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松平容保到张勋——小议中日“义理观”的差别

周梦娜著

松平容保(1836-1893) , 是江户时代后期日本会津藩的末代藩主 。 作为挺幕派的重要人物 , 他就任了名为维护京都治安、实则旨在剿灭倒幕势力的“京都守护职”职务 , 并作为维新势力的敌人 , 先后参与了“禁门之变”、“鸟羽·伏见之战”、“会津战争”等多次战役 。 此外 , 他还设立了重要的特务兼暴力组织——“新撰组” 。


从松平容保到张勋——小议中日“义理观”的差别

从松平容保到张勋——小议中日“义理观”的差别// //

松平容保 , 会津藩主

这样的人物 , 以我们中国人的眼光来看 , 真可谓是“维新之敌” 。 “明治维新”是一次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变的重大改革 , 它成功地将“黑船事件”后逐步被迫开国、濒临成为西方列强殖民地的日本从危机中解救出来 。 以此为起点 , 日本竭力学习西方的各项政治制度、先进技术、教育理念 , 国力迅速崛起 。 短短30年后 , 日本就在“甲午战争”中打败了清朝海军 , 跻身世界强国之林 。


从松平容保到张勋——小议中日“义理观”的差别

从松平容保到张勋——小议中日“义理观”的差别// //

会津战争

而松平容保这样的人物 , 却偏偏与旨在保护和强大日本的“维新”作对 , 极力维护腐败没落和固步自封的幕府 。 依照我们的想法 , 在日本人眼中 , 他这种旧势力的代表 , 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角色 , 应该是被批判的对象 。 真实情况则不然 , 松平容保“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竭力维护幕府的行为 , 不仅广受世代传诵 , 人们甚至还将其与其麾下臣民以卵击石般的抵抗演绎成“会津魂” 。 著名作家司马辽太郎曾经说过:“想起会津 , 就感到日本这个民族还不是太无可救药 。 ”


从松平容保到张勋——小议中日“义理观”的差别

从松平容保到张勋——小议中日“义理观”的差别// //

张勋 , 定武军首领

反观中国 , 同样是报着“忠君”的理念 , 同样是反对当时相对先进的政治制度 , 同样是逆历史潮流而动——1917年 , 安徽督军张勋在北京拥立清废帝溥仪复辟 , 仅持续12天就宣布破产 。 “辫帅”张勋以及他的“辫子兵” , 则成为小丑一般的可笑对象而存在 , 并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

相似的情况还体现在西乡隆盛(1827-1877)身上 。 西乡隆盛是日本幕末最活跃的政治家之一 , 和木户孝允(桂小五郎)、大久保利通并称“维新三杰” 。 然而 , 这样一位赫赫有名的维新派代表人物 , 却因为对废除士族特权不满、“征韩论”不被接纳等原因 , 领导了明治十年(1877)2月至9月间的鹿儿岛士族反政府叛乱 , 史称“西南战争” 。 此次与维新政府斗争的结果 , 便是武士阶级的彻底覆灭 。 西南战争完结后 , 由天皇主导政权的军国主义国家建立 , 标志着日本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束 。


从松平容保到张勋——小议中日“义理观”的差别

从松平容保到张勋——小议中日“义理观”的差别// //

西乡隆盛

西乡隆盛后期领导没落的武士阶层发动叛乱 , 与维新政府对抗的所作所为 , 也可称得上是“维新之敌” 。 但是 , 这样一位人物 , 却也同样广受日本人景仰 , 称之为“庶民的英雄” , 还演绎出种种传说 。 他在1889年日本宪法颁布的同时获得特赦 , 并追赠正三位之官阶 。 明治三十二年(1898年) , 人们又在东京上野公园为他建立了一座铜像 , 供世人瞻仰 。 1977年西南战争一百周年纪念时 , 鹿儿岛还建立了“西乡南洲显彰馆” 。


从松平容保到张勋——小议中日“义理观”的差别

从松平容保到张勋——小议中日“义理观”的差别// //

同样是维护封建旧势力的利益 , 同样是反对当时相对先进的政治制度 , 同样是逆历史潮流而动 , 为什么日本的松平容保、西乡隆盛和中国的张勋在本国所受到的待遇却有天壤之别?这就要从中日截然不同的“义理观”来分析了 。

“会津魂”的核心是“舍命忠君” 。 松平容保严守着初代藩祖保科正之立下的家训——“会津藩为守护将军家而存在 , 如有藩主背叛 , 则家臣不可跟随” 。 这就是会津的立藩之本 , 他用臣民的鲜血与生命以及全藩的灰飞烟灭为代价 , 践行了这铁一般的准则 。

西乡隆盛贵为维新元老 , 却为了维护没落武士阶层的利益 , 发动了一场“以一郡对一国”的悲壮战争 , 并在中弹后“徐徐跪坐、俨然正襟、向东遥拜” , 最终以请人介错(砍头)的方式来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 也结束了这场战争 。 他的失败 , 宣告了日本武士阶层的彻底覆灭 。 也可以说 , 他是为了维护武士最后的荣光而坦然赴死的 。

松平容保忠于的是自己的“君” , 即幕府和将军;西乡隆盛忠于的是“武士阶层” 。 他们都是为了秉持自身的信念而竭尽全力 。 在他们眼中 , 为了自己所坚信的“义理”而奋战 , 即是正义 。 这也是日本传统武士道精神的体现之一 , 武士道是崇尚义理的战士之道 。 这种正义无关乎对错 , 无关乎国家 , 无关乎民族社会 , 只关乎自身所坚信的“义理” 。 我想 , 这就是松平容保和西乡隆盛在日本至今仍广受尊崇的原因 。

而在中国 , 人们所崇尚的是绝对意义上的“正义” , 是站在人类和社会历史高度上的正义 。 倘若某人所效忠或为之努力的对象是错误的 , 那么 , 该人物或势力的一切所作所为就都称不上正确 , 即使对其再忠诚 , 也至多算个“愚忠” 。 张勋所效忠的对象 , 是没落的封建统治者 , 他蚍蜉撼树般的行为所竭力抵挡的 , 乃是历史前进的滚滚洪流 。 在中国人的眼中 , 由于其根本的出发点是错误的 , 所以他的行为不仅得不到正面评价 , 反而成为了历史的笑柄 。

从松平容保、西乡隆盛到张勋 , 我们看到的是中日两国截然不同的“义理观” 。 中国人的“义理”是站在宏观历史的高度来看的 , 只有进步的、顺应历史潮流的、符合人类社会普世价值观的行为才称得上正义;而日本人的“义理” , 则是从微观历史的角度来衡量的 , 只要是秉承了个人或小团体所认可的价值理念 , 即使其与法律或普遍公认的社会准则相悖 , 也可称之为正义 。

一言以蔽之 , 中国人所奉行的是关乎国家、民族乃至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大正义” , 日本人所奉行的是涵盖个人信念、团体利益等的“小正义” 。 两种价值观无所谓高下 , 也无关乎对错 , 只因文化传统、历史沿留和国民的惯性使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