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降不祥,为何还是有这么多名将这样做?他们遭报应了吗?

军功授爵制的出现和广泛运用于战争当中 , 将斩获首级和功勋大小挂钩在一起 。 自商鞅变法后 , 秦国士卒上阵杀敌 , 人人都系有一类似皮带的东西 , 用作挂敌人首级 , 以待战后军法官查验记录 。 导致士兵们杀红了眼什么都不顾 , 就算敌方有人投降也不停止杀戮的脚步 , 那一条条生命成为他们眼中的珍宝 。 杀降不祥这一说法早在春秋战国便有 , 风靡一时 , 除长平之战外 , 基本很少有大规模杀降俘的恶劣事件 。 杀降不祥看似是一种现代科学中的封建迷信 , 可还是有很大道理的 , 尤其是在古时候 , 但为何还是有那么多名将选择这样做呢?他们遭报应了吗?


杀降不祥,为何还是有这么多名将这样做?他们遭报应了吗?

杀降不祥 , 为何还是有这么多名将这样做?他们遭报应了吗?// //

杀降不祥 , 其实应当还有后一句 , 十分搭对的后续“活千人者封子孙” , 杀死投降的人不吉利会有恶报 , 使千人存活下来可福及子孙后代 。 杀降在乱世是极其普遍的现象 , 硬性的刑法规范不了他们 , 何谈道德规范 。 杀降的原因有很多 , 古时名将这样做由他们的道理 。

比杀降更过分的是屠城 , 还不是有那么多人做了 。 杀降有着以下这么几个大优点:一是打击削弱敌方有生力量 , 让被俘虏的降卒不能重归以前的部队;二是节约粮食 , 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三是减轻辎重 , 不用带着他们到处跑;四是不用分散力量控制战俘;五是可以快速前进不受阻碍 , 一劳永逸 。


杀降不祥,为何还是有这么多名将这样做?他们遭报应了吗?

杀降不祥 , 为何还是有这么多名将这样做?他们遭报应了吗?// //

战国最著名的杀俘事件正是“秦赵长平之战”的白起 , 四十五万人被先杀后埋 , 只放归240名年纪尚小的士兵去报信 。 当时各诸侯国的人看向对方的眼光有点类似如今中国人看越南、缅甸、老挝、朝鲜、韩国、俄罗斯等国家一般 , 并不是像秦始皇统一后的百姓共有的华夏观念 。 若白起不坑杀他们 , 首先粮食不够 , 第二没法将其转换为秦兵 , 第三数量太多看管难度过大 。 从这方面看 , 白起杀降是有他自身的道理 , 作为秦军统帅无可厚非的选择 。

巨鹿之战项羽杀降 , 同样是差不多是这个道理 , 可以另外加上一个泄愤的原因 , 自己的愤恨和麾下将士的愤恨 , 九死一生才赢下这场战争 。 汉武帝朝的相面师王朔曾言李广难封就在于他杀降 , 《史记-李广传》:祸莫大于杀已降 , 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 。 还有三国的曹操屠徐州 。

成吉思汗的蒙古铁骑能纵横天下 , 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在战争结束后他杀光没及时投降的俘虏 , 震慑敌人 。 大部分杀降是发生在普通士兵身上的 , 因为他们需要人头记战功 。 当然了 , 也有的将军杀降是兴趣爱好 , 比如明初的常遇春(他根本不管杀降祥不祥) , 给朱元璋带来过大麻烦 。


杀降不祥,为何还是有这么多名将这样做?他们遭报应了吗?

杀降不祥 , 为何还是有这么多名将这样做?他们遭报应了吗?// //

战场杀戮见惯了人头落地 , 生离死别 , 对杀降不祥这事多少有点免疫没感觉 , 因为他们直面过死亡 , 有过直观感受 , 这些降卒曾经是想置自己于死地的敌人 , 杀了就杀了 。 杀降 , 对朝廷皇帝大臣和民间百姓士子是一种十分残忍的事 , 觉得要是自己肯定不会这样做 , 认为这样会祸害自己和子孙后代 , 仅此而已 。

许多知道杀降不祥仍旧这么做的 , 大都是名将 , 不然没这么大的气魄和胆识 , 更没那么大的勇气被人指指点点、史书黑化 。 杀降不祥真的是迷信吗?那些名将遭报应了吗?白起被秦昭襄王因小事赐死 , 项羽被五人分尸 , 李广羞愧自杀 , 曹操一生被头痛折磨 , 铁木真征战途中突然离世 , 常遇春四十岁毫无征兆地病卒 。


杀降不祥,为何还是有这么多名将这样做?他们遭报应了吗?

杀降不祥 , 为何还是有这么多名将这样做?他们遭报应了吗?// //

总结一下就是:杀降不祥真是有点道理 , 古来如此多的名将杀降 , 最终结局都不太好 , 尤其是常遇春 , 不仅害死自己 , 还遗祸子孙 。

后话:北宋初年 , 朝廷定下“禁止杀降”的律条 , 数代帝王也强调此事 , 一经发现要求严惩 , 产生的效果很明显 , 有利于政局和统治的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