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书不过是尊崇了韩非子管子的主张,坑儒则是儒生先坑了秦始皇

焚书坑儒历来为后世所不齿 , 尤其被今人看来更是文化上的摧残 。 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 , 实在是为自己添上了大大的一个败笔 。


焚书不过是尊崇了韩非子管子的主张,坑儒则是儒生先坑了秦始皇

焚书不过是尊崇了韩非子管子的主张 , 坑儒则是儒生先坑了秦始皇// //

秦扫六合之后 , 李斯以“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的理由 , 给秦始皇上书 , 提议焚书 。 秦始皇接受了这么一个荒唐的建议 。 那么秦始皇和李斯是不是一时头脑发热?是不是始作俑者?

其实 , 不然 。 自秦以商鞅变法走向强盛之后 , 秦一直尊崇法家之说 。 而焚书 , 掌控思想 , 历来是法家的主张 。 焚书最早的理由 , 来自于《韩非子·问辩》和《管子·法禁》


焚书不过是尊崇了韩非子管子的主张,坑儒则是儒生先坑了秦始皇

焚书不过是尊崇了韩非子管子的主张 , 坑儒则是儒生先坑了秦始皇// //

《韩非子·问辩》讨论辩论是怎么产生的 , 而辩论就是思想不统一 。 韩非子在回答这个问题上 , 给出了明确的答复:

明主之国 , 令者 , 言最贵者也;法者 , 事最适者也 。 言无二贵 , 法不两适 , 故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 。 若其无法令而可以接诈、应变、生利、揣事者 , 上必采其言而责其实 。 言当 , 则有大利;不当 , 则有重罪 。 是以愚者畏罪而不敢言 , 智者无以讼 。 此所以无辩之故也

这几句话的大概意思就是:明君之国 , 法令是最尊贵的 。 法律是最高尊则 。 言行不符合法律和法令的必须禁止 。 没有法令而可以应对各种乱象 , 那么君主就必须采纳这种言论 , 并苛求其效果 。 言论合乎实际 , 则给与奖励 , 不合适就要重罪 。 因此 , 愚笨的人就不敢乱讲 , 聪明的人也就不用辩论了 。 这就不会产生辩论和异议 。

而《管子·法禁》开篇即说:

法制不议 , 则民不相私 。 刑杀毋赦 , 则民不偷于为善 。 爵禄毋假 。 则下不乱其上 。 三者藏于官则为法 , 施于国则成俗 , 其余不彊而治矣 。

大概翻译一下:法制不允许私议 , 百姓就不敢营私;刑杀不宽恕 , 百姓就不敢不为善;官爵不随便送与人 , 则臣下就不会作乱 。 这三者结合起来 , 就是法 , 就是习惯 , 就顺其自然的治理好国家 。

《管子·法禁》在后面更是上升了一个高度 , 认为这是圣王先贤的标准和要求 。


焚书不过是尊崇了韩非子管子的主张,坑儒则是儒生先坑了秦始皇

焚书不过是尊崇了韩非子管子的主张 , 坑儒则是儒生先坑了秦始皇// //

秦以法家而治国 , 那么在秦王扫六合之后 , 信心暴涨 , 更是扩大了法家的学说 , 将之付诸于实际 。 收天下之兵 , 铸了十二金人 。 收天下之书而焚之 。 秦始皇和李斯就用了这么一个极端的方式向先贤致敬 。

说完焚书 , 再说说坑儒 。 坑儒这个事情 , 不是秦始皇一早打算的 , 李斯也没有上书 。 这件事情纯属偶然 。 秦始皇弄了一堆术士 , 给自己炼制长生不老药 。 其中有两个人发牢骚 , 私底下议论始皇帝 , 偷偷的跑掉了 。 秦始皇不开心了 , 这些人狗屁没弄出来 , 还诽谤我 , 必须彻查 。 然后一堆书生就互相举报揭发 , 最后串联了四百六十余人 , 秦始皇直接全部坑杀 。 这件事情只能说秦始皇残暴 , 其实与思想没啥关系 , 不要上纲上线 。

今人与古人一大不相同 , 不管始皇帝当时有多大的理由 , 在今天看来 , 这都是荒谬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