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仅卧薪尝胆,而且还尝过“屎粑粑”

现如今到医院看病 , 做粪检、尿检都是家常便饭 。 其实 , 在两三千年前的春秋时期 , 在没有任何先进仪器的情况下 , 就已经有了"粪检"这种医疗手段 , 做"粪检"的还是两位大名鼎鼎的历史人物——越王勾践、吴王夫差 。 勾践"扮演"的是"医生" , 而夫差则是"病人" 。


他不仅卧薪尝胆,而且还尝过“屎粑粑”

他不仅卧薪尝胆 , 而且还尝过“屎粑粑”// //

勾践卧薪尝胆

那么勾践是怎么给夫差做粪检的呢?他用舌头亲自品尝了粪便 , 是的 , 你没有看错 , 勾践吃了夫差的"屎粑粑" 。 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就已经够"重口味"了 , 万万没想到勾践还做过吃大便这种更重口的事情 ,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他不仅卧薪尝胆,而且还尝过“屎粑粑”

他不仅卧薪尝胆 , 而且还尝过“屎粑粑”// //

吃屎的感觉可不好受

事情是这样的:越国被吴国打败之后 , 越王勾践向吴王夫差称臣 , 为表诚心 , 勾践和老婆一起来到吴国王宫 , 给夫差当养马的仆人 , 夫妻俩男女搭配 , 你剁草来我铲屎(《吴越春秋》"夫斫剉养马 , 妻给水、除粪、洒扫") 。 这一干就是几年 , 期间两口子是爱岗敬业 , 积极改造 , 重新做人(《吴越春秋》"三年不愠怒 , 面无恨色" 。 )


他不仅卧薪尝胆,而且还尝过“屎粑粑”

他不仅卧薪尝胆 , 而且还尝过“屎粑粑”// //

夫差见他们表现不错 , 准备将他们"减刑"释放 , 就在这节骨眼上吴国大臣伍子胥向夫差进言:"当初商纣王放周文王回国 , 最后周灭了商 , 现在吴王放越王回国 , 最后越国也会灭掉吴国" , 夫差一听很有道理 , 于是又将勾践重新"收监" 。

当时正好夫差病重 , 为了让夫差放自己一马 , 勾践来了一出苦肉计 。 他在探望夫差的时候 , 敢巧遇上夫差刚拉完大便 , 于是他恳请品尝夫差的粪便 。 (《吴越春秋》:越王因拜:"请尝大王之溲 , 以决吉凶 。 "即以手取其便与恶而尝之 。 )


他不仅卧薪尝胆,而且还尝过“屎粑粑”

他不仅卧薪尝胆 , 而且还尝过“屎粑粑”// //

屎一样的甜点 , 敢尝尝不

尝过之后他欢天喜地的向夫差贺喜:“大王的病到三月份就会好的” 。 夫差疑惑的问道:"你咋知道的哩?"勾践回答道:"我以前学过医 , 您粪便的味道很正常 , 所以我认为您这不是什么大病" 。 (《吴越春秋》:因入曰:"下囚臣勾践贺于大王 , 王之疾至己巳日有瘳 , 至三月壬申病愈 。 "吴王曰:"何以知之?"越王曰:"下臣尝事师 , 闻粪者顺榖味 , 逆时气者死 , 顺时气者生 。 今者臣窃尝大王之粪 , 其恶味苦且楚酸 。 是味也 , 应春夏之气 。 臣以是知之 。 ")

不久 , 夫差便将勾践释放回国 , 这才有了后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 吞并吴国的故事 。

就因为勾践吃了夫差的大便 , 夫差就释放勾践?夫差是不是傻啊?品尝大便难道就能诊断病症?释放夫差难道不是放虎归山?

第一个问题:品尝大便到底能不能诊断病症?

靠吃大便来判断病症 , 如此重口味、辣眼睛的医疗手段在今天虽令人无法理解 , 但这是因为我们今天有先进的诊疗仪器来帮助我们粪检 , 古代没有这些东西 , 那就只有靠人工辨识粪便的形态、颜色、味道来治病了 。 而且勾践在尝粪的时候就已经向吴王夫差解释道:"我曾经学过医术 , 能通过粪便味道判断病症 , 您的粪便苦中带酸 , 表明疾病快好了" , 勾践拿出"科学依据"来证明吴王夫差疾病无碍 , 在进行这番科学解说的时候 , 夫差和他身边的人没有一个指责夫差"非法行医"、"胡说乱侃" , 这本身就已经说明大家对"尝粪"这种诊疗手段是认可的 。 而且中医诊疗"望闻问切"中的"望" , 就包括依靠病人排泄物味道判断病症 。 而且在"二十四史"中 , 通过尝粪来诊病的例子也并不罕见 , 《梁书》中有庾黔娄"尝粪忧心"的记载 , 尝粪忧心后来成了二十四孝典故之一;《隋书》中有田翼"母患暴痢 , 翼谓中毒 , 遂亲尝恶(即粪便)"的记载;《资治通鉴》记载:武则天当朝时期"宁陵丞庐江郭霸以诌谀干太后 , 拜监察御史 。 中丞魏元忠病 , 霸往问之 , 因尝其粪 , 喜曰:'大夫粪甘则可忧 , 今苦 , 无伤也'" , 这些事例都生动印证了古人以粪便味道判别疾病的观念 。

第二个问题:释放勾践到底是不是放虎归山?

首先在夫差的心目中 , 勾践已经被自己整的服服帖帖了 。 勾践在马夫的岗位上尽心服侍夫差 , 而且还忧心夫差的疾病 , 亲自品尝夫差的粪便 。 史书所记的"尝粪事件"中 , 绝大多数都是著名的大孝子为父母尝粪 。 可以说勾践尝粪 , 给了夫差一种错觉:勾践像牵挂自己的亲爹一样牵挂着夫差的健康 。 对自己这么忠心耿耿 , 夫差当然不会担心放虎归山 。

其次 , 在春秋时期 , 有一种崇高的政治理想叫做"存亡继绝" 。 所谓"存亡"就是要帮助已经灭亡的国家复国 , 在这方面春秋首霸齐桓公可以说既是正面典型 , 也有负面的例子 。 儒家"十三经"之一的《春秋公羊传》有这样的记载:"(鲁僖公十七年)夏 , 灭项 。 孰灭之?齐灭之 。 曷为不言齐灭之?为桓公讳也 。 春秋为贤者讳 。 此灭人之国 , 何贤尔?君子之恶恶也疾始 , 善善也乐终 。 桓公尝有继绝存亡之功 , 故君子为之讳也 。 "大概意思就是 , 在《春秋》这部史书中 , 只记载了"项国被灭" , 但对谁灭掉了项国却有意回避 , 其实灭掉项国的就是齐桓公 , 由于吞并别人的国家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 , 可是鉴于齐桓公有继绝存亡的功勋 , 所以《春秋》有意回避了齐桓公灭项 。 《春秋公羊传》所说的齐桓公继绝存亡的功勋主要有三件:伐戎救燕、伐狄救邢、伐狄救卫 , 其中邢国、卫国的都城均已被外敌占领 , 两个国家都是在齐桓公的帮助下重新迁都 , 恢复了故国 。 从齐桓公的例子上可以看出 , 在春秋时期 , 继绝存亡可以提高自己在诸侯国中的威望 , 吞并别人的国家 , 则会败坏自己的名声 。 而声望对于春秋时期有志于成为霸主的君主而言 , 是除经济和军事实力之外 , 最重要的软实力 。

再次 , 作为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 , 本身是没有权利发动对外战争的 , 否则就是僭越 。 虽然春秋时期 , 周天子已经威权扫地 , 但是周天子依然是名誉上的最高领导 , 如果不尊重周天子 , 其他诸侯国就可以以此为借口来群殴你 。 比如齐桓公伐楚的理由就是"尔贡包茅不入 , 王祭不共 , 无以缩酒 , 寡人是征" , 意思就是说你楚国没有按规定给周天子进贡用于虑酒的茅草 , 所以我要揍你 。 仅仅只是没有按时孝敬天子 , 就会落下口实 , 被群殴一顿 , 更不用说自行吞并周天子分封的诸侯了 。 而吴国开国君主太伯是周文王的亲叔叔 , 吴国与周天子同宗 , 相比于越国这种异性诸侯 , 在尊重周天子上吴国是有更强的政治底线意识的 , 所以吴王夫差选择征服越国 , 而不是吞并越国 。

总之在现在看来 , 夫差放勾践一马 , 真是愚蠢至极 。 不可否认 , 勾践委曲求全俯首称臣的做派可能一定程度上迷惑了夫差 , 但是评价历史人物 , 必须要把他放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中 , 时代相隔千百年 , 今天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 , 在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 , 也许就是歪理邪说;而历史上曾经被普遍认可的真理 , 在现在也许就是迂腐至极 。 春秋战国时期 , 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 , 旧的观念与秩序正在退出 , 新的观念与秩序刚刚登台 , 在这样一个历史舞台上 , 既有旧观念的卫道者 , 比如宋襄公:不齿于在敌军渡河之机 , 趁机袭击敌军 , 最终却被渡河成功的敌军击败并死于乱军;也有新思想的先行者 , 比如孙武 , 他认为"兵者 , 诡道也" , 打仗就应该出其不意 , 攻其不备 , 没有那么多婆婆妈妈的规矩可讲 。 而夫差 , 之所以释放勾践 , 个中原因复杂多端 , 绝对不仅仅是被勾践迷惑那么简单 , 政治观念、道德礼仪等等因素都促成了其释放夫差的决策 。 从某种程度上讲 , 夫差也算得上是某些旧观念的卫道者 , 甚至是殉道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