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伙计到决裂——巴顿和艾森豪威尔的故事

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这样评价巴顿:他“带着象牙柄的手枪 , 粗大的雪茄和指挥坦克向前冲锋时的污言秽语就像注册商标一样贴满了欧洲战场的每个角落”;艾森豪威尔则“像和面师一样把英国人、法国人和美国人 , 甚至后来的俄国人和在一起 , 再把他们推到希特勒的面前” 。 在走向决裂前 , 这两位性格迥异的名将曾经保持了23年的友谊 。 有人认为:他们的友谊“是二战欧洲战场胜利的关键” , 因为如果没有艾森豪威尔的庇护 , 巴顿不可能得心应手地指挥作战 , 而没有巴顿 , 艾森豪威尔不可能如此快速地横扫德军 , 取得辉煌战绩 。


从老伙计到决裂——巴顿和艾森豪威尔的故事

从老伙计到决裂——巴顿和艾森豪威尔的故事// //

巴顿(右)和艾森豪威尔(左)

一切还只是个开始

1919年秋天 , 一战结束 , 巴顿从欧洲战场回国 , 在米德堡任第304轻型坦克旅旅长 , 而艾森豪威尔也正好在当地担任一个马克Ⅷ型坦克营的营长 。 此前 , 他们两人并不陌生 。 一战期间 , 艾森豪威尔建立了美国第一个坦克训练营 , 巴顿纵横欧洲战场的时候 , 麾下的许多军官和士兵都来自这个营 。 这批人训练有素 , 在巴顿的装甲部队里脱颖而出 , 巴顿也因此非常希望和他们的教官见上一面 。 而对于艾森豪威尔来说 , 巴顿是一个众人皆知 , 令他羡慕的英雄 。

艾森豪威尔和巴顿一见如故 , 两人经常凑在一起探讨关于未来战场力量发展趋势的问题 。 通过交谈 , 巴顿惊喜地发现 , 艾森豪威尔也希望美军建立大规模装甲部队 , 志同道合极大地增加巴顿了对艾森豪威尔的好感 。 1920年的春天 , 两人参加了陆军部组织的一次装甲部队远程机动演习 , 这次演习在美国庞大的公路网上进行 , 总共行程达一万多英里 , 使他们积累了大量关于装甲部队机动与突防战术的经验 。

为了倡导他们的战术思想 , 艾森豪威尔和巴顿还分别在著名的《步兵》和《骑兵》杂志上发表文章 , 描绘大规模发展装甲部队的美好前景 。 但是 , 他们却没有意识到 , 这对当时美军的战术理论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 他们因此受到了陆军总长的不点名“告诫” , 差点被请出军队 。 1920年 , 美国政府颁布了新的国防法案 , 该法案规定 , 坦克兵配属步兵 , 不再作为独立的兵种存在 。 巴顿和艾森豪威尔的希望落空了 , 巴顿又不愿加入步兵 , 只好挥泪告别了坦克兵 , 重返原来的骑兵部队 。 患难之际见真情 , 离去时两人不免唏嘘感叹了一番 。

后来 , 众多的历史学家都认为 , 艾森豪威尔和巴顿在米德堡的短暂相聚 , 极大地改变了两个人一生的发展道路 , 这在艾森豪威尔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 因为正是在这段与巴顿共事的日子里 , 艾森豪威尔通过他认识了军界要人康纳将军 , 并有机会在他面前一展才华 。 1942年 , 康纳把艾森豪威尔调到了巴拿马 , 后来又送他上了陆军指挥学院(即西点军校) , 为他跻身美军高层打下了关键性的基础 。

在艾森豪威尔就读西点军校期间 , 巴顿对他关怀备至 。 巴顿从西点军校毕业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 还获得过队列训练的冠军 。 他把自己在校时积累的一百多页学习心得寄给艾森豪威尔 , 并不断写信勉励他 。 当艾森豪威尔最终不负所望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毕业的时候 , 巴顿高兴地在信中写道:“我深信你一定会取得好成绩 , 但没想到是第一 。 我真心地为你的成功感到高兴 。 ”


从老伙计到决裂——巴顿和艾森豪威尔的故事

从老伙计到决裂——巴顿和艾森豪威尔的故事// //

巴顿比艾森豪威尔大5岁 , 他出身于豪门贵族 , 其先人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一位准将 , 乔治?华盛顿的挚友 。 巴顿热爱读书、运动 , 为人大方、热情 , 充满活力 , 在政界和军界颇有人缘;而艾森豪威尔出身平民 , 待人宽宏大度 , 办事谨慎 , 与人的交往总是谦逊有礼 。 美国著名的军史学家安布罗斯认为 , 巴顿“是一个具有美国南方沙文主义、浪漫主义的军人” , 对美国完美主义的认识使他极具感性 , 这也是最终使他在战场上达到艺术化发挥的终极源泉 , 然而他也注定与战略性将领无缘 。 而艾森豪威尔完全靠自己的拼搏才加入军队 , “是一个当参谋的好料子” , 两人在性格上的不同虽然没有影响到他们建立友谊 , 但却埋下了产生分歧的伏笔 。

裂缝是这样产生的

米德堡别后 , 两人在枯燥无味的生活中辗转沉浮 。 艾森豪威尔一直在各种不同的参谋岗位上徘徊 , 先是在康纳将军手下 , 而后又在美军驻菲律宾的参谋部里当差 。 而巴顿除了在战争学院深造了一次以外 , 同样无所事事 。 1940年 , 艾森豪威尔从菲律宾回国 。 他意外地收到了已是第2装甲旅旅长巴顿的来信 。 组建大规模装甲部队的构想使巴顿对艾森豪威尔惺惺相惜 , 他力邀后者到他的部队任职 , 艾森豪威尔立刻殷勤地回信表示 , 他早就想回装甲部队工作了 , 特别是“能够与你一起” 。 但是 , 军事当局拒绝了艾森豪威尔的申请 , 认为他没有“胜任坦克部队工作”的足够经验 。 尽管调动不遂 , 但艾森豪威尔对巴顿的提拔感激涕零 。

1941年 , 美军举行大规模演习 , 两人再次聚到了一起 。 这次演习中 , 艾森豪威尔被当时任陆军参谋长的马歇尔看中 , 调到了作战部 。 从此 , 艾森豪威尔平步青云 , 到1942年6月美国参加反法西斯战争时 , 艾森豪威尔已被擢升为美军欧洲战场司令 , 成为巴顿的直接领导 。

两人的首度合作是在1942年11月盟军对北非发起的“火炬”作战行动中 。 两人言行默契 , 看法一致 , 合作非常愉快 。 巴顿在北非登陆成功迫使法国维希政府停火 , 为艾森豪威尔充当了一次“救火队” , 解救了在突尼斯被隆美尔大败的美第2军 。 艾森豪威尔频频来电 , 对巴顿精妙的指挥才能大加赞扬 , 用尽了朋友加上司的华丽词藻 。

但是 , 当北非战场的作战如火如荼之时 , 巴顿却准备把他的军长职务移交给他的副手 , 自己则返回摩洛哥策划指挥西西里登陆战役 。 艾森豪威尔得知消息 , 第一次意识到了大名鼎鼎的巴顿的臭脾气 , 他没有想到 , 这位声名显赫的英雄式的将领行事如此不顾后果!他立即给巴顿致电:“不要凭一时冲动说话 。 ”这是他们的友谊第一次出现不和谐音 。

不久 , 巴顿为艾森豪威尔招来了真正的麻烦 。 1943年8月10日 , 巴顿在西西里岛第93后方医院视察时 , 一名叫保尔?贝雷特的士兵说自己有神经方面的疾病 , 害怕炮弹的爆炸声 , 巴顿勃然大怒:“他妈的 , 你完全是一个胆小鬼 。 ”接着重重地扇了他一个耳光 , 说:“你是集团军的耻辱 。 你应该被枪毙 , 我现在就要枪毙你 。 医生 , 把这狗杂种赶出医院 。 ”并作势拔枪 。


从老伙计到决裂——巴顿和艾森豪威尔的故事

从老伙计到决裂——巴顿和艾森豪威尔的故事// //

此事很快就传到艾森豪威尔耳朵里 , 他感到非常惊讶 , 似乎这是一个他不认识的巴顿 。 他立刻电令巴顿向被打士兵和整个第7集团军道歉 , 巴顿也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 , 立即照指示做了 。 但是 , 事情并未到此结束 。 一位采访人员把“打耳光”事件在美国国内进行了披露 , 立即引起一场轩然大波 , 许多人要求把巴顿赶出军队 , 指责陆军部用人不当 , 败坏了美国陆军的荣誉 , 美国陆军高层受到了极大的压力 。 但是受到最大压力的还是艾森豪威尔 , 很长一段时间 , 他为了处理此事大为头痛 , 甚至影响了作战指挥 。 这一事件使艾森豪威尔感到疲惫不堪 , 并开始思考两人的关系该向何方发展 。 巴顿也认识到了两人友谊岌岌可危 , 他在事后给妻子的一封信中写道:“我容易激动的性格在我和艾克之间造成了一些麻烦 。 ”

由于艾森豪威尔的力保 , 巴顿留在了指挥岗位上 。 但事后 , 艾森豪威尔说:“巴顿有糟糕、鲁莽的性格 , 任何时候我都不可能把他提升到集团军以上的职务 。 ”艾森豪威尔需要的将领不一定像巴顿那样会打精妙绝伦的仗 , 却绝不会给他的上司带来灾难 , 至少不会使他难堪的 , “他宁可要一只稳握在手的麻雀 , 也不要在空中飞翔的鹰” 。

鉴于巴顿口无遮拦 , 艾森豪威尔警告他不要对公众发表讲话 。 但是 , 一向我行我素惯了的巴顿在“打耳光”事件后不久 , 再次将艾森豪威尔推到了两难境地 。

1944年4月26日 , 欧洲登陆战迫在眉睫 , 巴顿在英国纳兹福德的一次集会上发表了长篇讲话:“统治世界是英国和美国在战后的既定目标 , 当然这也是苏联的目标 。 ”美国再次掀起了“声讨巴顿”的高潮 。 反对总统罗斯福的右翼分子引用他的讲话来攻击政府与苏联的合作政策 , 使罗斯福非常尴尬;有的议员则攻击巴顿是“国务院的助手” , 指责他干预政治;亲苏的左派势力也谴责他污蔑“盟友” 。 几乎所有人都从巴顿的讲话中找到了错误 。

艾森豪威尔怒不可遏 , 他再次处在了暴风雨的最前沿 , 美国政府和军界的许多人都要他撤消巴顿的第3集团军军长职务 , 甚至在“打耳光”事件后出力保过巴顿的马歇尔也要求他“酌情”处理 。 5月2日 , 他向巴顿表达了强烈不满 , 要不是他还需要巴顿对加莱佯攻 , 以吸引德军主力 , 巴顿可能已被一脚踢回了国 。 但这次他保住巴顿 , 只源于他对后者“优秀作战能力的信任 , 而不是因为其他原因” 。 在艾森豪威尔的心中 , 他与巴顿的友谊已画上了句号 。

1944年初 , 曾是巴顿副手的布莱德利已是登陆部队美军第12集团军群的司令 , 而巴顿只谋到了其下辖的第3集团军司令 , 这个职务还是艾森豪威尔的“恩赐” 。 对巴顿受到的不公正待遇 , 他的参谋人员满腹怨言:“他们利用巴顿的天真和求战心切 , 从他身上榨取最大的油水 , 但同时又把他压在下面 。 ”的确如此 , 巴顿才不管是否名正言顺 , “他妈的 , 只要给我仗打 , 让我指挥一个排也行 。 ”

巴顿也逐渐感到了艾森豪威尔的态度变化 。 在攻占布列塔尼半岛的战斗中 , 巴顿的部队浴血奋战 , 但最后艾森豪威尔却将功劳算在了布莱德利头上 。 接着 , 艾森豪威尔“露骨”地把法国第2装甲师从巴顿的第3集团军编制内强行划给布莱德利的第1集团军 , 使布莱德利以解放巴黎载入史册 , 而为攻占巴黎创造了关键战机的巴顿留下了终生遗憾 。 随后 , 巴顿再一次充当了艾森豪威尔的“救火队” , 率军神速北上 , 解了巴斯托尼的围 , 为粉碎德军的反扑立下了头功 , 但艾森豪威尔对巴顿部队作表面慰问时 , 竟只字未提巴顿 。 艾森豪威尔特别懂得与他所指挥的高级将领搞好关系 , 从不用生硬的态度对他们说话 , 但巴顿是他惟一没有任何顾虑的人 , 如果需要他可以毫不犹豫地说“不” 。

巴顿终于感到了艾森豪威尔对他军人荣誉感的侮辱 , 尤其是他当面称赞根本没有多大功劳的布莱德利 , 巴顿心里留下永远无法消除的创伤 。 巴顿对艾森豪威尔的不满之辞增多了 , 有一次 , 他讽刺艾森豪威尔对待英国人的软弱态度时说:“他妈的 , 艾克真是英国最好的将军 。 ”但在公开场合 , 他还是极力维护艾森豪威尔的权威 , 称赞他为维护盟军的团结所作的努力 。

真正导致两人的完全决裂是在1945年8月 , 巴顿又一次没管住自己的嘴巴 , 他不仅公开反对艾森豪威尔关于解除德军武装的看法 , 而且在一次采访人员招待会上掉进了一个采访人员的“话语陷阱” , 称美国的共和党和民主党与纳粹党没有什么分别 。 世界哗然 , 而他的“艾克”终于抡起大斧 , 果断地砍掉了巴顿第3集团军司令头衔 , 宣布他回国 。 这对巴顿来说 , 意味着他一生所钟爱的军旅生涯的结束 。

艾森豪威尔为了给他以前的好友一个台阶下 , 又任命他为“第15集团军司令” , 但谁都知道这个所谓的“第15集团军”只是一个负责编写战史的空架子 。 巴顿拒绝了这一任命 , 他懂得了亨利亚当斯的一句名言:谋权之友易于失 。

回国后没多久 , 热衷枪炮的巴顿就在一次打猎途中因车祸身亡 , 结束了他充满坎坷和英雄色彩的一生 。 艾森豪威尔在总统大选中胜出 , 成为继杜鲁门之后的美国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