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性格耿直,为说明自己的观点,开始了《神灭论》的写作

小编今天和大家说说历史人物范缜(450—515)字子真 , 南阳舞阴人 。 晋安北将军范汪的六世孙 , 梁开国功臣范云的从兄 。


他性格耿直,为说明自己的观点,开始了《神灭论》的写作

他性格耿直 , 为说明自己的观点 , 开始了《神灭论》的写作// //

小编了解到 , 范缜少年丧父 , 家境败落 , 生活贫困 。 十七八岁的时候 , 他离开家乡 , 到沛郡相县(今江苏宿迁)跟随著名的学者刘学习 。 不久即以其“卓越不群而勤学” , 得到了刘的重视 。 二十岁时 , 刘就亲自为他举行了加冠礼 。 当时 , 跟随刘学习的 , 多是些有钱有势的子弟 , 穿着华丽的衣服 , 乘着漂亮的车子;而范缜来去归家都是穿着布衣草鞋 , 徒行于路 , 但他并不因此自卑自愧 , 而是刻苦学习 。 几年之后 , 范缜终成一位博通经术、尤精“三礼”的饱学士人 。 家庭、社会环境及其深厚的学术根基 , 对范缜的性格有着一定影响 。


他性格耿直,为说明自己的观点,开始了《神灭论》的写作

他性格耿直 , 为说明自己的观点 , 开始了《神灭论》的写作// //

据说 , 他性格耿直 , 好发危言高论 , 藐视权贵 , 讽刺时政 。 对他这种敢于说话的行为 , 亲友既不高兴 , 也感到不安 。 范缜青年时代很不得志 , 二十九岁的时候就白了头发 , 因而曾作《伤暮诗》《白发咏》以自叹 。 直到三十五六岁以后才进入仕途 , 做过南齐宁蛮主簿 , 后来升迁到尚书殿中郎 。 永明中 , 与从弟范云等出使北魏 , 以才学卓著闻名于北地 。 回都后 , 出任宜都太守 。 梁时 , 他到福建做晋安太守 , 在郡清约 , 为官清正 。 之后 , 调回朝廷为尚书左丞 。 天监四年(505) , 梁武帝于光华殿召集群臣 , 表示闻政得失 , 让大家畅所欲言 。 耿直的范缜对武帝重用谢朏、废王亮为庶人提出批评 。 他说:“司徒谢朏徒有虚名 , 陛下却重加提拔 , 前尚书令王亮颇有治绩 , 陛下却弃之如蔽屦 , 我不知陛下是怎么想的!”这一番话触怒了武帝 , 武帝命令他收回说的话 , 但范缜固执己见 。


他性格耿直,为说明自己的观点,开始了《神灭论》的写作

他性格耿直 , 为说明自己的观点 , 开始了《神灭论》的写作// //

武帝大为不悦 。 由于这件事 , 范缜被赶出朝廷 , 流徙广州 , 直到天监六年 , 才被追为中书郎、国子学博士 , 回到建康 , 后卒于此任 。 齐梁之际 , 朝廷大力提倡佛教 。 齐竟陵王萧子良在府邸设斋 , 大会众僧 , 亲自献茶上果 。 大小信佛朝臣闻风而动 , 纷纷焚香诵经 。 独有范缜反对因果 , “盛称无佛” 。 一次 , 萧子良在西邸召集宾客 , 范缜也在座 。 萧子良又重弹老调 , 为范缜当面驳斥 。 萧子良对范缜说:“你不信鬼神 , 不信因果报应 , 请问 , 世界上为什么有的人富贵 , 有的人贫贱?有的人享福 , 有的人受苦?”范缜指着庭前盛开的花树 , 说:“人生就好比这棵树上的花 , 有些花瓣随风吹到厅堂 , 落在席上、坐垫上;有些吹进厕所 , 落在茅坑里 。 这完全是偶然的 , 哪里有什么因果报应呢?像您 , 生在皇家 , 就如飘落在席上、坐垫上的花;像我 , 就如落到厕所里的花 。 ”这个生动的比喻 , 说得萧子良哑口无言 。


他性格耿直,为说明自己的观点,开始了《神灭论》的写作

他性格耿直 , 为说明自己的观点 , 开始了《神灭论》的写作// //

之后 , 范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 , 昼夜伏案 , 振笔疾书 , 开始了《神灭论》的写作 。 在书中 , 范缜指斥了佛教对国家和社会的危害 。 他说:佛教用渺茫的谎言迷惑人 , 用地狱的痛苦吓唬人 , 用荒诞的言词引诱人 , 用天堂的快乐招引人 。 所以使得人们抛弃了儒家的服装 , 披上僧人的袈裟;废掉传统的礼器 , 接受佛教的衣钵 , 家家骨肉分离 , 人人子孙绝灭 , 以至于士兵在战斗中挫败 , 官吏在机关中缺额 , 粮食被游手好闲的僧众吃光 , 财畜被奢侈的寺院耗尽!这些都是佛教所造成的 。 不加遏止 , 它的祸害就没有边际 。 《神灭论》初稿草成后 , 人们争相传抄 。 萧子良连忙召集众僧名士围攻范缜 。 王琰撰文冷嘲热讽说:“呜呼!不孝的范缜 , 你怎么竟连自己祖先的神灵在哪里都不知道?”范缜反唇相讥 , 说:“呜呼!孝顺的先生 , 既然你知道祖先的神灵在哪里为什么不快快死了去追随他们呢?”闹得王琰十分难堪 。 萧子良见王琰败下阵来 , 又唆使王融以爵禄去引诱 。


他性格耿直,为说明自己的观点,开始了《神灭论》的写作

他性格耿直 , 为说明自己的观点 , 开始了《神灭论》的写作// //

王融对范缜说:“凭你这样的才华 , 如果放弃此论 , 何愁不官至中书郎?你为什么要执意坚持异端邪说 , 自讨身败名裂呢?”范缜大笑道:“如果我范缜肯‘卖论取官’ , 恐怕早就当上尚书令、中书令之类的高官 , 何止小小的中书郎?”这一席话 , 把王融说得羞愧而退 。 梁武帝建梁后不久 , 即倡导佛教 。 他说:“道有九十六种 , 唯佛一道 , 是为正道 , 其余九十五种 , 名为邪道 。 ”宣布以佛教为国教 。 为了护佛 , 梁武帝认为必须消除《神灭论》的影响 。 天监六年 , 范缜从广州回到京城 , 武帝下诏由总管全国僧侣的大僧正法云动员王公权贵六十四人 , 先后发表文章七十五篇 , 来反驳《神灭论》 。 面对对手是有生杀予夺之权的皇帝和一大群朝贵名流 , 范缜毫无惧色 , 积极应战 , 他“辩摧众口 , 日服千人” , 把对手驳得无言以对 。


他性格耿直,为说明自己的观点,开始了《神灭论》的写作

他性格耿直 , 为说明自己的观点 , 开始了《神灭论》的写作// //

当时 , 有一位深通佛理 , 而且最为雄辩、最肯为皇帝卖力气的曹思文写过一篇《难神灭论》 , 得到梁武帝的好评 。 范缜的表弟、挚友萧琛也写了同样题目的文章 。 范缜被迫写了《答曹舍人》 , 针锋相对地驳斥他们的观点 。 最后 , 曹思文不得不承认自己无能 , 发出“思文情识愚浅 , 无以折其锋锐”的哀叹 。 出于无奈 , 梁武帝亲撰《敕答臣下神灭论》一文 , 给范缜扣上“违经背亲、无法无天”的大帽子 , 禁止范缜发表意见 , 以专制手段结束了这场古代思想史上的大论战 。 《神灭论》文字不多 , 思想却丰富 。 佛教认为灵魂不死 , 灵魂附于人体内 。 人死 , 身体可以消灭 , 灵魂却转移到其他生物的体内 。 范缜认为 , 形体和精神 , 名称虽然不同 , 但它们是统一于一体的;精神不能离开形体 , 形体也不能没有精神;人活着 , 精神就存在;人死了 , 精神自然也就消灭了 。 从形与神的关系来说 , 形是产生精神的实体 , 精神是形体的作用 。


他性格耿直,为说明自己的观点,开始了《神灭论》的写作

他性格耿直 , 为说明自己的观点 , 开始了《神灭论》的写作// //

为了通俗地说明自己的观点 , 范缜用刀刃与锋利的关系作比喻 。 他指出 , 神对于实体来说 , 就像锋利来源于刀刃;形体对于它所表现出来的作用(精神)来说 , 就像刀刃所表现出来的锋利 。 锋利不能叫做刀刃 , 刀刃也不能叫做锋利 。 但是 , 没有刀刃便没有锋利 , 没有锋利也谈不上刀刃 。 既然不存在没有刀刃的锋利 , 怎么能说形体死了精神还存在呢?在辩论中 , 佛教徒用混淆不同事物本质的办法进行诡辩 , 他们说 , 树木的实体没有知觉 , 人的实体有知觉 , 人既有树木一样的实体 , 又有树木所没有的知觉 , 这不就证明树木有实体而无精神 , 而人既有实体又有精神吗?从而试图论证形神两个东西“相合” , 形体可以没有精神 , 精神也可以离开形体 。 范缜在书中指出:精神作用乃是人这种“质”所特有的功能 , “人之质”和“木之质”是不容混淆的两种“质” , 只有“人之质”才会产生精神活动 。


他性格耿直,为说明自己的观点,开始了《神灭论》的写作

他性格耿直 , 为说明自己的观点 , 开始了《神灭论》的写作// //

同时 , 范缜进一步论证人死后 , “质”已经起了变化 , 同树木一样没有知觉 , 只有活的形体才有精神的作用 , 从而堵住了佛教徒的生死轮回说的后路 。 时代的局限性是任何一个历史人物所难以逃脱的 , 范缜也不例外 , 他的理论中也有种种牵强附会之处 。 小编觉得 , 尽管如此 , 这并不影响他在中国思想史尤其是无神论发展史上的杰出地位 。 而且 , 他的不卖论求官的志节是超越历史和时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