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催,南方考生用实力说话,成为政治平衡下的牺牲品
洪武三十年(公元1379年)丁丑科殿试出现了千年难见的奇观 , 此届科举一共录取51人 , 却无一人是北方人 。 所录者 , 皆为南方人 。 此榜一出 , 北方士子哗然 , 北方籍官员震怒 。 最终导致轰动一时的南北榜案 。 此案直接导致主审流放 , 状元车裂 。 之后补录夏榜 , 入榜者61人 , 皆为北方人士 。 此案影响之深远不仅仅在洪武一朝 , 之后南北分榜 , 乃至明末党争 , 都与其有着深刻的联系 。
悲催 , 南方考生用实力说话 , 成为政治平衡下的牺牲品// //
朱元璋剧照
其实说起来 , 在明朝之前的科举考试中 , 录取南方人远远多于北方人的情况很正常 。 这是因为自宋以来 , 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开始南移 , 南方社会稳定 , 经济文化持续发展 , 士人学子人才辈出 。 而北方经历了常年的社会动荡 , 考不过南方也不足为奇 。
只是丁丑科实在太过诡异与巧合 , 居然无一北方士子考中 。 要说其中没有猫腻 , 人们当然不相信 。 为了平息北方士子的怨气 , 朱元璋派出了临时12人调查小组 。 只是下不明上意 , 得出的结果虽然公正 , 但是却激起了更为强烈的不满 。 其结果我们已然知晓 。
至于为什么说考试是公正的 , 在两个方面可以得出结论 , 其一、是刘三吾的为人 。 《明史》称:三吾为人慷慨 , 不设城府 , 自号“坦坦翁” 。 至临大节 , 屹乎不可夺 。
悲催 , 南方考生用实力说话 , 成为政治平衡下的牺牲品// //
士子抗议
其二、是朱元璋的反应 。 但凡大案要案 , 哪一次朱元璋不是杀得尸横片野、血流成河 。 科举是国家的抡才大典 , 朱元璋向来重视 。 在影响如此深远的一次舞弊案中 , 对于主考刘三吾 , 他高高拿起 , 轻轻放下 。 即便是”蓝玉余党“的大帽子 , 刘三吾也只是被发配西北 。
究其原因 , 与当时政治形势不无关系 。 虽然当时的北元已经退走漠北 , 但是在士大夫阶层心向“故国”的不在少数 。 同时 , 自明朝恢复科举之后 , 南方士人垄断了科举入仕的机会 , 士人阶层对元朝的怀念日益强烈 。 从《元史选举制》中 , 我们可以看出 , 北方士人在元朝的入仕机会远远大于明朝 。
悲催 , 南方考生用实力说话 , 成为政治平衡下的牺牲品// //
元史选举制
南北榜案其实就是朱元璋为维护北方社会稳定 , 笼络北方士人采取的一种政治手段 。 是朱元璋以科考之事解决政治统治所需要的地域权力平衡问题 。 只是刘三吾不明太祖之意 , 才有此祸 。
南北榜案件的延伸 , 南北分榜
南北榜案在一段时间内缓和了来自北方士人阶层的不满 , 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 在科举取士中南方士人仍然占据绝大部分 。 洪武年间 , 各科进士共867人 , 南方籍620人 , 占比71% 。 建文年间 , 各科进士共106人 , 南方籍89人 , 占比83% 。 永乐年间 , 各科进士1819人 , 南方籍1519人 , 占比83% 。
这是一个严重失衡的数据 , 科举取士的失衡直接导致的就是朝堂南北政治集团的失衡 。 对于明王朝的统治来说有其不利的一面 。 洪熙元年 , 朱高炽与杨士奇的一场对话拉开了南北分帮的序幕
悲催 , 南方考生用实力说话 , 成为政治平衡下的牺牲品// //
在这次谈话中 , 杨士奇明确提出了科举考试南北分卷制度的设想和实施方案 。 只是朱高炽还没来得及实施 , 便“宫车宴驾 , 驾鹤西去 。 “之后 , 明宣宗继位 , 正式开始着手实施南北分榜 。 宣德二年 (1427年)杨士奇再次向明宣宗建议:在南北分卷的基础上, “会试取士分南北卷 , 北四南六 ,既而以百乘除 ,各退五 ,为中数” 。 如此 , 分地而取的分卷制度正式形成 , 南北卷形成南北中卷的定制 。
其实 , 在这种相对公平的取士制度下 , 伤害的是南方士人阶层的利益 。 景泰年间 , 南北官员就对南北分榜进行了激烈的争吵 。 北方籍官员认为 , 南方人文词华美 , 北方人则相对朴实 , 这才导致了主考官多取南方人 。 应当遵循旧制 , 不以文词多取南方人 。 南方籍官员则认为 , 按照地域限额取士限制了优秀人才的当官机会 , 应当取消分卷制度 。
悲催 , 南方考生用实力说话 , 成为政治平衡下的牺牲品// //
科举考试
此次争论导致南北分卷短暂被取消 , 之后在工科给事中徐廷章的建议下 , 南北卷再次被恢复 。 但是南方士人对于争取更多的考中机会并没有放弃 。
没有端平一碗水
在南北分榜中 , 南方士人牺牲了大量的利益 , 这种方式虽然使得政权趋于平和 , 有利于国家的发展 , 但是南北双方的对立则在加强 。 既然在朝堂之上争取不到 , 他们开始冒籍考试 。 翻看明朝中后期科举考试 , 不断有南方士子冒籍于北卷和中卷的情况, 这就充分反映出分卷制本身的局限性和南北之间的矛盾 。
悲催 , 南方考生用实力说话 , 成为政治平衡下的牺牲品// //
殿试
除了会试制度的不公平性 , 低级别的科举考试中也对南方士人的功名之路充满了阻碍 。 张居正曾限制生员名额:大府不得过二十人 , 大州县不得过十五人 , 如地方乏才 , 即四五人亦不为少 。 遇乡试年份 , 应试生儒名数 , 各照近日题准事例 , 每举人一名取科举三十名 , 此外不许过多一名 。 这样的制度 , 对于文教兴盛的南方来说是很不公平的 , 严重制约了江南士人的政治出路 。 也为之后的南北党争埋下了伏笔 。
结束语
南北榜案开启了明朝政府调和北方士人离心的举措 。 使得明初的北方士人能够迅速归心 , 给了他们更多登科进仕的机会 , 强化了中央对北方的控制 。 只是 , 一时的政策实施并不能成为永制 。 南北分榜拥有着很好的政治意义 , 然而 , 统治阶层过小的估计了南方士人阶层的政治诉求 。 加剧了南北之间的矛盾对立 。
悲催 , 南方考生用实力说话 , 成为政治平衡下的牺牲品// //
读书人
明末的南北党争看似与科举不想关联 , 但实际上 , 随着南方经济的日益发展 , 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日益强大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各阶层对政治诉求的提升 。 在科举之路无法得到满足的时候 , 他们选择了抱团取暖 , 东林党就是在这种背景前提下形成的 。 之后的浙党﹑齐党﹑楚党无不包含地域性因素 , 这都是南北分榜后 , 常年地域矛盾的产物 。 因此 , 明末南北党争 , 看似与科举制度无关 , 实则关系重大 。 明之亡于党争 , 党争始于科举 。
- 古人说南方多瘴气,传染可置人于死地,瘴气到底是啥病毒?
- 三国最悲催的继承人,原本被主要培养,结果被处决落魄收场
- 儿化音,逼疯南方人的“致命玄学”
- 南方电网广东江门恩平供电局:支部联建锤炼党性,传承革命精神
- 宫苑杂谈︱一个清代南方画师的职场升职记
- 优质东北大米为何在南方卖不动?
- 那个没过线却被录取了的考生 后来怎样了?
- 隋朝末年,萧铣在南方建大梁国,为何却被李渊所灭?
- 三伏天后南方高温为何仍超长“待机” 专家分析解惑
- 孙吴政权为何不能一统天下?割据南方的第一次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