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生称之为圣人,司马迁称他为汉家儒宗,此人因顺时而动得高升
叔孙通是薛县人(今山东省滕州市官桥镇) 。 因知识渊博 , 擅长写文章 , 秦朝初期被任命为待诏博士 , 后来又被秦二世封为博士 。
公元前209年 , 陈胜武广起义反抗暴秦 , 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朝廷那里 , 秦二世急忙召集博士、儒生商议对策 , 三十多个博士、儒生们众口一词地建议赶快派兵去剿灭起义军 。 秦二世一听 , 气得脸都变形了 。
这时候叔孙通站了出来 , 对秦二世说道:"他们说的都不对 。 如今天下归为一统 , 各郡县的城池都已铲平 , 民间所有的兵器都已销掉 。 更何况现在上有英明的皇帝 , 下有完备的法令 , 派出去的官吏都效忠于职守 , 哪里还有什么人敢造反'呢!那些人不过是一群偷鸡摸狗的盗贼 , 何足挂齿!各地的郡守郡尉们很快就可以把他们逮捕问罪了 , 有什么可担心的!"秦二世一听 , 马山转怒为喜 , 于是惩罚了那些说造反的儒生 , 却唯独赏赐给叔孙通二十匹帛 , 一套服装 , 并授给他博士职位 。
儒生称之为圣人 , 司马迁称他为汉家儒宗 , 此人因顺时而动得高升// //
叔孙通回到居舍 , 那些儒生们都他拍马屁 , 叔孙通说:"各位不知道啊 , 我几乎逃不出虎口!"说完就卷起铺盖逃离了都城 , 躲到了老家薛县 。
对于叔孙通向秦二世所说的那番话 , 清代学者洪亮吉曾评价说:“秦之亡 , 亡于赵高 , 实亡于叔孙通一言 。 ”也即是说 , 秦朝灭亡 , 都说秦朝是因赵高而灭亡 , 但实际上 , 或者说是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亡于叔孙通的那番话 。 请问各位朋友 , 对于洪亮吉的这番评价 , 您是怎么看呢?
当时薛县已经投降叔孙通楚军 。 等项梁到了薛县 , 叔孙通便投靠了他 。 后来项梁在定陶战死 , 叔孙通就跟随了楚怀王熊心 。 怀王被项羽封为义帝 , 迁往长沙去了 , 叔孙通便留下奉事项羽 。 公元前205年 , 刘邦带领五个诸侯王攻进彭城 , 叔孙通就投降了刘邦 。 汉王战败西去 , 叔孙通也跟了去了 。
叔孙通本来总是穿着一身儒生服装 , 刘邦见了非常讨厌;叔孙通马山改变了自己的装扮 , 换上短袄 , 而且是按楚地习俗裁制的 , 刘邦见了他这身打扮 , 很是高兴 。
叔孙通投降刘邦时 , 跟随的儒生弟子有一百多人 , 但叔孙通从来不向刘邦推荐他们 , 而是专门推荐那些曾经聚众偷盗的勇士 。
儒生称之为圣人 , 司马迁称他为汉家儒宗 , 此人因顺时而动得高升// //
儒生弟子们都暗地骂他道:"跟了他这么多年 , 现在又跟着他投靠了刘邦 , 可是他不仅推荐咱们 , 还专门推荐那些奸狡之人 , 这是什么道理呢?"这些话很快就传到了叔孙通耳中 , 于是他就对儒生们说:"汉王正冒着利箭坚石争夺天下 , 你们自己想想 , 你们会打仗吗?能打仗吗?所以我现在只有先给他推荐那些能够冲锋陷阵、斩将拔旗的勇士 。 各位姑且等等我 , 我不会忘记你们的 。 "刘邦不久后也任命叔孙通当了博士 , 称为稷嗣君 。
公元前202年 , 刘邦在诸侯们的共同拥推之下于定陶称帝 , 叔孙通负责拟定仪式礼节 。 一向懒散放纵惯了的刘邦对君臣之间很多礼节都不适应 , 他不愿意受秦始皇所制定的那种严格的繁文缛节的约束 , 于是就在登基之后 , 取消了秦朝那些不必要的礼节 。 但是他手下那些草莽出身的英雄们本来就不太守法纪 , 仗着自己有功 , 更是忘乎所以 , 公然在宴会上饮酒争吵 , 相互邀功 , 吵得不可开交 。
更可怕的是 , 这些人喝醉酒后还大发酒疯 , 狂呼乱骂 , 拔剑相击 , 几乎要动起手来 , 闹得皇宫里一塌糊涂 , 天翻地覆 。 一旦这些人喝醉了 , 就连一国之君的刘邦也觉得束手无策 , 毫无办法 , 对他的权威没有丝毫的畏惧 。
儒生称之为圣人 , 司马迁称他为汉家儒宗 , 此人因顺时而动得高升// //
刘邦这才深刻地意识到 , 战争时期处理问题的办法在建国后已经不再适用了 , 现在需要的是大力整顿政府 , 赶快制定出一套新的、更适用的朝法礼仪和礼乐制度 。 到了这个时候 , 叔孙才终于站了出来向刘邦推荐儒生 , 他对刘邦说道:“儒生 , 虽然不能夺取天下 , 但他们却可以守住天下 。 我愿意到鲁地去 , 把儒生们征召来 , 跟我的弟子们一道 , 制定朝廷的礼仪 。 ”
可刘邦却非常担心这些礼节太难 , 自己学不会 , 也做不到 , 于是就试探着问叔孙通:“大概不会很难吧?”叔孙通说:“五帝的音乐不同 , 三代的礼制也不同 。 礼仪制度是适应时代、人情而给人们的言论行为作出规范的 。 我愿意结合古代的礼制和秦朝的礼仪 , 制定出一套当代的新的礼制 。 ”刘邦说:“你可以试着办 , 但要让大家容易了解 , 一定要估摸着在我能做到的情况下去制定它 。 ”
鲁国是先圣孔子的故乡 , 儒家学说的发祥地 。 那里浓厚的儒家文化氛围 , 造就了一代代数不清的儒家英才 , 使儒学在那里得到一脉相传的发展 。 叔孙通和其他只会背诵经书、不达时务的儒生不同 , 他非常善于察言观色 , 揣摩人的心思 。
儒生称之为圣人 , 司马迁称他为汉家儒宗 , 此人因顺时而动得高升// //
正是他及时看出了刘邦的心思 , 才提出制定朝仪 , 随后他就奉命到鲁地 , 征召儒生30多人 。 其中有两个儒生不肯来 , 他们说:“你叔孙通服侍的君主有将近十个了吧 , 你都是靠当面阿谀逢迎才得到亲近、富贵 。 现在天下刚刚平定 , 有些死去的人还没有来得及安葬 , 受伤的人还卧床不起 , 你又想制定礼乐了 。 你走吧!不要污辱了我们 。 ”
叔孙通笑着说:“你们真是腐朽的儒生 , 不懂得时代的变化 。 ”他就带着所征召的30个人往西到京城去 。 在长安 , 他带领这30个人 , 加上刘邦左右有学术修养的近臣和他的弟子 , 共100多人 , 在野外进行新的礼仪的演习 , 进行了一个多月 , 练习得差不多了之后 , 他们请刘邦来看 , 刘邦看了以后说:“这个我能做到 。 ”于是他命令臣子们练习 。 公元前200年 , 长安城中的长乐宫落成 , 群臣齐来朝见 , 第一次施行叔孙通等人制定的汉代礼仪 , 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有详细史料记载的朝拜仪式 。
据史书上讲 , 这一天天还没有大亮 , 朝拜皇帝的仪式就开始了 。 准备朝见皇帝的文武百官们 , 一个个披红挂绿 , 精神抖擞 , 按照官职的高低 , 在宫门外排成长队站立等候 。 廷中陈列着车骑步兵卫队 , 设置了各种武器和各色旗帜 。
儒生称之为圣人 , 司马迁称他为汉家儒宗 , 此人因顺时而动得高升// //
在一声传呼令中 , 殿下数百名官员站立在台阶两边 , 武将立于西边 , 文官立于东边 。 刘邦则乘舆出现 , 百官都举着旗帜 , 左右侍卫高呼“皇帝驾到” , 于是诸侯王以下依次奉贺 。 刘邦这天也特意打扮了一番 , 身穿崭新的龙袍 , 刚整过的胡须微微上翘 , 面色庄重 , 威严地看着下面站立两旁的众大臣 , 场面十分壮观 , 气氛肃穆 。 诸侯王、文武百官 , 无不震恐 。 大礼完毕 , 又大摆宴席 , 殿上的臣子们都俯身俯首、毕恭毕敬地按照尊卑的次序先后上朝 。
朝拜完毕 , 汉高祖要赏给大臣们饮法酒 , 大臣们把酒杯举到跟自己额头一样的高度 , 齐说道:“谢酒!敬祝皇帝万寿无疆!”这个万寿无疆 , 就是长生不死的意思 , 酒的量也很少 , 只是为了礼仪上的需要而已 , 绝不许喝醉 , 所以称为法酒 。 在朝拜过程中 , 御史负责检查 , 凡是在礼仪上出了差错的就要被卫士们带走 。 大臣们再也不敢像以前那样随便和皇帝吵闹了 , 他们一个个都做得十分认真 , 唯恐出了差错而被带下去 。 整个宴会自始至终都秩序井然 , 没有人再敢任意地在此时高声喧哗 。
刘邦看到这种情景 , 不禁感慨道:“今天才知道做皇帝的尊贵啊!”于是龙颜大悦 , 封叔孙通为太常 , 专职制定礼仪 。 这时 , 叔孙通趁机进谏 , 为参与制礼作乐的弟子们和儒生们求官 。 素来看不起儒生的刘邦在高兴之余 , 接受了叔孙通的请求 , 拜封儒生为郎 。 先前不理解叔孙通 , 甚至埋怨他的儒生们也终于心悦诚服 , 称赞他是圣人 。
儒生称之为圣人 , 司马迁称他为汉家儒宗 , 此人因顺时而动得高升// //
叔孙通后来官至太子太傅 , 他在太子的改废问题上誓死捍卫太子 , 影响到了刘邦的一些决策 , 为刘盈登上皇位立下大功 。 惠帝刘盈继位后 , 叔孙通继续担当太常之职 , 所以汉初的各种礼仪制度 , 全部出自叔孙通之手 。 司马迁曾评价叔孙通为“汉家儒宗” 。 (图片来源于网络)
- 西游中四大圣人个个法力超群,却为何避不出世?全都怕一位大神?
- 被“嫌弃”的孔圣人:你看,那个人活得好像一条狗
- 为什么说被称之为侠义化身的四大刺客死得不值
- 一个杂役,一个婢女,为何让圣人都自叹不如?原因让人陷入深思
- 傅说,中国历史上最早被尊奉为“圣人”的人
- 刘备以他高尚的品格,完善了诸葛亮,才造就了千古德才兼备的圣人
- 圣人李隆基“烂尾”启示录,早点遇到这个老“蚍蜉”会怎样?
- 他被称之为汉朝第一战神,可惜死的太早,死后被帝王封侯
- 有一个洪荒女圣人,地位在天帝之上,鸿钧见了也要叫一声母亲
- 《曾国藩:笨人的成圣之道》克己复礼,学做圣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