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司马迁:写出史家绝唱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每一个喜欢历史的人 , 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历史到底有什么用?实际上这是一个伪问题 。 历史是人类精神的基本构造 , 是人类的思维方式 , 离开了历史就不会有人类的思维(按:罗新语) 。

正因如此 , 古往今来有一部史书被人反反复复地阅读着 , 无论它存在怎样的谬误 , 依旧不能撼动它的地位 。 金圣叹的六才子书中有它 , 黄侃只看的八部书中也有它 , 它就是史记 。 而想要读懂史记 , 一个先决条件是要了解史记背后的人——也就是史记的作者——司马迁 。


论司马迁:写出史家绝唱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论司马迁:写出史家绝唱的背后 , 究竟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

司马迁 , 字子长 , 龙门人 , 汉景帝中元五年出生在一个半耕种半读书的家庭 。 他的父亲为了培养自己的儿子 , 让自己的儿子跟随当时最有学问的人学习 ,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孔安国、杨何以及董仲舒 。

许多人在阅读《史记·太史公自序》的时候 , 经常被“年十岁则诵古文”这句话困扰 , 司马迁到底是今文学家还是古文学家呢?

秦统一六国之后 , 秦始皇下焚书令 , 先秦的大部分典籍都被销毁 , 但总有几个不怕死的人将书私藏起来 , 以待重见天日 。 汉建立之后 , 百废待兴 , 废除了挟书律之后 , 民间那些垂垂老矣的儒生 , 仿佛枯木逢春一般 , 重设讲坛 , 开始招募学生 , 并且利用汉朝通用的文字将自己记忆的儒家典籍默写出来 , 这些就叫做今文派 。 后来私藏于家中的那些用先秦文字写成的儒家经典 , 慢慢地流传开来 , 因为书籍中字的写法古老 , 被称为古文派 。

司马迁属于今文学派 , 所以他是今文学家 。 这看似无关紧要的问题 , 对了解司马迁至关重要 。 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 司马迁没有选择的余地 。 官方只承认今文经学的地位 , 只有学习今文经学才能够升官 , 读书人趋之若鹜 , 司马迁也只好被潮流裹挟向前 。


论司马迁:写出史家绝唱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论司马迁:写出史家绝唱的背后 , 究竟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

在司马迁二十岁的时候 , 他开始出门游历 。 他出门不是为了游山玩水 , 而是为了开阔视野 , 了解各地的民风民俗 。 在这里 , 我们可以推测 , 如果没有他父亲在经济上的援助 , 司马迁不可能有机会出去壮游;如果他父亲对儿子的教育不是很前卫 , 也不可能让儿子贸然离家 。

直到他出门游历的时候 , 他都不知道自己会和写史书发生关系 , 如果没有那一场变故 , 他的人生可能不会那样悲苦 , 而我们也就可能没有机会看到那部浸漫血泪的史记 。

汉兴七十年之后国力鼎盛 , 元封元年 , 汉武帝渴望已久的封禅终于在破除种种阻力之下顺利举行 。 而作为史官的司马谈 , 因为没有参加如此隆重的活动“发愤且卒” 。

司马迁见到了父亲司马谈最后一面 , 司马谈握住他的手 , 流着泪说:

······余死 , 汝必为太史;为太史 , 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 ······今汉兴 , 海内一统 , 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 , 余为太史而弗论载 , 废天下之史文 , 余甚惧焉 , 汝其念哉!

毫无准备的司马迁当然知道他父亲留给他的任务有多重 , 在能够完成是个未知数的情况下 , 他只好答应下来 , “小子不敏 , 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 , 弗敢阙 。 ”


论司马迁:写出史家绝唱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论司马迁:写出史家绝唱的背后 , 究竟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

父亲死后 , 他接任了父亲太史令的工作 , 这为他撰写史记提供了大量的帮助 。 他可以每天阅读原始材料 , 然后慢慢地勾勒出史记的框架 , 他不知疲倦的准备着 , 似乎一切都是那么顺利 。

国力的与日俱增 , 让汉武帝的野心日益庞大 , 也让他越来越苛刻 , 越来越不能容忍失败 。 他坐在长安 , 每天做的事情就是听前线传来的捷报 , 然后饮酒高会 。

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勇武不减祖父 , 颇受汉武帝器重 , 一天好几个捷报 , 让汉武帝的情绪高涨到了极点 。 他收到关于李陵的最后一个战报的时候 , 整个人一下子到达了冰点 , 他如此器重的大将 , 竟然投降了匈奴 。 在消息传来之后 , 汉武帝茶不思 , 饭不想 , 每个人都活在恐惧之中 , 害怕自己一个不小心就被武帝处罚 。

司马迁因文采斐然 , 颇受汉武帝喜欢 , 于是他宽慰汉武帝说:

身虽陷败 , 彼观其意 , 且欲得其当而报汉 。 事已无可柰何 , 其所摧败 , 功亦足以暴于天下矣 。

盛怒之下的汉武帝听不进去一点劝告 , 汉武帝以“诬上”罪名将司马迁投入监狱 。 而等待司马迁的是刀笔吏们无情的拷问 。


论司马迁:写出史家绝唱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论司马迁:写出史家绝唱的背后 , 究竟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

这些刀笔吏到底有多么恐怖?连周亚夫、李广等上过战场的将军 , 对他们都心存恐惧 , 李广因为不想面对他们而宁愿自刎 。 身为读书人的司马迁 , 怎么可能经受住他们的一轮又一轮盘问?

谁都不知道司马迁是怎么挺过来了 , 最有可能支撑他的是父亲临终前的嘱托 。 从死亡门口刚刚捡回来一条命 , 又要重新做选择:要不花钱脱罪 , 要不选择宫刑 。

能够花钱免罪自然是好事 , 可是那个数目不是普通家庭的能够负担得起的 , 李广几十年的俸禄都是二千石 , 可是第一次赎罪之后 , 几乎用尽了家中所有财产 , 第二次实在拿不出钱赎罪 , 选择了自杀 。

万般无奈之下 , 司马迁选择了宫刑 。

宫刑不仅损害身体 , 更重要的是夺走了作为男人的尊严 。 司马迁把耻辱划分为几个等级:

太上不辱先 , 其次不辱身 , 其次不辱理色 , 其次不辱辞令 , 其次诎体受辱 , 其次易服受辱 , 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 , 其次剔鬄毛发婴金铁受辱 , 其次毁肌肤断支体受辱 , 最下腐刑 , 极矣 。

在司马迁的眼中 , 最耻辱的事情就是宫刑(腐刑) 。 “最下腐刑 , 极矣” , 当司马迁写下这句话的时候 , 内心在滴血 。


论司马迁:写出史家绝唱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论司马迁:写出史家绝唱的背后 , 究竟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

受刑之后 , 司马迁只好到宫中工作 , 他也不可能再到外面抛头露面了 。 当汉武帝发作过后 , 就又把司马迁安排到自己的身边 , 让司马迁帮助他抄书 , “雷霆雨露 , 莫非皇恩” , 在皇权之下 , 司马迁只好唯命是从 。

如今的司马迁 , 只想着早日完成史记 , 了却一桩心愿 。 万万没想到事情又找上门来了 。

武帝晚年发生巫蛊之祸 , 逼死了自己儿子 。 丧子之痛让汉武帝将怒火洒在了手下大臣身上 , 只要巫蛊案牵扯到的人 , 不管在案发的时候是否出兵 , 都统统处以极刑 。 其中就牵扯到了司马迁的老朋友任安 。

任安写信给司马迁求助 , 司马迁不知道该怎么回复任安的信 , 于是搁浅了三年 。 等司马迁得知任安要被处死的时候 , 他知道这份回信不能再拖了 , 于是才有了这篇名字叫报任安书的雄文 。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的人生告白 , 也是他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总结 , 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任安受到信之后会是什么神情 , 但是从报任安书的内容中可以推断 , 如果任安真的是司马迁的好朋友 , 一定会理解司马迁 。


论司马迁:写出史家绝唱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论司马迁:写出史家绝唱的背后 , 究竟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

史记的创作经历了几个阶段 , 而宫刑的不幸 , 让司马迁写史记的思想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

在司马迁最初的设计构想里面 , 是从尧开始写 , 作为一名儒生 , 尧舜禹禅让是最被推崇的时代 , 可是司马迁最终决定从黄帝开始写 。 虽然禅让是一种美德 , 但只有在稳定的情况下 , 才有可能实现 , 而稳定的背后 , 一定有强大的武力作为后盾 , 所以五帝本纪开篇写黄帝最终取得胜利靠的就是武力 。 可司马迁并没有抛弃道德约束 , 他在世家的第一篇吴太伯世家就是宣扬了“谦让”的美德 。 综合来看 , 司马迁认为武力对外、道德对内 , 才是理想的治国方式 。

自己的不幸 , 也敦促司马迁开始思考好人真的有好报吗?他选择了在伯夷叔齐列传里面专门讨论这个问题 。 伯夷叔齐的品德高尚 , 在世俗看来完全是一个好人 , “天道无亲 , 常与善人” , 可是最终二人却饿死首阳山 , 真的是这个道理吗?接着 , 他又拿盗跖做例子 , “盗跖日杀不辜 , 肝人之肉 , 暴戾恣睢 , 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 , 竟以寿终” , 每每读到这里 , 都会让人气愤 , 司马迁也发出了呐喊:余甚惑焉 , 傥所谓天道 , 是邪非邪?

在人物的选择上 , 司马迁没有囿于社会地位 , 只要是值得被记录的 , 他都会去写 , 所以不管是巷闾之中的游侠 , 还是身份低微的商贾 , 哪怕是街头摆摊的卜者 , 在史记之中都有列传 。 在那个重农抑商的时代 , 司马迁不仅写了货殖列传 , 还写了平准书 , 提出了一整套经济学原理 ,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 , 司马迁的史记都已经超越了体裁的限制 , 真正做到了“究天人之际 , 通古今之变” 。


论司马迁:写出史家绝唱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论司马迁:写出史家绝唱的背后 , 究竟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

司马迁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一百三十卷的史记 , 更是史记秉承的精神——不虚美不隐恶 。 无论何人 , 形象都是立体的 , 极端的好人与坏人都是不存在的 , 刘邦可以像无赖一样欠钱不还 , 但是善于听从他人的建议 , 项羽在人生病的亲自探望 , 将自己的事物分给他人 , 但是有人想要分享他的权力的时候 , 他却支支吾吾 , 舍不得 。 这一切看起来略微矛盾 , 才显得形象鲜活 。

司马迁笔下的人物活灵活现 , 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 最常见的就是李将军列传 。 晚唐李德裕在事业上十分照顾李商隐 , 李德裕被贬谪之后 , 李商隐专门以李广为隐喻 , 写了一首诗为李德裕鸣不平:

云台高议正纷纷 , 谁定当时荡寇勋 。

日暮灞陵原上猎 , 李将军是故将军 。

李广一生未得封侯 , 罢官之后隐居蓝田南山 , 以射猎消遣 。 一次夜出饮酒回家 , 被喝醉酒的霸陵尉呵斥 。 广的从骑说:“故李将军 。 ”尉说:“今将军尚不得夜行 , 何乃‘故’也 。 ”

辛弃疾一生郁郁不得志 , 每每读到李将军列传都是感慨万千 , 他给自己的堂弟送别的时候写道:

将军百战身名裂 。 向河梁、回头万里 , 故人长绝 。

而辛弃疾自己在不眠之夜李将军列传的时候 , 创作的诗词更加让人伤感 :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 , 长亭解雕鞍 。 恨灞陵醉尉 , 匆匆未识 , 桃李无言 。 射虎山横一骑 , 裂石响惊弦 。 落魄封侯事 , 岁晚田间 。

谁向桑麻杜曲 , 要短衣匹马 , 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 , 谈笑过残年 。 汉开边、功名万里 , 甚当时、健者也曾闲 。 纱窗外、斜风细雨 , 一阵轻寒 。

我们不得不承认 , 史记在二十四史中太与众不同了 , 司马迁在写每个人物的时候几乎不是用冷艳旁观的态度去写作 , 而是将自己代入所要写的人物 , 充分理解人物所处时代的束缚和无奈 。


论司马迁:写出史家绝唱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论司马迁:写出史家绝唱的背后 , 究竟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

司马迁当然学习到了春秋笔法 , 推崇儒家根本不用写一大堆文字 , 只要将孔子提升到世家就可以让读者明白他的心意 。 而且虽然司马迁是儒生 , 他并没有贬低其他学术流派 , 描写其他学术流派 , 他也很是持正 , 而且将父亲司马谈对先秦流派的评价保留了下来:

尝窃观阴阳之术 , 大祥而众忌讳 , 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 , 不可失也 。 儒者博而寡要 , 劳而少功 , 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 , 列夫妇长幼之别 , 不可易也 。 墨者俭而难遵 , 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 , 不可废也 。 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 , 不可改矣 。 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 , 不可不察也 。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 , 动合无形 , 赡足万物 。 其为术也 , 因阴阳之大顺 , 采儒墨之善 , 撮名法之要 , 与时迁移 , 应物变化 , 立俗施事 , 无所不宜 , 指约而易操 , 事少而功多 。

当然 , 赞誉是大多数的 , 批评的声音还是有的 。 班固就评价司马谈、司马迁父子“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 ,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如果指司马谈则可以 , 但是司马迁显然不是如此 , 伯夷列传开篇写道 , “夫学者载籍极博 , 犹考信于六艺” , 可见司马迁虽然继承了父亲遗愿 , 却在思想上与父亲产生了分歧 , 不再是“先黄老”了 。

司马迁什么时候去世的 , 目前史学界仍旧没有定论 , 这个问题似乎也不太重要 , 重要的是司马迁完成了自己的心愿 , 就像他笔下拿来举例子的人物一样: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 , 乃赋离骚;左丘失明 , 厥有国语;孙子髌脚 , 兵法修列;不韦迁蜀 , 世传吕览;韩非囚秦 , 说难、孤愤 。 诗三百篇 , 大氐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

当遇到困难的时候 , 每个人都会想到死 , 可是司马迁为了完成自己的心愿选择了苟活 , 更加让人钦佩 。 司马迁临死之前是否会回想起父亲交待临终遗言的那天 , 那一天 , 他悲伤痛苦 , 却不知道 , 那只是痛苦的开始 。


论司马迁:写出史家绝唱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论司马迁:写出史家绝唱的背后 , 究竟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

司马迁殁后一千七百多年 , 另一个人面对着如豆的孤灯 , 也在不停地写 , 不停地总结历史兴亡的教训 , 那是史家精神的传递 , 也是华夏精神的传承 。

那个人名字叫王船山 , 他失落时候写下的一首词 , 同样适合司马迁:

湖水阻青鞋 , 南游吊大崖 。 探书苍水绝 , 藏史血函埋 。

遗怨留鸿字 , 孤吟闭鹿柴 。 郎君勤慰藉 , 难遣老夫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