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形的战场较量:电磁侦测与伪装

1940年5月 , 侵华日军发起第二次随枣会战 。 第五战区右翼兵团总司令兼第33集团军总司令、第59军军长张自忠率4个师兵力 , 在汉水东岸顽强阻击日军 。 14日 , 日军通过分析中国军队电台的发射功率、周率、频率、波长、拍发电码手法等 , 确定张自忠指挥所位置 , 并发起猛攻 , 张自忠壮烈殉国 。

1947年5月 , 国民党军整编第74师被我华东野战军包围在孟良崮地区 。 至16日下午 , 孟良崮战役接近尾声 , 有的部队已开始打扫战场、收拢部队 。 就在此时 , 华野情报处报告 , 技术侦察发现作战区域内还有敌电台在联络求援 , 这一情况马上引起战役指挥员粟裕的高度警觉 。 粟裕下令暂缓向中央军委报捷 , 同时指示各部队核查确定歼敌数字并继续进行搜查 , 特别是比较隐蔽的山沟等地形 , 没有命令不得停止 。 经重新核查 , 共歼敌2.5万余人 , 而敌整编第74师编制人数为3.26万人 , 还差数千人 。 经仔细搜查 , 我军在孟良崮与雕窝之间的山沟里 , 发现7000多名正准备突围的敌人 , 遂将其包围全歼 。

从张自忠殉国的战例来看 , 如果能够进行有效电磁伪装 , 控制张自忠指挥所大功率电台的发报数量、时间等 , 并在一定距离外设置假电台以模拟指挥所 , 就可有效扰乱日军技术侦察 。 华东野战军通过技术侦察发现残敌的战例 , 表现了电磁侦测在战场上的重要性 。

不过 , 这两个战例中的无线电侦测 , 仅是电磁对抗的早期形式 , 样式单一、原理简单 。 囿于当时的技术水平 , 只能发现电磁波 , 进行简单测向 , 无法实现精确定位 。 如日军只是发现张自忠指挥所的大致方向 , 华野情报处发现整编第74师残部的无线电信号后 , 还需进行“地毯式”搜索 。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 , 在如今的信息化战场上 , 电磁侦测和电磁伪装的重要作用愈发凸显 , 电磁侦测和伪装的手段也愈发多样 。

根据电磁侦测和信息处理 , 不仅可对敌无线电台进行精确定位 , 而且能够依据目标电磁特性 , 对敌装备类型、工作频率、发射功率、天线类型、极化方式、天线增益和接收机灵敏度等数据进行精确测定 , 进而依据这些数据 , 对敌参战部队规模、军兵种力量编成、战场武器装备的种类和数量进行分析判定 , 判明敌兵力规模与构成 , 作战展开地域、海域、空域及作战企图等 。

战场上无线电台数量庞大 , 电磁信号密集 , 电磁环境复杂 , 电磁对抗激烈 , 也为巧妙进行电磁伪装提供了施展的舞台 。 就无线电通信伪装而言 , 即包括扩频技术、自适应技术、猝发技术、加密技术、通信新手段(尚未为敌方掌握最新技术)等技术方法 , 以及控制发信时间与功率、无线电静默、密化通信、组织无线电佯动等战术措施 。 (吴敏文)

作者:吴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