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圣王羲之难道只会写“兰亭集序”?在政治上还是一个理性的鸽派

前言

两晋在我国历史上是一段狼烟四起战火纷飞的年代 。

在彼此长时间的动乱对峙中 , 一方面社会经济秩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 另一方面文学艺术却奇迹般的得到了繁荣的发展 。

因此就像乱世出英雄的三国时代一样 , 两晋从来不乏名人雅士 。

而说到两晋时代的名人除了“闻鸡起舞”在军事领域颇有一番作为的热血青年祖逖刘琨以及写出了脍炙人口的“桃花源记”之一代文豪陶渊明外 , 还有一个人在我国也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 , 他的作品更是被历朝历代视作绝世珍品 , 下至富商豪贾 , 上至帝王将相都为之痴迷倾倒推崇至备 。

没错 , 此人写出千古名篇《兰亭集序》被誉为“书圣”的王羲之 。


书圣王羲之难道只会写“兰亭集序”?在政治上还是一个理性的鸽派

书圣王羲之难道只会写“兰亭集序”?在政治上还是一个理性的鸽派// //

△“书圣” , 鸽派政治家王羲之

但在我看来 , 兰亭集序的诞生其实是王羲之官场不顺 , 政治失意背景下一个意外衍生品 。 为什么这么说呢?且听我慢慢讲述 。

一、闲逸:不欲为官而不得的才子

王羲之 , 字逸少 。 出自东晋时期的名门望族 。 叔父乃是东晋的肱股之臣宰相王导 。

幼年时的王羲之就表现出了惊人的书法天赋 , 长大后更因为写得一手洒脱飘逸风格迥异令人赞不绝口的好字而扬名于外 。

及长 , 辩赡 , 尤善隶书 , 为古今之冠 , 论者称其笔势 , 以为飘若浮云 , 矫若惊龙--《晋书·王羲之传》

出身豪门 , 才华横溢 , 名声在外的王羲之很快便引起了当政者的注意 。 正所谓“学而优则仕” , 他被征任为大将军庾亮的一名参军 。

庾亮特别看好这个后生 , 所以临终前举荐王羲之为江州刺史 。 从此以后尽管朝廷多次征召他入京担任要职都被他一再回绝 。


书圣王羲之难道只会写“兰亭集序”?在政治上还是一个理性的鸽派

书圣王羲之难道只会写“兰亭集序”?在政治上还是一个理性的鸽派// //

△风光秀丽的江南景色

频召为侍中 , 吏部尚书 , 皆不就--《晋书·王羲之传》

对此扬州刺史殷浩出于对王羲之的器重也修书一封劝王羲之成人之美接受朝廷调用 。

王羲之看完在书信中回复到:“我从来都没有要入朝为官的兴趣 。 所以当初王丞相欲让我进入宫廷中任职都被我发誓拒绝了 , 因此我屡征不就并非心血来潮故作姿态 。 ”

“虽然如此我也心怀家国之志想要报效朝廷 。 倘若让我出使关陇巴蜀之地 , 即便道路险远也定当在所不辞”

羲之遂报书曰:“吾素自无廊庙志 , 直王丞相时果内吾 , 誓不许之......若蒙驱使 , 关陇、巴蜀皆所不辞”--《晋书·王羲之传》

二、政见:理性的鸽派--反对北伐

上面那封书信其实就暗含了王羲之的政见:希望亲力亲为通过外交手段安抚四方 , 而非刀光剑影血肉横飞的战争 。


书圣王羲之难道只会写“兰亭集序”?在政治上还是一个理性的鸽派

书圣王羲之难道只会写“兰亭集序”?在政治上还是一个理性的鸽派// //

△古代战争

正所谓在其位谋其政用 。 用和平手段来争取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安心发展国内经济政治民生也成为王羲之一贯的追求 。

所以在面对朝廷官员不和以及对北方各个政权无休止的战争时 , 王羲之才会在书信中深切表达自己的规劝与忧虑:

时殷浩与桓温不协 , 羲之以国家之安在于内和 , 因以与浩书以戒之--《晋书·王羲之传》

殷浩置若罔闻 , 等到其第一次北伐王羲之同样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劝其放弃此次军事行动 , 殷浩依然不听 , 不出所料的晋军大败而回 。

心有不甘的殷将军没过多久便又组织起第二次北伐 , 得到消息的王羲之再也坐不住了 , 这一次他在书信中长篇大论毫不客气一针见血的指出了东晋所面临的种种问题 , 希望前者迷途知返:

①他指出朝廷中手握大权的内外官员为政态度极不端正 , 做事缺乏长远规划和深谋远虑 。 不仅如此还勾心斗角打着各自不为人知的小算盘:

自寇乱以来 , 处内外之任者 , 未有深谋远虑 , 括囊至计 , 而疲竭根本 , 各从所志--《晋书·王羲之传》 。

这导致了什么严重的后果呢?


书圣王羲之难道只会写“兰亭集序”?在政治上还是一个理性的鸽派

书圣王羲之难道只会写“兰亭集序”?在政治上还是一个理性的鸽派// //

△江南烟雨

首先是浪费了时间精力金钱人力物力却没有做成一件像样的事情:

无一功可论 , 一事可记--《晋书·王羲之传》 。

②统治者骄傲自大刚愎自用 , 闭塞言路自以为是 , 由此将国家推入危险的境地之中 。 为此“食肉者”必须为此承担领导责任:

忠言嘉谋弃而莫用 , 遂令天下将有土崩之势...任其事者 , 岂得辞四海之责--《晋书·王羲之传》 。

③国家军事力量因为常年战争变得疲弱不堪 , 物资匮乏进一步导致战斗力及掌控力下降:

今军破于外 , 资竭于内 , 保淮之志非复所及...自长江以外 , 羁縻而已--《晋书·王羲之传》 。

④军事行动成效难测且道路艰苦 , 军需补给困难:

今功未可期...千里馈粮 , 自古为难 。 况今转运供给 , 西输洛许--《晋书·王羲之传》 。

⑤吏治腐败 , 公饱私囊已成常态:

仓督监耗盗官米 , 动以万计...近检校诸县 , 无不皆而--《晋书·王羲之传》 。

⑥赋役繁重 , 苛政横行 , 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中:

朝廷赋役繁重 , 吴会尤甚...百姓流亡 , 户口日减--《晋书·王羲之传》 。

说完了问题接着阐述解决的办法:与民休息 , 废除苛政 , 收缩防御 , 平息战争 , 全力关注国内当前棘手的问题:

思布平政 , 除其烦苛 , 省其赋役...暂废虚远之怀 , 以救倒悬之急--《晋书·王羲之传》 。

这里引用的有些是说给扬州刺史殷浩听的 , 有些则是说给会稽王司马昱(后来的简文帝)和权臣谢安听的 。 然而这些肺腑之言都没能引起高层足够的重视 。


书圣王羲之难道只会写“兰亭集序”?在政治上还是一个理性的鸽派

书圣王羲之难道只会写“兰亭集序”?在政治上还是一个理性的鸽派// //

△后来组织领导了“淝水之战”的东晋权臣谢安

其实也并不意外 。 他希望国内政通人和 , 积极防御 , 努力发展 , 徐求后图的为政方针也就决定了王羲之在政治上是个不折不扣的鸽派 。

虽然这种鸽派不是卑躬屈膝的软弱 , 也不是割地赔款的卖国 , 而是恰恰源于他长期在地方任职所接触到的下层人民困苦生活现状而得来的理性思考 。

尽管这种思想在当时整个东晋核心统治阶层狂热的战争情绪中是难能可贵的一丝冷静 。 但这毕竟与国家的主流意识相悖 , 所以无人理会采纳便在情理之中了 。

也许是自东晋建国以来被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打压的太久心里憋着万千的不忿与怒火 。

在二十七年后的康帝建元元年(公元343年)七月 , 随着后赵政权陷入内忧外患的深渊 , 东晋统治者在一份诏书中开始迫不及待的将主动北伐提上帝国的军事日程:

......中原之事 , 宜加筹量--《晋书·康帝本纪》

这段时间客观来说确实是东晋外部环境最好的时期 。 强敌后赵内乱不断且东西两线作战 , 西南李氏政权也陷入到争权夺利的泥沼无法自拔 。

但结果呢?从349年至359年十年间里的七次北伐 , 东晋实际并没有占到多少便宜 , 甚至是输多赢少 。

三、尾声

居庙堂之高而不知百姓生活之糟 。 在当时的情况下王羲之所上之言虽然句句在理 , 但却被当作耳旁风弃之不用无疑增加了心高气傲的王羲之在政坛上的挫败感 。


书圣王羲之难道只会写“兰亭集序”?在政治上还是一个理性的鸽派

书圣王羲之难道只会写“兰亭集序”?在政治上还是一个理性的鸽派// //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所以他最终选择不问世事的归隐 。 晋穆帝太和九年(公元953年)春在费劲口舌数次上言无效的情况下 , 心情苦闷的王羲之和朋友们在景色优美的会稽游山玩水时写下了千古名篇 ,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

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晋书·王羲之传》 。

以文明志 。 何志?不复为官之志!

同年十一月 , 不听劝告的殷浩再次大败而回 , 但这一次又关寄情山水悠哉悠哉的王羲之什么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