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越史》释读广西甘桑石刻文

7月10日 ,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平果县召开的“平果县甘桑石刻文字术研讨会暨阶段性成果展示会”上 , 一批甘桑石刻文字研究成果新鲜出炉 。


《骆越史》释读广西甘桑石刻文

《骆越史》释读广西甘桑石刻文// //

成果展示会现场 。 供图

甘桑石刻文 , 一种神奇的文字 。 它在本世纪才被发现 , 但已经被有的学者认为是3000年前的文化遗留 , 当时中原地区尚处于夏商时期 , 因此关于甘桑石刻文的讨论中总有人将其与殷墟相联系 。

2011年12月29日 , 广西壮族自治州平果县马头镇那厘社区感桑屯东南面的“那林”(地名)发现了20多块刻有字符的石刻 。 2012年2月2日 , 平果县政府下文公布甘桑石刻文遗址为县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 2012年至2015年出资对甘桑石刻字符遗址进行开掘 。 这一重大发现 , 引起学术界高度重视 。

目前对甘桑石刻文进行研究的学者不多 , 相关的论文数量极少 。 虽然已经发现了16000个石刻字符 , 但甘桑石刻文仍然是一种无法破译的“文字” 。


《骆越史》释读广西甘桑石刻文

《骆越史》释读广西甘桑石刻文// //

甘桑石刻文 。 供图

湖南大学法学院原院长杜钢建认为甘桑石刻文的伟大意义在于它是世界范围内文字从象形文字向字母文字转化的标本文字 。 甘桑石刻文虽然经碳十四测定为距今3600年左右的文字 , 但是作为系统文字的形成至少在5000年以前 。 可以说甘桑石刻文就是夏朝乃至先夏时期使用的文字 。 目前出土的甘桑石刻文中可以清晰辨认和描摹的字符1028个 。

研究者常常将甘桑石刻文与南方地区流传的古老文字水书、古彝文、壮族坡芽歌书联系起来考察 , 它们都采用了大量的象形字符 。 据说 , 彝文专家、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覃忠群认为“甘桑石刻文有彝文的影子” 。 水书专家、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档案局周泽亮曾对甘桑3块约300个石刻文字符号进行了研究和释读 , 认为3块石刻中的文字约有30%与水书文字一致 。 广西百色学院文传学院副教授李志强提出:甘桑石刻文是一种起源于先秦的文字 , 文字产生年代与甲骨文基本并行 , 从其中一些石块上仍可以读出少量的类似甲骨文的文字符号 。 文学博士、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教授班弨参照水书的提示 , 解读了平果县博物馆藏的全部古文字石刻实物以及相关图片 , 认为甘桑石刻文是一种表意的古壮侗文 。 以当前的共识 , 甘桑石刻文是不同于甲骨文、水书、古彝文等古文字的一种独特文字系统 。


《骆越史》释读广西甘桑石刻文

《骆越史》释读广西甘桑石刻文// //

成果展示会现场 。 供图

8年来 , 甘桑石刻文的研究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 这次研讨会上 , 展示了专家们的研究成果 。

这些成果有 , 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梁庭望《甘桑刻画文一一古骆越文字光照千秋》 , 班弨、肖荣钦的《甘桑石刻文初步研究》 , 李锦芳、刘轶的《新发现甘桑石刻文的初步分析》 , 班玄的《甘桑石刻文与甲骨文之对比研究》 , 史先建《少数民族文字新发现一

云南省文史馆员黄懿陆在会上发布了由云南出版集团出版的他的新书《骆越史》 。 在这本书中 , 关于甘桑文字 , 他认为 , 沉寂了3000多年的甘桑石刻文中的“兔子数字卦迁徙图”中 , 保留了数字六的两种书写方法 , 并且分别出现于同一平面的证据上 , 出现方式与殷墟卜甲一致 。 值得注意的是 , 不是天作之合 , 而是同一社会文化共同体使然 , 数字六两种写法的考古证据 , 一份留在北方河南 , 留待20世纪80年代末在考古发掘中出土示人;一份留在南方广西 , 在21世纪初叶的甘桑其地被发现 。 在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领域中 , 竟然出现了甲骨刻、石刻两种载体 , 分别都留下了把数字六书写为两种字体并在同一平面出现的考古证据 , 可以鉴定二者为同一时代 , 同一社会文化共同体之手 。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庆柱充分肯定了研究成果 , 他强调 , 甘桑石刻文之于人类文明史十分重要 , 是国家与民族的“文化基因” , 要集思广益 , 把甘桑石刻文的事办好 。

会上 , 黄懿陆、班弨、李志强作了学术交流 。 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100余人出席了会议 。

本次活动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平果县人民政府、中央民族大学壮侗学研究所、广西百色学院主办 , 平果县委宣传部、云南中华文明研究会、中央民族大学“新发现民族古文物研究重大课题组”协办 。

云南网采访人员 李悦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