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渌水亭杂识》里的帝王之度,纳兰性德写给同龄皇帝康熙的文章

《渌水亭杂识》中与帝王的“对话”性质的文章 , 是有深意的寄思于怀 。 此类文章似写给与纳兰性德同龄的皇帝——康熙玄烨的 。 在他写作这些杂识的时代 , 最重大的事件莫过于吴三桂反 , 改国号为“周” , 自康熙十二年起 , 开始长达八年的“三藩之乱” 。 作为重臣之子 , 满洲贵胄 , 自然十分关切这场威胁年青大清王朝统治的战乱 。


《渌水亭杂识》里的帝王之度,纳兰性德写给同龄皇帝康熙的文章

《渌水亭杂识》里的帝王之度 , 纳兰性德写给同龄皇帝康熙的文章// //

分析战乱的原因 , 指出分裂的教训 , 提出评判之策 , 是纳兰性德在编读古代经书过程中不断涌出的思绪 。 鉴古知今 , 有感而发 , 为君者计 , 就有一些运用古代案例的启示 。

例如 , 用唐昭宗与藩镇主之间将领的对比 , 来劝谏帝王注意选贤任能 。 唐昭宗欲伐李克用、李茂贞无可将者 , 而朱温、杨行密辈其下智勇如林,盖朝廷用卢携、王铎之流,其所举者李系、宋威耳 。


《渌水亭杂识》里的帝王之度,纳兰性德写给同龄皇帝康熙的文章

《渌水亭杂识》里的帝王之度 , 纳兰性德写给同龄皇帝康熙的文章// //

智力勇艺者壅于下,悉为强藩所用 。 在三藩之乱初起时 , 清政府刚经历了与南明政权的战争 , 与吴三桂等势力的对比不占上风 , 在这种情况下 , 选任正确的将帅 , 借助各种力量 , 才可战而胜之 。 而君主的慧眼识才 , 不拘一格提拔任用有真才实学的官员 , 是多么紧迫而重要的事情啊!

又举宋文帝和武则天两例:挑战帝王无上权威者 , 本不可容忍 , 可宋文帝、武则天都反其道而行 , 不仅不以死追究 , 反而承认自己没能及时发现有才之士的怀才不遇 , 才令有真才实干者谋反 , 这样才令天下“才士心死” , 也道尽天下怀才不遇的读书人之心酸 。


《渌水亭杂识》里的帝王之度,纳兰性德写给同龄皇帝康熙的文章

《渌水亭杂识》里的帝王之度 , 纳兰性德写给同龄皇帝康熙的文章// //

而另一条记述写出“不负”之慨:“北宫纯 , 凉州所遣以卫京师者也 , 于汉兵恣横时累挫其锋 。 陆氏不负晋 , 纯亦不负陆氏 。 ”意在阐明:当君主亲贤臣时 , 臣子自会倾其才华回报君主知遇之恩 。 君不负臣 , 臣亦不负君 , 两相“不负” , 则天下和合 , 国家巩固 。

这里面也寄托着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对君王最美好的期待:“亲贤臣 , 远小人” , 他甚至是天下读书人心目中明君的象征 。


《渌水亭杂识》里的帝王之度,纳兰性德写给同龄皇帝康熙的文章

《渌水亭杂识》里的帝王之度 , 纳兰性德写给同龄皇帝康熙的文章// //

父亲让纳兰性德用心攻读研学汉文化经典 , 效法圣贤;而徐乾学则倾其家藏向纳兰性德展示宋代元代两朝的儒家经典 , 用意即让学生了解汉文化的源远流长 , 代有哲人 , 对名士的推崇明显受到父亲明珠和座师徐乾学的影响 。

儒家学说经籍的丰富多彩、博大精深 , 同时也是引导这位满洲皇胄公子恃才傲物、骄矜轻狂 , 让这位科场得意的少年知道山外有山、人上有人 , 力求博古通今、胸罗星宿、满腹经纶 , 做天下名士 , 新朝大儒 。


《渌水亭杂识》里的帝王之度,纳兰性德写给同龄皇帝康熙的文章

《渌水亭杂识》里的帝王之度 , 纳兰性德写给同龄皇帝康熙的文章// //

清朝是以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 , 政权是以满洲贵族为核心建立的 , 如何争取广大汉族知识分子的支持合作 , 在清初是长时间没能解决好的问题 。

顺治帝曾任用了一些汉族官员 , 但满汉民族矛盾尖锐 , 南方汉官又与北方汉官明争暗斗 , 结果满洲贵族和北方汉官一时得势 , 江南汉官和文士屡遭打击 , 不少名士被贬 , 大批知识分子被弃用 , 游离与清政权之外 , 有的甚至被吴三桂等割据势力所收揽 , 站到了清朝的对立面 。


《渌水亭杂识》里的帝王之度,纳兰性德写给同龄皇帝康熙的文章

《渌水亭杂识》里的帝王之度 , 纳兰性德写给同龄皇帝康熙的文章// //

明朝名士大儒顾炎武、傅山等坚决亮出旗号不与清政府合作 , 响应者甚众 。 因此向皇帝及权臣提示要大度容人 , 要捐弃前嫌 , 不论宿怨 , 以得人心 , 以护团结 , 提出告诫建言、期望 , 表达出了“周公吐哺 , 天下归心”式的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