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探索(十三)关羽不用刀用矛?你以为的真历史真的符合历史?
随着各种历史段子的普及 , 一些奇谈怪论甚嚣尘上 , 特别在广受关注的三国时代 。 诸如“刘备不是刘皇叔” , “张飞是个帅哥” , “诸葛亮有篡位之心”的观点让很多人深信不疑 。 特别重要的是 , 这些观点往往不是简单胡说八道 , 经常有证据有理论 , 更能让人相信 。 可是他们就是真正的历史吗?未必!
因为绝大多数人都不可能亲眼见到历史 。 我们对其了解其实都是经过其他人的考证 。 但这考证经常有错误 。 如在清朝 , 知名学者就曾经把女娲考证成男人 。
到了现在 , 由于引入了西方的考古学知识 。 我们考证的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 然而错误依然由于各种原因无法避免 。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找一下《坎曼尔诗抄》 , 看看“出土文物”的含金量 。
这里说说有关三国的一个受人关注的话题 。 那就是青龙偃月刀 。 现代人很多已经相信 , 它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 。 武圣关羽使用的其实是矛 。
但历史真的是这样的吗?知乎网友“大明孙承宗”对于这一流传千古的神兵做了详细的考证 , 结论和很多人相信的似乎不一样 。
本文经“大明孙承宗”同意转载 , 期待大家评价 。
青龙偃月刀是虚构的吗?——正史中关羽使用的兵器探讨
我们都知道 , 由于评书演义及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刻画 , 汉末名将关羽的民间形象已经非常固定 , 青龙偃月刀与赤兔马是他的“标准配置” 。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 , 青龙偃月刀更是几乎与关圣人如影随行 , 《三国演义》的第一回就说到 , 刘关张得到镔铁一千斤 , 关羽打造了青龙偃月刀 , 青龙偃月刀又有一奇名“冷艳锯” 。 虎牢关三战吕布有诗说道:“酣战未能分胜败 , 阵前恼起关云长;青龙宝刀灿霜雪 , 鹦鹉战袍飞蛱蝶 。 ”青龙偃月刀与赤兔马一起成为关羽的辨识标记 。 刘备败走汉津口、曹操领兵追击时也有“忽山坡后鼓声响处 , 一队军马飞出 , 大叫曰:‘我在此等候多时了!’当头那员大将 , 手执青龙刀 , 坐下赤兔马 , 原来是关云长”的描写 。 《三国演义》围绕青龙偃月刀设计了很多精彩的情节 , 例如:刀挑锦袍、单刀赴会、失刀夺刀等等 , 青龙偃月刀在小说中出现的时间似乎比关羽还要长 。 作者在乘雪破羌兵时 , 还安排了一段成神之后的关云长“下凡”助战的情节 , “只见云雾之中 , 隐隐有一大将 , 面如重枣 , 眉若卧蚕 , 绿袍金铠 , 提青龙刀 , 骑赤兔马 , 手绰美髯” , 青龙偃月刀已经成了关羽不可或缺的形象代言物 。
青龙偃月刀在小说中如此出神入化 , 那么在正史上 , 它真的是关羽的兵器吗?
恐怕并非如此 。
无论在考古出土的三国时期文物 , 还是三国时期的史料的记载中 , 都没有发现青龙偃月刀这类兵器的踪迹 。 在事实上宋代以前 , 南朝陶弘景的《古今刀剑录》、唐代张九龄等所撰的《唐六典》、唐代徐坚的《初学记》对刀都有比较详细的介绍 , 然而都没有提到青龙偃月刀这类兵器 。 偃月刀最早见于文献记载是在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官修的《武经总要》一书 , 《武经总要·器图》“掩月刀”的形状绘图与后世传说的关公青龙偃月刀几乎一样 , 只是刀身上没有青龙纹饰罢了 。 偃月刀得到大规模运用已经是在明代了 , 且多为军中仪仗或武举考生习武用刀 , 并非实战用刀 。 明代茅元仪《武备志·军资乘·器械》就有记载:“偃月刀以之操习示雄 , 实不可施于阵也 。 ”即便关羽武功高强 , 有能力使用这种笨重的兵器参加战斗 , 从历史年代上讲 , 他也不可能以青龙偃月刀为兵器 。 三国时期的刀大多为窄而直的环首刀 , 其长度在一米左右 , 有坚厚的刀背和单侧刀刃 , 但无锐利尖锋 。 青龙偃月刀这类宽刃大刀的制造工艺在三国时期非常不成熟 , 难以生产 。 总而言之 , 正史上的关羽使用青龙偃月刀的可能性很小 。
新探索(十三)关羽不用刀用矛?你以为的真历史真的符合历史?// //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与青龙偃月刀
此外不可忽视的是 , 真实历史中的将领不可能如同小说中一般 , 常年使用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神兵” , 甚至不可能仅使用一种兵器 。 即使在冶铁技术比较成熟的明清时期 , 品质再高的兵器也难免在战斗中损毁 , 因此前线的将领必须准备多把兵器才能满足战斗的需要 。 另一方面 , 战争中往往条件有限 , 将领不大可能在所有环境下都能找到最趁手的兵器 , 一般而言 , 武功高强的将领都能熟练掌握多种兵器的使用技法 。 或许如关羽这样的万人敌确实精通某种兵器 , 但也绝不会拿起别的兵器就“手生” 。
讲到这里我们大概可以得出结论了 , 正史中的关羽不太可能使用青龙偃月刀 , 且其日常使用的兵器应当不止一种 。 那么 , 关羽会使用哪些兵器呢?
陈寿在《三国志》中没有提到关羽用什么兵器 , 裴松之注中对此也没有记载 ,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其它一些史料寻找答案 。 南朝梁时的陶弘景所撰《古今刀剑录》记载:“蜀主刘备 , 以章武元年 , 岁次辛丑 , 采金牛山铁 , 铸八剑 , 各长三尺六寸 。 一备自服 , 一与太子禅 , 一与梁王理 , 一与鲁王永 , 一与诸葛亮 , 一与关羽 , 一与张飞 , 一与赵云 。 ”虽说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关羽已死 , 这条史料多半靠不住 , 然而从中我们仍然可以得出结论 , 当时的高级将领依然以剑作为兵器 。 一方面剑一直被作为高贵身份的象征 , 可以用来佩戴 , 另一方面剑虽然因其特性无法如春秋时期一般大规模生产并装备部队 , 但这并不意味着其缺乏实战价值 , 相反千年以来 , 剑在武功高强的武将手中威力一直都不可小觑 。 唐代郎士元的诗作《关羽祠送高员外还荆州》中有如下描写:“将军禀天姿 , 义勇冠今昔 。 走马百战场 , 一剑万人敌 。 ”亦可旁证剑是关羽所用的主要兵器之一 。
但我们知道 , 作为短兵器的剑是不可能在马背上使用的 , 而东汉末年的冶铁技术并不足以打造后世的马刀 , 因此当时马背上使用的应当是长兵器 , 那么关羽使用的是何种长兵器呢?很多当代历史学家认为 , 关羽使用的长兵器应当是长矛或戟 , 而不可能是长柄大刀 , 理由主要有以下三条:
其一 , 从出土文物上看 , 两汉乃至三国时期并没有长柄大刀出现 。 目前出土的年代最早的长柄大刀属于唐代 , 于是从出土文物的状况上看 , 关羽同样不可能使用长柄大刀 。
其二 , 马背上使用长柄大刀这一类招式较为复杂的长兵器离不开马镫的帮助 , 而同样从出土文物的状况上看 , 三国时期应当是没有马镫的 。 支持这一观点的人列出了如下依据:当前出土的年代最早的实物马镫 , 为1965年从辽宁北票市冯素弗墓中出土的一副由鎏金铜片包裹的桑木心马镫 , 其年代大致为公元415年 。 由此推算 , 三国时期根本就没有马镫 , 关羽自然也就不可能在马背上使用长柄大刀 , 只能使用刺击类长兵器 。
其三 , 从史料记载上看 , 关羽使用的应该是长矛 。 《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中记载关羽斩颜良的过程如下:“羽望见良麾盖 , 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 , 斩其首还 。 ” 很多人断言 , 既然是“刺” , 那关羽当然不可能用刀 , 否则史书记载就应当用“劈”、“砍”这一类词了 。 关羽使用的应当是长矛一类兵器 , 至于后面的“斩其首还” , 自然是关羽刺死颜良后 , 抽出随身所带的环首短刀砍下颜良首级 , 因为矛、戟是不能用来劈砍的 。
如此看来 , 正史上的关羽使用长柄大刀的可能性似乎已经被否决了 , 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
也不尽然 。
上文列举的关羽不可能使用长柄大刀的论据 , 看似言之有理 , 其实都靠不住 。 下面我们对其进行逐一分析:
首先从出土文物上看 , 三国时期不存在长柄大刀不假 , 但是我们对于这个结论必须加上一个前提:三国时期确实没有全铁制的长柄大刀 。 也就是说 , 出土文物的状况并不能说明 , 三国时期不存在木杆或以其它材料制作刀杆的长柄大刀 。
事实上后人对于两汉三国时期的兵器一直有一种误解 , 即误认为长兵器和短兵器一样 , 都是全铁制打造的 。 如果有零星的长兵器使用全铁制打造 , 或许说得过去 , 然而三国时期的绝大多数长兵器 , 其实都不是用铁制作杆 。 大致原因有三点:其一 , 当时的冶铁技术决定了全铁制长兵器的良品率较低 , 不存在大规模生产的条件;其二 , 在不考虑良品率的情况下 , 全铁制长兵器成本同样很高 , 无法大规模生产;其三:全铁制长兵器非常沉重 , 难以灵活运用 , 即使能够大规模生产 , 也难以保证士兵能够在使用此种兵器时快速形成战斗力 。 况且在战斗中使用全铁制长兵器对体力的消耗极大 , 即使当时能够生产此类武器 , 也只可能装备极少数的精锐部队 , 不可能普及 。
此外全铁制长兵器的运用范围其实非常有限 , 骑兵即使拥有马镫 , 也很少在马背上使用全铁制长兵器 , 了解骑兵作战细节的人知道 , 当骑兵使用长兵器命中对手时 , 其本人也将受到强大的反作用力 , 如果使用坚硬的全铁制长兵器 , 则骑兵重则落马丧命 , 轻则重伤 。 因此东西方骑兵使用的都不是铁杆长兵器 , 中世纪的西方骑士多使用易碎材料制作长矛的杆 , 古代中国则使用特制材料制作弹性良好的马槊 。 因此当时的长兵器实质上绝大多数都是木杆的 , 这一点在出土文物上也有反映 。 我们知道从先秦到唐代 , 出土的全铁制长兵器数量十分稀少 , 但是诸如长矛和长戟的头却很多 , 这也充分说明当时的长兵器大多是木杆的 。 那么唐代以前有没有长柄大刀的刀头出土呢?有 。 周纬编写的《中国兵器诗稿》中就记载有出土文物中先秦时期的长柄大刀 。 从文物的形状是看 , 其长度几乎没有超过三十公分的 , 而且“刀柄”处无法用手直接握持 , 显然这属于长柄大刀的刀头 。 因此从出土文物的角度看 , 两汉三国时期是存在长柄大刀的 。
新探索(十三)关羽不用刀用矛?你以为的真历史真的符合历史?// //
商代出土的曲脊翘首青铜刀,通长43.4厘米,本宽7厘米 , 可注意到其刀柄部分无法握持 , 应为与刀杆的结合处
再看马镫的问题 。 实际上学术界就马镫在中国的出现年代一直有争议 , 虽然实物马镫的出土年代较晚 , 但是诸如陶俑、壁画等其它艺术作品却反映出马镫的出现年代应当更早 。 如2004年西安南郊古墓中发现了据称年代为西汉的大型壁画 , 其中就出现了马镫 。 当前学术界公认的马镫产生时间跨度 , 在西汉至两晋南北朝期间 , 具体是什么时候 , 并无定论 。 因此我们不能以这一不确定的结论 , 断言三国时期没有马镫 , 进一步得出关羽不可能使用长柄大刀的结论 。
新探索(十三)关羽不用刀用矛?你以为的真历史真的符合历史?// //
疑似为西汉时期的壁画 , 其中马镫清晰可见
况且从逻辑上看 , 是马镫带来的功能决定了长柄大刀能不能在马背上使用 , 而非马镫本身 。 因此即使三国时期不存在马镫 , 只要存在功能类似的替代物 , 那么关羽就有条件在马背上使用长柄大刀 。 那么 , 三国时期真的有功能近似马镫的马具吗?
有 。
这一结论并非空穴来风 , 而是结合史籍记载与骑兵行军的规律得出的 。 我们知道在没有马镫的年代 , 人骑在马上时双腿必须紧紧的夹着马肚子以保持身体平衡 , 这对于体力的消耗是巨大的 。 在急行军中 , 如果骑兵必须将大量体力消耗在保持身体平衡状态上 , 则非但无法保持迎敌时的战斗力 , 能否保持立在马上不掉下来都是个严峻的问题 , 可见有无马镫对于骑兵机动性的影响是极大的 。 因此我们可以大致得出结论 , 骑兵如果要进行一昼夜行进超过八十公里的急行军(有观点认为是蒙古骑兵西征时的平均推进速度) , 则必须借助马镫的帮助 。
而查找三国时期的史籍 , 我们确实能够查到骑兵急行军的记载 。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对于曹操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南征刘表时 , 派出精锐骑兵追击刘备一事有如下记载“曹公以江陵有军实 , 恐先主据之 , 乃释辎重 , 轻军到襄阳 。 闻先主已过 , 曹公将精骑五千急追之 , 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 , 及于当阳之长坂 。 先主弃妻子 , 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 , 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 。 ”史书中明确记载了曹操精锐骑兵急行军的情况 , 汉朝时期的三百余里 , 大致折合现代的一百五十公里左右 , 这个距离与新野到当阳的路程基本吻合 , 即使史书记载有夸张之处 , 也足以证明曹操的骑兵部队进行了急行军 。 如果没有马镫 。 或是功能类似马镫的马具帮助 , 则曹军骑兵根本不可能进行速度如此之快的急行军 。
对比后世史料 , 明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年北京保卫战时 , 赵率教率骑兵勤王的速度是“三昼夜驰三百五十里”(《崇祯实录》记载) , 袁崇焕率领关宁军骑兵进京救援时的速度是“两昼夜疾行三百里”(《白冤书》) , 这一速度与曹操的虎豹骑追击刘备的速度差不多 。 如果认为《三国志》的记载并不准确 , 曹军骑兵的速度只有史书中记载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 , 也已经属于快速行军 。 马镫是明朝骑兵的常规装备 , 也是保障骑兵长距离急行军的必备之物 , 因此我们可以由此判断 , 即使三国时期没有马镫 , 当时的骑兵也必然装备了具有类似功能的马具 。
这一观点在史学界也有出现 。 学者骆晓平曾在其2015年所作《再谈我国马镫的产生时代》中指出 , 金属马镫的产生不会早于三国时期 , 但是在此前一段时间里 , 完全有可能存在过一些大致具备马镫功能的物件 , 比如说用藤草、树皮、布条、革带等做成的悬在马腹两侧的绳套或其它形态的“原始马镫” 。 在云南石寨山就曾经出土一个西汉王莽时期的贮贝器 , 其顶部“有一个骑无鞍马者的鎏金塑像 , 其双脚拇指套在鞍前垂下的绳圈中” , 可见具备马镫功能的“早期马镫”已经在西汉出现 。 这种“原始马镫”、材质柔软轻飘、形状不定型 , 使用不方便且存在安全隐患(一旦坠马倒地 , 骑者的脚若未及时抽出 , 将导致被马拖行 。 ) , 况且其制作简便、可以随地取材而又易于损坏 , 因此难免随用随扔 。 这样的特点 , 使其可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未能作为“标配”而成为马具固定的组成部分 , 因此并没有获得固定的称谓而进入当时汉民族的语言文字系统 。
《史记》、《汉书》中楚汉精骑奋勇搏杀、汉军骑兵深入大漠奇袭匈奴等记载都表明 , 当时骑兵的马具功能已经基本齐全 , 可以支持骑兵和将领在马背上施展高超的武功 , 到了三国时期 , 马具的功能只会更全面 , 从这个角度讲 , 关羽完全不会因为受到马具功能的限制而无法在马背上使用长柄大刀 。
其三 , 从史籍记载中 , 我们同样不能得出关羽在马背上使用长戟、长矛的结论 , 在综合各方面史料之后 , 我们反而能够得出结论 , 关羽最常使用的长兵器极有可能就是长柄大刀 。
前文已经分析过 , 三国时代具备产生长柄大刀的物质基础 , 而史料记载也可以旁证 , 三国时期极有可能存在长柄大刀 。 《三国志·典韦传》中记载:“韦好持大双戟与长刀等 , 军中为之语曰:帐下壮士有典君 , 提一双戟八十斤”此处的长刀极有可能是长柄大刀 。 从出土文物和史料记载中可知 , 汉代以后随着冶炼技术的提高出现了更适于马上作战的环柄长铁刀 , 刀脊厚 , 刃锋利适于劈砍 , 成为骑兵的重要武器 。 既然长柄大刀在三国时代是真实存在的 , 那么关羽使用长柄大刀的基础也就存在了 。
南朝梁时的陶弘景所撰《古今刀剑录》记载:“关羽为先主所重 , 不惜身命 。 自采都山铁为二刀 , 铭曰‘万人’ 。 及羽败 , 羽惜刀 , 投之水中 。 ”这是反映关羽用刀的直接记载 。 当时的高级将领依然以剑作为自己的兵器和身份地位的象征 , 如南朝梁陶弘景在《刀剑录》中描述 , 孙权在黄武五年( 公元226 年) 造剑十口、刀万口 , 一方面说明当时战场上主要使用的短兵器已经变成了环首刀 , 另一方面也说明高级将领的随手短兵器依然是剑 。 因此这里“万人”刀应当指长柄大刀 , 不可能是短刀 。
至于以《三国志·关羽传》中记载的“刺颜良”(我们暂时不考虑刺可能为“剌”的误写)断言关羽不用刀而用长矛就更没有道理 。 从史书上看 , “刺”也经常被用来形容刀的运用 , 《汉书·苏武传》载 , 汉王朝派苏武出使匈奴 , 当匈奴逼苏武投降时 , “武谓惠等:‘屈节辱命 , 虽生 , 何面目以归汉! ’引佩刀自刺” , 可见刀是可以刺的 。 另外《三国演义》中描写的关羽斩颜良过程也是“手起一刀 , 刺于马下” , 显然即使是青龙偃月刀 , 也是可以“刺”的 。 许多学者认为刀不能刺 , 是因为他们根本不了解汉三国时期刀的形制 , 也不了解长刀的使用技法 。 汉朝骑兵多使用直刀 , 而非后世的弯马刀 , 正是因为直刀既能进行劈砍 , 也可以进行穿刺 。 穿刺会给敌人带来更加严重的伤害 , 一击就可以使敌人的战斗力丧失 。 长柄大刀或斩马剑同时具备劈砍与穿刺的功能 , 使用非常灵活 。 此外中国刀法内容丰富 , 灵活多变 。 大刀看刃 , 其基本刀法为持、扎、劈、砍、撩、反斩、平斩、切、扑、击、点、夹花、刺、抽、抹、单花、拖、拉、拨、拄、画、挂、挑、削、绞、架、挡等 。 由此可见刺击是长柄大刀同样具备的功能 。
支持关羽不可能用刀的人对于《三国志·关羽传》中关羽斩颜良的解读还有一个要点 , 及对于“斩其首还”的解释为关羽用长矛刺死颜良之后下马砍下颜良的脑袋后撤退 。 这种分析同样靠不住 。 我们知道正史上的白马之战并非小说中的两军对峙、关羽冲击堂堂之阵 , 也不存在袁军被关羽全都吓得停在原地不敢动的情况 。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可以“忽地下马 , 割了颜良首级 , 拴于马项之下 , 飞身上马 , 提刀出阵 , 如入无人之境” , 在正史中恐怕不太可能 。 正史上的白马战斗是曹操率兵对颜良部队进行的突袭 , 双方已经处于交战状态 , 而关羽的“斩首行动”属于突击 , 务求速战速决 , 因此关羽不一定具备下马砍颜良脑袋的条件 , 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 , 关羽多半需要在马背上完成所有工作 。 这样一来 , 这一条记载不但不能得出关羽同时使用环首刀和长矛的结论 , 反而旁证关羽使用的应该是一种兼具刺和砍功能的长兵器 , 且极有可能就是长柄大刀 。
当然 , 这种长兵器也不一定就是我们通常认识中的长柄大刀 。 毕竟有限的出土文物尚无法证实三国时代一定存在长柄大刀 。 不过魏晋时代的壁画证实 , 当时确实还存在另一种长刀 , 即仪刀 。 这种仪刀是一种长刃刀 。 长度大约在七尺左右(魏晋时代一尺大约23cm) , 史籍中亦有“晋宋已来谓之御刀 , 后魏曰长刀”的记载可作为对照 。
新探索(十三)关羽不用刀用矛?你以为的真历史真的符合历史?// //
《晋书·载记第三》中在描述东晋陈安的勇武时曾形容:“安与壮士十余骑于陕中格战 , 安左手奋七尺大刀 , 右手执丈八蛇矛 , 近交则刀矛俱发 , 辄害五六;远则双带鞬服 , 左右驰射而走 。 ”《资治通鉴》也记载了陈安“左挥七尺大刀 , 右运丈八蛇矛” , 这里正史明确提到了“七尺大刀” , 应当就是一种常用作仪刀的长刃环首刀 。 陈安时距离三国时代结束不过四十余年 , 距离关羽的年代也不过百年 。 由此推断 , 关羽多半在实战中也使用过长刃仪刀 。 当然 , 这并不是说关羽不会使用其它兵器 , 如前文所述 , 作为“万人敌” , 关羽理论上说具备熟练使用包括枪、矛在内大多数长兵器的能力的 。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了 , 正史上的关羽虽然使用青龙偃月刀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 但是使用长柄大刀的可能性是极大的 。 甚至有学者在文章中提出了如此看法:“偃月刀这个名称不是三国时出现的 , 它也不是用于战斗的 , 它是出现在三国之后 , 这是事实 。 但是没有谁敢说三国时没有与这种样子相似的刀 , 也许有这种样子的刀和后来的偃月刀相似 , 但不叫偃月刀 , 也就是说关羽所喜爱的武器虽不知道是不是那种样子 , 但是不叫“青龙偃月刀”古代的猛将们都会给自己打造一件不寻常的兵器 , 像偃月刀的那种刀在那时侯确实是稀罕物 , 关羽这种人用它也不稀奇 。 既然只是像后来的偃月刀 , 所以它就不是完全一样 , 偃月刀不能刺 , 关羽的刀就未必不能刺 , 也许它大部分像偃月刀 , 而前端却是尖头 , 这就能斩能刺了 。 既然是长柄的刀 , 就应该比较重 , 长柄的刀如果轻了就使不上劲 , 所以他爱用的应该是长柄的、偏重的、有较细的尖头的刀 。 ”这样看来 , 电影《赤壁》中关羽的兵器 , 反而可能是符合史实的 。
新探索(十三)关羽不用刀用矛?你以为的真历史真的符合历史?// //
电影《赤壁》中关羽的形象 , 其使用的木柄长刀与史实形象可能是符合
那么关羽使用青龙偃月刀的形象又是如何出现的呢?在后人心中 , 关羽已经不再是一个历史人物了, 而是一个万众崇拜的英雄 。 英雄在人们心中必然会有一个完美的形象 。 关羽作为一名威风凛凛的武将,要有一个合适的兵器才行,而偃月刀的特殊性尤其符合关羽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 。 而这一时期在民间, 关羽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也在迅速提升 。 在女真灭北宋、元灭南宋、满清灭明以及之后的一系列民族歧视政策出台之后 , 人们心中传统的华夷之辨和追求正统的思想和关羽匡扶汉室、忠义勇武的英雄形象联系一起,在这一时期, 关羽崇拜达到了高峰 。 明清时期的小说家也给关羽的兵器取了一个很威风的名字———青龙偃月刀 。
- 趣读丨微信新增表情火了,如果翻译成古诗词,你猜是哪句?
- 徐向前,在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
- 立春卦是新年第一卦,立春卦为什么重要?
- 皇甫谧幼年迁居新安县故居地考
- 爆竹声中辞旧岁,喜气洋洋庆新年
- 【云堡党建】2020新春慰问抗战老兵
- 广德新杭镇近代温州移民的一段记忆
- 皇甫谧幼年迁居的新安县为何会在今天河南义马?
- 白云机场客流创下历史新高
- 想起儿时那除旧布新的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