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川县庙沟考古文献》第六章:庙沟、哈拉合少两头照料不到”


《武川县庙沟考古文献》第六章:庙沟、哈拉合少两头照料不到”

《武川县庙沟考古文献》第六章:庙沟、哈拉合少两头照料不到”// //

庙沟土城历史探幽(六) “庙沟、哈拉合少两头照料不到”

明朝中期 , 庙沟土城临近大青山山段成为土默特部西牧场 , 沿沟岔沟开始零星有汉人开始居住 。 阿勒坦汗时期 , 许多汉人逃来土默特 。 因为汉族地区的地主对农民压迫和剥削太重 , 而北方游牧地区却比较白由、富足 , 所以汉人相约往牧区跑 。 阿勒坦汗也欢迎汉人来这里?汉人的到来可以解决土默特的粮食、铁锅、蔬菜、渡船等 。 汉人跑过来以后 , 他们在土默特地区开荒种地解决了粮食、蔬菜、马草等问题 , 有限制的开垦不但不影响牧业 , 还会促进牧业的发展 。 他们造船 , 解决渡河问题 。 他们试图开矿炼铁铸锅 , 但没有成功 。 汉人中有不少能工巧匠 , 他们的到来大大促进了土默特的生产发展 , 因此大受阿勒坦汗的欢迎和信任 。


《武川县庙沟考古文献》第六章:庙沟、哈拉合少两头照料不到”

《武川县庙沟考古文献》第六章:庙沟、哈拉合少两头照料不到”// //

蒙古人有个习惯 , 常把俘虏来的汉人或者投奔而来的汉人按工种分类聚居 。 庙沟土城相邻大青山前山一些工匠聚落村落应运而生:“察素齐”---造纸人 , “毕克齐”---书写人 , “萨拉齐”---挤奶人等 。 与此同时 , 土默川牧场上便不断出现汉人农民聚居的村落---板升 。 呼市地区现在的“刀刀板”、“攸攸板”、“麻花板”、“厂汗板”…… 。 这些“板升”都是大大小小的汉人居住点 。 庙沟土城南有一条沟叫“美岱沟” 。 这条沟为什么叫“美岱沟”呢?因为“美岱沟”直通大青山前山“美岱召” 。 而“美岱召”是当时汉人能工巧匠赵全等人为阿勒坦汗出谋划策盖的宫殿 , 是有围墙的七层宫殿 , 可谓板升群中之最 。 史载:“采大木十围以上 , 复起朝殿寝殿 , 凡七重 。 东南建仓房凡三重 。 城上起滴水楼五重 。 令画工绘龙凤五彩 , 艳甚 。 ” 建有阿勒坦汗宫殿的板升~~美岱召 , 当时的明政府命名为“福化城” 。 庙沟土城因其南可直通阿勒坦汗的常驻宫殿~~“美岱召” 。 所以庙沟土城向南进入前山的这条沟叫“美岱沟” 。 “美岱沟”是当时大青山南北的一条最重要交通隘口 。 蒙古包随游牧经常搬迁 。 般要寻找山湾或洼地 , 这样一则牲畜的饮水易得 , 二则可避风雪侵袭;夏营地要到高处和通风的地方设包 , 这样可以防止牲畜受热生病 , 也有利于轮换草场 。 春秋两季移场要看水草的情形而定 。 庙沟土城东20华里的母号窑村就是个由北向南纵深条形的大山湾 , 牲畜的饮水易得 , 冬季可避风雪侵袭 , 夏季又可易转场于高处和通风处的牧场 。 早在明朝中期就是土默特的一个西牧场 。 庙沟土城是汉代古城 。 无独有偶 , 母号窑子村东约1公里处也有一个汉代古城 。 古城位于这里人工水渠北端顶部 , 老乡称为“城圪旦” 。 这里地处山区 , 海拔较高 , 城圪旦山与母号窑村南山相连 , 中间为山凹地 。 居城圪旦可俯视四周 , 故当地老乡又名曰“点将台” 。 古城遗址北枕东西向山丘 , 乡名曰“死人湾山” , 其南为一东西向的沙河床 , 名曰“黑牛沟” 。 “黑牛沟”东向通向前山土左旗 , 面北经铁面苦苣村经过哈拉合少村通往“壕赖腮”关隘 。 铁面苦苣 , 蒙语意为骆驼脖子 。 这是铁面苦苣南庙沟与黑牛沟交汇处有一孤立的巨石 , 形状酷似骆驼脖子 。 这块巨石本是一座小孤山 , 经过岁月的沧桑 , 日晒风化岩石逐年层层破碎剥落 , 河流水、夏季洪水冲刷而成 。 “铁面苦苣”位于“死人湾山”之北麓山间 。 距城址约1华里 , 村东有骆驼山 。 古城遗址东北有榆树店村与城圪旦被黑牛沟隔开 。 城圪旦顶部较平坦 , 呈圆形 , 中间低 , 四周高 , 似一周土棱痕迹 , 最高处高出地表有1.2米 , 宽有1米余 。 古城城廓范围东西60米 , 南北80米 。 那么庙沟土城土城与母号窑古城 , 在秦汉时期同期存在的 。 为什么仅二十华里就有两座古城呢?这两座秦汉古城又起怎样的作用呢?也许一句悠久传播的民间谚语:庙沟、哈拉合少 , 两头照料不到 。 能够解开这个历史之谜 。 武川西“壕赖腮”隘口是黑牛沟的最西北端 , 向东南经哈拉合少村经铁面苦钜谷口进榆树店封向东南出“此老”山脚进入前山土默川 。 而铁面苦苣谷口斜对母号窑古城 。 如果扼守这个关口 , 则大青山前山、后山 , 塞外塞内 , 无论是军队过兵还是商队过驼、骡、马无法通行 。 从军事角度考虑 , 母号窑古城军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 但问题出在黑牛沟与庙沟最东端在铁面苦苣(骆驼脖子)交汇 , 如果在铁面苦苣被母号窑古城军队扼守 , 无法通过 。 过往军队或商旅完全可以从“壕赖腮”口西南接石兵地沟、腮忽洞沟去往庙沟土城 , 而庙沟土城南通前山现在土右旗、西通固阳(过去的西草地)、北通达茂旗后草地 。 所以要想在大青山里中部腹地、武川西最重要孔道扼守要塞 , 非得庙沟土城与哈拉合少一线同时筑城才能阻截异族军队通行 。 “庙沟、哈拉合少两头才能照料得到” 。 这一民间流传谚语到了中国近代战争中 , 再一次得到了印证 。 一九三六年五月十二日 , 日本帝国主义扶持“德穆楚克栋鲁普”(简称德王)成立“蒙古军政府” 。 次年十月 , 改为以归绥为首府的“蒙疆联合自治政府”之后 , 日、伪蒙古军侵入武川 。 十一月十四日 , 成立伪武川县公署 。 日伪军在武川驻军靖安军五团、靖安团六团 。 靖安军六团在哈拉哈少最初驻有两个骑兵大队 , 阻截“壕赖腮”口漠北、漠南通行“国民党自卫军第三路军”军队通行和共产党领导的“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革命活动 。 但熟悉地形的中共抗日武装 , 有山老区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 每次都能绕行哈拉合少 , 从庙沟土城的四岔口疏导通行 。 这一情况被日伪军驻哈拉合少两大队发现 , 向上呈报情况 , 请求支援 , 工作函中:“……庙沟、哈拉合少 , 两头照料不到……” 。 于是这句话便流传下来 。

当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 , 当遇到顾此失彼、顾头顾不了尾的语境时 , 引用这句话 。 即说明了问题的实质 , 又诙谐幽默的表达了困难情况 。 事后 , 日伪靖安军六团 , 又派往庙沟土城村一个骑兵大队 。 一个大队约二十多个骑兵 , 装备精良 , 行动迅速 , 战斗力强 , 是我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在庙沟、腮忽洞沟、石兵地沟、黑牛沟、乌兰吾素沟、马场梁……等地开展抗日革命活动的心腹之患 。 庙沟土城、哈拉合少 , 庙沟、黑牛沟这特殊的地理环境 , 早在辽金元时期就是大青山军事“夹山”的中心和重心地段 , 辽朝最后一个皇帝“天祚帝~~耶律延禧”就是在这一地段采用“散逃”和利用庙沟土城和黑牛沟哈拉合少“两头照料不到” , 采用迂回战术 , 多次粉碎了金军的“围剿”计划 。 辽军甩掉金军追剿 , 最后于马场梁“招还沟”集合 。 大青山后山的庙沟土城与前山的云中古城(今托县西南) , 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 , 这两座古城较其它古城 , 历史最为悠久 。 以庙沟土城为重心 , 以庙沟~~东起榆树店村 , 西至庙沟土城村的这条大沟、较顺直宽阔的沟 。 在近代抗日战争时期 , 它的军事价值再次凸显 。 时日伪军靖安军六团驻守在哈拉合少据点 , 国民党自卫军第四路军总指挥部驻守在庙沟母号窑子村 , 总指挥郭怀翰是武川县哈拉门独后湾村人 。 庙沟土城村驻守着日伪靖安军六团二大队骑兵 。 庙沟土城与哈拉合少同时驻扎日伪靖安军六团的骑兵 , 以解决庙沟与黑牛沟两个重要隘口的军事驻守和军事进攻问题 , 解决了“庙沟、哈拉合少 , 两头照顾不到”的问题 。 国民党自卫军总部设在庙沟的榆树店村 , 总指挥是于存灏 , 于存灏是武川哈拉合少土堆村人 。 庙沟的上庙沟安扎着国民党自卫军鄂友山的所属部下史建福团的三个步兵连 , 在庙沟母号窑驻扎着一个骑兵连 , 从事着反共磨擦活动 。 庙沟这条仅有28华里的沟内 , 聚集了如此众多的各派政治势力的军队 , 特别是一九四二年以后 , 该地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 庙沟土城东八华里的庙沟村是清朝嘉庆元年(1822年)建立起的庙沟这条沟内最大的村庄 , 村民以周、常、孙、魏四大姓为主 。 庙沟村西南二华里是上庙沟村 。 上庙沟村西北方九华里处是庙沟土城子村 , 顺沟东行是庙沟村与母号窑村 , 往东二十华里便是榆树店 , 可直达土默川平原 。 它是一前晌、马场梁通过榆树店、大小耗赖至抗日根据地德胜沟、李齐沟、井尔沟等地的唯一通道 。 为此 , 国民党自卫军于1943年在上庙沟的沟北口庙沟村西南处建筑炮台 。 但建筑目的不是为了抗日 , 而是于1943年公开投降日寇和靖安军后 , 经常向我大青山革命根据地进攻 。 针对国民党自卫军的反共磨擦及反革命军事活动 。 一九四四年夏天 , 中共绥西三团在政委姜文华、团长蔡九的领导下 , 打响了反对国民党自卫军史建福团军队的战斗 , 史称“上庙沟战斗” 。 但由于鄂友山从上庙沟的西南马场梁开来了援兵 , 庙沟土城子的日伪靖安军六团二大队骑兵也来增援 , 我绥西三团没有取得预期效果 , 还牺牲好多战士 。 国民党顽固反动人物史团~史建福 , 解放后 , 被我人民解放军枪决于庙沟村东八华里的碌碡湾南碌碡湾村 , 得到了他应有的下场 。 古老的庙沟土城离历史渐远 , 但她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 , 以她为重心和中心的庙沟这条古老的沟 。 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 , 一些革命家在这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 八路军一二0师三五八旅政治委员李井泉和参谋长姚喆 。 在这里与国民党自卫军主要领导于存灏、郭怀翰多次秘密会谈 , 国共两党军队在庙沟召开联欢会 , 并最终在庙沟建立了大青山抗日统一战线 。 在抗日战争中 , 武川大青山区庙沟以其特定的位置 , 利用日伪靖安军“庙沟、哈拉合少两头照顾不到”的特有地理环境 , 成为整个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中心地带 。


《武川县庙沟考古文献》第六章:庙沟、哈拉合少两头照料不到”

《武川县庙沟考古文献》第六章:庙沟、哈拉合少两头照料不到”// //

常玉良 个人简历(1970一) , 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人 。 内蒙古师范大学财会专业毕业 , 本科学历 。 中共党员 。 曾在伊利集团 , 呼市炼油厂呼石化项目、内蒙古鸿元工程建设监理有限责任公司工作 。 主要作品 散文《“庙沟村”的形成》 《庙沟家乡的山杏》 《解读庙沟的庙》 《大榆树之殇》《武川县庙沟榆树店大榆树》 《历史武川·武川镇》 散文《“庙沟村”的形成》发表于中国头条“中国著名作家田彬先生推荐:《“庙沟村”的形成》 , 中国塞北网、中国天堂草原摄影网 。 与散文《庙沟家乡的山杏》 《解读庙沟的庙》发表在中国观网华北区刊《塞翁诗会》 。 散文《大榆树之殇》发表于《北方文苑》 , 散文《历史武川·武川镇》发表于《塞北风文集》 , 散文《武川县庙沟榆树店大榆树》发表于《塞北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