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外战难得的亮点——宋夏134年战争始末

两宋延绵319载 , 以经济繁荣和文化昌盛傲视历代王朝 。 英国人安格斯·麦迪森曾经统计过 , 在真宗年间 , 北宋的GDP达到了265亿美元 , 约占当时世界总量的23% , 人均GDP为450美元 , 均为世界首位(《世界经济千年统计》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而且数两宋19为帝王 , 虽然贤愚有别 , 但总体上相对其他王朝施政宽和、开明 , 没有造成大规模的叛乱 , 更没有出现严重的权臣(阉宦)擅政和军阀割据 , 因此到了徽宗宣和六年 , 中国人口第一次突破了1亿大关(《中国人口史·第三卷·辽宋金元时期》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陈寅恪先生因此赞道:“华夏民族之文化 , 历数千载之演进 , 造极于赵宋之世 。 ”(《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

不过两宋也不乏为人诟病之处 , 尤其是军事力量的孱弱使其始终未能完成对于华夏故土的大一统 , 甚至两次亡于外患 。 虽然“靖康之耻”与“崖山蹈海”在性质和意义上截然不同 , 但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不是被内乱摧毁的王朝 , 割地、岁币、称臣成了两宋摆脱不掉的丑陋标签 , 对外之软弱无力堪称中华上下五千年中的一朵奇葩 , 于是“弱宋”这顶大帽子也是一戴千年 。 (虽然南宋看上去有点冤)


北宋外战难得的亮点——宋夏134年战争始末

北宋外战难得的亮点——宋夏134年战争始末// //

两宋从未实现大一统 , 只能算是“三国鼎立”

不过 , 两宋虽然先后被契丹人、女真人和蒙古人各种花式吊打 , 不过在与西夏党项人的战争中 , 北宋君臣却表现出少有血性和硬气 。 虽然因为重用文臣瞎指挥和自己的小身板不够硬实 , 北宋在与西夏的征战中赢少败多 , 但是胜在坚持不懈 , 从太宗到徽宗年间关西沿边各路始终战火不绝 。 要不是突然爆发的靖康之变打断了这一进程 , 北宋凭借其充沛的国力活活的拖跨西夏、甚至将其灭国也未可知 。

整个北宋一朝 , 除了太祖没遇着和钦宗没赶上趟儿之外 , 从太宗到徽宗这7代皇帝、历134年都在与西夏党项人征战不休 。 其中双方出动兵力达数万人以上的大战就有16次之多(详见下表) , 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


北宋外战难得的亮点——宋夏134年战争始末

北宋外战难得的亮点——宋夏134年战争始末// //

做表不易 , 有失误处还请谅解第一阶段:太宗和真宗两代从追打李继迁到被迫退守 , 见证了北宋军力的衰退 。

北宋立国之初 , 无论国力军力都处于鼎盛时期 , 党项人首领李彝兴也遣使入贡 , 被宋太祖加封为太尉 。 此后从李彝兴到李克睿、李继筠都比较恭顺 , 待传至李继捧时 , 正逢太宗灭北汉 , 李继捧慑宋之威 , 自请入朝 , 并献出银、夏、绥、宥四州 。

继捧之弟李继迁不服 , 亡走地斤泽 。 于是永熙二年太宗首次对党项人用兵 , 逐走李继迁 , 收复银、麟、夏三州 , 拉开了宋夏之战的序幕 。


北宋外战难得的亮点——宋夏134年战争始末

北宋外战难得的亮点——宋夏134年战争始末// //

本想贴《熙陵幸小周后图》 , 怕影响不好……

此后李继迁屡降屡叛 , 太宗遂于淳化五年和至道二年派遣大将李继隆两征李继迁 , 但是战果不大 , 到了至道三年太宗崩、软骨头的真宗继位之后 , 更是将他爹取得的战果全赔了回去 。

太祖、太宗时期 , 正值北宋军力最盛之时 , 但无论是北征契丹还是西讨党项 , 要么无法取得像样的战果 , 要么就是大败 。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北宋在丧失了养马之地后 , 只能以步兵军阵应对西北二虏的骑兵 , 这就造成了胜则追之不及 , 稍有小挫便可能在对方的骑兵骚扰、围堵下溃散 , 继而兵败如山倒的局面 。 这也是终北宋一朝都无法解决的问题 。 第二阶段:仁宗的苦苦支撑 , 虽然败绩卓著 , 但是挡住了西夏极盛期的扩张 。

今人对于宋夏之战的观感大体为夏攻宋守 , 而且认为泱泱中华上国居然向一个困守西北的蕞尔小国“岁赐” , 简直是奇耻大辱——其实这种印象和认识基本来自于仁宗一代 , 而且是片面的和被歪曲过的 。

个人以为 , 仁宗对于西事有功有过 , 大体相当 , 甚至功大于过 。

先说仁宗西事之过 。 其实这事要怪得先怪在真宗头上——自李继迁被潘罗支杀死之后 , 党项势力大衰 , 继迁之子李德明不得不向宋、辽两国称臣 。 若此时真宗延续太宗时的积极进攻战略 , 一举平息党项之患并非妄想 。 可惜真宗是个软骨头 , 就像将澶渊之战的大好形势化为一纸屈辱的盟约一样 , 这一次他又选择了弃战议和 , 给了李德明休养生息、恢复实力的机会 。


北宋外战难得的亮点——宋夏134年战争始末

北宋外战难得的亮点——宋夏134年战争始末// //

北宋孱弱的罪魁祸首 , 其实是重度骨质疏松症宦者、宋真宗赵恒

仁宗初期继承了真宗的政策 , 甚至坐视党项西征回鹘 , 尽取河西之地 。 至此 , 党项已从一个仅有6州之地的地方势力 , 扩张成了坐拥20州、实力仅次于宋辽的一方诸侯 , 并于宝元元年建国 。 可以说 , 正是真宗、仁宗的绥靖政策 , 使得党项由肘腋之疾变成了北宋的心腹之患 , 此为仁宗最大之过 。


北宋外战难得的亮点——宋夏134年战争始末

北宋外战难得的亮点——宋夏134年战争始末// //

“宽仁少断”是赵祯的标签 , 仁宗确实是个好人 , 就是生不出儿子

其次 , 两宋一朝偃武修文 , 其中以仁宗为最(否则士大夫也不会给他“仁”这个庙号) 。 仁宗对西夏作战 , 均以文臣为帅 , 如范雍、韩琦、夏竦等人 。 在“重文轻武”思想的影响下 , 为帅的文臣轻视武将、御下苛刻(如韩琦辱狄青、杀焦用等) , 在战时要么怯懦保守 , 要么轻兵冒进 , 在战略部署、战场指挥上表现得一塌糊涂 。 而在武将的使用上 , 仁宗信用出身京营的将领(如刘平、任福、葛怀敏等) , 排斥熟悉地理敌情的西军将领(如狄青、种世衡等) , 终于导致了三川口、好水川和定川寨这三场惨痛的失败 , 能战善战西军精锐损失殆尽 , 过了近30年才恢复元气 。

而仁宗之功 , 则在于当西夏处于极盛期时 , 保住了关中 。

西夏一朝12帝(李继迁和李德明为追尊)中 , 鼎盛期便是在景宗李元昊在位时 , 而且偏偏让倒霉的仁宗赶上了 。

夏景宗李元昊虽然为君残暴不仁(讽刺的是碰上了个宋仁宗) , 却是西夏所有君主中堪称雄才大略之第一人 。 为太子时 , 便曾蛊惑厌战的父亲李德明:“衣皮毛 , 事牲畜 , 乃我族本性 , 英雄之生 , 当自为帝王 , 何必贪图锦绣称臣于人 。 ”(《宋史·夏国传上》)

称帝后 , 明号令、申约束 , 以兵法分勒诸部 。 整个西夏一朝内耗、内乱不断 , 唯元昊为帝时 , 诸部对其噤若寒蝉、惟命是从 , 使得元昊得以置十二监军司控制住了全国的军队 。 同时他还重用汉人张元、吴昊 , 把对外扩张的重心 , 完全放在了北宋方向(李元昊的50余万大军中 , 除7万防御契丹外 , 可全部用于对北宋作战) 。


北宋外战难得的亮点——宋夏134年战争始末

北宋外战难得的亮点——宋夏134年战争始末// //

李元昊要是在中原王朝 , 就是个不亚于桀纣的暴君 , 但生在蛮夷却是雄主

在这种情况下 , 李元昊几次攻宋 , 发兵动辄10万人以上 , 而且目的都很明确:“朕欲亲临渭水 , 直据长安 。 ”(《宋史·夏国传上》)

在这种情况下 , 虽然北宋在三川口、好水川和定川寨损失惨重 , 还被张元嘲讽“夏竦何曾耸 , 韩琦未足奇 。 满川龙虎辇 , 犹自说兵机 。 ”但是关西沿边各路的大城要塞基本未失 。 李元昊虽然凭几场大胜赚足了面子 , 但是开疆拓土却几无寸功 , 更别提“亲临渭水 , 直据长安”了 , 实际在战略上算是失败了 。

尤为重要的是 , 北宋虽然损失惨重 , 但是凭借庞大的疆土和人口而来的国力却足以承受得起这样的损失 , 并逐渐的恢复实力 , 而西夏就不一样了 。


北宋外战难得的亮点——宋夏134年战争始末

北宋外战难得的亮点——宋夏134年战争始末// //

西夏其实是“外强中干”的典型 , 一战而定不可取 , 唯“拖字诀”可行

西夏的疆域大概在宁夏、甘肃西北部、青海东北部、内蒙古以及陕西北部 , 至今仍是经济不甚发达的地区 , 更何况在1000多年前 。 其时西夏全国的人口(200多万)、产出尚不及北宋沿边的永兴军路和秦凤路 , 数次征战的损失虽然远小于北宋 , 且颇有所获 , 却仍不是西夏所能承受的:“元昊虽数胜 , 然死亡创痍者相半 , 人困于点集 , 财力不给 , 国中为‘十不如’之谣以怨之 。 ”(《宋史·列传第二百四十四》)

因为宋夏都打不动了 , 才有了庆历和议 。

庆历和议表面上看宋朝被迫向西夏“岁赐”银绢 , 但是也使得西夏在名义上放弃帝号、称国主 , 并向宋称臣、奉正朔 。 北宋能在连续惨败的情况下使得侵略成性的李元昊在名义上有所退让 , 并在此后的近20年间偃旗息鼓 , 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西夏经此三战 , 国力已经大不如前 , 而且再也没有恢复过来 。

因此说仁宗之功 , 就在于一个“拖”字 , 以数场惨败拖垮了极盛期的西夏 , 从此宋夏攻守之势开始逆转 。 第三阶段:神宗凭新政富国强兵 , 开始了对西夏的大反攻 。

庆历和议之后 , 宋夏两方开始休养生息、舔舐伤口 。 虽有嘉佑八年西夏入寇秦凤、泾原以及治平四年种谔诱降嵬名山等冲突 , 但都是很快平息 , 恢复和平 。

受长年的对夏征战及各种弊政所累 , 仁宗末年之后北宋国力衰退 , 神宗继位后任用王安石推动新法 , 史称“熙丰新政” 。 熙丰新政虽然随着神宗驾崩人亡政息 , 但是确实起到了富国强兵的作用 , 使得北宋很快恢复了对西夏的作战能力 。


北宋外战难得的亮点——宋夏134年战争始末

北宋外战难得的亮点——宋夏134年战争始末// //

神宗有汉武唐宗之志 , 可惜在能力上差得太远

有别于仁宗 , 神宗时期的北宋大体保持着主动出击的态势 , 被动防御的变成了西夏 。

如果说熙宁四年攻打横山是一种试探、六年的熙河开边是换一种攻夏思路的话 , 那么元丰四年的五路伐夏就是北宋开国以来首次以灭国为目的的一次战略大反攻(动用兵力在30万人左右) 。 最终五路伐夏因为各路兵马缺乏统一指挥、各自为战、缺乏协同等原因中了西夏的诱敌深入之计 , 最终惨败 。 此后西夏又倾举国之兵攻破永乐城 , 使得神宗从此不言战 , 许以恢复岁赐如故 。 到此 , 神宗对西夏的反攻正式落幕 。


北宋外战难得的亮点——宋夏134年战争始末

北宋外战难得的亮点——宋夏134年战争始末// //

此前每次攻夏都有文臣为帅主持 , 偏偏五路伐夏各自为战 , 也是奇哉怪也

而熙丰新政之亡 , 其实也与这次对西夏作战的失败有很大关系 。

神宗对西夏的反攻 , 虽然以惨败告终 , 但是有仁宗为先例 , 便可以发现其中不乏正面意义 。

五路伐夏虽然惨败 , 但是收复了银、石、夏、宥诸州 。 而且虽然宋军伤亡在20万人左右(有30、40万之说 , 但基本上是后来的软骨头士大夫为了阻战促和而夸大其词) , 是仅次于高粱河之战的大惨败 , 但西夏的伤亡也在数万到10万之间 。 前边说过 , 西夏对于战争损失的承受能力远低于北宋 , 数万人的损失对其而言 , 不下于北宋伤亡百万 。 从此西夏国势日渐没落 , 永乐城之战成了其对宋战争中最后一次胜利 。 第四阶段:功亏一篑——如果没有靖康之变 , 西夏可能已经被灭国了 。

从哲宗的元祐到绍圣年间 , 西夏连年入寇不绝 , 但是早已没了当年“亲临渭水 , 直据长安”的雄心大志 , 皆因国内穷困难以维持 , 仅为劫掠粮食、财帛而已 。 绍圣三年 , 夏崇宗李乾顺发兵50万大举入侵 , 其规模前所未有 , 却未取寸功 , 很快就因粮尽而退兵 , 正是其国力、军力大规模衰退的明证 。


北宋外战难得的亮点——宋夏134年战争始末

北宋外战难得的亮点——宋夏134年战争始末// //

北宋皇帝有越长越帅的趋势 , 看来后宫的基因改造工作干得很不错

绍圣四年 , 北宋再度反攻 , 筑堡50余处 , 并再次收复宥州 , 西夏的几次反击也被击退 。 章惇趁机请绝岁赐 , 于是“夏人大困” 。 后来虽然迫于辽人压力 , 宋夏于元符二年再次和议 , 但此后西夏再也无力东进 , 不复为北宋边患 。

到了政和四年 , 童贯为陕西经略 , 在收复了河湟之后发兵讨伐西夏 , 在古骨龙大败之 。 宣和元年 , 又攻克横山 , 使西夏失去赖以防御北宋的屏障 , 有亡国之危 , 崇宗李乾顺不得不向北宋臣服 。


北宋外战难得的亮点——宋夏134年战争始末

北宋外战难得的亮点——宋夏134年战争始末// //

北宋宦官中出了秦翰、李宪这样的名将 , 童贯则忝为“六贼”

如果按照这个趋势下去 , 北宋再用两三个攻势就能彻底打垮西夏 , 甚至将之灭国 。 可惜几年之后 , 靖康之变爆发 , 西军主力大举南下回援京师 , 宋夏边境空虚 , 被西夏钻了空子大举反攻 , 再度丧师失地 。 此后女真入寇陕西 , 西军分崩离析 , 宋夏之战无疾而终 。

相比于“收复燕云”的光说不练 , 北宋对西夏则是欲除之而后快 , 用“吃饭、睡觉、打西夏”来概括亦不为过 , 反正是有俩闲钱 , 肯定拿去打西夏 。 可惜身板不行加上时运不济 , 最终未尽全功 , 也是殊为可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