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事必躬亲是被逼的?他也想培养后备人才,可实在是无人可培

有句俗语叫做“蜀中无大将 , 廖化作先锋” , 形容三国时期的蜀汉到了后期已无人才可用 , 连廖化这样资质一般的老将都拿出来做先锋大将 。 当然 , 这句俗语是野史调侃 , 但也说明了蜀汉到了诸葛亮时代以及后诸葛亮时代的人才困局 , 历史上也的确是这样 。


诸葛亮事必躬亲是被逼的?他也想培养后备人才,可实在是无人可培

诸葛亮事必躬亲是被逼的?他也想培养后备人才 , 可实在是无人可培// //

刘备死后 , 诸葛亮掌权 , 大事、小事以及后续人才的培养自然落在了他的身上 , 但根据史书的记载 , 诸葛亮却揽一切事务于己身:

“政事无巨细 , 咸决於亮”

“罚二十以上 , 皆亲揽焉”

因此 , 后人经常把蜀汉的人才困局归咎于诸葛亮的事必躬亲 , 怪诸葛亮没有能够下放更多的事务给属下 , 让蜀汉的后备人才没有得到锻炼的机会 。

诸葛亮或许有必须勤政的原因 , 但他事无巨细的全部由自己来处理也可能是出于无奈 。 原因也很简单 , 蜀汉的人才大多不能为他所用 。

蜀汉政权立国的根基是益州和汉中 , 是刘备率领跟随他征战多年的元老派和旅居荆州时跟随他的荆州派们通过武力手段从同宗刘璋以及曹操手中抢过来的地盘 。 在这两个地方 , 刘备集团的元老派和荆州派全属于外来势力 。

本来抢人家的地方自己做老大就已经让益州的士族们很不满了 , 还要叫嚷着以“恢复汉室”的名义让他们出钱出粮来支持对外战争 , 益州本地的士族当然不会干 。


诸葛亮事必躬亲是被逼的?他也想培养后备人才,可实在是无人可培

诸葛亮事必躬亲是被逼的?他也想培养后备人才 , 可实在是无人可培// //

“赤壁之战”前 , 鲁肃提醒孙权 , 江东士族即便投降曹操也一样高官得做 , 因为曹操也需要他们治理地方 。 对于益州士族来说何尝不是这样?益州道路难行 , 外来人一般不喜欢来这片地域做官 , 谁来统治这块地盘都需要益州士族帮助治理 , 他们又何必消耗资源去打生打死?

而且益州所属的成都平原历来富庶 , 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 , 战乱也比较少 , 生活在这里的士族们一向过得安稳 , 他们从来就没有征伐天下的野心 。 历史上在这里割据的政权也都是这样 , 千古以来也就一个刘邦从蜀中打出去并成功了 , 但刘邦和他的嫡系们也不是益州人 , 是江苏人 , 因此才有打出去的动力 。

同样 , 诸葛亮时代想打出去争天下的是蜀汉集团的元老派后人和荆州派 , 而非本土士族益州派 , 占据着蜀汉绝大部分资源的益州派反对北伐 , 即便被诸葛亮压制 , 不敢主动站出来反对 , 但也绝对不会让他们麾下益州本土的人才去帮助诸葛亮 。


诸葛亮事必躬亲是被逼的?他也想培养后备人才,可实在是无人可培

诸葛亮事必躬亲是被逼的?他也想培养后备人才 , 可实在是无人可培// //

当时的社会形态本来就是大部分人才是在世家们的掌握中 , 益州本土的士族不提供人才给诸葛亮 , 那么他可选择的余地就相当小了 。 只能带着元老派和荆州派们去干那“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北伐 。

诸葛亮首次北伐时上过一个出师表 , 里面重点提出过几个要求刘禅重用的人才: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 , 此皆良实 , 志虑忠纯 ,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

其中郭攸之是豫州人 , 费祎、董允全是荆州人 , 丢失街亭的马谡是荆州人 , 诸葛亮重用的军中大将以元老派硕果仅存的赵云和魏延为代表 , 张苞、马岱、廖化、邓芝等等全部都是荆州或其它地方的人 , 后来害死魏延的杨仪也是荆州人 。 甚至包括诸葛亮的政敌 , 同为托孤大臣的李严都不是益州本土士族 。


诸葛亮事必躬亲是被逼的?他也想培养后备人才,可实在是无人可培

诸葛亮事必躬亲是被逼的?他也想培养后备人才 , 可实在是无人可培// //

诸葛亮北伐时所用的大将中比较有名的将领中只有王平和张嶷是益州人 , 但他们俩全是寒门 , 和益州本土士族无关 , 王平投效刘备前还是跟汉中张鲁混的 , 是益州的敌人 。

上述支持或跟着诸葛亮北伐的不能不说是人才 , 个个都相当厉害 , 但他们之后就没了补充 , 因为益州本土士族的不支持 , 诸葛亮多次北伐都只能带着这些人去打 , 张苞死时 , 诸葛亮为什么伤心欲绝?因为这样的中生代铁杆北伐派战死或病死一个就少一个 , 他没有多余的后备 。


诸葛亮事必躬亲是被逼的?他也想培养后备人才,可实在是无人可培

诸葛亮事必躬亲是被逼的?他也想培养后备人才 , 可实在是无人可培// //

人才是需要更新换代、不断补充新鲜血液的 , 蜀汉的核心地盘在益州 , 益州士族不配合 , 哪来的人可用?元老派和荆州派本来人就少 , 还要分一部分在成都看着后方 , 在前线的可用之人就更少了 , 在这种情况下 , 诸葛亮只能是事必躬亲 , 自己多干些事 , 来弥补无人可用的局面 。

诸葛亮为蜀汉的复兴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最后活活累死在北伐前线 。 在生前诸葛亮不知道自己死后人才缺乏的后果吗?肯定知道 , 可益州派不出人力怎么办?只能从人才众多的敌人哪里想办法 , 从魏国搞来一个姜维 。


诸葛亮事必躬亲是被逼的?他也想培养后备人才,可实在是无人可培

诸葛亮事必躬亲是被逼的?他也想培养后备人才 , 可实在是无人可培// //

可姜维比诸葛亮的威望差多了 , 又是降将 , 被挤兑的都不敢怎么回成都 , 就更没有号召蜀中人才为北伐效力的本钱了 , 最后只能是“蜀中无大将 , 廖化作先锋” 。 所以 , 说诸葛亮不主动培养人才的观点或许是错误的 , 他也是被逼得没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