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传承至今的汉字很可能不是我们先祖的主流文字?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历史】传承至今的汉字很可能不是我们先祖的主流文字?

如果说“我们可能遗失了自己的文字” , 或者说“传承至今的汉字很可能不是我们先祖的主流文字” , 被喷杀几率大概不会低于90%!

可的确 , 这个疑问 , 或者说猜测 , 萌生日久、挥之不去 。

而且 , 真的、真的 , 不是毫无缘由 。

(一)近期的雷人新说

近期 , 就是咱跟老美掰手腕喊预备齐了之后 。 老美急眼了 , 有的没的什么都说 。 大概是为了增强国人自信吧 , 咱这边儿有些专家学者 , 也放下老美不明白的谦恭客套 , 大开其火 。


【历史】传承至今的汉字很可能不是我们先祖的主流文字?

【历史】传承至今的汉字很可能不是我们先祖的主流文字?// //

两派——

其一是揭老美的黑锅底 , 从监控门一竿子杵到屠杀印第安人;从种族歧视到全球霸凌;好生抖落抖落山姆大叔的流氓 。

另一派是挺而再挺咱自己 , 让不够了解自己民族的国人多些认识、多些自信和自豪 , 别以为他们有多大了不起 。

这派里 , 有个老先生 , 喷的比较猛 , 说古中国是世界所有文明共同的源头 。 并以挺有底气的论据来支持这个说法 。

论据是:苏美尔文明、古埃及文明 , 甚至古罗马文明这些西方渊主地位的文明 , 他们的文字 , 都是从我国夏朝文字托生而来的 。


【历史】传承至今的汉字很可能不是我们先祖的主流文字?

【历史】传承至今的汉字很可能不是我们先祖的主流文字?// //

顺着这个说法 , 可以笼统地认为:西语 , 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字母文字 , 其根源 , 在古中国的夏朝 。

如果这个说法靠谱 , 甚至可以拿出实据 , 那么 , 就可以认为 , 我们 , 这片土地上的文明传袭者 , 反而遗失了曾经影响了整个世界的文字 。

不敢说 , 这位专家的新提法 , 一点儿不带情绪 , 完全没有雷人色彩 。 正如 , 也不敢说 , 这纯粹就是雷人的胡喷 。

夏朝到底有没有文字 , 没真正看见之前 , 不敢说有也不敢就说没有 。 有的话 , 想来 , 迟早是可以让咱平民老百姓学习到的 。 等真到那天 , 我们才能知道 , 究竟遗失了什么 。


【历史】传承至今的汉字很可能不是我们先祖的主流文字?

【历史】传承至今的汉字很可能不是我们先祖的主流文字?// //

甲骨文:狗

(二)甲骨文的特别用途及其带偶然性的参与式演变

在所谓夏朝文字还没成为普遍可以学习到的东东之前 , 迄今为止 , 我们仍会认定 , 见诸实据的我们民族最早的文字 , 是殷墟甲骨文 。

对殷墟甲骨文的研究 , 已经明确显现 , 那些文字和类文字符号 , 都是相关占卜的 。

相关占卜的文字记述 , 称卜辞 , 大抵由卜问和卜解两部分组成 。

殷商崇巫鬼、尚占卜 , 至中期(公元前十四~十三世纪) , 几乎发展到事事问卜的程度 。 当然 , 用甲骨占卜 , 并把卜辞记刻在上面 , 是贵族的特权 。

打个比方:某贵族最宠爱的小儿子忽然生病了 , 就会发愿占卜 。

卜问:小家伙的病是天降还是人祸?能否康复?

这个求问 , 被以最简洁的方式 , 记刻在甲骨上 。 然后 , 祝师(神职人员 , 相当于祭司)将记刻了卜问的甲骨加热熏烤 , 使其缓慢、不规则皲裂 , 至特定时辰或皲裂不再明显变化 , 便根据皲裂的纹理 , 结合传承来的相关法则 , 对应卜问 , 给出卜解 , 即解答、解释 。


【历史】传承至今的汉字很可能不是我们先祖的主流文字?

【历史】传承至今的汉字很可能不是我们先祖的主流文字?// //

卜解可能会说:孩子生病是天意 , 可以以什么样的贡献祈求解除 。

这个意思 , 也会用最简洁的方式 , 文字形式记刻在甲骨上 。

所有甲骨文实据 , 都是这类东东 。 到现在 , 并没发现与占卜无关的记述性表达 。

也就是说 , 可以假设 , 甲骨文的那种文字 , 有可能是专用于占卜的 。

进而假设 , 占卜之外其他须用文字的地方 , 不排除使用另外的、完全不同的文字的可能!

考古实据来讲 , 甲骨文之后 , 就是“金文”、“石鼓文” , 再后是“大篆”、“小篆”……

从现代汉字(简化字之前) , 工具性(非艺术性)的文字体例一路上溯——今楷、古楷、魏碑、隶楷、隶、小篆、大篆、金文……不计组合字衍生 , 相当大比例的独体字 , 都呈明晰的演变线路 , 各个阶段之间 , 也是连续不间断的 。 比较特殊的“石鼓文” , 因为只有几架石鼓(现存于故宫博物院)上有限的文字可为参照(字的数量比甲骨文要少) , 未呈现“字库”式的规模和普遍性 , 所以严格讲不能构成文字体系 。

但即便是石鼓文 , 和年代相近可构成体系的金文 , 与甲骨文之间 , 在年代上 , 都存在数百年近千年的断层 , 字的数量和性质 , 也存在明显区别 。


【历史】传承至今的汉字很可能不是我们先祖的主流文字?

【历史】传承至今的汉字很可能不是我们先祖的主流文字?// //

金文

简单说:金文里面很多字 , 甲骨文里并没有;能对应上的那些字 , 模样也差得很远;而且 , 是在甲骨文之后数百年甚至近千年的时候 , 才有的 。

那么问题来了——

问题一:金文和后面明显连续传承的自古至今的文字演变 , 跟甲骨文之间 , 真的存在因果关系么?

问题二:甲骨文和金文之间的数百年甚至近千年 , 使用的是什么样的文字?

有一种说法 , 认为甲骨文那个时代 , 我们的文字并不完备 , 差不多也就甲骨文上那些 , 称“卜字” 。 后来 , 殷商灭亡了 , 被真正奠定我们民族今天文化体系的周王朝所替代 。 周王朝的前身邦国 , 专事农耕;出于记录物候、甄定农时的需要 , 比较早地开始了系统化的文字式记载 , 加上其比较注重文化建设 , 就借鉴当时的宗主国殷商帝国的“卜字” , 演化出自己内部通行的早期文字 。 后来他们坐了天下 , 推广了这些文字 , 便是金文的基底 。

如果 , 这个说法成立 , 那么甲骨文更是被借鉴的样例 , 其文字的“宗源”地位 , 怕是不那么牢靠 。


【历史】传承至今的汉字很可能不是我们先祖的主流文字?

【历史】传承至今的汉字很可能不是我们先祖的主流文字?// //

金文

(三)研易、窃易与文字衍生的关联

史书上有“文王作易”之说 , 讲的是周文王姬昌创研了“易” , 形成《易经》 。

《易经》 , 或说《周易》 , 或许真的是诞生在史称周文王的姬昌生活的时代(公元前十二世纪中晚期至公元前十一世纪中叶) , 但肯定不是“易”的源头 。

“周易”或说“文王易”之前 , 殷商帝国推崇的“易” , 叫做“归藏易”;再往前 , 夏朝也有“易” , 叫做“连山易”;更早 , 据说还有“先天易” 。 总之 , “易” , 是从很古老的时候 , 由朦胧、抽象的原始概念 , 逐步丰富、演化而成;周文王姬昌 , 以及他的团队 , 甚至后人 , 所做成的《易经》 , 应该是集古来各种易学之大成的 。 而且 , 还可能有一个飞跃性的进步 , 就是以“经”也就是竖着写的文字的形式 , 对“易”进行了表达 。

周易以前的各个易学 , 可能是没有文字只有图形和符号的 。 所谓“无字天书” , 大抵指的就是这类东东 。

正史只讲“文王作易” , 并没提怎么借鉴怎么参照怎么解读、总结、归纳、重组 。

野史倒有“王历窃易”的说法 。 讲的是“王历”窃取“易” 。

王历 , 指的是史称“季历”的人 , 周文王姬昌的父亲 , 是个在正史上寥寥几笔一带而过而在野史上很传奇的人物 。


【历史】传承至今的汉字很可能不是我们先祖的主流文字?

【历史】传承至今的汉字很可能不是我们先祖的主流文字?// //

周文王

相传 , 他是家里老三(季 , 有第三的意思;汉高祖刘邦的本名是刘季 , 排行老三) , 上面俩哥哥 , 但因为娶了上邦大国的女子“壬”(史称“太壬”) , 生了“有祥瑞”的儿子姬昌 , 就继承了国主地位 。 有资料讲 , 他因为机缘巧合和上邦大国女婿的特殊地位 , 去到当时的宗主国殷商帝国 , 做了祝师(神职人员) , 期间 , 弄丢了国家瑰宝“易”(那时候这类东西可能只有一件) , 获罪 , 被处死 。 实际 , “易”并没有丢 , 而是被他“窃”去了自己的邦国 。 并且 , 那个窃来的易上 , 有他作为祝师 , 以殷商“卜字”做的“经书”(竖着写)批注 。 这个 , 便是易经的雏形 。

“王历窃易”只是野史传说 。 但咱都知道 , 正史也有不靠谱的地方 , 野史也未见得都是胡扯 。

假设 , 这个窃易的故事 , 多少靠谱 , 那是不是可以猜想 , 殷商的卜字 , 曾经“易主” , 并在易经上得以延展和衍生;而后 , 这些字 , 就成了被推崇的主流文字;而卜字以外 , 可能不那么讲究、不那么完备(好比日文的平假名) , 却曾经被相当普遍使用的实用文字 , 被刻意遗弃了 。 因为那是巫鬼文化的殷商帝国的东西 。 新生的周王朝 , 希望全天下都忘记殷商及其一切 , 包括她的实用文字 , 并同时谓为完备地推出自创的新文字 , 引领政治所能涉及的所有部族 , 开启全新时代 。


【历史】传承至今的汉字很可能不是我们先祖的主流文字?

【历史】传承至今的汉字很可能不是我们先祖的主流文字?// //

西夏文腰牌

(四)有关“密文”的传说

北宋时 , 西北的党项族 , 建立了叫作“夏”的国家 , 史称“西夏” , 其地域以今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中心 。 开国国主元昊 , 深知向“中国”(指中原汉族政权 , 即北宋)学习才是发展之道 , 遂对国家做了很多变革、调整 , 连他自己 , 都安上了汉姓——李 。

这些变革中重要一项 , 就是依据中国的文字 , 创立独属于他的国家的文字 , 史称西夏文 。

今天 , 还可以在很多相关资料上 , 看到李元昊主持创研的西夏文——都是汉字式的方块字 , 结构更复杂、比划更多 , 差不多可以认为每个字都是若干个汉字的组合 , 但咱一个都不认识 , 一个都念不出来 。

西夏文之前 , 党项族有自己使用的文字 , 是借鉴早期比较强大的其他游牧民族的 , 一步步衍生而成 , 不完备 , 但具有实用性 。 李元昊主持创研的西夏文 , 一方面是学习中国的物化体现 , 另一方面也是受中国“密文”文化的影响 。


【历史】传承至今的汉字很可能不是我们先祖的主流文字?

【历史】传承至今的汉字很可能不是我们先祖的主流文字?// //

所谓“密文” , 顾名思义 , 就是“秘密的文字” 。

有一些探究性的资料讲 , 我国西周时期及至东周较早时期 , 曾经有“密文” , 专供王室和跟王室血缘相关的诸侯(姬姓国 , 燕、晋、郑、蔡、卫等 , 均属姬姓国)内部使用 , 是一种信息保密措施——用密文写就的东西 , 落在不懂的人手里 , 读不出意思来的 。

由于涉及军政大事 , 密文的文字构成 , 丰富而深邃 , 字数可能比公开推行的普通文字还要多 , 单字结构复杂、繁冗 , 并且可能有特殊的语法 , 很难学 , 以至于对有资格使用密文的贵族后裔 , 形成巨大学习压力 。

后来 , 随着“礼崩乐坏” , 密文被偷懒的后世子孙大大简化 , 并逐渐流于民间 。 由于其相比普通文字更完备 , 逐渐就占据主流;至春秋末期、战国初期 , 各国通行的文字 , 已经差不多都是从王室密文托生演变而来的了 。 而之前在民间和非姬姓贵族中流行的实用文字 , 被遗忘、抛弃了 。


【历史】传承至今的汉字很可能不是我们先祖的主流文字?

【历史】传承至今的汉字很可能不是我们先祖的主流文字?// //

这说法恐怕不是纯粹的空穴来风 。

有人拿一些古字例证过 , 我们学文言文时 , 也可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 就是一个字有好几种不同的意义 , 相互之间不怎么搭界 。

比如“而”字 , 通常的意思 , 是“转折” , 但也指“汛流” 。 将这个字回溯到最原始的象形阶段 , 可以认为其所描述的是——鱼鳍 。

几种不同含义 , 非要连带上 , 也不是不行;但如果说这曾经是密文里的专用字 , 后来被简化后成了通用字 , 密文所指含义 , 在一定范围和一定历史阶段 , 还保留着 , 也不是说不通 。 只不过 , 就算能说通 , 也再找不回被替换掉的那个是什么样子的了 。

有些持“密文”说的方家认为 , 由于在相当长历史时期(西周初到东周中早期 , 即公元前十一世纪中叶到公元前七世纪前叶)里 , 主要存留的文献 , 都是密文 , 其中很可能包括我们今天还能读到的《左传》 , 所以 , 密文流传、简化再流传 , 形成文字传承基础的可能性相当大;而同时期的普通文字 , 却没留下可供后世参研的实据;大量普通文字书写的文献 , 都在当时或稍后 , 被用通行化改造后的密文重新书写、记存;是以至今 , 已无法追溯到那些被替代了的文字的蛛丝马迹 。


【历史】传承至今的汉字很可能不是我们先祖的主流文字?

【历史】传承至今的汉字很可能不是我们先祖的主流文字?// //

台湾忧郁的小乌龟

密文演化也好 , 断代借用也罢 , 有一个生动实证 , 似乎在显示着我们民族文字演变过程中可能的错位 , 就是在新中国简化字运动之前 , 我们的汉字特别难写 。

有个笑话 , 说让小学生写“台湾忧郁的小乌龟” , 直接把孩子们考哭 。 为什么?是因为要孩子们写的 , 是繁体字——臺灣憂鬱的小烏龜 。 除了“的”和“小” , 其他都要么写不全要么随随便便会写错的有木有!

我们的祖先何其聪明 , 为什么宁可去学去记这么难写的字 , 而不去发明容易点儿的文字呢?不是很难啊!我们今天的简化字 , 绝大多数也没简化到“曲意”的程度吧 。

是对“密文”的敬畏?

还是用这种方式 , 呼唤曾经被遗失的文字的“回归”?

也许 , 到“夏朝文字”现世 , 或者我们真的从哪儿找回曾经遗失的文字的端倪 , 的时候 , 一切就都会有答案了 。


【历史】传承至今的汉字很可能不是我们先祖的主流文字?

【历史】传承至今的汉字很可能不是我们先祖的主流文字?// //