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五女山城,才知历史上还有一个名叫高句丽的国家

如果没有 在 吉林省集安市 亲历五女山高句(gōu)丽(lí)王城遗址 , 我甚至不知道在这片土地上曾经有扶余古国的存在 , 也一直把高句丽王朝和高丽王朝混为一谈 , 甚至把这些当成了朝鲜历史 。

说到五女山山城 , 就不能不提到朱蒙 , 其原本为扶余国王子 , 所以有必要先说一下扶余国 。

扶余国 , 古国名 , 公元前2世纪立国 , 公元494年被高句丽灭国 , 历时约700年 , 是居住在中国东北部的古老民族扶余人所建立的国家 。 后世的高句丽 , 百济都是扶余国的延续 , 扶余人也是今天韩国和朝鲜两个国家的先民之一 。

而朱蒙则是扶余国的庶出王子 , 史料记述其祖籍"出自北夫余" 。 因王族内部的权力争斗 , 朱蒙因庶出而屡遭排挤陷害 , 迫不得已弃国南逃 , 与其随行部属建立高句丽国 , 筑王城于五女山峰顶 。 此时为公元前37年 , 即汉元帝建昭二年 , 朱蒙二十二岁 , 为高句丽国第一代王 。

建于五女山顶的高句丽王城 , 又作"纥升骨城" , 而这种依山建城的形式也创立了中国城池史上的先例 , 并深刻影响了东北亚(即亚洲东北部地区)的大部分地区 。 公元3年 , 高句丽第二代王"琉璃明王"迁都"凡都山城" , 即如今吉林省集安市 。


到了五女山城,才知历史上还有一个名叫高句丽的国家

到了五女山城 , 才知历史上还有一个名叫高句丽的国家// //

五女山山城是高句丽第一代王城纥升骨城的部分遗址

公元427年 , 高句丽国迁都朝鲜平壤 , 建大城山城 。 公元6世纪初 , 隋唐两代与高句丽战争不断 。 公元645年 , 唐军渡辽水 , 收回辽东土地 。 公元668年 , 唐军攻克平壤 , 高句丽王国覆灭 。 经28代王 , 历705年 , 在盛唐的光芒中 , 黯然谢幕于历史舞台 , 雨打风吹 , 唯有浑江一水汤汤东流 。

作为高句丽最重要的历史遗存之一 , 五女山山城因此备受到国内外历史和考古学者的青睐 。 而这一段历史 , 中韩学界有所争议 , 我国学界认为 , 高句丽是中国东北古代民族建立的王国 , 这是中华民族历史融合的一部分 。 与朝鲜半岛上的王氏高丽(建立于公元918年)是两个除了名称 , 在主体民族等各方面都有着重大区别的国家 。

长期以来 , 高句丽和古扶余国一样 , 只是在中国历史上的地方民族割据政权 。 而韩国学者则从民族渊源上 , 认为高句丽是独立于中国历史的韩国历史 , 这多少有些民族狭隘 。

从这个意义上说 , 五女山高句丽遗存就是一个鲜活的历史见证 。 因为 , 纵有千般说辞 , 白山黑水之间 , 它就在那里 , 搬不走 , 拿不去 。

从桓仁县城北望 , 五女山起势并不突兀 , 但半山腰处峭拔而起的崖壁犹如刀削斧劈 , 形成一座平顶之峰 , 如同靴筒 , 十分的巍峨 。

倘若能高空俯瞰 , 山顶南北两端向东部凸出 , 中部内凹 , 犹如一个巨大的脚掌 , 拓印在桓仁的山水之间 , 留下高句丽王朝在这片土地上第一枚历史足迹 。 五女山山城就凭借着这天造地设的自然屏障筑于山顶 。


到了五女山城,才知历史上还有一个名叫高句丽的国家

到了五女山城 , 才知历史上还有一个名叫高句丽的国家// //

五女山山城城墙遗址

从桓仁县城到五女山脚下大约八公里 , 沿着九曲回环的盘山公路可以抵达山腰 , 由此可以通过一条陡直的石阶到达五女山城的西门 。 山城除了山间陡峭的悬崖或凸起的山脊直接作为屏障 , 还在各个隘口筑有人工城垣 。 墙体就地采用石材 , 外壁用大石条起基 , 上用楔形石逐层叠加垒筑 , 墙内以楔形石错缝叠压 , 与外墙犬牙交错相互咬合 , 和中国其他城池以城砖和夯土垒砌相比 , 这些城墙显得粗粝而原始 , 但它足够坚实 , 所以历经两千多年风雨 , 这些城垣屹立不倒 , 成为山城的最重要的实物遗存 。

有城必有门 , 以内外通达 。

我从西门上山 , 其门筑于一条山谷的上口 , 山谷底宽上窄 , 两侧山崖耸立 , 形成了一道天然关隘 。 门道宽3米 , 尚存有门阶 , 枢础石 , 门内左右两个哨位 , 门与崖缝隙处以楔形石封堵 。 山顶地势相对平缓 , 南北长约一千五百米 , 东西宽约三、五百米 , 其上有一些辽东山区常见的树木 , 植被茂盛 。


到了五女山城,才知历史上还有一个名叫高句丽的国家

到了五女山城 , 才知历史上还有一个名叫高句丽的国家// //

部分遗址只剩下了一些石基

山城古时的地表建筑已经无存 , 只有散落各处的残留础石和基坑 , 其中较大的建筑基址有三处 , 还有哨所、兵营、瞭望台、蓄水池等遗址 。 从基坑可以看出这里的建筑多为半地穴式建筑 , 类似本地早年山间猎户所建的一些地窨子 , 有折尺形火炕 。

遗址有大有小 , 由此可推测当初建筑的规模和等级 。 我们可以想象出当初山城的基本情况 , 说是王城 , 这里实在看不到一点奢华的印记 , 遥想高句丽建国之初 , 也许据险自保才是要务 , 也就不难理解这王城的简陋 。

然而 , 高句丽政权也就是据此而逐步发展壮大 , 并为华夏文明增添了重要的一笔 。

山城之上 , 除了缅怀古迹 , 一些自然景观也非常值得一赏 , 如月牙关、飞来峰、一线天、枫林坡、好汉松、五女松、太极亭、点将台等 。

其中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却是从山顶四下俯望 , 向南 , 桓仁县城山水回环尽收眼底 , 北顾 , 浑江水库青山碧水如游龙戏珠 , 在这里 , 人文古迹与自然景观互映生辉 , 不禁让人怀古惜今 , 境界大升 。

五女山城有三座城门 。 东门砌于两墙之间 , 仅有豁口 , 门已无存 , 依稀遗迹 , 遍布苔草之间 。 下山走的是南门 , 路上有几处极其狭窄 , 有一处两崖相夹 , 中间不过一米 , 仰头上看 , 天光一线 , "一线天"的称谓名不虚传 。


到了五女山城,才知历史上还有一个名叫高句丽的国家

到了五女山城 , 才知历史上还有一个名叫高句丽的国家// //

仰望五女山南门位于山城东南角 , 宽约2米 , 一侧为楔形石铺砌就的城墙垛头 。 另一侧断崖深谷 , 原本有一条羊肠小道 , 如今为便于游人行走而修了铁栏和栈道 , 自山顶蜿蜒垂下到谷底 。

可见当初 , 纵有千军 , 若想于此破城 , 也是难于登天 。 山城三处关隘 , 都算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险 。

据说在唐代 , 有五女屯兵其上 , 这也是五女山名字的的由来 。

下山比较轻松 , 也有闲情回望这五女山 , 恰好春夏之交 , 叠翠之间山花烂漫 , 突兀的山崖在蓝天的映衬之下线条分明 , 使得这山温厚之中凸现一种雄浑的阳刚之美 。

一抹夕阳间 , 悠悠山城早已隐没于视线 , 就如苍苍的历史 , 慢慢的烟尘散尽 , 只留下后人依迹凭古的唏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