被有心人利用 , 那么有些“莫须有的罪名” , 就很容易安到军队身上 。 《琅琊榜》中的“赤焰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 还有抗金英雄岳飞 , 即便活着回去 , 也难逃奸人陷害 , 如若战死 , 后果可想而知 。

知道 , 古代重罪均有连坐 , 如果主将被构陷叛国 , 整个军队及其家人都难逃一死 。 所以说 , 无论如何 , 主将、亲兵还是士兵 , 都会拼死保护主将性命 。

古代作战 , 以礼相待

有人说 , 既然将军那么重要 , 那我如果偷袭、或者故意在其撤退时绞杀 , 不就胜券在握吗?不是不行 , 只是早期的战场 , 没人肯这样做 。 这是会另所有人不耻的 。

春秋时期 , 上层社会中既讲究“贵族精神” , “礼”仿佛空气在上流社会无处不在 。 而春秋时期的军队大多以贵族为主体 , 战争的规模也不大 , 作战都是极遵从“礼义之兵” 。 “兵不厌诈”在此之前 , 都是不存在的 。 毕竟大家都是有原则的贵族!


古代打仗时,为什么哪怕战败了,将军也不容易死?

古代打仗时 , 为什么哪怕战败了 , 将军也不容易死?// //

古代作战前 , 都会下一份战书 , 双方约定好时间地点 , 等双方都排排站好后 , 再开打 。 这就是所谓的“成列而鼓” 。 所以偷袭是不可能偷袭的 , 这辈子都不可能偷袭的 。

即便开打之后 , 这些贵族之间对于礼仪制度的讲究 , 可以说到了让人匪夷所思的地步 。

“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

在战场上 , 不重复伤害已经受了伤的人 , 不俘虏老人 , 不因为地形的优势阻击敌人 , 不进攻没有排好的队伍 。

据说 , 曾有两军交战 , 其中一只处于下风 , 鸣金收兵 。 战胜者不仅不趁胜追击 , 还站在城楼调侃对方 , 指导慌乱的逃兵推战车 。


古代打仗时,为什么哪怕战败了,将军也不容易死?

古代打仗时 , 为什么哪怕战败了 , 将军也不容易死?// //

关于“不鼓不成列” , 有一个著名的典故大家都很熟悉 , 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的“泓水之战”——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 宋人既成列 , 楚人未既济 。 司马曰:“彼众我寡 , 及其未既济也 , 请击之 。 ”公曰:“不可 。 ”既济而未成列 , 又以告 。 公曰:“未可 。 ”既陈而后击之 , 宋师败绩 。 ——《左传》

宋襄公因为不肯趁机进攻没有准备好的敌军 , 最后惨败 , 被后人称之为“猪一样的队友” , 耻笑两千多年 。 事实上 , 这正是那个时代贵族“礼仪之兵”最后的光彩流露 。

宋襄公之后 , 春秋再无义战 。


古代打仗时,为什么哪怕战败了,将军也不容易死?

古代打仗时 , 为什么哪怕战败了 , 将军也不容易死?// //

泓水之战

在此之前 , 《左传》记载的宋国公子城与华豹之战 , 也堪称“贵族精神”的典型 。

前521年 , 宋军联合诸侯援军和华氏在赭丘作战 , 双方战车相遇 , 华豹抢先一箭射向公子城 , 但射偏了 , 于是准备再补一箭 。 结果公子城鄙视道:

“不更射为鄙!”

就是说 , 你不让我还手啊?真卑鄙!华豹听后赶紧停下手里的箭 , 结果被公子城一箭射死 。


古代打仗时,为什么哪怕战败了,将军也不容易死?

古代打仗时 , 为什么哪怕战败了 , 将军也不容易死?// //

在以成败论英雄的当今 , 自然是为多数人不解当时的做法 。 但在众多史书中 , 其实肯定了宋襄公等人的 。 例如《史记》中评价:

“襄公之时 , 修行仁义 , 欲为盟主……襄公既败于泓 , 而君子或以为多 , 伤中国阙礼义 , 褒之也 , 宋襄之有礼让也 。 ”


古代打仗时,为什么哪怕战败了,将军也不容易死?

古代打仗时 , 为什么哪怕战败了 , 将军也不容易死?// //

自宋襄公之后 , 历史上诞生了一位可堪雄才武略的战略家――孙武 , 他提倡“兵者诡道” , 主张“兵不厌诈” , 他的《孙子兵法》更是用兵之道的楷模 , 极大程度上提升了古代的作战水平和作战技巧 。

不过相对而言的 , “礼义之兵”也就此退出历史舞台 。 而战场 , 也随着年代的推移 , 越来越残忍、破坏程度越来越大 。

所以 , 不论是将军还是士兵 , 想要保命 。 最重要的 , 还是维持和平 , 远离战争!

本文为作者原创 , 不得转载 , 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