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最著名的四篇演讲

民国时期最著名的四篇演讲

一、陈寅恪:独立之精神 , 自由之思想


民国时期最著名的四篇演讲

民国时期最著名的四篇演讲// //

我的思想 , 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中 。 王国维死后 , 学生刘节等请我撰文纪念 。 当时正值国民党统一时 , 立碑时间有案可查 。 在当时 , 清华校长是罗家伦 , 是二陈(CC)派去的 , 众所周知 。 我当时是清华研究院导师 , 认为王国维是近世学术界最主要的人物 , 故撰文来昭示天下后世研究学问的人 , 特别是研究史学的人 。 我认为研究学术 , 最主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 , 所以我说“士之读书治学 , 盖将一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 。 ”“俗谛”在当时即指三民主义而言 。 必须脱掉“俗谛之桎梏” , 真理才能发挥 , 受“俗谛之桎梏” , 没有自由思想 , 没有独立精神 , 即不能发扬真理 , 即不能研究学术 。 学说有无错误 , 这是可以商量的 , 我对于王国维即是如此 。 王国维的学说中 , 也有错的 , 如关于蒙古史上的一些问题 , 我认为就可以商量 。 我的学说也有错误 , 也可以商量 , 个人之间的争吵 , 不必芥蒂 。 我、你都应该如此 。 我写王国维诗 , 中间骂了梁任公 , 给梁任公看 , 梁任公只笑了笑 , 不以为芥蒂 。 我对胡适也骂过 。 但对于独立精神 , 自由思想 , 我认为是最重要的 , 所以我说“唯此独立之精神 , 自由之思想 , 历千万祀 , 与天壤而同久 , 共三光而永光 。 ”我认为王国维之死 , 不关与罗振玉之恩怨 , 不关满清之灭亡 , 其一死乃以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 。 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须争的 , 且须以生死力争 。 正如词文所示 , “思想而不自由 , 毋宁死耳 。 斯古今仁圣同殉之精义 , 夫岂庸鄙之敢望 。 ”一切都是小事 , 惟此是大事 。 碑文中所持之宗旨 , 至今并未改易 。

二、蔡元培:救人(北大演说)


民国时期最著名的四篇演讲

民国时期最著名的四篇演讲// //

五年前 , 严几道先生为本校校长时 , 余方服务教育部 , 开学日曾有所贡献于同校 。 诸君多自预科毕业而来 , 想必闻知 。 士别三日 , 刮目相见 , 况时阅数载 , 诸君较昔当必为长足之进步矣 。 予今长斯校 , 请更以三事为诸君告 。

一曰抱定宗旨诸君来此求学 , 必有一定宗旨 , 欲求宗旨之正大与否 , 必先知大学之性质 。 今人肄业专门学校 , 学成任事 , 此固势所必然 。 而在大学则不然 , 大学者 , 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 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 , 以求学于此者 , 皆有做官发财思想 , 故毕业预科者 , 多入法科 , 入文科者甚少 , 入理科者尤少 , 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 。 因做官心热 , 对于教员 , 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 , 惟问其官阶之大小 。 官阶大者 , 特别欢迎 , 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 , 现在我国精于政法者 , 多入政界 , 专任教授者甚少 , 故聘请教员 , 不得不下聘请兼职之人 , 亦属不得已之举 。 究之外人指摘之当否 , 姑不具论 。 然弭谤莫如自修 , 人讥我腐败 , 而我不腐败 , 问心无愧 , 于我何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 , 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 , 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 , 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 , 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 , 为求学而来 。 入法科者 , 非为做官;入商科者 , 非为致富 。 宗旨既定 , 自趋正轨 。 诸君肄业于此 , 或三年 , 或四年 , 时间不为不多 , 苟能爱惜分阴 , 孜孜求学 , 则其造诣 , 容有底止 。 若徒志在做官发财 , 宗旨既乖 , 趋向自异 。 平时则放荡冶游 , 考试则熟读讲义 , 不问学问之有无 , 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 , 书籍束之高阁 , 毫不过问 , 敷衍三四年 , 潦草塞责 , 文凭到手 , 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 , 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 , 学问毫无 , 是自误也 。 且辛亥之役 , 吾人之所以革 命 , 因清廷官吏之腐败 。 即在今日 , 吾人对于当轴多不满意 , 亦以其道镕沦丧 。 今诸君苟不于此时植其基 , 勤其学 , 则将来万一因生计所迫 , 出而任事 , 担任讲席 , 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 , 则必贻误国家 。 是误人也 。 误己误人 , 又岂本心所愿乎?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 。 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一也 。

二曰砥砺德行方今风俗日偷 , 道德沦丧 , 北京社会 , 尤为恶劣 , 败德毁行之事 , 触目皆是 , 非根基深固 , 鲜不为流俗所染 , 诸君肄业大学 , 当能束身自爱 。 然国家之兴替 , 视风俗之厚薄 。 流俗如此 , 前途何堪设想 。 故必有卓绝之士 , 以身作则 , 力矫颓俗 。 诸君为大学学生 , 地位甚高 , 肩此重任 , 责无旁贷 , 故诸君不惟思所以感已 , 更必有以励人 。 苟德之不修 , 学之不讲 , 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 己且为人轻侮 , 更何足以感人 。 然诸君终日伏首案前 , 芸芸攻苦 , 毫无娱乐之事 , 必感身体上之苦痛 。 为诸君计 , 莫如以正当之娱乐 , 易不正当之娱乐 , 庶于道德无亏 , 而于身体有益 。 诸君入分科时 , 曾填写愿书 , 遵守本校规则 , 苛中道而违之 , 岂非与原始之意相反乎?故品行不可以不谨严 。 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二也 。

三曰敬爱师友教员之教授 , 职员之任务 , 皆以图诸君求学便利 , 诸君能无动于衷乎?自应以诚相待 , 敬礼有加 。 至于同学共处一堂 , 尤应互相亲爱 , 庶可收切磋之效 。 不惟开诚布公 , 更宜道义相励 , 盖同处此校 , 毁誉共之 , 同学中苛道德有亏 , 行有不正 , 为社会所訾詈 , 已虽规行矩步 , 亦莫能辩 , 此所以必互相劝勉也 。 余在德国 , 每至店肆购买物品 , 店主殷勤款待 , 付价接物 , 互相称谢 , 此虽小节 , 然亦交际所必需 , 常人如此 , 况堂堂大学生乎?对于师友之敬爱 , 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三也 。

余到校视事仅数日 , 校事多未详悉 , 兹所计划者二事一曰改良讲义 。 诸君既研究高深学问 , 自与中学、高等不同 , 不惟恃教员讲授 , 尤赖一己潜修 。 以后所印讲义 , 只列纲要 , 细微末节 , 以及精旨奥义 , 或讲师口授 , 或自行参考 , 以期学有心得 , 能裨实用 。 二曰添购书籍 。 本校图书馆书籍虽多新出者甚少 , 苟不广为购办 , 必不足供学生之参考 。 刻拟筹集款项 , 多购新书 , 将来典籍满架 , 自可旁稽博采 , 无漠缺乏矣 。 今日所与诸君陈说者只此 , 以后会晤日长 , 随时再为商榷可也 。

三、胡适:“研究国故”的方法


民国时期最著名的四篇演讲

民国时期最著名的四篇演讲// //

研究国故 , 在现时确有这种需要 。 但是一般青年 , 对于中国本来的文化和学术 , 都缺乏研究的兴趣 。 讲到研究国故的人 , 真是很少 , 这原也怪不得他们 , 实有以下二种原囚:一、古今比较起来 , 旧有的东西就很易现出破绽 。 在中国科学一方面 , 当然是不足道的;就是道德和宗教 , 也都觉浅薄得很 , 这样当然不能引起青年们的研究兴趣了 。 二、中国的国故书籍 , 实在太没有系统了 。 历史书 , 一本有系统的也找不到;哲学也是如此 。 就是文学一方面 , 《诗经》总算是世界文学上的宝贝 , 但假使我们去研究《诗经》 , 竟没有一本书能供给我们做研究的资料的 。 原来中国的书籍 , 都是为学者而设 , 非为普通人、一般人的研究而作的 。 所以青年们要研究 , 也就无从研究起 。 我很望诸君对于国故 , 有些研究的兴趣 , 来下一番真实的工夫 , 使彼成为有系统的 。 对于国故 , 亟应起来整理 , 方能使人有研究的兴趣 , 并能使有研究兴趣的人容易去研究 。

“国故”的名词 , 比“国粹”好得多 。 自从章太炎著了一本《国故论衡》之后 , 这“国故”的名词于是成立 。 如果讲是“国粹” , 就有人讲是“国渣” , “国故”(National Past)这个名词是中立的 。 我们要明了现社会的情况 , 就得去研究国故 。 古人讲 , 知道过去才能知道现在 。 国故专讲国家过去的文化 , 要研究它 , 就不得不注意以下四种方法:

一、历史的观念 。 在一般青年 , 所以对于国故没有研究兴趣的缘故 , 就没有历史的观念 。 我们看旧书 , 可当它作是历史看 。 清乾隆时 , 有个叫章学诚的 , 著了一本《文史通义》 , 上边说“六经皆史也” 。 我现在进一步来说:“一切旧书——古书——都是史也” 。 本来历史的观念 , 就不由然而然地生出兴趣了 。 如道家炼丹修命 , 确是很荒谬的 , 不值识者一笑 。 但本了历史的观念 , 看看它究竟荒谬到了什么田地 , 亦是很有趣的 。 把旧书当作历史看 , 知他好到什么地步 , 或是坏到什么地步 , 这是研究国故方法的起点 , 是叫“开宗明义”第一章 。

二、疑古的态度 。 疑古的态度 , 简要言之 , 就是“宁可疑而错 , 不可信而错”十个字 。 譬如《书经》 , 有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之别 。 有人说 , 古文《尚书》是假的 , 今文《尚书》有一部分是真的 , 余外一部分 , 到了清时 , 才有人把它证明是假的 。 但是现在学校里边 , 并没有把假的删去 , 仍旧读它全书 , 这是我们应该怀疑的 。 至于《诗经》 , 本有三千篇 , 被孔子删剩十分之一 , 只得了三百篇 。 《关雎》这一首诗 , 孔子把它列在第一首 , 这首诗是很好的 。 内容是一很好的女子 , 有一男子要伊做妻子 , 但这事不易办到 , 于是男子“寤寐求之” , 连睡在床上都要想伊 , 更要“悠哉悠哉 , 辗转反侧”呢!这能表现一种很好的爱情 , 是一首爱情的相思诗 。 后人误会 , 生了许多误解 , 竟牵到旁的问题上去 。 所以疑古的态度有两方面好讲:一、疑古书的真伪 。 二、疑真书被那山东老学究弄伪的地方 。 我们疑古的目的 , 是在得其“真” , 就是疑错了 , 亦没有什么要紧 。 我们知道 , [没有]哪一个科学家是没有错误的 。 假使信而错 , 那就上当不浅了!自己固然一味迷信 , 情愿做古人的奴隶 , 但是还要引旁人亦入于迷途呢!我们一方面研究 , 一方向就要怀疑 , 庶能不上老当呢!如中国的历史 , 从盘古氏一直相传下来 , 年代都是有“表”的 , “像煞有介事” , 看来很是可信 。 但是我们要怀疑 , 这怎样来的呢?根据什么呢?我们总要“打破砂锅问到底” , 究其来源怎样 , 要知道这年月的计算 , 有的是从伪书来的 , 大部分还是宋朝一个算命先生 , 用算盘打出来的呢 。 这哪能信呢!我们是不得不去打破它的 。

在东周以前的历史 , 是没有一字可以信的 。 以后呢?大部分也是不可靠的 。 如《禹贡》这一章书 , 一般学者都承认是可靠的 。 据我用历史的眼光看来 , 也是不可靠的 , 我敢断定它是伪的 。 在夏禹时 , 中国难道竟有这般大的上地么?四部书里边的经、史、子三种 , 大多是不可靠的 。 我们总要有疑古的态度才好!

三、系统的研究 。 古时的书籍 , 没有一部书是“著”的 。 中国的书籍虽多 , 但有系统的著作 , 竟找不到十部 。 我们研究无论什么书籍 , 都宜要寻出它的脉络 , 研究它的系统 。 所以我们无论研究什么东西 , 就须从历史方面着手 。 要研究文学和哲学 , 就得先研究文学史和哲学史 。 政治亦然 。 研究社会制度 , 亦宜先研究其制度沿革史 , 寻出因果的关系 , 前后的关键 , 要从没有系统的文学、哲学、政治等等里边 , 去寻出系统来 。

有人说 , 中国几千年来没有进步 , 这话荒谬得很 , 足妨害我们研究的兴趣 。 更有一外国人 , 著了一部世界史 , 说中国自从唐代以后 , 就没有进步了 , 这也不对 。 我们定要去打破这种思想的 。 总之 , 我们是要从从前没有系统的文学、哲学、政治里边 , 以客观的态度 , 去寻出系统来的 。

四、整理 。 整理国故 , 能使后人研究起来 , 不感受痛苦 。 整理国故的目的 , 就是要使从前少数人懂得的 , 现在变为人人能解的 。 整理的条件 , 可分形式内容二方面讲:

形式方面 , 加上标点和符号 , 替它分开段落来 。

内容方面 , 加上新的注解 , 折中旧有的注解 。 并且加上新的序跋和考证 , 还要讲明书的历史和价值 。

我们研究国故 , 非但为学识起见 , 并为诸君起见 , 更为诸君的兄弟姊妹起见 。 国故的研究 , 于教育上实有很大的需要 。 我们虽不能做创造者 , 我们亦当做运输人——这是我们的责任 , 这种人是不可少的 。

四、章太炎:今日青年之弱点


民国时期最著名的四篇演讲

民国时期最著名的四篇演讲// //

现在青年第一弱点 , 就是把事情太看容易 , 其结果不是侥幸 , 便是退却 。 因为大凡作一件事情 , 在起初的时候 , 很不容易区别谁为杰出之士 , 必须历练许多困难 , 经过相当时间 , 然后才显得出谁为人才 , 其所造就方才可靠 。 近来一般人士皆把事情看得容易 , 亦有时凑巧居然侥幸成功 。 他们成功既是侥幸得来 , 因之他们凡事皆想侥幸成功 。 但是天下事那有许多侥幸呢?于是乎一遇困难 , 即刻退却 。 所以近来人物一时侥幸成功 , 则誉满天下;一时遇着困难废然而返 , 则毁谤丛集 。 譬如辛亥革命侥幸成功 , 为时太速 , 所以当时革命诸人多半未经历练 , 真才不易显出 。 诸君须知凡侥幸成功之事 , 便显不出谁是勇敢 , 谁是退却 , 因之杂乱无章 , 遂无首领之可言 。 假使当时革命能延长时间三年 , 清廷奋力抵抗 , 革命诸人由那艰难困苦中历练出来 , 既无昔日之侥幸成功 , 何至于有今日之纷纷退却 。 又如孙中山之为人 , 私德尚好 , 就是把事情看得太容易 , 实是他的最大弱点 。 现在青年只有将这个弱点痛改 , 遇事宜慎重 , 决机宜敏速 , 抱志既极坚确 , 观察又极明了 , 则无所谓侥幸退却 , 只有百折千回以达吾人最终之目的而已 。

现在青年第二个弱点 , 就是妄想凭藉已成势力 。 本来自己是有才能的 , 因为要想凭籍已成势力 。 就将自己原有之才能皆一并牺牲 , 不能发展 。 譬如辛亥革命 , 大家皆利用袁世凯推翻清廷 , 后来大家都上了袁世凯的当 。 历次革命之利用陆荣廷岑春暄 , 皆未得良好结果 。 若使革命诸人听由自己的力量 , 一步一步的做去 , 旗帜鲜明 , 宗旨确定 , 未有不成功的 。 你们的少年中国学会 , 主张不利用已成势力我是很赞成的 。 不过已成势力 , 无论大小 , 皆不宜利用 。 宗旨确定 , 向前做去 , 自然志同道合的青年一天多似一天 , 那力量就不小了 。 惟最要紧的须要耐得过这寂寞的日子 , 不要动那凭藉势力的念头 。 现在青年的第三个弱点 , 就是虚慕文明 。 虚慕那物质上的文明 , 其弊是显而易见的 。 就是虚慕那人道主义 , 也是有害的 。 原来人类性质 , 凡是能坚忍的人 , 都是含有几分残忍性 , 不过他时常勉强抑制 , 不易显露出来 。 有时抑制不住 , 那残忍性质便和盘托出 。 譬如曾文正破九江的时候 , 杀了许多人 , 所杀者未必皆是洪杨党人 , 那就是他的残忍性抑制不住的表示 , 也就是他除恶务尽的办法 。 这次欧洲大战 , 死了多少人 , 用了若干钱 , 直到德奥屈服 , 然后停战 。 我们试想欧战四年中 , 死亡非不多 , 损失非不大 , 协约各国为甚么不讲和呢?这就是欧美人做事彻底的表现 , 也就是除恶务尽的办法 。 现在中国是煦煦为仁的时代 , 既无所谓坚忍 , 亦无所谓残忍 , 当道者对于凶横蛮悍之督军 , 卖国殃民之官吏 , 无不包容之奖励之 , 决不妄杀一个 , 是即所谓人道主义 。 今后之青年做事皆宜彻底 , 不要虚慕那人道主义 。 现在青年第四个弱点 , 就是好高骛远 。 在求学时代 , 都以将来之大政治家自命 , 并不踏踏实实去求学问 。 在少年时代 , 偶然说几句大话 , 将来偶然成功 , 那些执笔先生就称他为少年大志 。 譬如郑成功做了一篇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的八股 , 中有汤武证诛 , 亦洒扫也;尧舜揖让 , 亦进退也;小子当之 , 有何不可数语 。 不过偶然说几句话而已 , 后人遂称他为少年有大志 。 故现在青年之好高骛远 , 在青年自身当然亟应痛改 。 即前辈中之好以(少年有大志)奖励青年者 , 亦当负咎 。 我想欧美各国青年在求学时代 , 必不如中国青年之好高骛远 。 大家如能踏踏实实去求学问 , 始足与各国青年相竞争于二十世纪时代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